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寻历史意义的中国进路
1
作者 陈赟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89-101,F0002,共14页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 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论 历史意义 历史哲学 天下时代 生存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国家理想与民族品性——兼谈建构中国国家历史形象
2
作者 冯国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9-33,共15页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华民族固有品性内在决定的,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和文化,这种文化浸润了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合品性。以中原为核心的单元历史在对外关系上呈现整体上的和平礼仪外交与非攻击性,历朝历代都以天下太平四海咸宁为最高理想,从来没有主动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即使有战争也是“平天下”,以天下太平为目的,而不是屠杀、占领、掠夺、奴役乃至种族灭绝。所谓“朝贡制”主要是保证天下太平四海咸宁的礼仪,经济上基本都是倒贴的。中国自身数千年“协和万邦”的实践为当今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了具有特殊启示意义的宝贵经验,“中和天下观”的构想,可以为人类走向善善与共的美好明天提供新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发展 中和天下观 协和万邦 国家理想 民族品性 适度世界 归化和合 善善与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乐”纹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3
作者 李叶红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9期1-5,共5页
总结了中国传统时令器物纹样天下乐纹的造型语言嬗变规律,并从“传统法则出新意”和“数智技术催新生”两个方面,对天下乐纹进行了创新设计实践探索。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以期为天下乐纹样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有益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 总结了中国传统时令器物纹样天下乐纹的造型语言嬗变规律,并从“传统法则出新意”和“数智技术催新生”两个方面,对天下乐纹进行了创新设计实践探索。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以期为天下乐纹样的传承与创新带来有益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乐纹样 造型语言 嬗变规律 传承与创新 数智技术 AIG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演讲的认知语用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 汪少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9,共9页
本文融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分析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所做的开幕演讲中的架构、隐喻、语用预设和语用身份。研究发现:该演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基于“朋友”“上下”“道路”等一系列隐喻性词汇,激活了“家庭... 本文融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分析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所做的开幕演讲中的架构、隐喻、语用预设和语用身份。研究发现:该演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基于“朋友”“上下”“道路”等一系列隐喻性词汇,激活了“家庭”“方位”“旅程”等隐喻性表层架构,“开放”“合作”“共赢”“创新”等深层架构及“新天下主义”家庭道德模式。该演讲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架构和新架构,预设世界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和多元化,构建了中国作为“家人”“朋友”“贡献者”“建设者”“维护者”等语用身份。本文将为中国政治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范式,有效促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构 概念隐喻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天下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纺织服饰灯笼纹 被引量:6
5
作者 贾玺增 崔闯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66-77,共12页
灯笼纹是以灯笼作为题材的一种纹样,因其多用于织锦的花纹,故也称为“灯笼锦”。通过对明清时代灯笼纹织物实物、图录纹样与文献古籍的研究,并与明清前灯笼纹样进行比较,初步厘清灯笼纹的发展脉络,明确灯笼纹在明清时代的发展状况、纹... 灯笼纹是以灯笼作为题材的一种纹样,因其多用于织锦的花纹,故也称为“灯笼锦”。通过对明清时代灯笼纹织物实物、图录纹样与文献古籍的研究,并与明清前灯笼纹样进行比较,初步厘清灯笼纹的发展脉络,明确灯笼纹在明清时代的发展状况、纹样特点和应用范畴。研究结果表明:灯笼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首见于辽代丝绸夹缬中,大量出现在宋元著作中,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锦纹;明清时期灯笼纹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延展出腊梅花朵形、荷塘莲花形、银锭元宝形、如意形、八角形等多种造型,传递了五谷丰登、天下乐等多种寓意,广泛应用于书籍装帧、珠宝首饰、服装、鞋履、帽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笼纹 明清织物 纺织纹样 五谷丰登 天下乐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阈、内涵与学术张力——读李大龙著《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福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23,共11页
"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qu... "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大一统"、"藩属"、"宗藩"、"羁縻"、"国家"等一系列概念的重新阐释,以不同视角准确地建构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疆域由王朝国家嬗变为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把握了传统"中国疆域"向近现代"中国疆域"转换的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中国” 多民族国家 疆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观与秦皇汉武时代的美术史——《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导论
7
作者 刘晓达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8-15,共8页
本文从东周至秦汉中期政治与社会转型的视角出发,在细致回顾与评析学界对"天下"观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美术史视角通过分析这一时期衍生的带有皇权建构与空间表现特征的美术材料,从而提出对该课题进行重新研讨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周至秦汉转型 秦皇汉武时代 天下观 学术史回顾 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天下观”与西方的世界秩序观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丹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5,共8页
"天下观"形成于先秦,它是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观,其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向心力。中国传统对外思想表达了一种"一"与"和"的原则化理念... "天下观"形成于先秦,它是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观,其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这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向心力。中国传统对外思想表达了一种"一"与"和"的原则化理念。封贡体系中的天朝与朝贡国不是现代国际关系意义上平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也绝非殖民体系下的殖民关系。这一秩序在近代以前数千年中的主要特征是和平互利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作为现代国际关系之特征的民族国家分立的标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后,由列强主导又建立了各种体系,在这一系列世界秩序建立之前都是一场场堪称人类浩劫的大规模战争。西方先行世界其他文明一步,实现了其文化的现代化,提炼出自身优秀的文化价值观,而后挟工业文明之威,完成了世界性传播,并据此构建了世界秩序。作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其文化当然具有贡献世界优秀价值观的潜力。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实现其现代性转换的前提下贡献于世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天朝封贡体系 主权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世界秩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本位视角下的《天下篇》
9
作者 姚颖 陈新华 《哲学分析》 2013年第4期39-49,197,共11页
《天下篇》作者的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的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的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的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论证过程中,试图表明儒家的自我定位和它所处的思想世界纷争的客观局面的冲突。
关键词 庄子 《天下篇》 天下 儒家 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一、祥瑞与天下——汉武帝时期的太一祭祀与祥瑞“景观”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达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7-32,共6页
战国时期形成的"太一"祭祀与图像制作传统至汉武帝时代逐步完备。西汉武帝后,"太一"与皇帝已经同体,皇帝在此时也成为"天"的代言人。汉武帝对"太一"的祭祀既与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 战国时期形成的"太一"祭祀与图像制作传统至汉武帝时代逐步完备。西汉武帝后,"太一"与皇帝已经同体,皇帝在此时也成为"天"的代言人。汉武帝对"太一"的祭祀既与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论不谋而合,也与这一时期皇权建构、中央集权的加强息息相关。而借助在祭祀过程中人为呈现"祥瑞景观",汉武帝以视觉艺术的手段,比较合理与有效地呈现了君权天授和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意图。"祥瑞景观"在西汉中期后也逐步成为历代统治者借此彰显统治合法性与致太平、德政的御用"法器"和获取、维系"天下"的不变心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时期 太一 祭祀 祥瑞景观 天下 法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制度含义:理解梁漱溟思想转变的一个角度
11
作者 康建伟 《云梦学刊》 2020年第1期57-69,共13页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调和持中的人生态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对传统的"家"和政治持批评态度,主张在保留中国式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全面引进西方式制度。此后,梁漱溟转而从"家"的特点出发阐发"理性&...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调和持中的人生态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对传统的"家"和政治持批评态度,主张在保留中国式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全面引进西方式制度。此后,梁漱溟转而从"家"的特点出发阐发"理性",并将之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理性"起源于"家"伦理而通于"天下",与外"无对",和西方以有边界的"团体"为源头的政治观念形成鲜明对照。"理性"在"家—团体—天下"诸种组织框架的比较中得到确认和刻画,具有了普遍的制度含义,焕发出对西方政治的批评能力,并成为梁漱溟建立中国式制度的基础。解决"中国问题"是梁漱溟提出"理性"的重要推动力。梁漱溟突出中国思想的制度含义的思路在当代获得了呼应和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理性 团体 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天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2
作者 文扬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从中国传统天下政治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球化时代关于天下的终极表达,或者说就是终极天下;而围绕终极天下展开的政治,也就是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最后的天下政治。中国历史上的天下政治经历了"公天下"与"... 从中国传统天下政治的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球化时代关于天下的终极表达,或者说就是终极天下;而围绕终极天下展开的政治,也就是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最后的天下政治。中国历史上的天下政治经历了"公天下"与"私天下"之间漫长的斗争,通过公与私、郡县制与封建制、政治与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反反复复,近代之后逐步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共和国这一"公天下"国体。进入新时代后,"公天下"这一传统进一步促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政治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政治 公天下 私天下 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儒学关于社会理想的建构与演变研究
13
作者 杨尚辉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2期90-97,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以内圣外王之道的探讨和追寻为要。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探讨蔚为大观。不同区域和学术立场的思想家都以返本开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经典,因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而重新展开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讨论。首... 中国传统哲学一向以内圣外王之道的探讨和追寻为要。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探讨蔚为大观。不同区域和学术立场的思想家都以返本开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经典,因应社会变化与时代发展而重新展开关于社会理想建构的讨论。首先是港台地区新儒学主张以传统的内圣之学为本开出新的外王理想,坚持民主政治之理论与架构必为传统哲学所包含,这一思路和态度占据了较长时间的话语权,并发展为一种讨论范式;其次是内地(大陆)的儒学中的政治儒学派,以王道政治的合法性与重建为方向,并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有所规划和设计;再则是以王道政治与天下体系及其反思为核心的世界制度哲学。新时期儒学关于社会理想的重构与演化彰显出儒学社会理想议题的生命力与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开出新外王 王道政治 天下体系 秩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夏變夷:晚明“天下全圖”的域外知識來源與製圖觀
14
作者 劉亞惟 《岭南学报》 2022年第1期253-291,共39页
曹君義《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爲晚明出現的一種複合型“世界地圖”,它以變形南、北美洲大陸爲海島的繪圖方式爲特徵,雖吸收部分西學地理内容,但該圖並非受利瑪竇地圖直接影響。本文通過比對圖中美、歐、非洲的圖像特徵與文字内容... 曹君義《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爲晚明出現的一種複合型“世界地圖”,它以變形南、北美洲大陸爲海島的繪圖方式爲特徵,雖吸收部分西學地理内容,但該圖並非受利瑪竇地圖直接影響。本文通過比對圖中美、歐、非洲的圖像特徵與文字内容,認爲其參考自傳教士艾儒略的《萬國全圖》,而另一種以諸多小島表現域外國家的製圖方式(如梁輈《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則受利瑪竇地圖影響。因此,依照域外知識來源,可將明清流傳的含有職方國與《山海經》神話之國的世界地圖分爲三類:九邊型全圖、四海五洲型全圖、四海島夷型全圖。這些結合中西地理知識、帶有想象色彩的早期世界地圖,反映了晚明地理製圖由關注“九邊”到“以夏變夷”的一種觀念變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全圖》 《萬國全圖》 全圖 《山海經》 華夷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