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的水情、雨情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以及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秋汛期汉江流域洪...为给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的水情、雨情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以及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秋汛期汉江流域洪水过程逐渐增多。致洪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汉江上游南部和西部,即汉江流域南侧的米仓山、大巴山一带,安康水库以上的沿江河谷一带,及外方山南麓和伏牛山西南坡处的丹江河段。洪水峰值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型。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最短,多峰型持续时间最长。从过程最大降水开始至洪峰出现,平均历时43 h,当起始入库流量超过4500 m 3·s^(-1)以上时,洪峰形成所需时长将大为缩短。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汉江上游秋汛期降水偏多与欧亚中高纬阻塞系统强盛,西太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密切相关,高空辐散场大值区对应汉江上游所在区域,低层至高层的垂直运动增强,有利于致洪暴雨的发生。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年源自阿拉伯海经由印度半岛和南海南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西太平洋向西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为致洪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供给。展开更多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于50 ka BP前后;剖面由下到上具有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全新世黄土(L_(0))→表层土(TS)的地层序列;剖面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Fe_(2)O_(3),化学风化过程中Ca、Na元素迁移淋失程度较高,K、Mg元素迁移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呈现从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逐渐增强,到全新世黄土(L_(0))层又略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在50~11 ka BP干燥寒冷,由11.00 ka BP开始逐渐增温增湿,2.50 ka BP到达最暖湿,2.50~0 ka BP持续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亚热带古气候重建提供数据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为给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的水情、雨情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以及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秋汛期汉江流域洪水过程逐渐增多。致洪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汉江上游南部和西部,即汉江流域南侧的米仓山、大巴山一带,安康水库以上的沿江河谷一带,及外方山南麓和伏牛山西南坡处的丹江河段。洪水峰值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型。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最短,多峰型持续时间最长。从过程最大降水开始至洪峰出现,平均历时43 h,当起始入库流量超过4500 m 3·s^(-1)以上时,洪峰形成所需时长将大为缩短。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汉江上游秋汛期降水偏多与欧亚中高纬阻塞系统强盛,西太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密切相关,高空辐散场大值区对应汉江上游所在区域,低层至高层的垂直运动增强,有利于致洪暴雨的发生。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年源自阿拉伯海经由印度半岛和南海南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西太平洋向西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为致洪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供给。
文摘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于50 ka BP前后;剖面由下到上具有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全新世黄土(L_(0))→表层土(TS)的地层序列;剖面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Fe_(2)O_(3),化学风化过程中Ca、Na元素迁移淋失程度较高,K、Mg元素迁移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呈现从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逐渐增强,到全新世黄土(L_(0))层又略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在50~11 ka BP干燥寒冷,由11.00 ka BP开始逐渐增温增湿,2.50 ka BP到达最暖湿,2.50~0 ka BP持续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亚热带古气候重建提供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