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慧梅 孔丽萍 +2 位作者 章霜红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1-713,共13页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飞 灯下虫量 虫源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色突变对虫害发生影响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4
2
作者 富昊伟 李友发 +2 位作者 陆强 吴殿星 舒庆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1-916,共6页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0%,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期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蓟马 稻纵卷叶螟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灰飞虱 叶色标记突变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降落机制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蒋春先 韦加贵 +2 位作者 张云慧 李庆 程登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研究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2010年云南富宁县早期3次灯下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 【目的】研究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2010年云南富宁县早期3次灯下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5月上旬开始大规模迁入,迁入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2 000m高度轨迹能有效的模拟白背飞虱迁入途径。【结论】云南富宁县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缅甸中部,部分来自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偏南及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风向切变、低温屏障及降雨是迫使白背飞虱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分析 降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链理论对贵州锦屏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 被引量:6
4
作者 薛文鹏 杨芮 +1 位作者 杨洪 杨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48,共6页
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以贵州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尔科夫链理论,以代表站点锦屏1990-2011年的白背飞虱田间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了1~5阶的概率转移矩阵,以预报年前5年的连续发生级别预测第6年的发生状... 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以贵州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尔科夫链理论,以代表站点锦屏1990-2011年的白背飞虱田间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构建了1~5阶的概率转移矩阵,以预报年前5年的连续发生级别预测第6年的发生状态.回报锦屏17年的结果,得到了较高的历史符合率,达到了82%,对锦屏2012年白背飞虱田间发生级别的预测结果也符合当年的实际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预测预报 马尔科夫链 发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繁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卢辉 唐继洪 +2 位作者 吕宝乾 郭安平 苏豪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S01期13-16,共4页
为明确南繁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和规律,2019年在海南省陵水安马洋,利用高空灯开展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高空灯监测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7月诱虫量最高,达到1130头,12月诱虫量最低,褐飞... 为明确南繁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和规律,2019年在海南省陵水安马洋,利用高空灯开展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高空灯监测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7月诱虫量最高,达到1130头,12月诱虫量最低,褐飞虱7月和10月诱虫量最高,分别为2334头和1981头,12月诱虫量最低,白背飞虱在稻飞虱混合种群中占比35.49%,表明褐飞虱是灯下稻飞虱的优势种群;稻纵卷叶螟10月诱虫量最高,达到441头,12月诱虫量最低。3种迁飞害虫的雌雄比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区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稻飞虱 高空灯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陶方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54-59,共6页
本文根据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及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各虫态的捕食作用讨论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得到如下结果: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应用状态方程描述。经计算白背飞... 本文根据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及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各虫态的捕食作用讨论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得到如下结果: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应用状态方程描述。经计算白背飞虱各虫期在排除捕食性天敌作用后的存活率估计状态方程系统矩阵的元素值。由捕食性天敌作用所导致的死亡率估计得到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矩阵各元素值。把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作比较可见:在水稻分蘖期两者趋势一致,大小近似。在水稻孕穗及抽穗期,因没考虑白背飞虱种群迁飞对数量动态的影响,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白背飞虱种群迁飞比率的研究有其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捕食性天敌 生命表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叙永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与降落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毕建春 陈星燎 +6 位作者 彭晓明 封传红 马利 蒋春先 李庆 王海建 杨群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50,共10页
根据灯诱虫情,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1991-2012年四川省叙永县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叙永白背飞虱主要在5-7月迁入... 根据灯诱虫情,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4.8对1991-2012年四川省叙永县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叙永白背飞虱主要在5-7月迁入。5月份,白背飞虱迁入峰次较少,虫源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云南中部地区、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6月份和7月份,叙永上空偏南气流频次逐渐增多,白背飞虱迁入峰次也相对增加。6月份虫源主要来自云南东部和南部地区,广西西北部、缅甸北部以及云南中部地区也能够提供少量的虫源;7月份虫源主要来自云南东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贵交界处,另外,云南中部和广西西北部也可提供部分虫源。降水、气流的垂直运动和风向切变是造成白背飞虱在叙永大规模集中降落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虫源地 降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应答稻飞虱取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富铁 庄延 +3 位作者 杨之帆 杨海元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应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应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8个差异片段,测序112个;44个片段对应于已知或假定功能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白背飞虱为害后发生改变,24个基因在褐飞虱为害后改变。下调的基因比上调的基因多。有14个基因受这两种飞虱共同调节(2个上调,12个下调)。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对两种飞虱为害作出的反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药用野生稻 cDNA^AFLP 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薛进 李静 +4 位作者 羊健 唐彦 梁瑶 陈剑平 张恒木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60-2067,共8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作为一种迁飞性害虫,不仅自身危害水稻,而且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为了研究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构建...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作为一种迁飞性害虫,不仅自身危害水稻,而且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为了研究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酵母筛选文库,试验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白背飞虱cDNA酵母表达文库,检测分析显示,白背飞虱初级文库库容量约为1.72×10~7CFU,cDNA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500~2 000 bp,重组率约为95.8%;次级文库库容量约为1.73×10~7CFU,cDNA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400~2 000bp,重组率为100%;Y187酵母菌株的白背飞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库容量约5.09×10~7CFU,插入片段大小在750~2 000 bp,重组率100%,再随机挑选36个单克隆进行测序分析,所得结果与Gen Bank数据库比对显示36个克隆中含有22个不同的基因,长度在750~2 000 bp,这些分析表明,该文库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的后续筛选,为研究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互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GATEWAY技术 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稻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18S rDNA和ITS-5.8S rDNA序列克隆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岩岩 董胜张 +1 位作者 白旭 俞晓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2-487,共6页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r DNA... 为研究水稻3种主要害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的种属地位及与寄主的进化关系,测定了其体内YLS的18S rDNA及ITS-5.8Sr DNA的全长序列。基于3种稻飞虱体内YLS的18SrDNA序列比对表明,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灰飞虱YLS的高(褐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8.91%,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5.74%,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为96.02%),而基于ITS-5.8SrDNA序列比对,灰飞虱YLS和白背飞虱YLS的一致性比其与褐飞虱YLS的要高(白背飞虱YLS和灰飞虱YLS为99.57%,灰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1.91%,白背飞虱YLS和褐飞虱YLS为90.46%)。基于真菌18SrDNA和ITS-5.8SrDNA的系统发育树均表明,3种稻飞虱体内YLS与其他已知真菌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证实了昆虫真菌类共生菌与寄主形成了长期的进化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已知真菌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酵母类共生菌 18SrDNA ITS-5.8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地区稻飞虱发生种类及其主要种消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盛明 曾花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5期436-439,共4页
初步鉴定衡阳地区稻田飞虱有7属10种.3种主要飞虱中,早稻乳熟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乳熟期后以褐飞虱为主;晚稻孕穗、抽穗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后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无论早、晚稻上均居第三位,全年飞虱混合种群量以早、晚稻穗... 初步鉴定衡阳地区稻田飞虱有7属10种.3种主要飞虱中,早稻乳熟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乳熟期后以褐飞虱为主;晚稻孕穗、抽穗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后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无论早、晚稻上均居第三位,全年飞虱混合种群量以早、晚稻穗期发生量最大.一般褐飞虱迁入较晚,只有明显的5代,白背飞虱迁入稍早,可发生6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消长规律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