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HM-EcoFlow模型的汉江中下游河段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
1
作者 李宜伦 张翔 +3 位作者 赵烨 陶士勇 胡俊 闫少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是确定生态流量阈值的科学基础。针对当前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中生态数据不足且生态建模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层次分析法的BHM-EcoFlow(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ling-ecological flow)模型,该... 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是确定生态流量阈值的科学基础。针对当前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研究中生态数据不足且生态建模难度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层次分析法的BHM-EcoFlow(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ling-ecological flow)模型,该模型将河流不同河段及同一河段不同站点间的先验知识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可有效利用短系列数据,实现河流水文-生态响应关系的模拟。采用汉江中下游干流2011年的水文、生态数据,模拟了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流量、混合层温度间的关系,计算了不同流量条件下各河段的浮游植物密度。结果表明:BHM-EcoFlow模型提高了短系列数据的可用性,对汉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为确定生态流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生态响应关系 生态流量 浮游植物密度 BHM-Ecoflow模型 贝叶斯层次分析 汉江中下游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有毒鱼类区系分布特征
2
作者 王俊 孙智薇 +3 位作者 白舒丹 王文博 令建康 唐文家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 准确辨识有毒鱼类区系分布是研究有毒鱼类生态适应情况的前提。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汉江有毒鱼类的区系组成、毒性类型、食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分布有58种有毒鱼类,占鱼类总物种数的46.77%。58种有毒鱼类隶属于6目10科33属,以鲤形目、鲇形目和鲈形目为主。汉江流域有毒鱼类毒性类型包括胆毒(31种)、刺毒(23种)、血清毒(2种)、卵毒(1种)和肝脏毒(1种);食性主要以肉食性和无脊椎动物食性为主,分别占有毒鱼类总物种数的37.93%和29.31%。在空间分布上,上游河段有毒鱼类物种数显著多于中下游河段。其中,大鳞黑线■(Atrilinea macrolepi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司氏[鱼央](Liobagrus styani),以及拟鲿属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细体拟鲿(Pseudobagrus pratti)、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凹尾拟鲿(Pseudobagrus emarginatus)等7种有毒鱼类仅分布于汉江上游河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2种有毒鱼类仅分布在中游河段,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仅分布在下游及河口江段。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ANOSIM(Analysis of Similarities)检验分析结果显示,Global R=0.99(P<0.01),表明各江段有毒鱼类的毒性类型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淡水有毒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及有毒动物生态适应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有毒鱼类 食性特征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山溪性河流生态保护措施效果评价
3
作者 孟祥周 寇晓梅 +7 位作者 李平 王潇凯 万帆 牛乐 王文添 刘睿 吕瑞博 李建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 明晰秦岭北麓黑河流域内水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既可以评估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也可以为后续类似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保护提供参考。2021年4月至7月在黑河干支流布设了19个采样点,围绕鱼类及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相关指标开展了3次水生态调查,基于遥感解析和实地生态调查,构建了适用于山溪性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依据评价,河流健康综合得分82.02,基于10项河流生态完整性指标的得分81.85,处于非常健康水平,其中,水文情势、物理生境及水质状况3个准则层的得分分别为90.04、84.09和95.40,评级均为非常健康,而鱼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综合得分69.35,评级为健康,与2017年相比,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2021年河流健康状态没有显著变化。引汉济渭工程对黑河流域水生态敏感区的防洪及河岸景观影响较小,社会服务功能指标得分达到93.28。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黑河水生态敏感区总体处于健康水平,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对规避工程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汉济渭 生态完整性 水生态敏感区 秦岭北麓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探析
4
作者 刘杰 王淑新 李鹏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2,共8页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该流域段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段水体7种重金属年均值浓度依次为Zn>Cr>Cu>Pb>As>Cd>Hg,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限值内;高浓度断面主要分布在采矿和金属冶炼企业周边。从时间维度上看,该流域段丰水期的重金属污染指数略高于枯水期;以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为参照,整体上该流域段处于尚清洁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Cu和Cr。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Pb、Zn、As、Cd和Hg,与水污染物氨氮(NH_(3)-N)同源,主要受工业源、交通运输、生活排污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Cr、Hg和Cu,主要受周边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汉中段水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时空分布规律 污染特征 污染源 汉江汉中段 水污染治理 水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学模型的实时组合校正方法研究
5
作者 马强 陈璐 +2 位作者 吴亚中 陈立正 贺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4,共5页
受降雨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多变及模型结构等因素限制,水动力学模型的水位模拟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基于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建立了涵盖KNN、SVR、LSTM、GRU等多种智能算法的实时校正模型,并将KNN校正法与WF算法串联耦合,提... 受降雨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多变及模型结构等因素限制,水动力学模型的水位模拟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基于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建立了涵盖KNN、SVR、LSTM、GRU等多种智能算法的实时校正模型,并将KNN校正法与WF算法串联耦合,提出了具有降噪功效的KNN-WF校正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充分挖掘各校正算法在不同水位区间的校正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M分位数的水位分级组合校正方法,以均方根误差、决定系数和峰值相对误差综合比较分析各校正方法的校正效果。汉江流域应用结果表明,KNN-WF校正法能有效避免KNN校正结果中存在的噪声和锯齿状峰值,校正后的水位过程与实测水位过程更加吻合,分级组合校正方法能实现不同水位区间的精细化校正从而提升整体校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学模型 终端校正 分级组合校正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洋 刘扬扬 +1 位作者 王中敏 王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汉等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径流过程减水和坦化明显,流速减小,典型平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分别减少38%、28%、18%,年均流速分别降低9%、9%、3%,典型枯水年年均流量分别减少27%、22%、1%,年均流速分别降低13%、8%、1%。叠加引江补汉工程影响后,引调水工程的不利累积影响微弱,典型平水年黄家港、黄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减幅基本不变,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断面年均流量降幅变为16%、12%,年均流速降幅变为4%、3%,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则由减少状态变为增加4%和2%;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枯水期流量最大增幅分别由139%、97%、160%增加至201%、146%、173%,改善了枯水期水动力条件,使黄家港断面最小下泄流量满足程度由情景一的75%逐步提升至情景二的94%和情景三的98%;汉江中下游仍面临水量减少带来的部分时段最小下泄流量和敏感期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水华现象仍可能发生等生态环境风险,建议统筹考虑引调水工程对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研究提出汉江中下游生态流量调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调水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 水文情势 生态流量 水量调度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游流域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陆文龙 夏颖 +9 位作者 黄敏 范先鹏 唐拥军 浦克军 吴茂前 倪承凡 谢媛圆 刘岚 谭勇 严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BMP)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措施对地表径流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风险期为6—9月,地表径流年均总氮(TN)流失量为4.28 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86%;地表径流年均总磷(TP)流失量为0.22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05%。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均能降低氮磷流失量,与CK处理相比,KF处理的TN流失量降低8.9%,TP流失量显著下降18.2%(P<0.05),BMP处理的TN、TP流失量均显著降低27.3%(P<0.05)。降雨量是影响氮磷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减量施肥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这段时间内,47.6%的降雨量贡献了34.0%的TN流失量和85.9%的TP流失量。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内,相比于常规处理,单独使用秸秆覆盖使TN流失量增加了4.3%,但TP流失量降低了14.3%。当秸秆覆盖与优化施肥结合使用时,TN和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9.1%和24.4%。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和优化施肥在氮磷流失风险期和施肥与暴雨耦合期(6—7月)可以有效减少稻麦轮作模式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稻麦轮作 氮磷流失 秸秆还田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邓乐乐 郭生练 +1 位作者 王俊 向鑫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针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单一赋权和主观选择不确定性的局限,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采用博弈论融合单一赋权法生成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获取贴近度,并对云模型进行优化... 针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单一赋权和主观选择不确定性的局限,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采用博弈论融合单一赋权法生成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获取贴近度,并对云模型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8市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上游高于下游,具有较强的聚集特征,空间分异性明显;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2020年最高,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以中等为主,部分年份达警戒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博弈论 云模型 汉江中下游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忠青 刘招 +4 位作者 肖瑜 张嘉琪 张晋霞 岳甲寅 申思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情势,保障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高效和持续运行,【方法】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CMCC-ESM2气候模式下的3种情景(SSP1-2.6、SSP3-7.0、SSP5-8.5)数据,驱动引汉济...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情势,保障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高效和持续运行,【方法】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CMCC-ESM2气候模式下的3种情景(SSP1-2.6、SSP3-7.0、SSP5-8.5)数据,驱动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SWAT模型,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趋势。【结果】结果显示:未来2025—2100年,SSP1-2.6情景下,水源区降水和径流均呈减少趋势,最高、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但近期(2025—2050年)、中期(2051—2075年)和远期(2076—2100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均高于基准期(1980—2020年);SSP3-7.0情景下降水、径流和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但SSP3-7.0情景下近期、中期和远期降水量均低于基准期,近期径流量也低于基准期;SSP5-8.5情景下降水、径流和最高、最低气温也呈增加趋势,近期、中期和远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均高于基准期。【结论】未来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有变暖、变湿的趋势。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趋势,可为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区域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引汉济渭工程 SWAT CMIP6 径流模拟 降水 全球变暖 水文情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下游分水咀滩段通航水流条件及整治效果分析
10
作者 李强 胡颖 +2 位作者 魏裕翀 马爱兴 邓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汉江下游分水咀滩段受长江水位顶托与上游径流共同影响,水位变幅显著,水流条件复杂。2022年受长江特枯水情影响,顶托作用锐减时,滩段局部急流、陡比降问题加剧,威胁船舶通航安全。基于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天然条件下水流特征与碍航... 汉江下游分水咀滩段受长江水位顶托与上游径流共同影响,水位变幅显著,水流条件复杂。2022年受长江特枯水情影响,顶托作用锐减时,滩段局部急流、陡比降问题加剧,威胁船舶通航安全。基于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天然条件下水流特征与碍航成因,提出针对性航道整治方案并验证其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河段受上游径流和下游长江水位顶托共同作用,枯水期顶托作用减弱导致局部比降骤增,设计水位条件下局部比降达0.45‰,横向流速达0.8 m/s,形成“跌水卡口”,引发航槽流态紊乱,船舶上行阻力增大、下行舵效降低。2022年长江特枯水位使卡口效应放大,船舶通航条件恶化,罕见枯水碍航态势凸显。(2)随着长江水位抬升或径流量的增大,河段比降呈现先降后升的非线性变化,水位抬升反而削弱了卡口段束窄效应,横向流速降低,通航条件得以改善。(3)研究河段上游为抗冲性强的泥坪段,下游为可动性较高的粉砂段,河床高程骤降达4 m,局部河床坡降显著,河床的异质性加剧了枯水期局部流态的恶化。(4)针对枯水碍航问题,提出航槽疏浚与切除卡口边滩的整治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设计水位下纵向与横向流速最大降幅分别达0.4 m/s和0.6 m/s,航道内水流比降趋于平缓,主流流向与航道夹角显著缩小,有效缓解了弯道段流态紊乱问题。研究表明,针对性整治工程可缓解水位顶托与河床异质性的叠加碍航效应,为类似河段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下游 水位顶托 枯水期 通航水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事件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分析
11
作者 王孝慈 孟英杰 +4 位作者 周耘逸 王海燕 王继竹 李波 祁海霞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829,共13页
为给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的水情、雨情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以及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秋汛期汉江流域洪... 为给秋汛期汉江上游大洪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实况观测资料,研究了2000年以来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的水情、雨情特征、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以及致洪暴雨成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秋汛期汉江流域洪水过程逐渐增多。致洪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汉江上游南部和西部,即汉江流域南侧的米仓山、大巴山一带,安康水库以上的沿江河谷一带,及外方山南麓和伏牛山西南坡处的丹江河段。洪水峰值呈现单峰、双峰和多峰型。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最短,多峰型持续时间最长。从过程最大降水开始至洪峰出现,平均历时43 h,当起始入库流量超过4500 m 3·s^(-1)以上时,洪峰形成所需时长将大为缩短。从大尺度环流特征来看,汉江上游秋汛期降水偏多与欧亚中高纬阻塞系统强盛,西太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密切相关,高空辐散场大值区对应汉江上游所在区域,低层至高层的垂直运动增强,有利于致洪暴雨的发生。汉江上游秋汛期大洪水年源自阿拉伯海经由印度半岛和南海南部向北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西太平洋向西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为致洪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秋汛 大洪水 致洪暴雨过程 丹江口水库 雨洪响应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的稳健博弈研究
12
作者 韩琦 付湘 +1 位作者 张翔 赵小丹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以来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基于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准则,以生活、工业、农业3个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稳健博弈模型,分析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各...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以来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基于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准则,以生活、工业、农业3个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稳健博弈模型,分析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各主体水量分配满意度变化,并将稳健博弈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稳健博弈模型通过降低目标值来提高可靠性,得到的稳健均衡解劣于纳什均衡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用水部门整体水量分配满意度下降幅度为9.4%,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部门满意度分别下降4.9%、10.4%、12.9%;需水量最大的农业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目标值对稳健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稳健博弈优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游径流非一致性及典型指标变化特征研究
13
作者 朱晨雨 江明 +1 位作者 乔川源 鲁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6,63,共8页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受调水及气候变化、流域内耗水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丹江口水库下游的水文情势已发生较大变化,深入研究径流序列的非一致性演变规律及影响,对区域水资源调度、管理与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Mann-Ke...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受调水及气候变化、流域内耗水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丹江口水库下游的水文情势已发生较大变化,深入研究径流序列的非一致性演变规律及影响,对区域水资源调度、管理与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和GAMLSS模型,分析汉江中游皇庄站1960-2020年径流量序列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低水位出现频率和水文变化等典型指标,揭示非一致性条件下汉江中游丰枯变化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中游径流序列已经发生变异。皇庄站年、枯水期(1-3月)、汛末蓄水期(9-11月)等径流量序列皆呈现出显著的非一致性,基于GAMLSS的时变矩模型中,3个径流量序列以时间t为协变量的最优非一致性模型分别服从LOGNO、GA、LOGNO分布;②皇庄站年径流量呈衰减态势,枯水发生概率增大;年内尺度上,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汛末蓄水期径流量减少。年、逐月的平均水位皆显著下降,最低通航水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下降了0.78 m。低流量脉冲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和反转次数都已经发生中度改变,应关注径流多时间尺度演变对汉江中游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中游水利水运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调度管理、生态流量调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一致性 GAMLSS模型 标准化径流指数 低水位 汉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良地质条件阈值评判的TBM选型方法
14
作者 黄云辉 喻亚奇 +3 位作者 刘泉声 邵小康 徐正陶 范先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76,共7页
为应对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埋超长超大输水隧洞TBM选型与配置难题,提出了基于不良地质条件阈值评判的TBM选型方法。该方法对超硬岩、岩爆、断层破碎带、围岩大变形4类不良地质条件进行地质等级划分,根据不同不良地质条件的占比确定合... 为应对复杂不良地质条件下深埋超长超大输水隧洞TBM选型与配置难题,提出了基于不良地质条件阈值评判的TBM选型方法。该方法对超硬岩、岩爆、断层破碎带、围岩大变形4类不良地质条件进行地质等级划分,根据不同不良地质条件的占比确定合理阈值,并据此进行TBM适应性评分及选型。结合引江补汉工程输水隧洞工程实例,根据相关规范对该隧洞地质条件作出TBM适宜性初步分级,利用提出的TBM选型方法进行打分,并综合施工安全、工期保障等因素确定了该标段应采用单护盾TBM。进一步地,针对该区段TBM掘进面临的突涌水(泥)、超硬岩、大变形软岩等主要不良地质,提出了装配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采用锻造厚板结构加强和装备具有径向扩大开挖功能的刀盘,以及提升TBM推力和扭矩等针对性配置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TBM选型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选型 输水隧洞 不良地质条件 引江补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晚更新以来气候演变特征:来自朱家村剖面土壤地球化学的证据
15
作者 赵超 魏翔 +5 位作者 孙建伟 龚文强 赵浩 李晓明 郑俭峰 赵立磊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9-1067,共9页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于50 ka BP前后;剖面由下到上具有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全新世黄土(L_(0))→表层土(TS)的地层序列;剖面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Fe_(2)O_(3),化学风化过程中Ca、Na元素迁移淋失程度较高,K、Mg元素迁移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呈现从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逐渐增强,到全新世黄土(L_(0))层又略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在50~11 ka BP干燥寒冷,由11.00 ka BP开始逐渐增温增湿,2.50 ka BP到达最暖湿,2.50~0 ka BP持续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亚热带古气候重建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沉积物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气候变化 OSL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水资源“韧性—脆弱性—可持续性”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16
作者 马放 胡仁强 李治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1,共5页
为合理规划汉江流域现有水资源,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以求得水资源韧性、脆弱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水资源的影响因子,并量化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当降水量... 为合理规划汉江流域现有水资源,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以求得水资源韧性、脆弱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水资源的影响因子,并量化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当降水量和植被覆盖面积增加时,会促进水资源的正向发展,并且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强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汉江流域水资源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指数 脆弱性指数 可持续性指数 因子探测器 情景分析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17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水源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汉江生态流量定值及水华调控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农翕智 赖程 +1 位作者 靖争 叶晔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42,共9页
生态流量定值研究对于维持河流生态健康与稳定十分重要,然而目前的生态流量定值方法尚有对水文、生态的多条件联合对比以及计算情景单一的不足。基于Copula函数与贝叶斯理论构建了2018年汉江水华暴发期间流量与藻密度的联合风险模型,并... 生态流量定值研究对于维持河流生态健康与稳定十分重要,然而目前的生态流量定值方法尚有对水文、生态的多条件联合对比以及计算情景单一的不足。基于Copula函数与贝叶斯理论构建了2018年汉江水华暴发期间流量与藻密度的联合风险模型,并在多情景中对不同藻密度概率下的生态流量进行了定值计算,所得结果与Tennant法、水文拐点法等传统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8年汉江水华暴发期间,当流量高于728.00 m^(3)/s和1096.30 m^(3)/s时,藻密度分别有超过80%的概率>2561.10×10^(4)cells/L和902.93×10^(4)cells/L;与Copula模型相比,Tennant法和水文拐点法往往忽视了变量间的相依性结构,从而导致对整体风险低估。研究成果为研究河流水文、生态因子间相关关系以及多情景生态流量定值的系统分析提供参考,对河流水华风险预警与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COPULA函数 水华暴发 多情景水文分析 水文生态因子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非对称需求比例模型研究
19
作者 秦嘉楠 吴瑕 +3 位作者 付湘 王敬 梁昌梅 王欣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7,共9页
制定现实可行的水量分配方案是解决缺水情势下跨行政区河流争水冲突的关键。因计算原理简单、分水比例透明、方案易于操作,需求比例法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该方法仅以地区用水需求作为水量分配的影响因素,未关注其他... 制定现实可行的水量分配方案是解决缺水情势下跨行政区河流争水冲突的关键。因计算原理简单、分水比例透明、方案易于操作,需求比例法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该方法仅以地区用水需求作为水量分配的影响因素,未关注其他特征因素的影响,因而分配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针对需求比例分配法在解决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冲突方面的局限性,构建考虑水量贡献、社会公平、尊重现状、用水效率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等原则的水量分配指标体系,并结合信息熵-CRITIC法和破产博弈理论,提出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非对称需求比例模型。随后,以湖北省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可分配水量、需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人口规模、当前用水量、GDP、生态环境流量及污水排放量等基础数据为模型输入,开展两种供需情景下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需求比例分配法,所提模型因综合考虑了利益主体在水量贡献、用水人口、用水需求、用水效率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枯水年需水量较高且权重系数较大的十堰和襄阳两市获得的水量分配满足度均提高2.39%,而需水量较低且权重系数较小的随州和潜江两市的水量分配满足度则分别降低47.25%和33.54%;在特枯水年十堰和襄阳两市获得的水量分配满足度分别提高32.09%和23.10%,而随州和潜江两市则分别降低46.71%和40.94%。所提模型能够突出主体在水量分配中多种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又能确保个体理性原则不受破坏,在解决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冲突问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行政区河流水量分配 信息熵-CRITIC法 破产博弈理论 非对称需求比例模型 湖北省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过程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分析
20
作者 王孝慈 田刚 +5 位作者 孟英杰 王海燕 王继竹 周耘逸 徐卫立 祁海霞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20,共14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秋汛期汉江上游15例编号洪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洪水峰型特征及对应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构建了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单峰型过程最多,洪水过程线具有多样性;双峰型洪量大、洪峰高、涨水和退水较为迅速,形态多为尖瘦型;多峰型洪量最大,历时最长,峰值高低不等。单峰型洪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逐日面累计降水量起伏较大,成峰迅速,均为尖瘦型;双峰型过程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1 d,暴雨过程间隔较短,主峰和副峰差值不大,峰值在20000 m^(3)·s^(-1)以上;多峰型降水过程历时最长,阴雨天气可持续20 d以上,主峰峰值低于双峰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来看,中高纬地区:双峰型一般会出现3次较为明显的形势调整,环流经向度较大;多峰型环流形势调整较少,贝加尔湖南侧多为小槽小脊活动;单峰型无明显形势调整。中低纬地区:多峰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进发展最为强盛,无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双峰型副高东西摆动频繁,常有热带气旋参与;单峰型多伴有大陆高压与海洋高压合并现象,少有台风或热带气旋活动。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天气概念模型主要有5类:高空槽-急流强迫型(A-Ⅰ)、高空槽-低涡切变型(A-Ⅲ)、副高外围-急流强迫型(B-Ⅰ)、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弱强迫型(B-Ⅱ)和副高内部-低涡切变型(C-Ⅲ),其中,双峰型洪水多以A型为主、多峰型多以B型为主、单峰型A型和B型均有出现,且C型仅为单峰型所特有。此外,地面Ⅰ型和Ⅱ型也常与A-Ⅰ、A-Ⅲ、B-Ⅰ等组合出现,当3层天气系统配置较好时,致洪概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编号洪水 洪水峰型 致洪暴雨过程 致洪天气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