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产权的力度和限度 被引量:15
1
作者 申卫星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5,共15页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确权,取决于确权说和行为规制说哪种方案有更大的优势。对此,确权说贯彻“有贡献即有回报”之理念,在保护层面上具有层次性、前瞻性和确定性,不仅局限于消极保护,更在于促进积极利用,形成有效市场规则,...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确权,取决于确权说和行为规制说哪种方案有更大的优势。对此,确权说贯彻“有贡献即有回报”之理念,在保护层面上具有层次性、前瞻性和确定性,不仅局限于消极保护,更在于促进积极利用,形成有效市场规则,在意思自治基础上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最优配置。数据确权要兼顾数据来源者和数据处理者的各自贡献和诉求,在肯定原始数据初次分配给来源者的基础上,构建来源者二阶权利和处理者三权分置的产权体系。对行为规制说所担忧的反公地悲剧,本质是数据确权之后的数据限权问题。对此,应当坚持在确认权利、权益和利益三层次保护的基础上,承认数据产权的行使应受其他数据参与方竞争性权益,以及受公共利益和中小微企业经营利益制约,并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缔约等制度具体构建数据产权的限制规范,从而构建既有力度又有限度的现代数据产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产权 数据要素 数据交易 数据来源者 反公地悲剧 数据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理论证成、预期效应与程序实现
2
作者 占善刚 张文浩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61,共14页
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有赖于国家作为超越个体理性的实体,干预并调整特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达成符合公共理性的结果,这一原理与非讼程序及其法理的核心特质相契合。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的理论研讨与诉讼事件非讼化的立法实践消除了公益诉讼... 公共利益的司法保护有赖于国家作为超越个体理性的实体,干预并调整特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达成符合公共理性的结果,这一原理与非讼程序及其法理的核心特质相契合。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的理论研讨与诉讼事件非讼化的立法实践消除了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的现实障碍,合目的性的国家照护与功能主义的权力协作理念为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提供了正当性依据。非讼程序采行以职权探知主义与自由证明为主要特征的职权主义构造,强调程序的迅速推进与灵活调整并重视法官的实体性裁量。公益诉讼协同适用非讼法理有望扭转程序运作的刑事化倾向、实现国家化模式的降本增效并切实应对实体规范的空心化问题。非讼法理的适用程度则与不同类型的公益诉讼中保护请求的公益性呈正相关。为确保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不因非讼法理的适用而受到不当减损,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规范法院的证据调查活动并完善不当裁判的纠正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诉讼立法 非讼程序 职权主义 公地悲剧 国家照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视角下的工业数据配置及流动规则
3
作者 何怀文 叶宣含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5,共9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数字孪生的发展共同指明了工业数据配置及流动规则构建的应然方向:促进全生命周期工业数据的共享集成和协同使用。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工业数据的集成使用,是一种高生产效率的数据使用方式,能...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革新和数字孪生的发展共同指明了工业数据配置及流动规则构建的应然方向:促进全生命周期工业数据的共享集成和协同使用。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工业数据的集成使用,是一种高生产效率的数据使用方式,能全面释放工业数据潜力和充分赋能工业转型升级。然而,当前工业数据分布离散且流动滞塞,加之各生产经营者对工业数据的事实性控制权过于分散,导致工业数据难以被共享集成和协同使用,进而引发了工业数据使用的“反公地悲剧”。对此,我国应当构建一套与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集成和协同使用方式相契合的工业数据配置及流动规则。在配置规则层面:在先数据收集者享有工业数据有限控制权益,且国家享有工业数据整合权力。在流动规则层面:除自由市场交易外,工业数据流动的“新途径”基于配置规则产生。配置及流动规则的结合将降低交易成本,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最终促进工业数据共享集成和协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数据 数字孪生 反公地悲剧 工业数据有限控制权益 国家数据整合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共用物视野下的河湖长制反思与完善
4
作者 王勇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河湖资源属于公众共用物,河湖被污染、被侵占等问题实质上是公众共用物悲剧,包括质量下降和数量减少两类。以公众共用物理论为基础对河湖长制进行反思,从把握河湖资源的公众共用物属性和保障其公众共用物使用权入手,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公... 河湖资源属于公众共用物,河湖被污染、被侵占等问题实质上是公众共用物悲剧,包括质量下降和数量减少两类。以公众共用物理论为基础对河湖长制进行反思,从把握河湖资源的公众共用物属性和保障其公众共用物使用权入手,使其能够真正成为公民可主张、可实现、可保护的实然性权利,能够纠正、引导河湖治理公共行政供给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方向。河湖长制实施过程中政府调控存在偏差,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足,公众参与效果不佳。应强化河湖治理政府责任,合理设定河湖治理目标;促进水市场机制的完善,实现河湖资源效用最大化;以河湖共建共治共享为基础,推动河湖治理的公众参与范围和方式的拓展及实效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共用物 公众共用物使用权 公众共用物悲剧 河湖长制 合作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养殖公共资源治理困境与制度创新——以中国最大天然蚝苗繁育基地钦州湾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翔 黄秋蓉 董战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2,共8页
海域养殖公共资源治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日渐复杂。海域养殖公共空间资源作为公共池塘资源,在政府集权监管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其开放性、公共性、非排他性、高利润性极易导致养殖空间超过海洋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盲目... 海域养殖公共资源治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日渐复杂。海域养殖公共空间资源作为公共池塘资源,在政府集权监管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其开放性、公共性、非排他性、高利润性极易导致养殖空间超过海洋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盲目快速扩张,养殖活动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根据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治理理论,围绕新制度的供给、可信承诺、相互监督三个核心问题,论文提出破解海域养殖公共资源治理困境的制度创新,借助制度分析与发展—社会生态系统(IAD-SES)组合框架分析广西钦州湾公共养殖海域资源治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资源治理途径消除公地悲剧带来的影响,为海域公共养殖空间资源的管理、海洋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养殖 公地悲剧 公共池塘资源 多中心治理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莎士比亚戏剧“一人多角”的演出机制与元戏剧内涵
6
作者 康嘉诚 周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6,共12页
“一人多角”是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一表演机制有其始于古希腊时期的理论根源与演出传统,在莎士比亚时期成为一种特定的演剧形式和舞台语汇,再到当代发展出后现代剧场中的创意改编。在不同历史阶段,“一人多角”... “一人多角”是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这一表演机制有其始于古希腊时期的理论根源与演出传统,在莎士比亚时期成为一种特定的演剧形式和舞台语汇,再到当代发展出后现代剧场中的创意改编。在不同历史阶段,“一人多角”的功能与内核一直在变迁与演进。“一人多角”的演出机制在戏剧的四个关键因素(行动、模仿、净化、语言)上分别体现出表演的内在本质:(1)古典时期的模仿论为“一人多角”提供思想土壤,使演员能够在有限的躯体中容纳多元角色的精髓;(2)文艺复兴职业剧场的发展将“一人多角”的演出模式固定为一种常规化的“行动”;(3)“一人多角”表演机制蕴含元戏剧本质,使观众通过角色转换感知舞台构造的人工性与虚构性,从而在理性与情感层面获得“净化”;(4)“一人多角”亦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桥梁,从舞台表演层面弥补了语言本身的局限与不确定性。因此,“一人多角”不仅凸显了戏剧艺术中“角色扮演”的演出机制,还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戏剧本质中的“元戏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一人多角 希腊悲剧 元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tcolonial Tragedy,Tragic Tradition and the Urgency of Tragedy Today:An Interview with Ato Quayson
7
作者 Liu K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0-309,共10页
Nowadays,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that the term tragedy has been abus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s lost its original significance.This interview with the Canadian literary critic Ato Quayson explores the meaning ... Nowadays,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that the term tragedy has been abus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s lost its original significance.This interview with the Canadian literary critic Ato Quayson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ragedy with a postcolonial sensibility,in the tragic tradition,and under contemporary context.In the interview,Quayson elaborates his recent research o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and theorizations of tragedy,underscoring that the parameters of what constitutes postcolonial tragedy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through a link to the Western tragic tradition.For Quayson,what allows us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humanity is our alertness to what makes us human and our preparedness to defend at the cost of our own lives the universal human desires.This is also postcolonial tragedy's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existence,hence the urgency of tragedy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地时期后的惨事 悲惨的传统 惨事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anism Interpretation to the Tragedy Macbeth
8
作者 He 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0-294,共5页
Macbeth is a brutal regicide and a schemer who usurps power,and he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ypical Renaissance humanism. In Shakespeare's work,Macbeth is a tragic character combining with hum... Macbeth is a brutal regicide and a schemer who usurps power,and he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ypical Renaissance humanism. In Shakespeare's work,Macbeth is a tragic character combining with humanism progressiveness and limitation. What he had done represented part of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in the Renaissa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his thinking and action ran counter to the idea of humanism step by step and further an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 解读 莎士比亚 人文思想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Tragedy Prototype of the Paradox between Apollo and Dionysius -- on the Split Personality in Black Swan
9
作者 He R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2-267,共6页
The deep structure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lways been constructed on its various binary oppositions,among which the dichotomy between Apollo and Dionysius of the ancient Greek mythol... The deep structure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lways been constructed on its various binary oppositions,among which the dichotomy between Apollo and Dionysius of the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is typical.The conflicts of the two are not only the origin of the early tragedies,but also the endur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and psychic structures.The mental strugg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heroine Nina in Black Swan reflect the dichotomy between Apollo and Dionysius.A retrospect to the prototype of such a binary opposition is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Nina’s split personality and further reveal the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being’s pursuit for beauty and virtue on the one hand,and lost of self-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which generates the power of both creativity and deva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波罗 黑天鹅 悲剧 原型 分裂 人格 悖论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s of Ambiguity Application in the English Tragedies from Shakespeare,through Shaw,to O'Neill
10
作者 Tian Ping Xu Chaoyou Hong Zengli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300,共8页
In ambiguity application,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English tragedies' cognitive modes have experienced such an evolution that in Shakespeare's tragedies,the addressor and his addressee are separated and ambigu... In ambiguity application,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English tragedies' cognitive modes have experienced such an evolution that in Shakespeare's tragedies,the addressor and his addressee are separated and ambiguity application is wholly practiced with definite right standard context,though too late in disambiguation,in Shaw's,the addressor and his addressee are adhesive and the application wholly but with wrong standard context in disambiguation,and in O'Neill's,the addressor and his addressee are identical and disambiguation could not be done without standard context.Their different modes have revealed the cognitive causal process of the tragedies and the evolution the modes bring about indicates the tragedy is deepening in the English tragedies,from which the cognitive connotation of the evolution is further illumin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程序 莎士比亚 奥尼尔 悲剧 演变 英文 模糊 认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的形成机制与破解之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奇峰 刘鹏飞 贾姗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1,49,共6页
面向存量的城市更新在整合协调多元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形成更新改造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漫天要价的“钉子户”困局,使得城市更新推进缓慢,公共利益受损。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是少数业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多数业主的“搭便车... 面向存量的城市更新在整合协调多元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形成更新改造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漫天要价的“钉子户”困局,使得城市更新推进缓慢,公共利益受损。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是少数业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多数业主的“搭便车”行为所共同造成的。而地方政府急于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开发商为缩短资金回笼周期,进而导致二者被“钉子户”所把持,最终或以公共利益补偿“钉子户”的漫天要价,或延缓整个更新项目推进。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的破解首先是完善城市更新的制度设计,明确改造规则,形成更新改造自主申请市场。其次在于提高社区治理能力,鼓励基层民主形成业主利益共同体,依托业主群体内部丰富的社会资本制约“钉子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完善城市更新立法工作,明确城市更新中征收权的应用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子户” 城市更新 反公地悲剧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戏”的现代转型与审美裂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丰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将屈原的“怨情”导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激发主体的反抗意志;(3)跳出古典戏曲“大团圆”的结撰传统,叙事终止于屈原投江,那一刻悲剧情感达至饱和,震动不同时代的观者。现代“屈原戏”为知识分子发抒情感以及参与现代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源,但是,对戏剧功能性的强调以及剧中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抒情模式,减弱了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戏” 审美裂变 怨而怒 悲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楼梦》中的世情人伦空间
13
作者 詹冬华 郭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6,共9页
《红楼梦》以建筑为实体场景,营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伦理空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贾元妃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表现为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呈现出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两者均表现为母系伦理模式。与... 《红楼梦》以建筑为实体场景,营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伦理空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贾元妃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表现为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呈现出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两者均表现为母系伦理模式。与此同时,《红楼梦》还以各种建筑、自然场地为依托,营造出彰显人物情感、心性、气度的情感空间,并将“情”提升到本体高度。伦理空间是该小说叙事得以展开的重要外部因素,情感空间则是其释放美学力量的关键内部因素,两者交融互渗,契合相偕,共同生发出小说的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伦理空间 情感空间 悲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公地悲剧”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方法探索 被引量:4
14
作者 秦梦迪 童明 肖扬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社区中不仅存在空间资源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也存在空间资源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但对社区中的反公地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目前还缺少深入的研究。从反公地悲剧的视角出发,解释社区更新中不同类型的反公地问题,指出产权治理是克服... 社区中不仅存在空间资源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也存在空间资源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但对社区中的反公地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目前还缺少深入的研究。从反公地悲剧的视角出发,解释社区更新中不同类型的反公地问题,指出产权治理是克服反公地悲剧的核心途径,可以促进社区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海市徐汇区华富社区更新的案例中,探索了基于产权治理的社区更新方法,碎片化空间低效利用的反公地问题被识别出来,并通过产权治理将更新权、使用权和运营权进行整合,实现碎片化空间的统筹利用,为当地居民和单位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党建引领的基层民主协商强化了互信关系和集体意识,促进了产权主体之间的协作,但空间增值利益在产权主体之间的再分配机制仍相对模糊,对集体共识的达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更新 反公地悲剧 产权整合 基层民主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产权法中公共领域的经济理性与制度反思——基于悲剧(喜剧)理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刁佳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系统梳理悲剧(喜剧)理论可以发现:由于存在多元创新动机与非排他性激励机制,排他权利的创新激励作用有被过分夸大之嫌,公共领域之于创新的经济理性——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动态交互与促进正外部性外化,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科学的知识财产... 系统梳理悲剧(喜剧)理论可以发现:由于存在多元创新动机与非排他性激励机制,排他权利的创新激励作用有被过分夸大之嫌,公共领域之于创新的经济理性——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动态交互与促进正外部性外化,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科学的知识财产观念与制度应当重视公共领域的作用,充分利用非排他性激励机制与从宽设置知识产权豁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知识产权 悲剧(喜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有产权”:城中村更新的“再集体化”逻辑与空间治理构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军林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5,共10页
城中村更新是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城乡土地二元性制约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城中村陷入土地利用整体性“低效”与村民依赖寻租行为违建“增收”并存的困局,急需寻求制度... 城中村更新是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缓解土地资源约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城乡土地二元性制约与经济下行压力下,城中村陷入土地利用整体性“低效”与村民依赖寻租行为违建“增收”并存的困局,急需寻求制度创新与突破。分析表明,长沙后湖从“渔村”到“城中村”的演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域租值竞争过程;地方政府通过“拆而不迁”方式实施了整村产权整合,开展了空间改造、生态修复、产业优化等系统治理,实现了片区发展、债务减压与百姓福祉等多主体共赢。后湖城中村更新通过制度创新,以“产权整合”挖潜空间资源“公共域”为突破,探索了一种基于“共有产权”的城中村“再集体化”共治、共富模式,为当前城中村更新与空间资源高效再配置提供了一种空间治理方案与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公共域 反公地悲剧 产权整合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理论争论及其政策影响
17
作者 朱梦洵 黄竞欧 李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20-10030,共11页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不平衡的”,也称为非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为了实现放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前者主张草地私有化,减畜和禁牧,实现草畜平衡;而后者主张维持草地公共产权,进行社区合作,维持畜群移动性。文献计量分析表明新放牧生态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放牧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和平衡性是广泛共存的,而且二者的结合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因此,两个理论都有可取的和片面的要素,由此形成了“非平衡和平衡性共存”的新观点,可视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的新发展。上述学术争论也波及我国的放牧地管理政策,但是按照上述理论进展,我国放牧管理政策不需要颠覆性重构,而是需要渐进调整。未来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需要重视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重视气候波动性,实现草畜的动态平衡,并维持畜群的移动性。同时,政策制定者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管理政策,避免“一刀切”推行单一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社区合作共管 草畜平衡 禁牧 草原畜牧业 超载过牧 游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生成内容中的反公地悲剧及其应对
18
作者 陈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8,共15页
人类传播学范式演进的背景下,用户生成内容引发了全民参与的浪潮,产生了严峻的侵权问题。结合反公地悲剧理论,分析整合分散且排他的产权以合法使用他人作品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这激励了海量铤而走险的侵权行为。侵权数量可作为判定资源... 人类传播学范式演进的背景下,用户生成内容引发了全民参与的浪潮,产生了严峻的侵权问题。结合反公地悲剧理论,分析整合分散且排他的产权以合法使用他人作品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这激励了海量铤而走险的侵权行为。侵权数量可作为判定资源合法使用不足的重要指标,亦体现了用户的高频使用需求与合法利用可能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非职业用户创造冲击了著作权基本法律关系,并与以产业化职业主体为规制对象的许可机制严重错位,有效集体管理的缺位进一步增加了碎片化权利的整合成本。对此,应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以弱化权利的排他性,活用责任规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在先作品的高效率合法使用与用户生成内容的创作繁荣,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公地悲剧 用户生成内容 交易成本 合法使用不足 侵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悲剧观念的人类学基础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杰 石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0,180,共7页
在世界美学话语系统中,“中国文化缺乏悲剧观念”的观点仍占主导,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悲剧观念及其表达机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充满着悲剧性、异化和价值断裂。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遭遇现代、个体陷入异化等等... 在世界美学话语系统中,“中国文化缺乏悲剧观念”的观点仍占主导,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悲剧观念及其表达机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充满着悲剧性、异化和价值断裂。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遭遇现代、个体陷入异化等等,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悲剧观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就中国悲剧观念的学理、界定、文化基础、理论内涵与外延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悲剧 悲剧观念 悲剧人文主义 审美现代性 审美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悲剧及其局限——论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念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奇佳 宋晖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196,共6页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自由主义的各种悲剧体验也必然趋于枯竭,人们在当前需要一种能够表现新的失序经验的悲剧形式即革命悲剧来取代自由主义悲剧。但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可能性的讨论,均存在某些明显的理论疏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失序 自由主义悲剧 革命悲剧 诗学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