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1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小麦品种扬麦37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构成分析
2
作者 吕国锋 范金平 +7 位作者 吴素兰 张晓 赵仁慧 李曼 王玲 高德荣 别同德 刘健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38-1547,共10页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 冬春小麦杂交是拓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冬春杂交育成品种扬麦37及其母本春性品种镇麦9号和父本半冬性品种邯6172的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抗病性和品质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测定以及64个上述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检测,分析扬麦37的遗传构成以及育种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扬麦37比镇麦9号成熟期早4 d。扬麦37与镇麦9号株高相近,每平方米穗数和千粒重介于双亲之间,每穗粒数高于双亲。扬麦37和镇麦9号均为中抗小麦赤霉病,和邯6172均感小麦白粉病和黄花叶病。扬麦37蛋白质含量和镇麦9号相近,面团稳定时间明显低于镇麦9号。母本镇麦9号和父本邯6172对扬麦37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2.5%和37.5%。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的春化、光周期和开花基因单倍型相同。扬麦37遗传了镇麦9号的矮秆基因Rht-B1b,以及母本TaGS-D1和TaSus2-2B以及父本TaSus1-7A的高粒重单倍型。扬麦37遗传了母本镇麦9号的抗赤霉病QTL QFhs.crc-2D,丢失了母本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QTL QYm.nau-2D。扬麦37与镇麦9号同为抗穗发芽单倍型Sdr-B1a和Vp-1Bc。扬麦37不含镇麦9号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组合1Dx5+1Dy10,但引入了对面筋强度有负向效应的1RS·1BL易位系。对开花期、抗穗发芽等基因的选择是扬麦37双亲特异基因不均等分配的主要原因,Pm21、QYm.nau-2D、1Dx5+1Dy10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丢失和1RS·1BL导入是扬麦37与母本镇麦9号抗病性和品质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冬春小麦杂交 育种性状 功能基因 遗传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黑胚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华 张珂 +3 位作者 欧行奇 王紫娟 欧阳娟 张帅垒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小麦品种黑胚率在6.17%~63.17%之间。‘百农607’、‘百农207’、‘山农17’、‘山农116’、‘伟隆169’和‘新麦45’的籽粒黑胚率低,病情指数轻,均为小麦黑胚病轻感类型;‘周麦36’、‘周麦28’、‘高麦6号’、‘囤麦127’、‘安科1602’和‘矮抗58’籽粒黑胚率高,病情指数重,均为小麦黑胚病高感类型。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小麦种植提供了关于品种选择和病害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减少黑胚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黑胚率 病情指数 抗性分级 抗性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4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品种对辣椒脉斑驳病毒的抗性鉴定
5
作者 申莉莉 张万红 +6 位作者 赵忠利 丁立合 刘东阳 沈广材 刘艳华 焦裕冰 杨金广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5,共6页
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是西南烟区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近年对烟草的为害迅速上升。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四川凉山和云南保山烟草ChiVMV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 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是西南烟区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近年对烟草的为害迅速上升。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鉴定了四川凉山和云南保山烟草ChiVMV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凉山和保山烟草ChiVMV分离物为引起叶片黄圆斑及坏死症状的重症株系。ChiVMV典型病叶为褪绿黄化的圆形亮斑、疱斑皱缩和病斑连片干枯。烤烟品种K326、NC89、G28、云烟85、云烟87、云烟105、云烟116、红花大金元、中烟100对ChiVMV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N基因型烟草Samsun NN、CV91,以及va型烟草VAM,亦无明显的抗性。湄潭晒烟X45中抗ChiVMV,接种叶和系统侵染叶中病毒含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本氏烟和K326,是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脉斑驳病毒 毒株 抗病性 烟草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新麦9369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6
作者 霍建中 朱红彩 +1 位作者 范永胜 蒋志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20-23,27,共5页
[目的]全面解读新麦9369的品种特性。[方法]利用黄淮冬麦区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国家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国家生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新麦9369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全面解读新麦9369的品种特性。[方法]利用黄淮冬麦区2019—2020年度、2020—2021年度国家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国家生产试验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新麦9369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9—2022年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9369连续3年在国家区域、生产试验中实际产量稳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3年产量分别为8593.4、8385.9、9913.2 kg/hm^(2),分别比CK(周麦18)增产8.94%、10.60%、9.96%,增产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与大多数参试品种相当,高稳系数(HSC)连续3年稳居全部参试品种第一位。[结论]新麦9369是一个丰产性好、稳产性适中、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黄淮区域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新麦9369 丰产性 适应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灌区春小麦新优品系产量比较及综合性状评价
7
作者 葛玉萍 刘静 +2 位作者 李红霞 张双喜 樊明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12-16,共5页
为了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高抗春小麦新品种,以近年来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比较试验,对新选育材料的熟期、抗逆性、丰产性等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并对不同材料的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评价。结果... 为了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高抗春小麦新品种,以近年来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比较试验,对新选育材料的熟期、抗逆性、丰产性等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并对不同材料的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5MJ424、永085具有早熟和高产特性,NY2014Y60、15MJ8887具有高产潜力,以上4份材料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均在5%以上,且抗逆性较好,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参加宁夏灌区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灌区 春小麦 新品系 产量 性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麦8号在黄泛区农场的种植情况及高产管理技术要点
8
作者 张清田 黄华 《种业导刊》 2025年第4期62-66,共5页
通过分析2009—2024年泛麦8号在黄泛区农场的种植情况,对比泛麦8号在不同土质、不同片区的产量,总结泛麦8号的高产管理技术要点。结果表明,2009—2024年泛麦8号在西华县片区单产8977.7 kg/hm^(2),高于扶沟县片区的8715.9 kg/hm^(2);在... 通过分析2009—2024年泛麦8号在黄泛区农场的种植情况,对比泛麦8号在不同土质、不同片区的产量,总结泛麦8号的高产管理技术要点。结果表明,2009—2024年泛麦8号在西华县片区单产8977.7 kg/hm^(2),高于扶沟县片区的8715.9 kg/hm^(2);在黏土地单产9053.1 kg/hm^(2),高于砂土地的8678.8 kg/hm^(2)。从产量分布情况来看,泛麦8号年单产一般在8250~9750 kg/hm^(2),具有突破9750~11250 kg/hm^(2)的潜力,且在西华县片区、砂土地区更能发挥出增产潜力。另外,根据泛麦8号的种植情况,总结出播种至返青期、返青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泛麦8号的高产管理技术要点,以供种植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泛麦8号 黄泛区农场 种植情况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东昌212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9
作者 崔文礼 黄建华 +2 位作者 于学奎 沈家成 高景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 东昌212是用皖麦19/皖麦33高代品系作母本、皖宿0622作父本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稳产抗倒伏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该品种在2019—2021年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7657.30 kg/hm^(2),比对照济麦22增产3.03%;病害接种鉴定显示,2019—2020年、2020—2021年该品种对赤霉病分别表现为中抗和中感,对白粉病分别表现为中感和中抗,对纹枯病分别表现为感和感。详述了其选育过程、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 东昌212 稳产 抗倒伏 选育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冬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和评价
10
作者 黄海皎 曲吉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3-27,共5页
以59份冬小麦地方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粒形等12个性状及各性状变异情况和遗传多样性,同时对各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冬小麦地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9份冬小麦地方品种可分为四大类... 以59份冬小麦地方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粒形等12个性状及各性状变异情况和遗传多样性,同时对各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冬小麦地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9份冬小麦地方品种可分为四大类:农艺性状均衡类、矮杆强分蘖类、高杆类和株高适中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方品种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灌区优质高产小麦品种鉴选及其生理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新铜 葛子菲 +5 位作者 杨洋 冯健超 马冬云 谢迎新 王晨阳 贺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 【目的】筛选出适宜豫北地区的优质高产类小麦品种,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37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15个加工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加工品质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8%。其中,第1主成分为面团揉混特性因子,主要为拉伸面积、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和粉质质量指数;第2主成分为蛋白特性因子,主要为干、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第3主成分为籽粒性状因子,主要为容积质量。通过隶属函数得到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值(integrated assessment value,D),其中,排名前5的分别为新麦58、新麦45、科兴3302、中麦578和福穗3号。通过对产量和品质综合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参试品种分为5大类,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优的品种有10个,其中,郑麦139、国阳537和中麦578为一类高产优质类品种。【结论】通过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一类高产优质品种3个;不同类型品种的生理特征表现为高产类品种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而优质类品种灌浆期反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专用小麦 品种筛选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QTOF-MS分析不同品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安勤 鲍肃都 +6 位作者 陈宏宇 安会敏 陈圆 张欣仪 刘洋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71,共9页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被用于评价不同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属性和定性定量其挥发性成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相对香气活性值被用于筛选汝城白毛茶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并探究不同茶树汝城白毛茶品系(种)对白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感官特征存在差异,RT1和QT3虽都有花香,但RT1清香特征显著,QT3具有毫香特征突出,RT2则呈现薄荷香。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并以P<0.05、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大于1.00为准则,共计10种香气成分被认为是3个茶树品系(种)所制白茶香气差异的原因。苯甲醛对3个汝城白毛茶品种(系)所制白茶的清香具有关键作用。正己醛对RT1的清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苯甲醛、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氧化物I对RT2的薄荷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蘑菇醇、柠檬醛和顺-4-庚烯醛对QT3的毫香具有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汝城白茶香型多元化及不同品系(种)的品系(种)茶关键呈香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品系(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 香气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国审冬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13
作者 吴柳格 陈坚 +4 位作者 张鑫 邓艾兴 宋振伟 郑成岩 张卫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14-1826,共13页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 分析近二十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趋势,为未来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收集并整理2000—2024年北方冬麦区与南方冬麦区1187个国审冬小麦品种数据,将其按品质类型分为强筋、中强筋、中筋与弱筋4种类型,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自2017年起,2个麦区国审冬小麦品种数量显著增加;均以中筋品种为主。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强筋和中筋品种,南方冬麦区的中强筋品种产量高于弱筋品种。北方冬麦区品种的生育期显著缩短,产量随时间显著增加,以中强筋品种增幅最大,为0.14 t hm^(-2),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年均分别减少0.07%和0.15%,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7 min和0.25 min;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中筋品种的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年均分别增加0.22%和0.07 min。在北方冬麦区,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中筋品种的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强筋和中强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正相关。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品种的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弱筋品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北方冬麦区冬小麦通过统筹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南方冬麦区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弱筋小麦则通过增加穗粒数并优化栽培管理以保持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从而提升产量并确保加工适应性。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是我国小麦育种和优质栽培创新亟待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国家审定 品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特征分析与综合评价
14
作者 李倩 沙凌杰 +7 位作者 尹本林 严红梅 李绍祥 刘琨 尹健 杨云芳 刘兴勇 丁明亮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1690,共10页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 【目的】系统分析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矿质元素,为指导当地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及培育富含有益矿质元素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育成的63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不同小麦品种(系)中的主要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中12个矿质元素和3个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8.69%~117.53%,其中钾(K)、磷(P)、镁(Mg)、钙(Ca)、铁(Fe)、锌(Zn)、锰(Mn)、钠(Na)、铜(Cu)、钼(Mo)、硒(Se)和钴(Co)12个矿质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181.94、3138.09、1104.32、462.47、49.57、38.00、20.96、12.36、5.82、0.18、0.02和0.02 mg/kg,而铬(Cr)、砷(As)和镉(Cd)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0.12、0.01和0.04 mg/kg。Na、Ca、Cu、Fe、K、Mg、Zn等元素含量之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Cd与Na含量、Co与Cd含量、Co与Se含量、Cd与A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6、-0.56、-0.50。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可聚为四大类群,其中云麦119单独聚为一类,云麦114单独聚为一类,2023Y4-69、2023Y4-98、2023Y4-134和2023Y4-145聚为一类,其他57个品种(系)聚为一类;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系)籽粒中的元素含量可聚类为三大类群,其中Se、Mo和Cd元素聚为一类,Mn、Cr、Co和As元素聚为一类,Na、Ca、Cu、Fe、K、Mg、P和Zn元素聚为一类。PCA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PC1~PC4)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2.987%,PC1影响较大的特征向量为Na、Ca、Cu、Fe、K、Mg、Zn含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排名前10的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分别是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云麦117、2023Y4-139、云麦123、2023Y4-85、2023Y4-77、2023Y4-96。【结论】63个云南省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云麦119、云麦114、云麦122、云麦120和云麦117等小麦品种可作为培育富含矿质元素小麦品种的亲本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系) 矿质元素 综合评价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15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 为探究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系)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以及2个待审品系为材料,对小麦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7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在1.96~2.08,多样性指数整体较优,其中千粒重最大为2.08,穗下节长最小为1.96。穗粒数与株高、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下节粗、旗叶长均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下节粗、旗叶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049%。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材料依次为新春35号、新春45号、新春41号、新旱688、粮春1571、新春8号、新春20号、粮春1242、新春18号和新春16号,可作为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春小麦 品种(系) 重要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近40年春小麦品种光合生理遗传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张景灿 徐其江 +8 位作者 张永强 曾潮武 毕海燕 雷钧杰 陈传信 聂石辉 徐文修 李杰 陈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 以1985-2024年审定的65份不同年代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灌浆期干物质分配占比,对小麦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5份小麦材料多样性指数介于1.81~2.03之间,其中C_(i)(胞间CO_(2)浓度)最大,为2.03,最大光合效率比率(F_(o)/F_(m))最小,为1.81。主成分分析将8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429%,其中,F_(v)/F_(m)对产量影响最大,贡献值达0.923。随着审定年份的推进,叶片和穗的干物质占比呈上升趋势,茎秆的干物质占比呈下降趋势,产量呈上升趋势,各品种产量介于4443.3~8582.4 kg·hm^(-2)之间。结合3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权重和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出‘新春41号’、‘新春31号’、‘新春47号’、‘新春40号’、‘新春46号’、‘粮春1354’、‘新春37号’、‘新春30号’、‘粮春1758’和‘新春34号’10个品种,其中‘新春47号’的产量最高(8143.20 kg·hm^(-2)),可作为高光效品种在新疆地区进行育种利用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品种 光合生理 遗传多样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耐迟播小麦研究进展
17
作者 黎文龙 黄欣怡 +5 位作者 高健祁 胡天宇 褚毅泽 高德荣 刘大同 熊飞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6-1145,共10页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前茬作物收获期推迟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小麦播种推迟,生长期缩短,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迟播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总...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前茬作物收获期推迟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小麦播种推迟,生长期缩短,严重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迟播已经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总结了迟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耐迟播小麦的选育概况,并认为未来主要应从生理和遗传机制、遗传改良和栽培技术三个方面开展耐迟播小麦研究,以解决小麦迟播减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生长发育 耐迟播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10个小麦品种理化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研究
18
作者 吕锐 张依 +2 位作者 张晓頔 刘敬科 生庆海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以石家庄地区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物化指标和面条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物化品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冀麦U80、藁优2018、冀麦765及中麦886四种小麦粉品质较好,其制作的面条... 以石家庄地区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物化指标和面条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物化品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冀麦U80、藁优2018、冀麦765及中麦886四种小麦粉品质较好,其制作的面条具有较好的质地和口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粉持水力、吸水率与面条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面条质构指标及感官评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面条品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面条感官评价与峰值粘度、衰减值,面条硬度、内聚性、咀嚼性,L^(*)值、a^(*)值、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石家庄地区小麦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小麦品种 小麦粉品质 面条品质 物化特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利用与系谱分析
19
作者 高新梅 傅晓艺 +7 位作者 高振贤 班进福 史占良 李占坤 曹巧 单子龙 李彩华 何明琦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为了探究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利用情况,对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的各省(市)小麦产量、国家推介主导品种(2005—2016)和国家审定品种进行归纳与亲本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的小麦产量和单产水平较高,是小麦生产优... 为了探究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利用情况,对2013—2022年黄淮海地区的各省(市)小麦产量、国家推介主导品种(2005—2016)和国家审定品种进行归纳与亲本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的小麦产量和单产水平较高,是小麦生产优势地区。豫麦2号、鲁麦13号、陕82-29和鲁麦14对黄淮海麦区35个主导品种的细胞核遗传贡献值均超过了1.5000。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品种的选育中,周麦16、周麦22和百农AK58的直接衍生品种超过了50个;在黄淮北片麦区,良星99和泰农18的直接衍生品种分别有8和12个;济麦22衍生了23、27、4个子一代品种分别适宜在黄淮南片、北片、旱地种植,广适性好。对选育亲本溯源分析发现,黄淮南片品种多拥有周8425B和豫麦2号的血缘,黄淮北片品种多拥有鲁麦14的血缘,品种遗传较为系统。主导品种与审定品种之间关联密切,周8425B、豫麦2号和鲁麦14及其衍生品种周麦16、周麦22、百农AK58和济麦22均对小麦生产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及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小麦 主导品种 审定品种 亲本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小麦生理后熟期快速判定
20
作者 田奇生 崔春晓 +4 位作者 张鸿一 吴琼 梅雪丽 张咚咚 张玉荣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2,共10页
新收获小麦籽粒后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会导致其储藏稳定性较差,加工利用受到限制。目前用来评价小麦后熟期是否完成的指标只有发芽率。本研究以具有生理后熟作用的12种小麦为研究对象(发芽率<80%),将其在室温(25℃)下储藏至生理后... 新收获小麦籽粒后熟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会导致其储藏稳定性较差,加工利用受到限制。目前用来评价小麦后熟期是否完成的指标只有发芽率。本研究以具有生理后熟作用的12种小麦为研究对象(发芽率<80%),将其在室温(25℃)下储藏至生理后熟期结束(50 d,发芽率>80%)。通过测定小麦籽粒后熟期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快速判定小麦生理后熟期的指标和方法。结果表明,在后熟期内12种小麦的发芽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第50天时均超过80%,完成生理后熟。所有小麦中过氧化氢酶(CAT)、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和游离巯基(-SH)的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除BN4199外,其他品种小麦的二硫键(-SS-)含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ROS代谢的加速促进了小麦籽粒后熟期的完成,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H_(2)O_(2)含量和O_(2)^(-·)的生成速率与之相反。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以CAT、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SH和-SS-含量建立的生理后熟期预测方程可作为小麦生理后熟期快速判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后熟期 生理生化 判定 不同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