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倾斜椭球凹陷阵列湍流强化传热实验与数值分析
1
作者 许超 张鹏 饶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2,共9页
为了提高涡轮叶片内部通道对流传热性能,本文基于瞬态液晶热像技术分别针对矩形通道表面排布的球形凹陷和斜椭球凹陷阵列的传热和压力损失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雷诺数为1×10^(4)~6×10^(4)内,与基准球形凹陷相比,平行排布和... 为了提高涡轮叶片内部通道对流传热性能,本文基于瞬态液晶热像技术分别针对矩形通道表面排布的球形凹陷和斜椭球凹陷阵列的传热和压力损失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雷诺数为1×10^(4)~6×10^(4)内,与基准球形凹陷相比,平行排布和V形排布的斜椭球凹陷总体传热分别增强了23.8%~33.8%和104%~121%,V形排布的斜椭球凹陷综合传热性能显著提高了25%~68.3%。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平行排布的斜椭球凹陷虽然可以诱发更强烈的二次流,但是平行的排布方式使下游凹陷受到来自上游凹陷升温后的流体冲刷,因此限制了传热的进一步增强。V形排布的斜椭球凹陷通过诱发大尺度的纵向涡对将来自主流的冷流体输运至壁面,冷流体直接冲击壁面并与近壁流体剪切,极大地增强了对流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冷却 斜椭球凹陷 传热 瞬态液晶热像实验 流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普拉斯变换的瞬态热流测量方法
2
作者 黄由之 全永凯 +2 位作者 徐国强 柴杰明 殷秋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34-3841,共8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表面瞬态热流测量的问题,面向一种当前较为先进的横向测温差薄膜热流计结构,针对其瞬态测量的导热模型,在稳态测量原理方程中加入时间项,建立瞬态导热微分方程组,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并结合解卷积方法对导热方... 针对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表面瞬态热流测量的问题,面向一种当前较为先进的横向测温差薄膜热流计结构,针对其瞬态测量的导热模型,在稳态测量原理方程中加入时间项,建立瞬态导热微分方程组,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并结合解卷积方法对导热方程进行求解,提出该型薄膜热流计瞬态条件下的表面热流测量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突破了原始的稳态测量局限,可用于固体表面瞬态热流测量,计算得到的热流计表面热流与真实值符合较好;在表面阶跃热流条件下,测量精度约为8.2%;在100 Hz正弦热流条件下,测量精度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热流测量 薄膜热流计 瞬态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热流下钨初级裂纹对脉宽时间的依赖性研究
3
作者 屈苗 颜莎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3,共8页
为了研究钨在瞬态热流下的开裂行为对热源参数时间分布的依赖关系,采用了三种脉宽t(80ns、1ms、5ms)的瞬态热流,在不同能量密度E不同脉冲次数下辐照纯钨样品,在钨表面观察到初级和次级两种裂纹。初级裂纹呈现枝状和网状两种形态。通过... 为了研究钨在瞬态热流下的开裂行为对热源参数时间分布的依赖关系,采用了三种脉宽t(80ns、1ms、5ms)的瞬态热流,在不同能量密度E不同脉冲次数下辐照纯钨样品,在钨表面观察到初级和次级两种裂纹。初级裂纹呈现枝状和网状两种形态。通过分析初级裂纹特征量发现,不同脉宽的热脉冲导致的表面温升相近时,脉宽越短而初级裂纹密度越大。考虑钨的韧脆转变特性,建立了基于理想弹塑性力学模型的热力学有限元计算模型,用该模型计算了钨在三种脉宽的热脉冲辐照下表层温度与应力的分布及演化。分析发现脉宽变化引起的应变率量级差异,将反映到材料的力学性能上,使得脉宽越短而材料脆性越强,从而引起初级裂纹特征的变化。结合实验与计算结果,提出了用Et‒3/2衡量在脉宽百ns量级到ms量级的热脉冲辐照下初级裂纹网密度的相对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热流 初级裂纹密度 脉宽时间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3):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艳平 雷波 +1 位作者 曹晓玲 张丹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15,共6页
采取数值计算与解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以钻孔壁为边界,将计算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钻孔内区域采用稳态解析计算模型,钻孔外土壤区域采用有限容积法。研究了埋管出口流体温度、钻... 采取数值计算与解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以钻孔壁为边界,将计算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钻孔内区域采用稳态解析计算模型,钻孔外土壤区域采用有限容积法。研究了埋管出口流体温度、钻孔瞬时平均壁温、单位长度吸热量以及距钻孔一定距离处土壤温度分布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动态模拟、优化设计及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U形埋管 变热流边界 非稳态传热 解析计算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加热笼模拟航天器瞬变外热流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贾阳 徐丽 +1 位作者 刘强 贾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62,共9页
以某型号航天器热平衡试验为工程应用背景 ,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了红外加热笼和热流计的动态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利用红外加热笼作为热流模拟元件 ,绝热型热流计作为测量元件 ,模拟航天器在轨... 以某型号航天器热平衡试验为工程应用背景 ,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了红外加热笼和热流计的动态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利用红外加热笼作为热流模拟元件 ,绝热型热流计作为测量元件 ,模拟航天器在轨飞行时表面到达热流密度瞬态变化的方法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热分析 数学模型 热流计 仿真 红外加热能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缩放管传热优化及其肋高确定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维军 邓先和 +1 位作者 洪蒙纳 李志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58,共5页
对光滑圆管与粗糙管内的湍流流动及传热边界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肋高(1.1,1.25,1.6mm)的气体缩放管的热阻力性能以及传热综合因子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气体换热的场合下,在直径为44mm的缩放管中,肋高为1... 对光滑圆管与粗糙管内的湍流流动及传热边界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肋高(1.1,1.25,1.6mm)的气体缩放管的热阻力性能以及传热综合因子随雷诺数(Re)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气体换热的场合下,在直径为44mm的缩放管中,肋高为1.25mm时,粗糙高度与流动过渡区的厚度相当,可获得缩放管的最佳综合传热性能,其传热性能与肋高为1.6mm的缩放管相当,而阻力与肋高为1.1mm的缩放管相比升幅不大;肋高为1.1mm的缩放管未能对边界层造成充分扰动,强化传热性能不佳;肋高为1.6mm的缩放管对湍流主区产生了扰动,阻力升幅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 肋高 流动阻力 传热 流动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站凝汽器的压力瞬态变化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新军 周子杰 +2 位作者 宋钊 鲁前奎 李家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0,54,共6页
为了掌握事故工况下核电凝汽器压力的瞬态变化特性,建立了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凝汽器瞬态传热与压力的数学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瞬态变化特性的计算程序。冷却水流动模型中涉及到水泵参数、管道布置、止回阀门特性及虹吸井参数等,根... 为了掌握事故工况下核电凝汽器压力的瞬态变化特性,建立了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凝汽器瞬态传热与压力的数学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瞬态变化特性的计算程序。冷却水流动模型中涉及到水泵参数、管道布置、止回阀门特性及虹吸井参数等,根据凝汽器稳态运行工况可以确定控制容积的初始条件。针对某1 000 MW核电机组凝汽器,数值研究了冷却水流动和凝汽器压力的瞬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突然断电停泵时,冷却水的流速快速降低且波动性地降至零,同时出现了逆流现象;凝汽器传热系数经历了急剧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和基本不变的3个阶段;凝汽器在设计、冬季和夏季3种工况下的压力曲线均呈现出波动性增大的趋势,汽轮机紧急停机压力信号和凝汽器不可用压力信号的时间间隔均为26.4s,能够满足核电站运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工况 冷却水流速 瞬态传热 凝汽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热排出泵不同启动过程的内部流动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克玉 袁建平 +1 位作者 孙文婷 司乔瑞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199,共8页
为研究余热排出泵不同启动过程的内部流动演化过程,采用基于Flowmaster与CFD的联合仿真方法对余热排出泵3种启动过程内部瞬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启动过程泵内压力、速度分布规律以及叶轮和导叶流道内的旋涡演变过程.基于Matl... 为研究余热排出泵不同启动过程的内部流动演化过程,采用基于Flowmaster与CFD的联合仿真方法对余热排出泵3种启动过程内部瞬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启动过程泵内压力、速度分布规律以及叶轮和导叶流道内的旋涡演变过程.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电动机启动模型,通过仿真后得到电动机启动过程转速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动机经过5.5 s后,达到额定转速;在Flowmaster中建立余热排出泵启动过程仿真模型,得到不同启动过程中的流量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启动过程余热排出泵内部流场,由于交替启动过程是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运行,泵内压力梯度要明显大于最小流量管线启动过程,而双泵运行状态时蜗壳内的压力分布基本保持不变;分析不同启动过程余热排出泵内部速度分布及旋涡演化规律,3种启动方式都经历了旋涡的产生、分离、消失3个不同阶段,双泵运行状态下旋涡消失要早于最小流量管线启动和交替启动过程,在t=5.5 s时流道内流动已相对均匀,直至稳定运行状态,由此反映了启动过程中流体的惯性作用明显影响着流场的发展;对比3种启动过程下扬程曲线,双泵运行状态时扬程最小,扬程随叶轮旋转达到最大值,并出现一个瞬时冲击扬程,双泵运行状态时冲击现象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排出泵 启动过程 瞬态流场 特性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工程走廊带多年冻土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崔福庆 刘志云 +3 位作者 陈建兵 彭惠 张伟 王伟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7-893,共7页
为分析不同测试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多年冻土导热系数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指导冻土工程的热工设计和为走廊带内冻土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搭建了稳态对比法、稳态热流计法、瞬态平面热源法和瞬态热线法冻(融)土导热系数试... 为分析不同测试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带内多年冻土导热系数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指导冻土工程的热工设计和为走廊带内冻土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搭建了稳态对比法、稳态热流计法、瞬态平面热源法和瞬态热线法冻(融)土导热系数试验测试平台,运用理论模型对稳态对比法测试过程中径向漏热量进行了估算,分别从测试结果准确性、适用土性类别和适用场合等方面对各类测试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稳态对比法试验结果与文献理论值相差较大,测试过程中径向漏热量无法忽略;稳态热流计法和瞬态平面热源法的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80%以上的测量值与理论值相对误差小于±15%;瞬态热线法测试结果整体偏小,冻、融土平均偏小17.75%和15.03%.考虑到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结果准确,测试时间短,样品需求量小,因而是一种合适的青藏工程走廊带冻(融)土导热系数大规模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导热系数 稳态热流法 瞬态平面热源法 瞬态热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旋转轴间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邓洋波 丁水汀 +1 位作者 徐国强 陶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42-45,共4页
对双旋转轴间的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发现 :影响外轴内壁瞬态平均换热系数特性的因素中 ,以轴向冷气雷诺数的影响最大 ,外轴罗斯贝数次之 ,内轴罗斯贝数的影响最小 ;在双旋转的影响因素中 ,外轴内壁换热特性主要取决于外轴罗斯贝数 ... 对双旋转轴间的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发现 :影响外轴内壁瞬态平均换热系数特性的因素中 ,以轴向冷气雷诺数的影响最大 ,外轴罗斯贝数次之 ,内轴罗斯贝数的影响最小 ;在双旋转的影响因素中 ,外轴内壁换热特性主要取决于外轴罗斯贝数 ,内外轴转速差和正反转因素影响较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换热/双旋转轴 轴向通流 瞬态流动与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缘流量分配对涡轮叶片内冷通道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卫颖 朱惠人 +1 位作者 张丽 许都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29,共6页
为掌握某型高压涡轮叶片尾缘出流流量分配比例对叶片内部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采用几何放大模型,利用瞬态液晶测量技术研究了进口雷诺数为27 000、24 000时,5种尾缘出流比下的通道换热特性,获得了通道局部换热分布规律及平... 为掌握某型高压涡轮叶片尾缘出流流量分配比例对叶片内部通道换热特性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采用几何放大模型,利用瞬态液晶测量技术研究了进口雷诺数为27 000、24 000时,5种尾缘出流比下的通道换热特性,获得了通道局部换热分布规律及平均换热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尾缘出流比变化对尾缘通道局部换热分布规律影响最为显著,对中间通道影响明显,对前缘通道影响不明显;中间通道及尾缘通道展向平均换热均随尾缘出流比增大而先增强后减弱,出流比为25%时,通道展向平均换热最强,而前缘通道受影响不明显;各通道及测量面平均换热随尾缘出流比增大均先增强后减弱,在出流比为25%时,平均换热最强;尾缘出流比在0~1范围变化对尾缘通道平均换热影响幅度最大,约为30%,中间通道次之,约为20%,前缘通道最小,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流量分配 换热特性 瞬态液晶 尾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脉冲推力器点火启动过程计算与点火药量选择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海清 张平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6-279,共4页
建立了微型脉冲推力器点火启动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两相流动和颗粒对推进剂表面的冲击传热。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产物颗粒含量下的点火药量选择参考范围。该参考范围对于产物颗粒含量小于50%的点火药是适用的;由于过多的颗粒含量... 建立了微型脉冲推力器点火启动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两相流动和颗粒对推进剂表面的冲击传热。根据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了不同产物颗粒含量下的点火药量选择参考范围。该参考范围对于产物颗粒含量小于50%的点火药是适用的;由于过多的颗粒含量将对装药表面产生强烈的热力冲蚀破坏作用,产物颗粒含量超过50%的点火药不适合微型火箭发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脉冲推力器 点火药 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 装药 传热 数值计算 颗粒含量 产物 动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钻具磨损内热源的深水钻井循环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文成 赵丹汇 +3 位作者 赵琥 郭朝红 姜玉雁 李志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深水钻井循环温度预测关系到钻完井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可靠性,但目前研究较少。针对深水钻井作业特点,考虑钻头机械磨损、海底增压流量等因素建立了深水钻井过程中井下循环温度场瞬态传热模型,并与南海深水区LS25-1-2钻井实测瞬时数据进... 深水钻井循环温度预测关系到钻完井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可靠性,但目前研究较少。针对深水钻井作业特点,考虑钻头机械磨损、海底增压流量等因素建立了深水钻井过程中井下循环温度场瞬态传热模型,并与南海深水区LS25-1-2钻井实测瞬时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井下循环温度受钻头机械磨损、井底增压流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计算分析井下循环温度时必须考虑钻头机械磨损和井底增压流量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深水钻井井下循环温度的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钻井 环温度 态传热模型 械磨损 压流量 S25-1-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内汽液两相流热力型脉动瞬态及时均传热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烈锦 冯自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9-42,共4页
根据热动力推进水中兵器的研究设计要求,在中低压闭式循环系统中,以水为工质,对螺旋管锅炉反应器管内出现热力型脉动流动时的瞬态及时均传热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热力型脉动传热的基本特征和变化机制,提出了表征热力... 根据热动力推进水中兵器的研究设计要求,在中低压闭式循环系统中,以水为工质,对螺旋管锅炉反应器管内出现热力型脉动流动时的瞬态及时均传热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描述了热力型脉动传热的基本特征和变化机制,提出了表征热力型脉动传热的一组新的准则数和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热力型脉动 瞬态及时均传热 螺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空间绿色发动机蓄换热的泡沫镍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文文 段德莉 +3 位作者 王梦 杨晓光 李曙 张士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77-81,共5页
针对空间绿色单组元发动机热启动工况,搭建了蓄换热实验装置,研究了泡沫镍的厚度、孔密度、体密度等参数对其与流动介质瞬时换热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泡沫镍的瞬时换热能力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孔密度较小时(20~70PPI),比表面积是影... 针对空间绿色单组元发动机热启动工况,搭建了蓄换热实验装置,研究了泡沫镍的厚度、孔密度、体密度等参数对其与流动介质瞬时换热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泡沫镍的瞬时换热能力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孔密度较小时(20~70PPI),比表面积是影响泡沫镍的瞬时换热能力的关键因素,瞬时换热能力随孔密度和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在孔密度较高时(100PPI),流阻成为影响泡沫镍的瞬时换热能力的主要因素,泡沫镍的瞬时换热能力大幅增强,但随体密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搭建了强制对流条件下泡沫材料流阻实验装置,测量和比较了泡沫镍与催化剂的流阻,发现泡沫镍的流阻随孔密度和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所有泡沫镍的流阻均小于催化剂的流阻。从实际应用角度看,应综合考虑蓄换热实验、点火实验结果和对泡沫金属的力学性能要求等多项因素来选择泡沫金属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绿色发动机 蓄换热材料 瞬时换热 流阻 孔密度 体密度 泡沫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的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更 李军 +3 位作者 柳贡慧 杨宏伟 王江帅 安锦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为了分析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井筒温度的影响,文中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考虑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与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建立了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比Yang数值模型和Al-Saedi解析模型的计算值高,更接近井底实... 为了分析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井筒温度的影响,文中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考虑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与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建立了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比Yang数值模型和Al-Saedi解析模型的计算值高,更接近井底实际温度。实例井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阻力,钻柱旋转对井口温度和井底温度的影响较大;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上部井段温度的影响不大,但随着井深的增加,影响逐渐加剧;随着钻柱转速与钻井液排量的增加,环空温度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传热模型 井筒温度 流动阻力 钻柱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蓄热效应对输气管道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丁延鹏 李玉星 +1 位作者 郝宏娜 毕研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采用一维非等温天然气流动模型对高压天然气输送管线中的快瞬变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地层蓄热效应对高压天然气快瞬变管流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从工程实际角度对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本变量进行等价变换,建立天然气管流与外界... 采用一维非等温天然气流动模型对高压天然气输送管线中的快瞬变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地层蓄热效应对高压天然气快瞬变管流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从工程实际角度对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本变量进行等价变换,建立天然气管流与外界地层之间一维轴对称的非稳态传热模型,以BWRS状态方程为基础,采用特征线法对天然气管流的快瞬变过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与简化稳态模型数值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国内常用的简化稳态传热模型过高估计了管线中流量的波动幅度,工程应用中应采用考虑地层蓄热效应的非稳态传热模型对高压天然气管流进行仿真模拟;非稳态模型和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快瞬变流 数值模拟 地层蓄热效应 特征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在瞬态热流下熔融重凝对脉冲参数的依赖性
18
作者 屈苗 颜莎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156,共8页
为了研究钨在瞬态热流下达到熔融状态后,不同脉冲参数对其熔融重凝行为的影响,实验观察了钨在脉宽5 ms与0.1 ms的脉冲辐照下熔融重凝行为的特征,并考虑熔融层流动驱动力、冷却速率、温度梯度等多项因素,分析了分层结构与柱状晶对热源参... 为了研究钨在瞬态热流下达到熔融状态后,不同脉冲参数对其熔融重凝行为的影响,实验观察了钨在脉宽5 ms与0.1 ms的脉冲辐照下熔融重凝行为的特征,并考虑熔融层流动驱动力、冷却速率、温度梯度等多项因素,分析了分层结构与柱状晶对热源参数的依赖性。通过计算两种热源参数下的热作用特性分析了钨在脉宽0.1 ms的脉冲辐照下出现柱状晶而在脉宽5 ms的脉冲辐照下未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高流强和短脉宽的脉冲束流易于促进形成分层结构,其原因是较高流强能引起材料表层熔化层流动,同时较短脉宽能使熔化层流痕来不及恢复平整,而被快速冷却固化;当样品在瞬态热流下发生熔化时,较短的脉宽有利于形成柱状晶,较长的脉宽有利于形成等轴晶粒和出现晶粒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热流 熔融重凝 脉冲参数 热作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尾缘楔形通道交错肋冷却实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克华 罗稼昊 饶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34-1042,共9页
为研究涡轮叶片尾缘部分楔形通道交错肋流动传热性能,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应用瞬态液晶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交错肋上、下主表面的局部传热特性,同时用压力扫描阀测得不同雷诺数下的通道压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尾缘段转折流动配置下,... 为研究涡轮叶片尾缘部分楔形通道交错肋流动传热性能,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应用瞬态液晶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交错肋上、下主表面的局部传热特性,同时用压力扫描阀测得不同雷诺数下的通道压力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尾缘段转折流动配置下,楔形通道交错肋上、下主表面传热差异显著,下主表面平均努塞尔数比上主表面平均高30%以上,尾缘楔形通道内交错肋结构主表面平均换热系数高出针肋结构约46%;交错肋上、下通道之间的交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交换作用,上、下主表面间断性的高换热区与上、下通道交界面呈现对应关系;随入口雷诺数的增加,通道压降快速增大.楔形通道交错肋压降是针肋的5~7倍,但其换热面积高出针肋107.4%,仍比针肋冷却增加约66%的综合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尾缘 交错肋冷却 流动传热 瞬态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研制及凉感评价指标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红 王翰林 +1 位作者 楚鑫鑫 程剑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75,共4页
探讨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研制及其测试效果。通过模拟人体接触织物的实际传热过程,采用热流传感器和恒温热源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研制了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基于热流式凉感测试仪的热流密度-时间曲线,采用接触瞬间热流密度最大值、... 探讨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研制及其测试效果。通过模拟人体接触织物的实际传热过程,采用热流传感器和恒温热源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研制了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基于热流式凉感测试仪的热流密度-时间曲线,采用接触瞬间热流密度最大值、接触瞬间织物吸热量、稳态热流密度三个指标对织物凉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灵敏度高、测试精度和重现性都较好。认为: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能够较好地用于织物凉感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 瞬态传热 稳态传热 热流密度 凉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