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墨脱复杂地形X波段相控阵偏振天气雷达降水观测和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浩然 耿飞 +1 位作者 刘黎平 杨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3,共15页
墨脱的降水变化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内陆的输送、夏季风及我国东部雨带的推进过程联系紧密。它的独特地形与西南气流的相互作用在当地形成了年均降水超过2000 mm的降水带。但墨脱的复杂地形与有限的电力交通条件造成了降水观测... 墨脱的降水变化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内陆的输送、夏季风及我国东部雨带的推进过程联系紧密。它的独特地形与西南气流的相互作用在当地形成了年均降水超过2000 mm的降水带。但墨脱的复杂地形与有限的电力交通条件造成了降水观测的困难。2019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专题项目在墨脱设置了一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实现了对墨脱云降水的连续观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云水资源研究以及高原东南水汽通道特征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使用墨脱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2020年6-8月的观测数据,使用统计手段筛选降水回波片段,整合后构造得到符合墨脱复杂地形的混合仰角;利用2019年墨脱雨滴谱数据计算雷达参量、拟合得到适合墨脱地区降水特点的X波段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公式。在此基础上选取2020年7-8月三次累积降水量、平均雨强、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的降水过程,使用线性规划方案计算ΦDP(差分传播相移)、最小二乘拟合计算KDP(差分传播相移率)、“ZPHI”降水廓线算法订正ZH(反射率因子);以ZH和KDP为阈值,使用R(ZH)与R(KDP)分段估测降水,与单独使用R(ZH)和R(KDP)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并基于降水估测结果和雷达参量的水平分布探讨降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本文经过质量控制的ZH、 KDP数据质量有明显改善;使用统计方法构造的混合仰角有效回波面积大于使用SRTM1 v3.0地形数据构造的混合仰角,三次降水的典型时刻参量与过程累积降水量和平均ZH、 ZDR能初步反映降水变化与地形的关系;本文的降水估测公式和分段估测降水方法整体结果表现良好,各评估参数均具有较好的表现;结果表明:(1)墨脱雷达周边地形变化剧烈,根据现有地形数据构造的混合仰角在降水估测中表现不如本文统计筛选雷达观测数据得到的混合仰角数据;(2)本文采用的数据质控方法、定量降水估测公式与分段估测方法(PEM)在降水反演中表现良好,与单一的R(ZH)、 R(KDP)方法相比,得到的结果在CC和RMSE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估测误差明显减小;(3)墨脱降水的发生发展或与西南气流被河谷偏北方山坡抬升有关,较大雨强、较小粒子直径的云位于地势平缓的谷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相控阵偏振雷达 线性规划 雷达混合仰角 定量降水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凯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127-129,132,共4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7月19日许昌市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重点应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基本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及降水粒子特征,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成因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保定清苑EF2级龙卷S和X波段雷达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雪娇 花家嘉 +4 位作者 裴宇杰 王振超 刘姝 刘姝君 王福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4-576,共13页
利用石家庄S波段天气雷达(SPOL)、雄安X波段相控阵雷达(XPAR)、地面自动气象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7月21日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东吕村EF2级龙卷雷达特征。清苑区龙卷发生于低涡降水云系中,风暴后向传播造成的多单体合并形成超级单... 利用石家庄S波段天气雷达(SPOL)、雄安X波段相控阵雷达(XPAR)、地面自动气象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2021年7月21日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东吕村EF2级龙卷雷达特征。清苑区龙卷发生于低涡降水云系中,风暴后向传播造成的多单体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钩状回波顶部分裂的强反射率因子核心自东南向西北移动,并与龙卷位置对应关系较好。SPOL和XPAR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均连续多个时次识别出中气旋,中气旋尺度为1.4~4.2 km,旋转速度为10~20 m·s^(-1),为弱中气旋,属于微型超级单体龙卷,持续时间较短(30~35 min)。在龙卷发展演变过程中,低仰角探测到紧邻的旋转速度对时,中气旋向下延伸1.2~1.4 km,直径迅速收缩0.8~1 km,预示龙卷的发生。龙卷风暴在低层旋转速度和涡度最大,有利于龙卷发展增强。SPOL和XPAR在龙卷位置、径向速度及风暴直径的探测结果较为一致,XPAR回波顶比SPOL高约6 km,且XPAR回波顶的峰值时段与风暴出现冲云顶特征的时段一致。15:36—15:42(北京时)龙卷涡旋特征(TVS)最为强盛,垂直伸展厚度达2~4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风暴特征参数 x波段相控阵雷达 中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及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刘黎平 吴林林 +4 位作者 吴翀 汪旭东 陈晓辉 曹俊武 庄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9-1094,共16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并利用该雷达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CPOL)于2013年4~6月在广东省江门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并利用该雷达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CPOL)于2013年4~6月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站进行了对比观测试验,以检验该雷达观测模式及其对快速变化的对流云演变过程的观测能力,为进一步改进雷达观测模式提供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XPAR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利用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三种观测模式观测的回波结构、灵敏度,并与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数据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2013年5月30日一次中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后部的单体的发展和消亡过程,讨论了XPAR分钟级数据在分析对流过程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XPAR三种观测模式获取的降水回波结构合理,实现了在1 min内完成一个高空间分辨率的体扫的探测功能,数据的时空分辨率远远高于现有的机械扫描雷达;(2)XPAR的精细观测模式数据揭示了单体触发、发展和演变过程,清晰给出了两次径向辐合发展过程及其与回波发展的关系,给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不能提供的新的事实;(3)XPAR分钟级数据对进一步认识对流单体内部γ中尺度及其更小尺度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非常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观测模式检验 对流单体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数据质量初步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羽 吴少峰 +4 位作者 李浩文 胡东明 黄辉 傅佩玲 田聪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4,共12页
为提高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XPAR-D)数据质量,采用自适应约束订正方法对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进行质量控制;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CINRAD/SAD)和地面二维雨滴谱观测对XPAR-D雷达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XPAR-... 为提高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XPAR-D)数据质量,采用自适应约束订正方法对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进行质量控制;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CINRAD/SAD)和地面二维雨滴谱观测对XPAR-D雷达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XPAR-D雷达与CINRAD/SAD雷达的回波强度基本一致,由于XPAR-D雷达灵敏度较低,导致对弱回波的探测能力低于CINRAD/SAD雷达。将XPAR-D雷达测量的反射率因子Z_(H)与雨滴谱仪反演的Z_(H)对比,两者相变化趋势基本一致;XPAR-D雷达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相移率K_(DP)与Z_(H)的一致性较好,其中K_(DP)约是CINRAD/SAD雷达的3.3倍;XPAR-D雷达偏振参量能有效反映融化层的偏振特征;一次局地性强降水的观测结果表明相控阵雷达能够精细监测降水的触发、演变过程以及不同降水强度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数据质量 差分反射率ZDR 差分相移率K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19日广东佛山龙卷的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植江玲 白兰强 +4 位作者 黄先香 蔡康龙 张晶晶 李兆明 黄舒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12,共16页
利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19日早晨广东佛山超级单体龙卷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的结构及演变特征。龙卷母体风暴是在强西南季风天气背景下的一条东北-西南向飑线南端发展起来的。环境条件具备较大对流有... 利用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19日早晨广东佛山超级单体龙卷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的结构及演变特征。龙卷母体风暴是在强西南季风天气背景下的一条东北-西南向飑线南端发展起来的。环境条件具备较大对流有效位能、低抬升凝结高度和强垂直风切变等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发生发展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低空风暴相对螺旋度、超级单体复合指数和强龙卷指数的显著增强对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有较好指示意义。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佛山南海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探测到了龙卷母体微型超级单体的发展过程和龙卷涡旋的演变特征:对流单体在前侧低层入流的加强下逐渐形成钩状回波和反射率弱回波空洞;中气旋首先在2.5 km附近高度形成后向低层伸展,随着后侧下沉气流的加强,低层涡旋旋转增强,当低层中气旋旋转速度超过22 m·s^(-1)(强中气旋)且直径紧缩至1.5 km以内时,龙卷即将触地,龙卷涡旋特征(TVS)和龙卷碎片特征(TDS)出现是龙卷触地的主要特征,龙卷发生在反射率弱回波空洞、TVS和TDS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超级单体龙卷 龙卷涡旋特征 龙卷碎片特征 反射率弱回波空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强降水的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的观测分析
7
作者 王雪婧 黄兴友 马舒庆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553-565,共13页
暴雨强降水是预报的难点,不同的触发机制及大气环境造成的暴雨发展演变过程不同。利用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XPAR)、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SPOL)等气象资料,对2022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芜湖和6月29日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局地强降水... 暴雨强降水是预报的难点,不同的触发机制及大气环境造成的暴雨发展演变过程不同。利用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XPAR)、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SPOL)等气象资料,对2022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芜湖和6月29日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究了两次强降水发展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场与三维风场的空间变化情况、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型暴雨的演变过程。(1)芜湖强降水发生在锋面扰动的天气背景下,由向南移动的冷锋和低空切变线触发,是一次弱冷锋暴雨过程;上海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弱天气尺度扰动下,近地层侵入的浅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产生地面中尺度辐合带,从而触发对流,是一次暖区暴雨过程。(2)芜湖强对流发生时,锋前暖湿气流中的小尺度经向垂直环流圈为强对流提供了上升气流;上海对流降水发生时,在近地面层入侵的浅薄冷空气及雷暴冷出流的共同作用下,偏北气流不断在雷暴前沿触发新生单体。(3)弱冷锋型的芜湖暴雨系统发展较稳定,雷达回波变化慢,没有显著的单体新生和合并现象,容易进行预报;上海局地暖区暴雨系统尺度小、对流性强,雷达回波生消变化快、出现单体新生和合并的复杂情况,临近预报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暴雨 暖区暴雨 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 中小尺度结构 三维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相控阵阵列雷达探测2020年9月4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肖靖宇 杨玲 +3 位作者 俞小鼎 马舒庆 李彩玲 乔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6-839,共14页
为了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可否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利用质量控制后的佛山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9月4日广州省佛山市南海区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了16:00—17:30南海区出现的多单体... 为了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可否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利用质量控制后的佛山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9月4日广州省佛山市南海区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了16:00—17:30南海区出现的多单体风暴的强度场和三维风场结构,并探究强度场、三维风场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阵列天气雷达能够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更精细的探测。合并阶段,观测到小尺度、短时间内多个对流单体的初生、分裂和合并过程。成熟阶段,分析γ中尺度气旋的形成过程以及气旋式辐合维持时强度场、三维风场、散度场和涡度场的结构。消亡阶段,分析γ中尺度反气旋的形成与增强过程。气旋与反气旋消失后,单体迅速消亡。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强度场和三维风场获得的各统计量,发现在自动气象站降水出现前10~15 min以及最大5分钟降水出现前5~10 min,反射率因子与水平风速有明显变化。本研究结果对监测预警短时强降水有预示作用,为高时空分辨率的相控阵阵列雷达精细探测强降水的演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x波段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 强度场 三维风场 统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山竹(1822)龙卷的双极化相控阵雷达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傅佩玲 胡东明 +2 位作者 黄浩 张羽 田聪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6-718,共13页
2018年9月17日台风山竹(1822)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EF2级龙卷。在高湿度、高不稳定、强垂直风切变的环流背景下,龙卷在台风外围雨带上微型超级单体右后侧钩状回波顶端的弱回波区中发展起来。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2018年9月17日台风山竹(1822)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EF2级龙卷。在高湿度、高不稳定、强垂直风切变的环流背景下,龙卷在台风外围雨带上微型超级单体右后侧钩状回波顶端的弱回波区中发展起来。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广州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不仅观测到超级单体的发展过程,还呈现出龙卷涡旋演变特征:单体风暴尾端在右后方入流加强作用下,逐渐形成钩状回波形态,此时对流层中低层2~3km高度附近的中气旋强度率先达到最大,随着旋转强度进一步加强和旋转中心高度逐步下降,低层强旋转特征越来越明显,当低层旋转速度达到峰值(超过21m·s^-1),旋转直径收缩到1km范围,地面出现EF2级以上龙卷,旋转速度对区域出现清晰的弱回波龙卷眼区特征。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在龙卷观测中优势显著,弥补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雷达 台风山竹龙卷 龙卷涡旋特征 旋转直径 龙卷弱回波眼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极端大风观测分析
10
作者 沈晓玲 章超钦 +2 位作者 桑明慧 章唯薇 赵驰宇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浙江一次极端大风的环流背景、对流系统演变特征、成因等进行了分析。(1)此次极端大风事件发...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浙江一次极端大风的环流背景、对流系统演变特征、成因等进行了分析。(1)此次极端大风事件发生在副高外围短波槽东移的大尺度环境下,具有低层水汽充沛、高空干层显著、强的不稳定层结等有利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极端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触发机制。(2)极端大风由单体J0造成,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及其风场反演可以分析J0的精细结构演变,J0的涡旋结构首先生成于中层,然后向上、向下发展,最后涡旋结构从低层至高层逐渐减弱消亡,同时中层出现明显的辐合;垂直方向上,J0生成后与其后侧的单体合并,在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上空,与低层的上升气流辐合,在其前沿形成辐合下沉气流。(3)J0生成后使地面冷池增强,同时J0与其后侧的单体合并,下沉气流增强,到达地面后在气压梯度作用下,使风速进一步增强,是极端大风产生的主要成因。此外,环境干空气卷入风暴内部产生的负浮力和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也是极端大风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S波段双偏振雷达 x波段相控阵雷达 三维风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观测的2021年6月珠江口一次水龙卷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梅雨菲 陈生 +1 位作者 刘陈帅 雷振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5-832,共8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资料、珠海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珠海横琴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1年6月1日发生在珠江口的水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水龙卷过程发生在高层强辐散、中层短波槽影响、低层西南风的背景场下;极低的抬...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资料、珠海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珠海横琴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1年6月1日发生在珠江口的水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水龙卷过程发生在高层强辐散、中层短波槽影响、低层西南风的背景场下;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较大的0~1 km风矢量差、超过超级单体发生阈值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两部雷达均观测到超级单体结构特征,最强反射率因子超过65 d BZ。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能够清晰展现水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精细化演变特征,0.9°仰角首先出现风切变,随后风切变出现高度逐渐增高,并加强为中气旋,切变最高高度达到17.1°仰角,随后高度逐渐降低,龙卷减弱。三维反射率因子图清楚地反映了龙卷母体风暴穹窿结构形成过程,以及强反射率因子区向上延伸,变细加强,龙卷触及水面后变粗的过程。S波段雷达探测到在龙卷发生前,出现ZDR低值眼区和ρHV弧,这对于预报员提前预警以及识别龙卷具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龙卷 超级单体 中气旋 多普勒雷达 x波段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墨脱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冉 王改利 +1 位作者 张永华 郭在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17,共15页
墨脱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本研究使用墨脱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以来三年(2019—2021年)的自动雨量计数据,分析了墨脱降水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同址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和X波段... 墨脱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是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本研究使用墨脱云降水综合观测试验以来三年(2019—2021年)的自动雨量计数据,分析了墨脱降水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同址的降水天气现象仪和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观测数据,探究墨脱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统计结果来看,墨脱降水天数超过全年的70%,以降水率<5 mm·h^(-1)的弱降雨为主,日降水量<10 mm的小雨的发生率最高,但10 mm≤日降水量<25 mm的中雨产生的降水量最大。墨脱降水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6—9月。受山谷风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对于降水过程而言,由高原涡和南支槽影响下的系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水主要由直径小于2 mm的雨滴产生,雷达反射率因子普遍不超过35 dBz。而由地形强迫引起的局地短时强对流降水过程,雨滴谱分布更宽,雨滴浓度更高,直径大于2 mm的雨滴对降水量的贡献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超过45 dBz,风暴的后向传播形成“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降水现象仪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降水特征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3月26日闽南地区冰雹过程多源雷达特征分析
13
作者 梁秋枫 郑辉 +1 位作者 苏蕾 郭秀凤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504-518,共15页
利用福建厦门海沧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S波段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和福建泉州S波段多普勒单偏振天气雷达,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3月26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三部雷达对冰雹超级单体... 利用福建厦门海沧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S波段多普勒双偏振天气雷达和福建泉州S波段多普勒单偏振天气雷达,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2年3月26日发生在闽南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三部雷达对冰雹超级单体进行协同观测,可获得更加全面的雷达冰雹特征,有利于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2)厦门海沧X波段相控阵雷达完整观测到10 min内钩状回波演变形成的过程,Z_(DR)弧、K_(DP)足、Z_(DR)环、CC环等双偏振特征体现出超级单体内粒子相态的变化。强回波后侧受衰减影响出现“V”型缺口甚至回波缺失,强回波区域内出现K_(DP)洞表明该区域存在大冰雹。冰雹增长时,回波强度增强、Z_(DR)和K_(DP)大值区减少、CC降低;冰雹降落时,融化层附近Z_(DR)增大、K_(DP)显著增加、CC降低。(3)泉州S波段雷达观测到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三体散射、风暴顶辐散等经典冰雹特征;HT和VIL快速下降体现出冰雹降落的特征;中气旋的增强和减弱对于判断超级单体的强弱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4)X波段相控阵雷达探测细腻程度优于海沧S波段雷达,在有效回波内K_(DP)表现优于S波段雷达,在液态粒子探测方面X波段相控阵雷达更有优势。X波段相控阵雷达对15 dBZ以下和70 dBZ以上的回波探测能力低于S波段雷达,未探测到超级单体前侧的阵风锋,其探测强度较S波段雷达偏低约5~20 d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协同观测 Z_(DR) K_(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