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小麦上两种新发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1
作者 靳道然 张家瑞 +4 位作者 缪倩 朴君 杨荣明 季英华 李硕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4-992,共9页
2022年春江苏省南京和淮安两地部分田块小麦出现叶片褪绿黄化、植株矮化的疑似病毒病症状,为明确小麦感染病毒的种类,对其进行了病原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黄症病毒通用引物Lu-1/Lu-4检测时,两地样本有较高比例的(53.6%... 2022年春江苏省南京和淮安两地部分田块小麦出现叶片褪绿黄化、植株矮化的疑似病毒病症状,为明确小麦感染病毒的种类,对其进行了病原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黄症病毒通用引物Lu-1/Lu-4检测时,两地样本有较高比例的(53.6%和86.7%)大麦黄矮病毒PAV(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PAV,BYDV-PAV)感染。使用通用引物Leu-F/Leu-R检测,在部分样品中扩增到约624 bp目的条带,经测序分析,4份南京样品的扩增产物与小麦黄矮病毒(wheat yellow dwarf virus,WYDV)同源性最高(97.78%),4份淮安样品与黍扭曲花叶病毒(panicum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DMV)同源性最高(97.60%)。为进一步确认病毒种类,针对两种病毒外壳蛋白(CP)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阳性样本均能扩增到目的条带,对其克隆测序后发现,南京分离物CP基因序列全长612 bp,与WYDV河南分离物(OK216142)同源性高达98.69%,淮安分离物CP基因全长615 bp,与PDMV湖北分离物(OM514390)和韩国分离物(LC424839)同源性分别为97.89%和97.7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病毒均聚类到马铃薯卷叶病毒属分支。综上,在南京和淮安小麦病株上检测到的病毒分别为WYDV和PDMV,这是江苏省农作物上发生这两种病毒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毒 黍扭曲花叶病毒 小麦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7
2
作者 谢皓 陈孝 +5 位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林志珊 杜丽璞 马有志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 RFL P分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 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 n=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遗传上稳定 ,是小麦 -中间偃麦草 7DS· 7DL- 7XL易位系 ,易位发生在 7DL的端部 ,携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 BYDV抗性基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同时表明 :YW2 4 3兼抗小麦黄矮病、白粉病、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等 5种病害 ,是一个优良多抗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选育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韩城严重发生的小麦矮缩病病原鉴定与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江飞 柳树宾 +2 位作者 吴蓓蕾 谢家建 王锡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共5页
2007年在陕西韩城发现一种新的小麦病毒病害,症状表现为严重矮缩、黄化、条斑和分蘖增多等,发病面积约0.07万hm2,病田减产达5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本研究通过对采集自我国陕西韩城的7个样品进行PCR鉴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比较,证实... 2007年在陕西韩城发现一种新的小麦病毒病害,症状表现为严重矮缩、黄化、条斑和分蘖增多等,发病面积约0.07万hm2,病田减产达5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本研究通过对采集自我国陕西韩城的7个样品进行PCR鉴定、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比较,证实陕西韩城样品确是小麦矮缩病毒(WDV)侵染所致,并对发病原因及其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是小麦矮缩病在我国麦田大发生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矮缩病毒(wdv) 分子鉴定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文斌 任向辉 +1 位作者 安德荣 何振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0-933,共4页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和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的不同组合,于小麦开花期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小麦叶片黄化率,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早期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和发展,且预防效果优于防治效果,其中病毒必克与吡虫啉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显著,分别为58.08%和53.03%。进一步利用病毒必克在室内进行防治性试验,发现病毒必克能够抑制GAV对叶绿素的破坏,可减轻大麦黄矮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病毒抑制剂 发病率 病情指数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矮病新抗源中4、中5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善澄 赵怀生 +3 位作者 杨亚凡 张秦凤 薛秀庄 周广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8-85,共8页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_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_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种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至高抗,还具有高蛋白(含量17.08%、17.13%);高赖氨酸(含量为0.483%、0.50%)等特点,是人工合成的优异的小麦多抗、优质资源.用中4、中5与普通小麦杂交,已成功地将抗黄矮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育成陕麦8007、陕麦8124、忻4070、忻4079、中1001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抗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发生与防控现状 被引量:10
6
作者 燕飞 孙丽英 +1 位作者 尚佑芬 陈剑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7,共5页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小麦黄花叶病毒 玉米粗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被引量:9
7
作者 赵丹 赵继荣 +4 位作者 黄茜 李宁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6-2110,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黄矮病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NBS-L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诱导小麦易位系YW642突变体的鉴定与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洋 高兰英 +1 位作者 邵艳军 张增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7-621,651,共6页
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携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基因Bdv2。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的种子6000粒,从M2中筛选出32类不同性状的突变体73株,表型变异率约为7.38%。对感黄矮... 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携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基因Bdv2。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的种子6000粒,从M2中筛选出32类不同性状的突变体73株,表型变异率约为7.38%。对感黄矮病突变体的M3、M4代继续进行鉴定,证明18个感黄矮病突变体的突变性状可以遗传,其黄矮病抗性丧失程度不等。用分子标记对上述感黄矮病突变体及其对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突变体分别在1-4个分子标记位点上发生变异,说明这些突变体中Bdv2及其附近区域有不同碱基位点发生突变。该研究创造的YW642的突变体,为小麦抗黄矮病基因克隆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甲基磺酸乙酯(EMS) 突变体 小麦黄矮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病毒来源发夹RNA小麦表现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 被引量:6
9
作者 燕飞 张文蔚 +2 位作者 肖红 李世访 成卓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2,共6页
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希望能够诱发植物体针对病毒的RNA干扰作用,从而达到抗病毒目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 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希望能够诱发植物体针对病毒的RNA干扰作用,从而达到抗病毒目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后,通过在幼苗再生阶段进行以叶片为模板的快速PCR来加速阳性植株的筛选过程,最终共获得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麦再生植株21株。对再生植株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其中9株对BYDV-GPV有低度抗性,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接毒量提高时发病且严重;6株具中度抗性,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接毒量提高时局部有不严重症状;6株具高度抗性,两种情况下均无症状。抗性实验结果表明,hpRNA介导对BYDV的抗性可能受到BYDV含量的影响,具有剂量效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夹RNA RNA干扰 大麦黄矮病毒 转基因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范绍强 谢咸升 +1 位作者 郑王义 李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41-244,共4页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明确了几个重要的黄矮病抗源以及不同抗性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指出抗黄矮病育种的成就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冰麦异附加系中携带BYDV抗性基因染色体的微分离及其文库的建立 被引量:5
11
作者 万里红 王槐 +3 位作者 周奕华 卜秀玲 何孟元 陈正华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8期10-14,共5页
采用微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小冰麦异附加系TAI 2 7中附加有中间偃麦草 (天蓝冰草 )的一对染色体 ,这对染色体上携带有抗大麦黄矮病的抗性基因。经过蛋白酶K消化和两轮寡聚核苷酸引物 PCR (degenerateoligonucleotideprimedPCR ,DOP PCR... 采用微玻璃针法显微分离了小冰麦异附加系TAI 2 7中附加有中间偃麦草 (天蓝冰草 )的一对染色体 ,这对染色体上携带有抗大麦黄矮病的抗性基因。经过蛋白酶K消化和两轮寡聚核苷酸引物 PCR (degenerateoligonucleotideprimedPCR ,DOP PCR)扩增后 ,用TAI 2 7和中间偃麦草的总DNA为探针的Southern杂交证明PCR产物确是来自这对小染色体。第二轮PCR产物被连接至pGEM Tvector中并转化大肠杆菌 ,获得小染色体DNA文库。初步分析文库共有 2× 10 5个克隆子 ,插入片段长度在 2 50~ 12 0 0bp之间 ,平均 530bp ,其中单、低拷贝序列占 57% ,中、高拷贝序列占 4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麦异附加系 大麦黄矮病 染色体 微切割 微克隆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相关cDNA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营 许云峰 +3 位作者 蒋方山 王平 李瑞军 李斯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5-650,共6页
以从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川35050/山农483’F7株系中分离出的感、抗小麦黄矮病的2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和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序列设计的7条简并或特异引物进行差异显示,PCR分析获得4条差异序列,并分别命名为:Rbdv... 以从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川35050/山农483’F7株系中分离出的感、抗小麦黄矮病的2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DDRT—PCR技术和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序列设计的7条简并或特异引物进行差异显示,PCR分析获得4条差异序列,并分别命名为:Rbdv1~Rbdv4(GenBank注册号:EU267934~EU267937)。以Rbdv1为靶序列,利用RACE对其3′末端进行PCR扩增,得到长778bp、末端有poly(A)尾巴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将3′RACE得到的序列与靶序列拼接得到1196bp长的片段,命名为A1(GenBank注册号:EU267938)。BlastN分析表明,A1与拟南芥、水稻中CDC48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1%和90%,其氨基酸序列中包含1个P—Loop,具有R基因的特征结构域,推测该片段很可能与抗小麦黄矮病基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黄矮病 抗病同源序列 DDRT—PCR 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闫佳会 姚强 郭青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8-242,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黄矮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寡糖·链蛋白WP、25%宁南·嘧菌酯AS和0.5%菇类蛋白多糖AS的防效分别为64.26%、58.44%和53.18%。不同...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种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黄矮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寡糖·链蛋白WP、25%宁南·嘧菌酯AS和0.5%菇类蛋白多糖AS的防效分别为64.26%、58.44%和53.18%。不同病毒抑制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6%寡糖·链蛋白WP、20%吗胍·乙酸铜WP、0.5%葡聚烯糖SP和25%宁南·嘧菌酯AS增产率分别为21.5%、20.9%、20%和19.5%。说明6%寡糖·链蛋白WP是一种有前途的小麦黄矮病抑制剂,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病毒抑制剂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及其介导的小麦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宗良 曹汝菲 王美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77,共5页
麦黄矮病毒依靠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小麦黄矮病,对我国麦类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大麦黄矮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小麦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运动蛋白在病毒构成中... 麦黄矮病毒依靠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小麦黄矮病,对我国麦类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大麦黄矮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小麦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运动蛋白在病毒构成中能够结合病毒核酸,并与宿主细胞膜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与黄矮病毒系统侵染相关的致病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黄矮病毒 运动蛋白 生物学功能 小麦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病基因类似序列BRG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宁 黄茜 +4 位作者 刘燕 赵丹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8-1004,共7页
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到1个在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小麦抗病基因类似序列(BYDV resistance-related gene1,BRG1)的基因片段。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和RT-PCR技术,从YW642中分离出BRG1基因全长cDN... 利用cDNA-AFLP技术筛选到1个在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小麦抗病基因类似序列(BYDV resistance-related gene1,BRG1)的基因片段。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和RT-PCR技术,从YW642中分离出BRG1基因全长cDNA序列,获得了一个通读的抗病同源基因cDNA序列,编码由6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包含1个NB-ARC保守结构域和3个LRR结构域,该蛋白属于nucleotide-site 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s(NBS-LRR)家族。荧光定量或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表明,BRG1在抗病小麦易位系YW642叶片中优势表达,受BYDV的诱导,BYDV接种后48h表达量最高,BRG1在感病小麦亲本中8601中表达量始终较低,随BYDV接种时间延长呈轻微的下调趋势;而且外源激素水杨酸(SA)与茉莉酸(JA)处理可上调该基因在YW642中的表达。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分析了BRG1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该基因沉默的抗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BYDV相对含量增加,但未造成抗病性表型显著改变,说明该基因参与抗黄矮病反应,但不是小麦抗黄矮病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小麦黄矮病抗性 CDNA-AFLP 抗病基因类似序列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矮缩病小麦产量及其关键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绍强 武银玉 +2 位作者 王全亮 王红梅 曹亚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14-17,24,共5页
为探讨抗矮缩病材料产量性状遗传机制,以2个抗矮缩病小麦材料为母本、3个高产品种为父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并对F1进行回交和自交,选用6个组合6世代资料,采用联合尺度检验和Gamble模式分析方法,对产量及其关键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为探讨抗矮缩病材料产量性状遗传机制,以2个抗矮缩病小麦材料为母本、3个高产品种为父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并对F1进行回交和自交,选用6个组合6世代资料,采用联合尺度检验和Gamble模式分析方法,对产量及其关键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对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的符合度在70%左右,回交亲本的基因导致上位性效应加强,且抗病亲本产生正效应,同时显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大于加性效应。3个产量关键性状中,只有公顷穗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并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应于早代进行选择;穗粒数遗传基础复杂,选择困难;千粒质量遗传相对简单,可在早期作为产量间接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缩病 产量 关键性状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永丽 史洪中 +1 位作者 陈利军 周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5451-5453,共3页
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综述国内外在小麦抗BYDV的转基因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主要基于BYDV自身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运动蛋白基因以及蚜虫传毒相关蛋白基因进行的抗BYDV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和成果,并... 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综述国内外在小麦抗BYDV的转基因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主要基于BYDV自身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运动蛋白基因以及蚜虫传毒相关蛋白基因进行的抗BYDV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未来培育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外壳蛋白 复制酶 运动蛋白 传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春小麦黄矮病毒(WYDV)株系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苗洪芹 陈巽祯 吴和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32,共4页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毒 株系鉴定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偃麦附加系Z1和Z2中外源染色体2Ai-2的结构组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增燕 辛志勇 陈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1,共2页
The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resistance lines of Z1 and Z2 were derived from Zhong 5, a partial amphiploid resul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wheat) and Thinopyrum intermedium . Genomic in situ h... The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resistance lines of Z1 and Z2 were derived from Zhong 5, a partial amphiploid resul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wheat) and Thinopyrum intermedium .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Zhong 5 by using genomic DNA of Pseudoregneria strigosa (StSt,2 n =14)as the probe. The GISH results showed that zhong 5 contains 42 wheat chromosomes and l4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 composed of 4 St, 4 Js,4 St J translocation and 2 St Js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Z1 and Z2 was analyzed by GISH using genomic DNA probes from Th.intermedium and Ps.Strigosa . The GIS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Z1 and Z2 possess 42 wheat chromosomes and 2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 that were identical to a pair of St J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in Zhong 5. The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designated as 2Ai 2 chromosome derived from Zhong 5,mostly belong to the St genome except the middle region (about one third of the long arm) belonging to the E(J)genome. A detailed RFL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Z1,Z2 and their parents,St and E (J) genomes. The results of RFLP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2Ai 2,St J)in Z1 and Z2 are extensively homologous to the Wheat group 2 chromosomes. The results of RFLP analyses on the genome composition of the 2Ai 2 chromosome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GISH results. Presence of psr 928 on 2AS and 2DS but absence on 2Ai 2S suggests some intern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2Ai 2 and the wheat group 2 chromosomes. Some RFLP markers specific to the 2Ai 2 chromosome were identified and may be effectively used to select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small segment of the 2Ai 2 chromosome and to localize the BYDV resistance gene in wheat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 附加系 染色体 2A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