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 Arg399Gln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龙 张成武 +1 位作者 刘宁 马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3216-3220,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Arg399Gln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关于XRCC1多态性与... 目的探讨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Arg399Gln位点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关于XRCC1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日期均从开始建库到2012年10月。收集相关文献后,对文献进行评价筛选。以病例组(胃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XRCC1 Arg399Gln位点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量来评价XRCC1多态性与胃癌易患性的关系。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病例组2 701例,对照组4 210例。异质性检验显示,XRCC1 Arg399Gln位点杂合子模型(AA与GA)、隐性模型(GG+GA与AA)与胃癌易患性的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0.98(0.88,1.08)和1.05(0.95,1.16);纯合子模型(AA与GG)、杂合子模型(GA与GG)、显性模型(AA+GA与GG)与胃癌易患性的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0.75(0.54,1.05)、0.78(0.54,1.12)和0.74(0.53,1.05)。结论 XRCC1 Arg399Gln位点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患性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多态性 单核苷酸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 Arg399Gln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Arg399Gln多态性与宫颈癌急性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蓝美玲 肖何 +7 位作者 余娴 张志敏 张辉 何轩 李建 周鹏 叶云飞 王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Arg399Gln多态性与宫颈癌急性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152例。Sanger测序法检测外周血X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 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Arg399Gln多态性与宫颈癌急性放射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152例。Sanger测序法检测外周血X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并分析其与急性放射性损伤致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152例宫颈癌患者中,携带XRCC1 Arg/Arg、Arg/Gln、Gln/Gln基因型的分别有78、56、18例。其中发生2~3级急性膀胱炎有47例;2~3级急性直肠炎有100例,没有4级膀胱炎、直肠炎的发生。对其他临床因素校正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XRCC1 399密码子杂合变异基因型携带者(Arg/Gln)和纯合变异携带者(Gln/Gln)的2~3级膀胱炎发生风险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分别为野生型的4.114倍(OR=4.114,95%CI:1.746~9.693)和9.096倍(OR=9.096,95%CI:2.707~30.566);2~3级直肠炎发生风险分别是野生型的5.011倍(OR=5.011,95%CI:2.169~11.575)和7.165倍(OR=7.165,95%CI:1.506~34.092)。结论 XRCC1 399密码子的SNP与宫颈癌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肠炎有关,具有潜在的放射治疗副反应预测因子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 宫颈癌 放疗 急性膀胱炎 急性直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胃癌患者对DDP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季枚 吴昌平 +6 位作者 蒋敬庭 徐斌 吴骏 赵伟庆 张红宇 周文杰 李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945-947,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XRCC1399)多态性与以DD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59例。所有晚期胃癌病例化疗前抽取外周血,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XRCC1399)多态性与以DD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59例。所有晚期胃癌病例化疗前抽取外周血,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XRCC1399基因型。所有患者经多西他赛(Docetaxel)+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联合方案化疗,化疗后观察疗效及其与XRCC1399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59例晚期胃癌患者中,16例(27.12%)为A/A基因型,18例(30.51%)为G/A基因型,25例(42.37%)为G/G基因型。其中,4例完全缓解(CR),14例为部分缓解(PR),19例稳定(SD),22例进展(PD),总化疗有效率为30.51%。XRCC1399 A/A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68.75%)明显高于G/A基因型患者(22.23%),P<0.01,明显高于G/G基因型患者(12.0%),P<0.01。G/A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与G/G基因型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RCC1399基因型对预测以DDP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XRCC1399 A/A基因型的晚期胃癌患者对以DDP为主的化疗方案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肿瘤 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xRCCl) 多态性 DDP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
4
作者 方道奎 何云 +3 位作者 张建清 胡大林 沙焱 庄志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索氢醌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并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RNA干扰敲除XRCC1基因,通过转染重组质粒pEGFP-C1-pU6-dsRNA建立XRCC1缺陷细胞;正常人... 目的探索氢醌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并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对氢醌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通过RNA干扰敲除XRCC1基因,通过转染重组质粒pEGFP-C1-pU6-dsRNA建立XRCC1缺陷细胞;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转染空载体pEGFP-C1的细胞分别作为正常对照组和载体对照组;3种细胞用不同浓度(10 ~100 μmol.L-1)的氢醌作用4 h,分别进行MTT实验和彗星实验来检测氢醌的毒性。结果 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10 ~100μmol.L-1)氢醌作用的XRCC1缺陷细胞,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细胞,提示缺陷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比正常细胞低;彗星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氢醌对XRCC1缺陷细胞DNA损伤比对照组细胞更严重,而2个对照组细胞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XRCC1基因在氢醌导致的细胞损伤的修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毒性/氢醌 上皮细胞 支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5
作者 陈秉朴 龙喜带 傅国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88-1591,1602,共5页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XRCC1)codon 399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文献并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纳入以XRCC1 codon 399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为内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国内外合格文献7篇(HCC患者1 342例,对照2 207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XRCC1 codon 399 Gln/Gln基因型可使HCC的发病风险增加(OR=1.41,95%CI 1.07~1.84),而Lys/Gln基因型与HCC的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HCC高发区人群中,Lys/Gln和Gln/Gln基因型均与HCC发病存在关联性(OR=1.46,95%CI 1.07~2.00;OR=1.45,95%CI 1.09~1.93)。结论 XRCC1基因codon 399多态性与HCC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 META分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1A1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娜 吴拥军 +1 位作者 吴逸明 王祚懿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1A1和X射线损伤修复的交叉互补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00例肺癌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CYP1A1、XRCC1多态基因型。结果:CYP1A1突变纯合基因型在肺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1A1和X射线损伤修复的交叉互补基因(XRCC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00例肺癌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CYP1A1、XRCC1多态基因型。结果:CYP1A1突变纯合基因型在肺癌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11.0%和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3,P>0.05)。XRCC1突变纯合基因型在肺癌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44.0%和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2,P<0.001),XRCC1突变纯合基因型携带者患肺癌的危险度增加[OR=3.316(95%CI1.729~6.359)]。两基因联合分析,XRCC1与CYP1A1突变基因型联合携带者较单一基因型携带者患肺癌危险度增加[OR=6.243(95%CI2.286~17.046)]。结论:XRCC1突变纯合基因型是肺癌的易感因素,CYP1A1与XRCC1突变基因型在肺癌发生中具有联合作用,可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细胞色素P4501A1 x射线损伤修复的交叉互补基因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3基因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倪红霞 边建超 +3 位作者 沈强 汤洪伟 朱虔兮 吴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3(XRCC3)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PCR-RFLP和PCR-SSP技术检测191例PTC患者和201例对照的XRCC3基因多态。结果在XRCC3基因A4541G、A17893G和C18067T... 目的探讨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3(XRCC3)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PCR-RFLP和PCR-SSP技术检测191例PTC患者和201例对照的XRCC3基因多态。结果在XRCC3基因A4541G、A17893G和C18067T多态位点,所有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吸烟、饮酒和经常饮茶者中,4541G/G基因型使PTC的发病风险降低,其OR值分别为0.09(95%CI:0.02-0.51)、0.10(95%CI:0.04-1.00)和0.18(95%CI:0.05-0.68)。AAT单倍型在对照组的频率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以GAC单倍型为参照,AAT单倍型可使PTC发病风险降低,OR值为0.34(95%CI:0.11-0.92)。结论XRCC3基因A4541G、A17893G和C18067T多态与PTC无关联,但在吸烟、饮酒和常饮茶者中,4541G/G基因型可使PTC发病风险降低,是PTC的保护因素。AAT单倍型亦可降低PTC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 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3 基因多态 遗传易感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在MMS致人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方道奎 张建清 +2 位作者 胡大林 袁建辉 庄志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47-51,共5页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细胞遗传毒性。【结果】X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使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杀细胞效应敏感度增加、微核形成增加、DNA单链损伤修复能力降低以及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结果提示XRCC1基因在DNA单链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甲基磺酸甲酯 DNA单链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对头颈部放疗生存期及血清XRCC1、XRCC3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淑惠 王山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3,共4页
目的探究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对头颈部放疗患者生存期及血清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XRCC1)、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3(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3,XRCC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 目的探究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对头颈部放疗患者生存期及血清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XRCC1)、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3(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3,XRCC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7月医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结合放疗治疗,联合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斑蝥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XRCC1及XRCC3mRNA水平、生存期、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疾病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自汗、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食欲差、失眠、头晕眼花等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血清XRCC1、XRCC3水平及外周血XRCC1、XRCC3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4.69%,17/49)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92%,35/48)(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旋转容积调强技术能改善头颈部放疗患者肿瘤客观缓解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清XRCC1、XRCC3mRNA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斑蝥胶囊 旋转容积调强技术 头颈部肿瘤 放疗 生存期 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 x线修复交错互补基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R通路中XRCC1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松 胡斌 +3 位作者 雍军 冯娟 王玲玲 阿依恒.曲库尔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喉癌易感性的研究。探讨BER通路DNA修复基因XRCC1多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选择58例喉癌(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20名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对照,应用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的Gln632Gln(rs3547)、Arg399Gln(rs25487)、Arg280His(rs25489)、Arg194Trp(rs17997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喉癌患者组中XRCC1Arg280His(rs25489)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患者组中XRCC1的其余3个位点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汉、维、哈3个民族患者组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rs3547)C/T及T/T基因型、(rs25487)C/T及T/T基因型、(rs1799782)G/A及A/A基因型个体较携带XRCC1(rs3547)C/C基因型、(rs25487)C/C基因型、(rs1799782)G/G基因型的个体患喉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升高了分别为0.96倍、1.74倍、1.39倍;1.47倍、1.32倍、0.77倍,1.49倍、1.51倍、1.56倍。结论:汉、维、哈3个民族的XRCC1 Gln632Gln、Arg399Gln、Arg280His、Arg194Trp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喉癌遗传性有关联且有差异,XRCC1基因中的Gln632Gln、Arg399Gln、Arg194Trp位点的突变将导致喉癌的发病风险升高。而XRCC1基因中的Arg280His位点突变与喉癌发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该位点的突变与喉癌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通路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喉癌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单核苷酸多态及单体型分布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明娟 陈坤 +6 位作者 张爽爽 张勇晶 任艳军 徐虹 姚开颜 李其龙 马新源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70-376,共7页
目的:探讨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 1)外显子C 26304T、G 27466A和G 28152A三处最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 le nucleotide po lym orph ism,SNP)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4例乳腺癌患者组和以1∶3... 目的:探讨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 1)外显子C 26304T、G 27466A和G 28152A三处最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 le nucleotide po lym orph ism,SNP)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84例乳腺癌患者组和以1∶3成组频数匹配原则获得的252例对照组进行研究,XRCC 1 C 26304T、G 27466A和G 28152A SNPs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 lym 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 ent length po lym orph ism,PCR-RFLP)分析方法。单体型分布采用EH linkage softw are 1.2分析软件进行预测和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组和对照组吸烟状况分布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曾经或现在吸烟个体比例7.1%明显高于对照组2.0%(P<0.05),性别、年龄、饮酒状况及一二级亲属家族恶性肿瘤史等基本特征因素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 26304T、G 27466A和G 28152A SNPs多态基因型和多态等位基因分布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经上述因素校正后,XRCC 1 SNPs与乳腺癌发病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应用EH linkage softw are 1.2单体型分析软件显示,XRCC 1 SNPs在各组内均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CGG、CGA、CAG和TGG是最常见的4类单体型。单体型组间分布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RCC 1 C 26304T、G 27466A和G 28152A SNPs与乳腺癌的风险没有相关关系,各SNPs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CGG、CGA、CAG和TGG是最常见的4类单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等位基因 x线交叉互补基因1 DNA修复基因 基因多态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XRCC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翡 刘雪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50-1553,共4页
目的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XRCC1基因蛋白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XRCC1基因蛋白水平,... 目的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XRCC1基因蛋白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XRCC1基因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XRCC1蛋白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XRCC1蛋白表达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VEGF-C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比较XRCC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XRCC1、VEGF-C蛋白高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XRCC1蛋白的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728),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XRCC1、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与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正相关。XRCC1阳性表达癌组织的MVD值高于癌旁正常组织、XRCC1阴性表达癌组织。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XRCC1、VEGF-C高表达且呈正相关,可能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单链断裂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坤英 李卫国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共3页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DNA单链断裂的修复过程需要多聚(ADP-核糖)聚合酶、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DNA连接酶IIIα和其他DNA损伤修复因子的参与。该修复过程分为单链断裂的检测、断链末端处理、缺口填补和DNA连接四个环节。
关键词 DNA单链断裂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 DNA连接酶III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4在输卵管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王一然 王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23-927,共5页
目的:探讨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XRCC4)在输卵管高级别浆液性腺癌(HGS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XRCC4在63例输卵管HGSC、30例输卵管炎症组织、30例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XRCC4表达与输卵管... 目的:探讨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XRCC4)在输卵管高级别浆液性腺癌(HGS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XRCC4在63例输卵管HGSC、30例输卵管炎症组织、30例正常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XRCC4表达与输卵管HGS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XRCC4在正常输卵管、输卵管炎症、输卵管HGS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其中XRCC4在输卵管HGS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XRCC4在输卵管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XRCC4在输卵管HGSC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腹水量、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有关(P<0.05)。生存分析示,XRCC4高表达有降低输卵管HGS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4在输卵管HGS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XRCC4可能与输卵管HGSC的发生、发展、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高级别浆液性腺癌 输卵管炎症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 非同源末端连接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7对三阴性乳腺癌顺铂化疗的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祁冶 潘海婷 王秀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SCR7对三阴性乳腺癌顺铂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选用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顺铂对照组和联合组(10μmol/L顺铂+10、20和40μmol/L SCR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取对数期TNB... 目的:探讨SCR7对三阴性乳腺癌顺铂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选用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0μmol/L顺铂对照组和联合组(10μmol/L顺铂+10、20和40μmol/L SCR7),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取对数期TNBC MDA-MB-231细胞构建三阴性乳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R7组,顺铂组、SCR7+顺铂组;饲养24 d后,观察比较各组荷瘤鼠肿瘤质量、瘤体体积的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in situ end labeling,TUNEL)检测乳腺癌肿瘤组织的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XRCC1)、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 1,PARP1]蛋白表达。结果:联合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SCR7质量浓度增大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体内动物实验发现:相较于对照组,SCR7组、顺铂组、SCR7+顺铂组中的乳腺癌肿瘤体积、瘤重减小(P<0.05),其肿瘤抑制率分别是32%、40%、81%;SCR7+顺铂组较顺铂组减少更明显(P<0.05),且小鼠体质量与SCR7组、顺铂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观察干预组肿瘤组织均呈现明显形态学改变,其中SCR7+顺铂组肿瘤细胞退变变化最明显;TUNEL染色显示SCR7+顺铂组肿瘤细胞凋亡最为严重,可见大量红色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CR7+顺铂组XRCC1、PARP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R7在体内外对三阴乳腺癌顺铂化疗均有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7 三阴性乳腺癌 顺铂 化疗增敏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 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