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肾功能及MCP-1、sVCAM-1的影响
1
作者 李美艳 陈琪 《华夏医学》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肾功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HSPN患儿,按照入院时肾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5例和中重度组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犀角...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肾功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HSPN患儿,按照入院时肾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5例和中重度组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犀角地黄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以及MCP-1、sVCAM水平,检验血清MCP-1、sVCAM与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血清MCP-1、sVCAM对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中重度组患儿的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MCP-1、sVCAM与轻度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CP-1与SCr、UA、BUN、CysC正相关(P<0.05);血清sVCAM与SCr、UA、BUN、CysC正相关(P<0.05);血清MCP-1、sVCAM对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高(AUC=0.864、0.862)。结论犀角地黄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HSPN患儿的肾脏功能及MCP-1、sVCAM水平,动态监测MCP-1、sVCAM能够实现对肾功能损伤程度的早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紫癜性肾炎 犀角地黄汤 肾功能损伤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P14Arf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恶性程度及术后复发的关系
2
作者 雷艳杰 赵舒杨 +2 位作者 卜晓红 宋艳芳 马世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479-4483,共5页
目的 探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14Arf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恶性程度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取10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胶质瘤组织标本(脑胶质瘤组)以及30例因颅脑损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对照组),通过免疫组... 目的 探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P14Arf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恶性程度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取10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胶质瘤组织标本(脑胶质瘤组)以及30例因颅脑损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VCAM-1和P14Arf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级别之间的表达差异。根据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脑胶质瘤组织血管VCAM-1和P14Arf蛋白表达,分析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脑胶质瘤组中胶质瘤家族史、汽柴油接触史、射线或电磁场接触史、金属铅接触史、农药接触史、VCAM-1和P14Arf蛋白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升高,VCAM-1高表达率逐渐上升,P14Arf蛋白高表达率逐渐下降,Ⅲ、Ⅳ级别脑胶质瘤患者VCAM-1和P14Arf蛋白高表达水平与Ⅰ、Ⅱ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级、Ⅱ级患者间VCAM-1和P14Arf蛋白高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Karnofsky评分患者VCAM-1和P14Arf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VCAM-1高表达率及P14Arf蛋白低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VCAM-1和P14Arf蛋白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情进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P14ARF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Hcy、VCAM-1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冯婷婷 杨青 +4 位作者 陈明 杜伶俐 郑启刚 李欢 孙梦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SHPT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 目的:探讨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SHPT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未发生认知障碍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cy、VCAM-1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Hcy、VCAM-1对SHPT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SHPT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液透析比例、血清iPTH、Scr、血磷、血钙、Hcy、VCAM-1水平显著升高,MoCA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Hcy、VCAM-1及联合诊断SHPT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850、0.914;透析方式、血清iPTH、受教育年限、Hcy、VCAM-1是影响SHPT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HPT患者血清Hcy、VCAM-1水平升高,与患者认知功能有关,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三维超声参数及血清VEGF、TIMP-1水平与宫腔粘连程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姚娟 张悦 王燕铭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192-2194,2247,共4页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Transvagin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TVS)参数、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1,TIMP...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Transvaginal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TVS)参数、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1,TIMP-1)与宫腔粘连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宫腔粘连患者为粘连组,另选76例子宫内膜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不同粘连程度患者3D-TVS参数及血清VEGF、TIMP-1水平,分析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3D-TVS参数及血清VEGF、TIMP-1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清VEGF、TIMP-1水平随宫腔粘连程度加重升高,3D-TVS参数随宫腔粘连程度加重降低(P<0.05);宫腔粘连严重程度与3D-TVS参数呈负相关,与血清VEGF、TIMP-1水平呈正相关(P<0.05);3D-TVS参数、血清VEGF、TIMP-1水平联合诊断中度、重度宫腔粘连AUC为0.920、0.947。结论:3D-TVS参数联合血清VEGF、TIMP-1水平与宫腔粘连程度关系密切,且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阴道三维超声参数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宫腔粘连 联合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消Ⅱ方对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含嫣 霍清萍 +2 位作者 梁芳 孔林 王宇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兔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预组(稳消Ⅱ方高、中、低剂量组)、辛伐... 目的观察稳消Ⅱ方对兔实验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预组(稳消Ⅱ方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模型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养及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稳消Ⅱ方干预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VCAM-1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组ICAM-1、VCAM-1均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予组和辛伐他汀组指标均显著下调(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稳消Ⅱ方低剂量组ICAM-1明显上调(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组间比较,高剂量组ICAM-1下调明显大于低剂量组(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组可抑制ICVM-1、VCAM-1的表达,益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与稳定,且与药物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消Ⅱ方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M-1和VCAM-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春深 苗戎 +4 位作者 蔡青 周涛 谭俊珍 武学润 常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糖尿病会造成视网膜很多异常改变,其中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上调,这显示了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 糖尿病会造成视网膜很多异常改变,其中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上调,这显示了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展中发挥了一些作用。本文针对粘附分子ICAM-1和VCAM-1在DR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VCAM-1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俐 安国尧 +1 位作者 张文光 陈凯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2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家兔54只,体重为(2.0±0.2)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术中仅分离腰动脉并于手术前后各0.5h沿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8ml/kg)、缺血组24只(分离后夹闭腰动脉,同上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丹参酮组24只(分离后夹闭腰动脉,同上注射等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分别于给药后0.5、1、4、8h腹主动脉采血,用于检测全血粘度[高切(mpa.s)/150(l/s)、中切(mpa.s)/60(l/s)、低切(mpa.s)/10(l/s)]、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和电泳指数。同时取脊髓组织,分为两段,一段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中,另一段放入液氮中冻存,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3组各时点脊髓NF-κB、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B表达,同一时点免疫组化图片中丹参酮组表达最少,缺血组中表达最高。②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各时点VCAM-1表达显著升高,在0.5、1、4h时差异显著(P<0.01),8h时具有差异性(P<0.05);此外,丹参酮组与缺血组相比,0.5h显著降低(P<0.01),1、4、8h时降低且具有差异性(P<0.05)。③假手术组始终无阳性血管表达,0.5h缺血组、丹参酮组亦无阳性血管表达;1、4、8h缺血组阳性血管表达率最高,其中1、4h中丹参酮组与缺血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8h差异显著(P<0.01)。④缺血组各时点全血粘度在10s-1、60s-1、150s-1升高,毛细管血浆粘度升高(P<0.05或P<0.01)。丹参酮组各时间点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降低极其显著(P<0.01)。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NF-КB、VCAM-1的表达,降低全血粘度、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从而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脊髓损伤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彭细峰 颜坚 +3 位作者 蔡玉莲 邓江涛 黄薇 姜文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分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活性分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 102、0. 095,P=0. 135、0. 167);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 695、0. 824,P=0. 005、0. 002)。结论: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不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可用于TAO的临床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甲状腺相关眼病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CD40及CD40配体信号通路及活化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利峰 刘吉祥 +3 位作者 孙密欣 谷世奎 石俊岭 赵瑞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74-97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是否与CD40及CD40配体(CD40L)通路有关。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6组...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是否与CD40及CD40配体(CD40L)通路有关。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后,分6组:对照组;AngⅡ组;低、中和高剂量组[Ang-(1-7)10、100和1000nmol/L预处理];阻断剂组(A-779预处理)。用RT-PCR法检测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AngⅡ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ICAM-1、VCAM-1和CD40、CD40L 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P<0.05),其中ICAM-1、VCAM-1mRNA表达分别下降25%、58%、69%和30%、53%、62%;CD40、CD40L mRNA表达分别下降35%、48%、61%和26%、54%、68%;阻断剂组与AngⅡ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ng-(1-7)可以抑制炎症通路CD40/CD40L活化,进而下调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Ang-(1-7)的抗炎机制是首先与Mas受体结合,进而发挥抑制CD40/CD40L通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类 血管紧张素Ⅱ 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CD40配体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窦攀 王学美 +4 位作者 富宏 房颖 刘庚信 张前进 褚松龄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IGR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80例IGR患者(IGR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40例正常人(NGT组)进...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脂联素、E选择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为IGR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取80例IGR患者(IGR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40例正常人(NGT组)进行血糖和胰岛素等检测。结果①NGT组、IGR组和T2DM组的脂联素水平依次降低,E选择素和VCAM-1水平依次升高(P均<0.05)。②脂联素与E选择素、VCAM-1呈负相关(r=-0.628,-0.321;P均<0.01),E选择素与VCAM-1呈正相关(r=0.351,P<0.01)。③影响脂联素的主要因素有WHR、HDL和LDL,影响E选择素的主要因素有WHR、HbA1c、LDL,影响VCAM-1的主要因素有WHR、HbA1c、TG、HDL、LDL。结论在IGR阶段,脂联素、E选择素和VCAM-1已出现明显异常,已经有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发生;IGR患者腹型肥胖、长期高血糖和高LDL血症是影响脂联素、E选择素和VCAM-1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调节受损 脂联素 E选择素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杨明 伏飞达 朱晓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5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sV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人口学资料的关系以及其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45岁者,听力损失严重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更高,全聋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其他分型,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CAM-1诊断突发性耳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95%CI:0.841~0.967),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1.8%,此时sVCAM-1的最佳截断值为579.23 ng/mL。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明显升高,其与年龄、听力下降程度、听力曲线、上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合并症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有效预测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吕力 韦俊杰 +6 位作者 李晓峰 李燕华 封浑 欧阳列锋 姜炳坚 陈渊 韦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采集脑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VCAM-1和ICAM-1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CAM-1、VCAM-1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脑组织ICAM-1、VCAM-1[(0.14±0.02)μg/L vs(0.19±0.04)μg/L、(0.12±0.02)μg/L vs(0.17±0.03)μg/L,P<0.05]和血清ICAM-1、VCAM-1[(1.03±0.29)μg/L vs(1.29±0.44)μg/L、(170.79±43.42)μg/L vs(261.85±73.05)μg/L,P<0.05]明显降低。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ICAM-1和VCAM-1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胞间黏附分子1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清除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ECV-304细胞ICAM-1及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莫中成 易光辉 +5 位作者 米五平 杨永宗 唐朝克 陈欣 曾颖 谭玉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与其受体(RAGE)对ECV-304细胞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为研究AGE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制备的糖基化终产物——糖基化的牛血清...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AGEs)与其受体(RAGE)对ECV-304细胞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为研究AGE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制备的糖基化终产物——糖基化的牛血清白蛋白(AGE-BSA)和反义RAGE寡核苷酸处理ECV-304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ECV-304细胞上ICAM-1、VCAM-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AGEs处理ECV-304细胞后,可诱导ECV-304细胞上VCAM-1和ICAM-1的表达增加,且这种效应呈剂量依赖性。采用反义技术阻断RAGE的mRNA水平的翻译后,ECV-304细胞ICAM-1和VCAM-1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AGEs可通过与其膜受体RAGE的结合激活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的表达,这可能是AGEs促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糖基化终产物膜受体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星 潘旭东 +6 位作者 马爱军 吴梅 杨绍楠 王婷 孙清琳 杨淑娜 王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miR-12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探讨miR-126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培养后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26mimic组,miR-12...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NA,miR-12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脂多糖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探讨miR-126对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HUVEC培养后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26mimic组,miR-126inhibitor组,A组和B组,后4组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分别转染miR-126mimic、miR-126inhibitor及miRNA mimics control、miRNA inhibitor control 24h后,加脂多糖1μg/ml刺激,在8h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6、VCAM-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VCAM-1蛋白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miR-126mRNA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为(0.056±0.004)倍(P<0.01),而VCAM-1mRNA较空白对照组升高(12.50±2.55)倍(P<0.01),V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miR-126mimic组miR-126mRNA相对表达较A组升高(51.18±2.30)倍(P<0.01),VCAM-1mRNA相对表达为A组(0.81±0.04)倍(P<0.01),VCAM-1蛋白表达较A组明显降低(P<0.01);miR-126inhibitor组miR-126mRNA表达较B组降低(0.032±0.011)倍(P<0.01),VCAM-1mRNA水平较B组高(1.42±0.10)倍(P<0.05),VCAM-1蛋白表达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过表达miR-126在8h时下调VCAM-1的表达,提示miR-126可能通过抑制VCAM-1的表达,参与抑制脂多糖诱导的HUVEC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脂多糖类 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伟 毛艳玲 +1 位作者 朱维维 殷寒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GZ)对高糖及C反应蛋白(CRP)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传至5代,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高糖+CRP组(HGC组),CRP组,高糖+RGZ组(HGR组),高糖+CRP+RGZ组(HGCR组),CRP+RGZ组(CRPR组)。采用RGZ 5.0μmol/L干预HUVECs24 h,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预前后MCP-1、V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G组、HGC组、CRP组HUVECs中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1);RGZ干预后,HGR组、HGCR组、CRPR组分别较HG组、HGC组、CRP组MCP-1、VCAM-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RGZ通过降低HUVECs中MCP-1、VCAM-1的表达,延缓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糖药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C反应蛋白质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Toll样受体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与狼疮性肾炎血脂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宏博 张景坤 +3 位作者 吴超 王冀 张玉军 高丽霞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8期891-895,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狼疮性肾炎(LN)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AS)...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狼疮性肾炎(LN)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AS)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正常健康人、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无肾脏损害和35例LN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HMGB1mRNA、TLR-4mRNA、血清HMGB1蛋白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VCAM-1表达。结果 LN组患者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SLE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LN组患者血清中HMGB1表达量(9.86±1.54)g/L高于正常对照组(7.85±0.75)g/L和SLE组(7.46±1.53)g/L;HMGB1mRNA和TLR4mRNA表达亦升高(P<0.01),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LE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LN组单核细胞中CD14+/VCAM-1表达明显增强;在LN组患者外周血中HMGB1表达与TLR4、血脂(TG、LDL-C)呈正相关(r=0.915、0.536、0.448,P<0.05或<0.01)。结论在LN发病过程中晚期炎症介质HMGB1可能通过与TLR4结合,促进单核细胞表面VCAM-1表达,从而引起血脂异常,参与AS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TOLL样受体4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风胜 王佟 +3 位作者 王霞 崔荣岗 李娟 李华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5期16-19,25,共5页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 目的探讨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从造模组中随机选取糖尿病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及三黄片组10只。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三黄片组给予三黄片研末灌胃。给药8周后,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各死亡大鼠1只,最终两组各9只大鼠。测定血糖、血脂、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切片ICAM-1及VCAM-1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给药前、给药后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三酰甘油高于正常组(P<0.05﹚,但模型对照组与三黄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三黄片组ET-1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NO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三黄片组NO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升高(P<0.05)。模型对照组及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三黄片组ICAM-1及VCAM-1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三黄片能抑制糖尿病大鼠ET-1的升高及NO的降低,且能抑制ICAM-1及V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片 糖尿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及F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健生 接传红 +5 位作者 栾兆倩 宋剑涛 梁丽娜 严京 吴正正 郭新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氧状态下脐静脉内皮细胞V... 目的探讨密蒙花方对缺氧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氧状态下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及FN的表达及密蒙花方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显示:缺氧状态下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及FN的表达均升高,与正常状态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组相比,密蒙花方能抑制缺氧状态下VCAM-1及FN的高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积分光密度值,正常组VCAM-1为104812.356±61874.671,FN为152044.884±53389.006;缺氧组分别为339840.540±52380.919和358582.787±75000.591;40g.L-1密蒙花方组分别为165829.278±25598.377和217709.271±24869.326。结论密蒙花方可能通过抑制VCAM-1和FN的表达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从而对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密蒙花方有可能成为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密蒙花方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纤维连接蛋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CAM1和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许刚柱 刘凯歌 +4 位作者 张俊锋 丁志斌 张鹏 付强 盛旭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和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62例人脑胶质瘤及15例正常脑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EACAM1、VEGF及CD105的表达情况,并计数CD105-MVD。结...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和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以62例人脑胶质瘤及15例正常脑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EACAM1、VEGF及CD105的表达情况,并计数CD105-MVD。结果正常脑组织中未见CEACAM1和VEGF表达。CEACAM1和VEGF标记指数及CD105-MVD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1),CEACAM1、VEGF标记指数均与CD105-MVD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和0.803,均P<0.01),且CEACAM1与VEGF亦呈正相关(r=0.846,P<0.01)。CEACAM1、VEGF表达和CD105-MVD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CEACAM1、VEGF及CD105-MVD均可作为反映胶质瘤恶性程度的指标;CEACAM1在胶质瘤中表达增加可能引起胶质瘤的发生、发展;CEACAM1可能作为一种促血管生长因子而刺激肿瘤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sICAM-1、sVCAM-1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秋梅 阎小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8-19,43,共3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者血清中sICAM-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各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水平趋势为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邪痹肢节证,但各证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VCAM-1表达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仅邪及肝肺证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肾虚督寒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AS病变过程,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的血清变化水平可作为AS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