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朱柏霈 邱龙恒 +5 位作者 娄振凯 何恒涛 黄靖 肖瑜 郭宸源 王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0-398,407,共10页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 目的:比较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前外侧螺钉固定技术(anterolateral screw fixation,AF)或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疗效及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LLIF-AF或LLIF-BPSF治疗的100例单节段LDD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法分为AF组和BPSF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的腰部及腿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参数如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手术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椎间隙下沉及融合器不融合的危险因素。结果:A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优于BPSF组[125.0±26.6min vs 221.6±52.2min,25.0mL(20.0~50.0mL)vs 100.0mL(90.0~150.0mL),12.5±4.8d vs 14.9±4.6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方面,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DH、FH和CSA参数方面,同组术后7d和术后6个月相较于本组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7d及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A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12例,BPSF组出现椎间隙下沉的患者有9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F组和BPSF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隙出现下沉和未出现患者间的BMI、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融合器出现未融合和融合患者间的QCT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BMI≥28kg/m^(2)和QCT<80mg/cm^(3)均是A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BPSF组椎间隙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而QCT<80mg/cm^(3)在AF组、BPSF组中均为融合器发生不融合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LIF联合AF或BPSF均是治疗LDD的可靠方法,对BMI≥28kg/m^(2)的大体重患者或QCT<80mg/cm^(3)的骨密度下降患者,BPSF内固定能够为脊柱提供更强的机械稳定性,可以降低术后椎间隙下沉或融合器未融合情况的发生率;反之,AF内固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可以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腰融合 退行性疾病 弓根螺钉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骨质条件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研究
2
作者 王志强 彭鑫 +4 位作者 王渊博 王崇宇 杨光 王红强 高延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57-565,共9页
目的借助有限元(finite element,FE)分析不同骨质条件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力学依据。方法构建脊柱三维非线性L_(3)~5的FE模型... 目的借助有限元(finite element,FE)分析不同骨质条件下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力学依据。方法构建脊柱三维非线性L_(3)~5的FE模型。模型每个部位分配不同的材料特性从而建立腰椎正常骨质(normal bone,NB)、骨量减少(osteopenia,OS)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模型。构建OLIF联合3种内固定模型,分别为NB下:单纯OLIF(M0)、单纯OLIF+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M1)、单纯OLIF+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固定(M2);OS下:单纯OLIF(N0)、单纯OLIF+LP固定(N1)、单纯OLIF+BPS固定(N2);OP下:单纯OLIF(P0)、单纯OLIF+LP固定(P1)、单纯OLIF+BPS固定(P2)。在L_(3)上表面施加500 N的载荷代表上半身的重量,采用7.5 N·m的力矩来模拟前屈(flexion,FL)、后伸(extension,EX)、左侧弯(left bending,LB)、右侧弯(right bending,RB)、左旋转(left rotation,LR)、右旋转(right rotation,RR)6种不同工况的椎体运动,计算NB、OS和OP模型的固定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椎体整体应力、融合器(Cage)应力以及内固定器械的最大应力。结果与完整模型相比,各手术模型的稳定性均有所增加,相比M0,M1腰椎ROM均降低,在左右侧弯方向下降最为明显,与BPS固定稳定性大致相当,但在控制屈伸方向稳定性弱于BPS固定。OS、OP模型的情况与NB模型类似。在同种内固定下,L_(4/5)ROM随骨质恶化逐渐增加,整体椎间ROM N1相比M1在FL时升高16.1%,P1相比M1在FL时升高32.1%,P1相比N1在FL时升高19.0%。随着后路内固定的增加,椎体整体应力、Cage和内固定应力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内固定下,随着骨量丢失,模型的整体应力逐渐增加。与M0相比,P0在LR增大最多,达到56.5%。在NB和OS模型中前屈下LP固定应力分别超过材料最低屈服强度22.7%和33.8%,其余运动下内固定应力均小于材料最低疲劳强度和屈服强度;在OP模型中,前屈和后伸时内固定峰值应力超过材料最低疲劳强度,前屈时达到53.3%(>50%)。结论在NB和OS下,OLIF联合LP固定可以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性,特别是在侧弯方向,但整体稳定性弱于BPS固定。在OP下,屈伸运动时可能会增加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应考虑联合BPS固定,提高固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融合 固定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不同固定系统对腰椎振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张彬 都承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25,共1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不同固定系统(侧方钢板固定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经椎小关节固定系统)对人体腰椎在全身振动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1~S1)有限... 目的探讨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不同固定系统(侧方钢板固定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经椎小关节固定系统)对人体腰椎在全身振动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1~S1)有限元模型和具有5种不同固定系统的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有限元模型。施加了500 N压缩随动载荷和±40 N的正弦轴向垂直载荷,频率为5 Hz,持续时间为0.6 s。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比固定系统等效峰值应力等相关生物力学数据,发现在全身振动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产生了较小的应力,例如对比固定系统等效峰值应力的动态响应的峰值和振幅,发现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具体数值分别为13.669、11.518和2.151 MPa,而侧方钢板固定模型的动态响应最大,其峰值和振幅分别为36.209、29.481和6.743 MPa。结论在全身振动下抵抗融合器下沉和保持椎间盘高度能力最强的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侧方钢板固定系统模型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应力,不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建议,经常处于振动环境中的司机和相关从业人员在进行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时建议选择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进行辅助治疗,侧方钢板不建议被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螺钉固定 全身振动 侧前方 小关节 垂直载荷 振动力学 随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刘浩 +4 位作者 王贝宇 吴廷奎 洪瑛 孟阳 陈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0-985,共6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随访时间1年以上的123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变化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且随访时间1年以上的123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H,并按术后平均IH变化值(术后1周IH与末次随访的差值)将所有患者分为IH维持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和IH丢失组(IH变化值≥平均IH变化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7 Cobb角及手术节段曲度,术后3周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率及末次随访时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变量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根据所有患者术后平均IH变化值(2.08±0.94mm),将123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IH维持组64例,随访时间为15.95±3.39个月;IH丢失组59例,随访时间为16.95±2.87个月。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C2-7 Cobb角和手术节段曲度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H维持组术前IH为5.65±1.69mm,术后1周为8.33±0.78mm,末次随访为6.89±0.98mm,平均变化量为1.44±0.79mm;IH丢失组术前IH为5.31±1.58mm,术后1周为8.25±0.76mm,末次随访为5.50±1.01mm,平均变化量为2.75±0.52mm。IH维持组末次随访时IH和IH变化值显著高于IH丢失组(P<0.001)。术后3个月时IH维持组融合率为64.06%,IH丢失组为42.37%(P=0.019);术后6个月时IH维持组融合率为81.25%,IH丢失组为54.24%(P=0.002)。末次随访时IH维持组下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IH丢失组的28.81%(P=0.027)。IH维持组假体下沉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IH丢失组的13.56%(P=0.047)。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融合固定术后手术节段IH丢失发生率较高;若IH丢失≥2mm可能会降低术后早期融合率,并增加ASD及假体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盘切除融合 zero-p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5
作者 汤呈宣 李永奖 +3 位作者 彭茂秀 林光锚 王涛 张力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系统固定 单枚融合 滑脱症 固定治疗 后路腰融合 LUMBAR 融合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缪锦浩 匡勇 +4 位作者 陈德玉 杨立利 王新伟 陈宇 刘晓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植骨融合固定系统 疗效 吞咽不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7
作者 王治栋 朱若夫 +6 位作者 杨惠林 魏琳 干峰 王根林 沈敏杰 袁泉 耿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Zero-p椎...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22例(A组,n=22),使用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24例(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97.3min,术中出血量86.4ml;B组为103.5min、90.6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8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随访12~31个月,平均21.5个月,B组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22.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JOA改善率为61%,B组为6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A组44个邻近节段有4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48个邻近节段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融合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融合 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内固定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宇 韦峰 +2 位作者 李超 干阜生 赵致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52-953,共2页
关键词 滑脱症 固定系统 融合治疗 植骨 短节段 治疗方法 SRS系统 马尾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系统复位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昭池 陆国平 +1 位作者 温超轮 朱志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614-615,共2页
目的:探讨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8月至2006年3月间对56例腰椎滑脱患者行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术,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 目的:探讨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8月至2006年3月间对56例腰椎滑脱患者行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术,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和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56例平均随访32个月(7~54个月),术前与术后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优良率98%,融合率100%。并发症有硬脊膜损伤致脑脊液漏1例,无神经根损伤,无断钉、棒现象。结论: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双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能克服单纯使用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 融合 植入物 弓根螺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微创系统下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海栋 付强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2-1174,共3页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后患者Quadrant微创系统操作下,安装Coflex系统可实现脊柱外科手术的微创性及非融合性。文中探讨采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后患者Quadrant微创系统操作下,安装Coflex系统可实现脊柱外科手术的微创性及非融合性。文中探讨采用该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操作下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L3/L4椎间盘突出症10例,L4/L5椎间盘突出症8例。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活动度(range of lumbar motion,ROM)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均大于半年,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VAS、ODI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并且保持了良好的腰椎活动度(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Quadrant微创系统可以在微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同时保护责任节段的活动幅度,并可以安全有效地放置脊柱非融合固定系统,患者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ant微创系统 盘突出症 Coflex棘突固定 微创手术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椎体间融合钉棒固定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添乐 陈瑜恒 +3 位作者 顾宇彤 车武 张亮 王毅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1154,共12页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治疗的伴有神经症状的68例单节段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治疗(PTES+OLIF,A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9.4±8.0岁;L3/44例,L4/529例);35例采用MIS-TLIF治疗(B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1.2±7.5岁;L3/44例,L4/5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手术节段前凸角(surgical segment lordosis angle,SLA)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采用Bridwell融合分级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局麻下PTES手术时间为49.5±7.6min,全麻下OLIF手术时间为75.3±13.1min;B组全麻下手术时间为103.9±17.6min。A组术中出血量30mL(15~110mL),B组80mL(50~310mL)。A组PTES切口长度8.0±1.2mm,OLIF切口长度39.0±3.3mm;B组切口长度41.5±2.8mm。A组PTES透视6次(5~8次),OLIF透视7次(5~10次);B组透视7次(6~11次)。A组住院时间4d(3~5d),B组7d(6~10d)。术后两组均随访2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时点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即刻A组腰痛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00),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即刻ISH及SLA均显著高于B组(P=0.018,P=0.002),术后2年随访时A组ISH显著性高于B组(P=0.004)。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LL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中Ⅰ级融合25例(75.8%),Ⅱ级融合8例(24.2%);B组中Ⅰ级融合21例(60.0%),Ⅱ级融合14例(40.0%),两组间融合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126)。A组1例术后发生屈髋疼痛和无力,在术后3d时缓解。B组2例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不伴神经症状,术后7d伤口愈合后拔除引流管。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破裂、内置物松动以及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8%vs 5.7%,P=0.590)。结论: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相比,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创伤更小、出血更少、全麻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腰痛缓解更快、ISH和SLA恢复更好,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是治疗需要直接减压腰椎不稳患者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 经皮孔镜 斜侧方融合 融合 钉棒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
12
作者 葛挺 胡佰文 +3 位作者 肖进 张峭霖 吴小川 夏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定模型(M2~M4)和1个6钉固定模型(M5)。分析不同内固定条件下融合节段和整体活动度以及上终板、融合器、后路钉棒所受应力峰值的变化。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运动下,与M1模型比较,M2模型L3/4和M3模型L4/5节段活动度增加,M4和M5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明显下降。在不同运动下,M2模型L4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L4及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模型L3/4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4/5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各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M5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峰值较为接近。结论在两节段OLIF手术中,4钉固定可以有效替代6钉固定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融合 有限元模型 弓根螺钉 4钉固定 6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cage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鹏飞 危国军 +5 位作者 石作为 王凯夫 蒋玉东 徐申 张晓娟 董大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目的:比较颈前路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年1月~2018年6月对比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 目的:比较颈前路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年1月~2018年6月对比Zero-P椎间融合系统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以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3~C7Cobb角、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危险度差值(risk difference,R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漏斗图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4篇文献总计1159例患者(Zero-P组546例患者,钛板组613例患者)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6篇为9分,4篇为8分,4篇为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60,95%CI(-0.73,0.46),P<0.01]、术中出血量[SMD=-0.50,95%CI(-0.64,-0.37),P<0.01]、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D=-0.09,95%CI(-0.14,-0.04),P<0.01]及慢性吞咽困难发生率[RD=0.14,95%CI(0.06,0.31),P<0.01]显著低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的患者。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NDI、VAS评分、Cobb角、融合率及邻近节段退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漏斗图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与应用钛板联合cage椎间融合系统相比,应用Zero-P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亦具有满意的疗效,且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盘切除融合 zero-p融合系统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22
14
作者 郝定均 温世明 窦榆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09-411,共3页
目的:总结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 目的:总结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9年3月~2002年5月间对31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31例平均随访19个月(6~36个月),术前与术后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优良率为93.55%,融合率为100%.并发症有硬膜损伤致脑积液漏1例,cage位置不佳1例,L5神经根损伤1例,无断钉和断棒现象.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近期疗效满意,能克服单纯使用cage治疗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弓根系统 滑脱症 适应证 并发症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15
作者 沈晓龙 张海龙 +3 位作者 顾昕 顾广飞 周旭 贺石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与联合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与联合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65例患者。采用METRx-MD辅助下MIS-TLIF手术,其中31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单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57.3岁;34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双侧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58.9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术前、术后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单侧组手术时间80~145min,平均(101.4±27.2)min,术中出血30~100ml,平均(52.5±39.7)ml,术后住院3~7d,术后平均住院(4.4±1.5)d,1例患者硬膜囊撕裂,1例患者术后腰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双侧组手术时间120~165min,平均(143.1±22.5)min,术中出血40~200ml,平均(106.3±53.8)ml,术后住院4~10d,术后平均住院(6.6±2.1)d,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单侧组优于双侧组。术后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单侧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融合 融合 单侧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90
16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李宏伟 白一冰 才晓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4年。结果 :术后 1~ 1 5年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2 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 ,症状改善 2 6例 ,改善率 92 9%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7° ,1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2 9°。结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弓根系统 固定 植骨融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17
作者 刘涛 李长青 +1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单侧弓根螺钉固定 腰痛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 被引量:35
18
作者 曾顺福 王建 +1 位作者 陆炎 刘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9-403,共5页
目的:评价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16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单节段MiTLIF和内固定治疗。... 目的:评价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16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单节段MiTLIF和内固定治疗。男61例,女102例;年龄37~72岁,平均51.6岁。退变性腰椎滑脱9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6例;Ⅰ度滑脱135例,Ⅱ度28例;L3滑脱7例,L4 86例,L5 70例。采用经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工作通道置于关节突上,行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将163例患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分为A组(第1~55例)、B组(第56~110例)和C组(第111~163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效果,腰椎薄层CT扫描重建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163例术中出血100~750ml,平均330ml;术后出血10~175ml,平均57ml;手术时间83~230min,平均145min;术中X线暴露时间27~126s,平均59s。B组术中出血量和X线暴露时间与A组比较及C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与A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C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与B组比较亦明显减少(P〈0.05)。7例术中硬膜囊撕裂,其中A组4例,B组2例,C组1例,均在术后第2天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5d内脑脊液漏停止。4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根损害表现,均为A组病例,通过内窥镜下减压和神经根松解后神经根损害症状消失。91例患者获得10~47个月随访,平均24.5个月。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8±2.4分、1.5±0.6分和0.8±0.4分,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39.4±5.1分和11.3±2.6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96.7%(88/91)。结论:采用单节段Mi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Ⅰ度、Ⅱ度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症 微创外科 孔腰融合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想 洪毅 +4 位作者 张军卫 唐和虎 吕振 陈世铮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侧入路融合 脊柱微创 短节段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单纯腰椎椎间融合术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比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烽 陈兵乾 +3 位作者 居建文 王素春 段广超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腰椎即刻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15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模拟临床建立三种椎间融合术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三种模型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前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标本组相比,单纯椎间融合术的ALIF(Ⅰ)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明显增加;ALIF(Ⅰ)、PLIF(Ⅰ)、TLIF(Ⅰ)组的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下降28.3%、18.4%、11.5%(P<0.05)和21.6%、17.5%、5.9%(P<0 05);扭矩强度分别依次下降38.6%、49.1%、27.2%(P<0.05)。(2)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单纯椎间融合组的相应术式比较,ALIF(Ⅱ)、PLIF(Ⅱ)、TLIF(Ⅱ)三组的平均应变和应力分别减小了21.4%、12.3%、24.5%(P<0.05)和21.4%,22.3%,24.5%(P<0.05);平均轴向刚度和水平剪切刚度分别增加了87.8%、77.9%、75.9%(P<0.05)和60.6%、68.1%、63.1%(P<0.05);平均扭转强度分别增加了95.1%、110.9%、87.6%(P<0 05)。结论行单纯椎间融合术后,腰椎的稳定性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在加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能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能。在三种椎间融合术中,TLIF的腰椎即刻稳定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