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1
作者 Gu Shutang Jie Ta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First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KAI UNIVERSITY Ph. D. of Econo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2-7,18,共7页
Compared with the stagnanteconomy of the rest world,Asian-Pa-cific economy has been experiencingthe hightest growth since the 1980s.Now,most researchers and officials,and even entrepreneurs believe
关键词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east more Asi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2024年10月渤海和黄海沿岸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2 位作者 董剑希 高义 李明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风场开展风暴潮数值模拟,渤海和黄海海域浮标位置处再分析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2.1 m/s,数值模拟的沿岸潮位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增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和8.2%,证明数值模拟可以准确还原风暴潮运动和传播,即边缘波自朝鲜半岛西部沿岸向我国黄海北部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南部沿岸逆时针传播。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黄海南部断面和渤海海峡断面流量发现,两个断面第二阶段的海水流入量比第一阶段的流出量分别高出66%和75%,这也是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的增水大、范围广且时间长的原因。此外,边缘波和风对第二阶段风暴潮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4%和6%,边缘波起绝对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和黄海沿岸 强冷空气 风暴潮 海水倒灌 边缘波 数值模拟 半封闭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生华 王健伟 +5 位作者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地震属性 平湖组 始新统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海域台风浪特征分析
4
作者 邱梓欣 程天宇 +2 位作者 高郭平 陈洁 龙逢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获得TC影响下的海浪数据,分析历史台风浪的发生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不同TC移动速度下的海浪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危险性海浪的主要可能成因。结果表明,TC影响下,研究海域的海浪强度和出现频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海浪危险等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海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极端台风浪的主导波向为SE向。研究海域内,东南部外海海域属于海浪高危险区,30°N以南近海海域的海浪危险等级相对高于30°N以北的近海海域。台风浪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右前侧象限的有效波高值更大、波长更长、波周期更长,同时,移动速度介于>3.0~7.0 m/s的中速移动TC引起的海浪场不对称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SWAN海浪模式 极端海浪 波要素不对称分布 黄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分析:以南黄海盆地为例
6
作者 赵化淋 庞凌云 +5 位作者 李清 陈建文 袁勇 梁杰 骆迪 王建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32,共15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作为离岸碳封存的核心环节,其优化程度直接决定减排效率与经济成本,对实现经济、高效减排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苏鲁沿海地区与南黄海盆地的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问题,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CHRED)选取苏鲁沿海地区钢铁、化工、水泥、火电等行业碳排放数据,引入最小生成树算法构建了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模型,开展了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求解了源汇匹配系统总成本,给出了最优管道运输路径,形成最优源汇匹配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和青岛坳陷碳封存有利区与苏鲁沿海地区碳排放源呈现出良好的匹配特性,可满足未来30年碳减排需求,为离岸碳封存提供了地质基础;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单位运输成本0.0156美元/t/km,随着技术革新、碳价上涨等影响,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下的离岸碳封存发展路径经济效益将更加乐观。本研究为沿海省市构建“双碳”目标下的陆海统筹减排系统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岸碳入海”技术路径的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封存源汇匹配 离岸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最小生成树算法 “双碳”目标 苏鲁沿海地区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22年期间渤黄东海海浪波高的时空变化研究
7
作者 章思怡 高志一 赵栋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9,共14页
基于浮标观测数据,验证了不同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下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对波浪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WW3计算了2004—2022年期间渤黄东海的波高特征,发现波高总体变化强度由季节变化主导,秋冬季节有效波高大于春夏季... 基于浮标观测数据,验证了不同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下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对波浪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WW3计算了2004—2022年期间渤黄东海的波高特征,发现波高总体变化强度由季节变化主导,秋冬季节有效波高大于春夏季节。季节尺度上,在逐网格尺度上给出了有效波高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主要月份。在年际尺度上,黄海有效波高的年平均时间序列的变异系数在4.5%以上,其年际变化相对强度明显强于渤海和东海;有效波高与风速高度相关,且两者在黄海和东海与厄尔尼诺呈现负相关关系,负相关最强的区域位于台湾海峡,最高相关系数分别达-0.77和-0.72,而在渤海北部海域则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对波高长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夏季风强度的明显下降导致台湾岛东侧海域有效波高出现较强的负趋势,强度达0.006 m/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波高 WAVEWATCHⅢ模式 渤黄东海 拖曳系数 多尺度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本下大连沿黄海区域公园绿地公众感知研究
8
作者 闫钰昊 杨翠霞 温增凤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23-27,共5页
公园绿地是承载公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沿海城市开放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沿海城市公园绿地公众感知评价体系,为其开放共享提供参考。以大连沿黄海区域1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借助ROST CM6软件对去哪儿网、穷游网等旅游网站的... 公园绿地是承载公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沿海城市开放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沿海城市公园绿地公众感知评价体系,为其开放共享提供参考。以大连沿黄海区域1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借助ROST CM6软件对去哪儿网、穷游网等旅游网站的评论数据进行网络文本统计分析,利用高频词构建场地类型、活动类型、环境体验、服务设施4个主要类目的大连沿黄海区域公园绿地公众感知评价指标,运用IPA分析法对其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海边、旅游、景色、方便等词出现频次较高,滨海空间的感知重要性最高,自然风景的感知满意度最高。由IPA分析得出公园优先改进区域为优势保持区、供给过渡区、待改进区和亟须改进区,并从规划使用功能、拓展自生功能方面对亟须改进区的林下空间、商业运营类活动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公众感知 网络文本分析 IPA分析 大连沿黄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7000年以来海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
9
作者 程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60,共15页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 [目的]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渤、黄、东海西部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陆架区发育了多个沉积体系,但这一区域的古岸线和海底沉积物厚度的演变还没有全面认识.[方法]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整理恢复渤、黄、东海自7000年来的12条古岸线,同时通过收集钻孔数据,估算古岸线同时期的海底沉积厚度.[结果]渤海西部的成陆过程在宋代黄河改道后趋于稳定,自公元1855年黄河回归渤海后,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形成现代海岸线.苏北中部的成陆过程在汉代基本达到稳定,黄河在苏北入海导致岸线快速向海推进,自黄河再次改道后,废黄河口岸线受侵蚀后退,形成现代岸线.长江三角洲以江心洲并入北岸的形式向东南方向发展,河口逐渐变窄,发育速度逐渐加快.长江和黄河的入海泥沙在黄河口、山东半岛沿岸、苏北、长江口及浙闽沿岸形成了主要的沉积区,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厚度最大.[结论]本文构建了渤、黄、东海西部古岸线和沉积物厚度数据集,可为全新世海洋沉积过程和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海岸线演变 陆架沉积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1年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10
作者 金杰 陈宇杰 +4 位作者 姚永衡 张思远 胡镇涛 丁梦蓉 贾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平面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线性... 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平面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线性速率为0.36±0.10 cm/a,2018年起上升趋势有所减缓。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线性速率为秋季最大(0.37±0.12 cm/a),冬季次之,春、夏两季略小(约为0.34±0.10 cm/a)。近30年来的非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夏、秋季的上升速率几乎不变,冬季的上升速率呈减缓态势,春季呈加速上升态势。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存在年振幅增大的趋势,长期变化与温度引起的海水热膨胀效应以及风应力引起的增-减水效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舟山海域 东海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线性趋势 非线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氦气成因来源、富集模式及勘探有利区
11
作者 刁慧 蒋一鸣 +6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于仲坤 丁飞 余箐 徐靖琦 王皖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含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区氦气成因及氦气与伴生气的相关性,进而结合氦源岩生氦速率、氦气含量等生氦条件,明确了氦气成因,确定了该区氦气富集模式和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丽水—椒江凹陷氦气为幔源成因,氦气与幔源CO_(2)浓度、岩浆岩体分布有关,西湖凹陷则为壳—幔混源成因,氦气与深大断裂、沉积地层生氦有关;②该区氦气富集存在深大断裂与岩浆岩体周缘幔源强富集型、深大断裂与沉积层壳—幔混源弱富集型2种模式;③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始新统平湖组煤、泥岩的U和Th放射性元素在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岩中为最高,生氦速率与松辽盆地富氦区流纹岩相当,可作为弱源氦气的氦源岩。结论认为:①丽水—椒江凹陷西南部发育深大断裂与多期岩浆活动叠合的氦气有利区,评价出多个幔源强富集型有利圈闭,推算氦气资源量近1×10^(8)m^(3);②幔源氦气供氦稳定性、生氦量亟需开展进一步基础研究,同时在绿色低碳大背景下,氦气资源开发利用亦面临CO_(2)封存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丽水—椒江凹陷 西湖凹陷 氦气资源 氦气成因 生氦率 富集模式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藻华高发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形态、分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冬融 陆斗定 +3 位作者 戴鑫烽 何飘霞 夏平 王红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1-1250,共10页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体长21—35μm,体宽20—33μm,ITS序列长度为592bp,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tamarense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A.catenella聚合在一起,支持率为100%,形态特征与A.tamarense基本一致,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通过现场观测,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并逐渐向沿岸靠近,这与季风转向,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赤潮高发区 塔玛亚历山大藻 形态特征 系统进化 种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stock size, fishery and biological aspects of anchovy based on R/V "Bei Dou" 1984-1999 surveys 被引量:8
13
作者 SveinA.Iversen 金显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33-39,共7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abundance estimations of anchovy obtained by the acoustic metho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size and the fisher... This paper deals with abundance estimations of anchovy obtained by the acoustic metho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size and the fishery of anchovy in 1984 1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鱼 生物量 渔业特征 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caught during the R/V "Bei Dou" surveys 1984-1999 被引量:2
14
作者 ArneJohannessen 金星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46-56,共11页
The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of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variations in length by area and maturity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obtaine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The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of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variations in length by area and maturity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obtaine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in 1984-1999.Demersal trawl catch rates for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from the same surveys are also included.No density dependent growth in length or weight of anchovy was found.Reduced length at maturity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was apparent from 1986 to 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鱼 经济鱼类 生物学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15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4 位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南部 银鲳 栖息地 环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培杰 胡利民 +5 位作者 闫天浩 王厚杰 毕乃双 王楠 张洋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过程与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北黄海西部泥质区W03岩芯的总有机碳指标,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探讨了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埋藏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的停滞期(10.3~9.8 cal.kaBP),发育硬质黏土层,有机碳以陆源输入为主(60.7%),动荡的沉积环境导致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仅为0.22%;海平面上升期(9.8~7.0 cal.kaBP),海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47.7%),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该时期有机碳的埋藏;高海平面以来(7.0 cal.kaBP至今),黄海环流体系逐渐形成,陆源有机碳输入随着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强度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继续增加(50.0%),总有机碳的含量升高至0.58%。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体系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全新世 沉积有机碳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黄海群落净生产力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智广 秦川 +1 位作者 王磊 张桂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318,共9页
2018年6~7月利用膜进样质谱系统对东、黄海表层海水中的O_(2)/Ar进行走航观测,估算了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NCP),并结合其他水文参数和卫星数据分析NCP的分布特征和调控因素.结果表明:东、黄海整个调查海域Δ(O_(2)/Ar)平均值为(3.3±... 2018年6~7月利用膜进样质谱系统对东、黄海表层海水中的O_(2)/Ar进行走航观测,估算了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NCP),并结合其他水文参数和卫星数据分析NCP的分布特征和调控因素.结果表明:东、黄海整个调查海域Δ(O_(2)/Ar)平均值为(3.3±8.5)%,NCP平均值为(12.9±36.7)mmol C/(m^(2)·d),整体处于净自养状态.东海混合层平均Δ(O_(2)/Ar)为(4.9±9.8)%,NCP为(21.0±38.2)mmol C/(m^(2)·d),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东海陆源输入带来的高营养盐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所致.黄海混合层平均Δ(O_(2)/Ar)为(1.6±6.6)%,NCP为(4.8±33.3)mmol C/(m^(2)·d),黄海NCP分布主要受营养盐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呈现北黄海高、南黄海低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光照和营养盐是控制调查海区NCP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Ar 群落净生产力 东海 黄海 生物泵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木广迎地区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兴海曹倩 单帅强 +6 位作者 梁世友 王斌 王苗 周兴海 曹倩 张晨雨 陈拥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1-840,共10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保俶斜坡带是凹陷内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斜坡带深层构造—岩性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开展斜坡带北部木广迎地区深部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对于明确西...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保俶斜坡带是凹陷内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斜坡带深层构造—岩性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开展斜坡带北部木广迎地区深部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对于明确西湖凹陷构造—岩性领域下步有利突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开展木广迎地区精细的构造和层位解释。根据解释结果进行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并系统分析区内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木广迎构造带整体表现为东倾斜坡,北部发育古新统厚度中心;区内发育走向为NE、NNE和NW向的3组断裂,多数断裂的主活动时期为古新世—始新世,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木广迎地区现今古新统残留厚度为200~1500 m,暗色泥岩厚度为100~700 m,最厚可达700 m以上,其主体于宝石组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宝石组内发育大套厚层砂岩,且物性较好,可作为有利储层。研究认为,木广迎地区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源—储配置,是西湖凹陷斜坡带构造—岩性领域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俶斜坡 木广迎地区 断陷层 地质结构 勘探意义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SYS90-1A孔第四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
19
作者 陆凯 孙军 +7 位作者 李广雪 杨慧良 王忠蕾 梅西 陈晓辉 祁江豪 朱晓青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层学结果,建立南黄海南部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地层框架。结果显示,SYS90-1A孔岩芯记录了从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上部,包括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负极性时界线(B/M界线)深度位于74.2 m,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深度分别位于79.75~82.47 m和85.25~87.74 m。根据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的年代控制点和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0.96 Ma。南黄海SYS90-1A孔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速率约为8.66 cm/ka,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9.5 cm/ka,而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2.8 cm/ka,沉积速率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不仅为南黄海南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学约束,而且为南黄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物源示踪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沉积速率 第四纪 中部泥质区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对比及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军 曹磊 +1 位作者 许怀智 钟荣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_(27)、C_(28)、C_(29)甾烷以V型(C_(27)≈C_(29)>C_(28))分布或者L型(C_(27)>C_(29)>C_(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_(27)、C_(28)、C_(29)甾烷以反L型(C_(27)>C_(28)<C_(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δ^(13)C_(1)和干燥系数显示,平湖地区A断块和B断块平湖组天然气主要来自自身和D断块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平湖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