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困境审视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1
1
作者 甘荔桔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72,共8页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涵盖了环境革新目标驱动、权威保障规制引导、主体适应行为博弈3个方面,但目前仍存在多系统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完善、软硬件短板明显且发展后劲不足、基础教学环节任务落实保障缺乏有效支撑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方略:宏观环境政策引导,借助人才聚力推进系统联动;中观科技创新赋能,打造资源优化和均衡共享引擎;微观提升主体协同内驱力,促进新时代新任务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力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环境、价值认知与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来自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的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欢 孙自来 阮俊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 依托社会嵌入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境因素理论构建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研究框架,剖析制度环境与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理论逻辑,以黄河流域1998份微观农户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价值认知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制度环境对价值认知影响农户精准技术采纳意愿的调节效应,揭示不同禀赋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价值认知、经济价值认知、技术风险感知、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均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农户的经济、生态价值认知与技术风险感知对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会受到技术推广监管制度、技术推广示范制度、技术推广信贷支持和市场激励制度的调节作用;不同耕地规模、资金丰裕度、务农年限以及代际农户的精准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政府应提升黄河流域地区农户的价值认知,全面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设计差异化的技术推广与实施方案,以促使农户采纳精准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知 制度环境 社会嵌入理论 情境因素理论 精准农业技术采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评价中的代表作:概念、内涵及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震 徐晓婷 成颖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3-796,共14页
代表作制度是我国新时代科技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代表作全面、清晰且科学的理解。本研究搜集了多源语料,包括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国内外文件以及网络帖文,采用扎根理论提炼了代表作的特征(基础质量、学术价值、相关性、... 代表作制度是我国新时代科技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尚缺乏对代表作全面、清晰且科学的理解。本研究搜集了多源语料,包括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国内外文件以及网络帖文,采用扎根理论提炼了代表作的特征(基础质量、学术价值、相关性、合规性、影响力、学术竞争力),构建了特征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归纳了代表作的定义,即代表作是满足基础质量与合规性,具有学术价值、影响力以及相关性,能展现科研人员学术竞争力的科研成果。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通过成果的基础质量、学术价值、相关性以及合规性形成影响力,并通过这5项展现其自身的学术竞争力。本研究深化了对代表作的理解,对践行代表作制度的科研人员、同行评议专家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作 特征 科技评价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未来进路
4
作者 汤晓伟 龙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102,共8页
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40年来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的演进历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教材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1983-1990年)、快速发展(1991-2007年)与深... 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40年来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的演进历程,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教材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的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初步探索(1983-1990年)、快速发展(1991-2007年)与深化发展(2008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此期间,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就:(1)教材的内容不断丰富,充分吸收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紧跟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2)教材深入探讨了各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竞赛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3)教材积极与国家政策对接,响应了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下:(1)教材思政元素缺失,制约了运动竞赛学课程思政的深入拓展;(2)教材内容编纂缺乏差异化调整,制约了教材的创新与特色发展;(3)教材核心内容选择缺乏共识度,制约了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4)教材与新媒体融合起步晚、程度低,制约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5)统编教材编纂团队组建不合理,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未来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应增强教材的教育性,以适应国家对教材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把握;强化教材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保障教材的时效性,以确保教材与学科发展相一致;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以提升教材的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竞赛学》 运动竞赛理论 教材核心内容 运动竞赛学课程思政 差异化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赋能循证教师教育评价实践:意涵、向度与超越
5
作者 李欢欢 罗梦珍 王争录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106,共6页
数智化赋能循证教师教育评价实践是数智化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数智技术融入教师教育评价实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从评价的主体、方式、路径、结果、功能这五个方面加深意涵理解,还应从认识论、价值论、本体... 数智化赋能循证教师教育评价实践是数智化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趋势。数智技术融入教师教育评价实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从评价的主体、方式、路径、结果、功能这五个方面加深意涵理解,还应从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来充分把握数智化赋能循证教师教育评价实践的向度。依据循证医学实践的5A原则,提出数智化赋能循证教师教育评价实践的5A提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循证教师教育评价 数智技术 本质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与治理原则
6
作者 刘萱 马健铨 李正风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68,共7页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科技传播也是广泛传递科技伦理价值内涵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科技传播中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重要意义及内在特征,结合科技传播过程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当...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科技传播也是广泛传递科技伦理价值内涵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科技传播中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重要意义及内在特征,结合科技传播过程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当代科技传播所需要传递的关键价值,并讨论了当代科技传播在实现价值传递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科技传播实现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治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科技传播 价值 科技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与构建路径
7
作者 王少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8,共9页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 全球科技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理念,它既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式,更是理想中应确立的未来全球科技发展新图景。理解全球科技共同体需要结合科技发展实际,从科学学、科技哲学、科技政治学和技术创新学等维度进行阐释与解读。全球科技共同体是各国及其科技实体以人类命运为系、以科技创新为根、以解决全球性重大科技难题为抓手,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价值理念的全球科技合作形态。全球科技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全球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破解全球性科技难题,是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技术封建主义和技术资本主义,为防范封建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共识,吸引各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在技术社会主义要求下,以合则共赢理念设计全球科技共同体相关制度;以可持续合作为主线,建立全球科技共同体具体机制;发挥大国在科技领域的担当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有效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共同体 科技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合作 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何以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以科技考古为例
8
作者 吴伟 李佳伲 陈艾华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3,共12页
以科技考古为案例,探讨技术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逻辑路径。科技考古的建制化历经萌芽、奠基、体系化、成熟4个阶段,从早期单点技术引入逐步发展为多技术融合的学科范式,最终通过二级学科建制确立学术合法性。研究揭示:技术... 以科技考古为案例,探讨技术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逻辑路径。科技考古的建制化历经萌芽、奠基、体系化、成熟4个阶段,从早期单点技术引入逐步发展为多技术融合的学科范式,最终通过二级学科建制确立学术合法性。研究揭示:技术赋能呈现纵向阶段演进与横向要素互构的双重逻辑,即纵向形成工具突破、制度响应、生态重构的三阶递进,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化为驱动学科生态变革的核心要素;横向通过实证精度提升、研究领域拓展、规则体系建构三维互构,推动学科从经验研究转向标准化、交叉化与制度化的现代范式。科技考古的实践表明,技术赋能的本质是技术理性与学科建制的深度互构,其“人为催化式”建构路径为数字人文等领域提供可参考的范式创新模型,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技术逻辑重构研究合法性、拓展知识生产边界的转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赋能 人文社科 科技考古 学科建制 范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科学驱动下科技智库知识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
9
作者 周兰羽 《智库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作为应对科学发现速度放缓的解决方案,正重构科研生态。本文旨在从知识治理视角,为科技智库设计适应开放科学驱动下的科研新生态的系统性框架,助力国家创新体系优化。[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知识运用理论,分析开放科学... [目的/意义]开放科学作为应对科学发现速度放缓的解决方案,正重构科研生态。本文旨在从知识治理视角,为科技智库设计适应开放科学驱动下的科研新生态的系统性框架,助力国家创新体系优化。[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知识运用理论,分析开放科学对传统知识治理在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和评价环节产生的变革。科技智库作为政治系统与技术系统之间的知识中介组织,其功能正在经历多维重构。包括决策支持从封闭式咨询向开放式协同转型、知识治理从封闭性管控转向开放性赋能、公共科学服务功能拓展深化和国际话语从跟随转向引领等。[结果/结论]科技智库适应开放科学的知识治理实践路径,包括技术赋能路径、制度创新路径和文化转型路径,助力科技智库构建包容性治理体系,从“知识守门人”转向“生态构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科学 科技智库 知识治理 知识运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伦理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治理方略
10
作者 刘宁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0,共6页
我国科技伦理应坚持道德先行的伦理导向、问题驱动的人本导向、立足中国的自主导向。然而,科技创新引发的价值震荡与社会失序已从理论预判演变为全球性治理困境:规范建构与创新速度的失衡使科技伦理陷入滞后困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 我国科技伦理应坚持道德先行的伦理导向、问题驱动的人本导向、立足中国的自主导向。然而,科技创新引发的价值震荡与社会失序已从理论预判演变为全球性治理困境:规范建构与创新速度的失衡使科技伦理陷入滞后困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给科技伦理带来人本偏移性矛盾,国际竞争与本土话语的张力成为科技伦理不得不面对的自主适配性难题。有鉴于此,应构建“前置治理”“价值回归”“自主创新”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建设预测性伦理预判机制,打造人本导向的技术发展路径,完善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价值取向 现实挑战 治理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劳动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
11
作者 潘智璇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共9页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新形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过程发生新变化,形成新特征,产生新要求。马克思论述劳动发展史时,区分了劳动过程一般和劳动过程特殊,总体阐释了劳动过程视域下的人与...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新形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过程发生新变化,形成新特征,产生新要求。马克思论述劳动发展史时,区分了劳动过程一般和劳动过程特殊,总体阐释了劳动过程视域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二重关系,为分析新质生产力劳动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以科学技术因素为中介,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过程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劳动过程,实现了对劳动资料的自然形态改造,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相区别的、劳动主客体结合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较之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新质生产力劳动过程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劳动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导向,又从条件、形式和结果方面,推进了劳动过程关系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过程是自然生产力、科技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三者共同作用的集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 劳动过程理论 劳动资料 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域下教育强国“六力”的学理阐释与提升策略
12
作者 阙明坤 余蕊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8,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关于教育的重要新论述、新理念、新部署。“六力”是对教育强国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关于教育的重要新论述、新理念、新部署。“六力”是对教育强国基本特征和衡量标尺的高度凝练,分别体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教育强国“六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内外部关系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为科学把握教育强国“六力”的系统整体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系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彰显“六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树立“大教育观”汇聚社会资源,扩大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六力” 系统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13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策源体系研究
14
作者 敖丽娟 唐川 王婉婧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87,共8页
[研究目的]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政策从酝酿到制定的发展机理,厘清并刻画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策源体系,为我国科技政策决策者提供清晰的参考框架,并能够为我国科技政策工具箱提供精准应对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多源流理论,... [研究目的]在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政策从酝酿到制定的发展机理,厘清并刻画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策源体系,为我国科技政策决策者提供清晰的参考框架,并能够为我国科技政策工具箱提供精准应对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出发,向前追溯影响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形成的要素与机理,进而刻画出美国对华科技政策策源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认为,美国对华科技政策背后存在一套由三类源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所构成的策源体系,其中问题源流主要包括大众舆论和媒体宣传,政策源流主要包括科技公司、游说集团和智库,政治源流主要包括总统、国会及下属机构。这些主体相互作用,推动了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方案的酝酿、政策的正式制定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科技竞争 对华科技政策 政策溯源 政策策源体系 多源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基本收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
15
作者 王文龙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176,共13页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性失业严重,极右势力崛起,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促生全民基本收入分配理念。但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机会平等、功利主义还是社会正义与分配...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推进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性失业严重,极右势力崛起,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促生全民基本收入分配理念。但无论是基于人道主义、机会平等、功利主义还是社会正义与分配正义理由的传统再分配理论,均无法充分支持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导致该政策充满争议,推进缓慢。只有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深刻理解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技术价值论角度看待社会财富的创造,才能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论证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得分配,具有内在道德合理性。但考虑到当前生产力状况还难以支持高水平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各国应优先考虑人道主义需求与机会平等需求,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残补型再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实施部分基本收入政策或负所得税制度,将残补型再分配与制度型再分配有效衔接起来,然后根据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部分基本收入或负所得税水平,逐步实现分配正义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性失业 全民基本收入 技术价值论 社会公共财富 社会财富再分配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件连续体理论视域下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16
作者 刘春意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本文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探讨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资源整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构建集成化的数字化平台、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文化传承策略以及培养专业... 本文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探讨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资源整合、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构建集成化的数字化平台、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文化传承策略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系列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档案 数字化建设 文化传承 文件连续体理论 档案价值 数字化 信息安全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理论视野下林业机械科技期刊发展研究
17
作者 刘志博 李兴 +2 位作者 张晋宁 魏娜 肖冰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为解析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林业机械科技期刊的传播机制,探究推进林草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以期为林草科技期刊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出发,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为研究视角,运用传播学理论,... 为解析数据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林业机械科技期刊的传播机制,探究推进林草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以期为林草科技期刊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出发,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为研究视角,运用传播学理论,引入“要素—结构—功能”分析模型,对林业机械科技期刊传播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林业机械科技期刊系统运行中的传播机制可以从加工能力、传播能力、传播效果层面提炼“三重逻辑”,分别是,逻辑1:收稿—审稿—发表;逻辑2:信息—媒介—受众;逻辑3:发布—流动—反馈。“三重逻辑”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共同推进林业机械科技期刊传播。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林业机械科技期刊发展关键是要牢固树立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识,全面提升协调产学研用的能力,积极培育观察产业动向的方法,主动开拓通往学术前沿的路径,着力打造展现科技成果的平台,及时扩展面向传媒变革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传播学 传播机制 期刊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进路
18
作者 周翔宇 沈锦璐 吴伟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61,共11页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利用”三阶段模型,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存在资源分块配置与低质重复投资、资源流动梗塞与整合逻辑冲突、资源撬动不足与统筹机制缺失等困境。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以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战略规划设计、完善资源跨界融通的制度保障机制、激活校地联动的产学研价值转化链,以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技自立自强 资源编排理论 高校科研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技术转移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智 董思睿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8-48,共11页
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金融为破除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转移视角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够促进制造业价值... 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金融为破除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转移视角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够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且该促进作用表现出地区及来源异质性。一方面,科技金融对东部地区价值链攀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来自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企业的科技金融投入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技术转移在科技金融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对于不同来源的科技金融投入,技术转移的中介作用具有异质性。此外,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还具有非线性特征,当技术转移水平跨越门槛值时,促进效应才会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技术复杂度 技术转移 制造业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曦辉 王贵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 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探索又说明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要素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自然生态要素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经济产生互动。民族地区出于应对外部挑战以及缩小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必然选择。民族地区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地缘优势,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资料的应用发展,以有为政府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以市场需求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前提、根本保障和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