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matrix-based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A Case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1
作者 吕萌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6期103-104,共2页
With the help of Wmatrix,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 level of word frequency, POS, semantic domain to differentiate the translator's style. It's found that... With the help of Wmatrix,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 level of word frequency, POS, semantic domain to differentiate the translator's style. It'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inside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ed words, verbaliz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hereas the translation outside is featured as simple words, nominalization,and explic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atrix Translator’s style the true story of ah 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讽刺”与“类型”:周作人论《阿Q正传》
2
作者 王海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 在《阿Q正传》诞生初期的阐释史上,周作人写作的同题评论文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推动鲁迅小说“经典化”的关键环节。面对“索引癖”式的接受语境对于文本的误解,周作人以舶来的知识系统为“讽刺”之概念正名,将它从晚清以降文坛的污名化理解中打捞出来,并且以之为契机从观念上撬动层年累月塑造的文类习见与文学成规。周作人对讽刺中“类型描写”的概括则开辟了文学典型性的论域,使得《阿Q正传》能够摆脱驱遣一己私意的指摘,创造出一条具备强大公共效力,凝聚时代共名的意义路径。在这种分析思路的干预下,读者能够从作品中看取与“五四”初期纯粹生命主体不同的社会性主体形象,后者以“复数”而非“单体”的形式出现。“阿Q”的典型性不仅意味着它是一个指涉中国社会“真实性”的文化能指,更在于知识者围绕此一形象的思想阐释,能够激发出改变现实的“方向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阿q正传》 讽刺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学”中的《阿Q正传》早期译介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淼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4-180,共7页
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阿Q正传》早期译介,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时代氛围中的域外传播实践,又是鲁迅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体系的重要开端,激发了诸多异文化读者对于阿Q的关注与反思。本文将从《阿Q正传... 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阿Q正传》早期译介,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时代氛围中的域外传播实践,又是鲁迅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体系的重要开端,激发了诸多异文化读者对于阿Q的关注与反思。本文将从《阿Q正传》早期译介与域外传播中的译介者、接受者和源文本创作者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其早期译介究竟如何发生,以及这一过程中"世界文学"的生成与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阿q正传》 早期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论鲁迅《阿Q正传》的辛亥革命叙事 被引量:3
4
作者 丰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48,共7页
民初的辛亥革命书写多描绘辛亥革命对国民意识的催生作用以及国人对国民身份的体认过程,而五四时期的《阿Q正传》则戳破了这一"无缝转换"的美梦,演绎着国民意识被吞噬的过程。这种吞噬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通过"据说的革... 民初的辛亥革命书写多描绘辛亥革命对国民意识的催生作用以及国人对国民身份的体认过程,而五四时期的《阿Q正传》则戳破了这一"无缝转换"的美梦,演绎着国民意识被吞噬的过程。这种吞噬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通过"据说的革命"对"阿Q革命"的影响,演绎集体意志如何吞噬了个体意志;阿Q意识中的"暴君理想"如何从个体内部抵制了民主自由的建构;通过未庄人革命历程中的"二重思维"和"圆环结构",演绎了"旧文化"对新文明的强大消解作用。鲁迅否定的并非辛亥革命本身,而是国人的"彷徨姿态"对辛亥革命精神和民国传统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臣民与国民 辛亥革命叙事 二重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的生产与文学经典的诞生--基于《阿Q正传》文本生产过程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14,F0002,共15页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这样一种自由自然状态是鲁迅创作出《阿Q正传》这部文学经典的原因之所在。《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则通过催稿等方式参与并影响到了《阿Q正传》这一文本的生产过程,而“边写边发”的现代报刊连载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反响—回应”,又使得编辑、读者乃至批评家也深度参与到了鲁迅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创作、传播与接受等多个“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完成了《阿Q正传》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孙伏园 《晨报》副刊 文学生产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怨恨心理景观的绝妙展示——鲁迅小说《阿Q正传》新释 被引量:1
6
作者 魏韶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76-79,96,共5页
伟大的文学文本总是有着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永远向一切时代和个体敞开。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进入文本流传史以来,对它的言说可谓汗牛充栋,正是伟大文学文本之佐证。将之视为一篇心理小说,以"怨恨"切入,发现小说主题内涵的深... 伟大的文学文本总是有着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永远向一切时代和个体敞开。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进入文本流传史以来,对它的言说可谓汗牛充栋,正是伟大文学文本之佐证。将之视为一篇心理小说,以"怨恨"切入,发现小说主题内涵的深层极微。实乃中国民族国家现代走向的寓言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怨恨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正传》的文脉勾连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异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3-22,F0002,共11页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朽 速朽 《阿q正传》 鲁迅 张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阿Q正传》看引语形式的汉英转换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唐伟胜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6,共6页
小说中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叙述学和文体学领域学者的关注 ,他们已对各种引语形式的表达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 ,汉语的语言特点及中文小说发展的自身特点使中文小说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从《阿Q正传... 小说中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叙述学和文体学领域学者的关注 ,他们已对各种引语形式的表达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 ,汉语的语言特点及中文小说发展的自身特点使中文小说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从《阿Q正传》及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出发 ,描述这些引语形式在汉英翻译中的转换方式及控制这些转换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话语表达方式 叙述学 文体学 《阿q正传》 汉英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绝于“礼”文化的游魂阿Q--兼论《阿Q正传》的历史戏拟
9
作者 陈伟华 胡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传统的历史叙事为“不朽之笔传不朽之人”,鲁迅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历史叙说,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立传,用细节性的笔法与碎片式的勾勒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之劣。《阿Q正传》是对传统历史的戏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 传统的历史叙事为“不朽之笔传不朽之人”,鲁迅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历史叙说,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立传,用细节性的笔法与碎片式的勾勒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之劣。《阿Q正传》是对传统历史的戏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儒家的本源是对人性之善的高度信仰。阿Q时代未庄之“礼”已失去其生命力,传统礼制教育中的“善”被丢掉。“礼”使得未庄有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垂直结构,并呈现出乡村所特有的“静态”,具有排他性。阿Q行状渺茫,如水上浮萍,是一个飘荡在未庄的游魂。他处于一种十分自然的生命状态,未接受传统礼制教育,整个人生是彻底感性化的,即失“礼”与失“理”。鲁迅通过阿Q去审视受传统礼制教育的上层人物以及有“礼”的未庄,借以表达了对儒家文化之根本——“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文化 q 《阿q正传》 历史戏拟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成一点阿Q相的气氛”——读汉口《大刚报》连载小说《阿Q鬼传》
10
作者 杨剑龙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4期51-55,共5页
诸多作家重写《阿Q正传》,1948年5月汉口《大刚报》连载老侃的《阿Q鬼传》,意在能够造成一点阿Q相的气氛。以“鬼传”的方式续写《阿Q正传》,以戏谑的笔触演绎了阿Q鬼的投胎历程。《阿Q鬼传》沿用了鲁迅《阿Q正传》的空间元素、人物元... 诸多作家重写《阿Q正传》,1948年5月汉口《大刚报》连载老侃的《阿Q鬼传》,意在能够造成一点阿Q相的气氛。以“鬼传”的方式续写《阿Q正传》,以戏谑的笔触演绎了阿Q鬼的投胎历程。《阿Q鬼传》沿用了鲁迅《阿Q正传》的空间元素、人物元素、阿Q话语元素,成为《阿Q正传》的续写。《阿Q鬼传》延续了阿Q的性格特征,让人们思索如何反省改变自身的阿Q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鬼传》 大刚报 老侃 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阿Q正传》魏简法译本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冬冬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122,共8页
法国比较文学家魏简(Sebastian Veg)在21世纪初重译《阿Q正传》,旨在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本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该小说的法语复译进行翻译外和翻译内的分析。从翻译外视角去探讨重译《阿Q正传》的原因;从翻译内视角,聚焦... 法国比较文学家魏简(Sebastian Veg)在21世纪初重译《阿Q正传》,旨在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本文借助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该小说的法语复译进行翻译外和翻译内的分析。从翻译外视角去探讨重译《阿Q正传》的原因;从翻译内视角,聚焦原著中独具特色的修辞手法,分析译者忠实再现原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外籍研究型译者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翻译对象的深入研究可以较好地保证中国经典外译的质量,能够在高度“求真”的同时做到高度“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法语译本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务实"连续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正传》的符号化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周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1-69,共9页
《阿Q正传》中的阿Q、小D、赵太爷、钱太爷等人名并非现实中的哪一个具体人物的真实姓名,它们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化名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的国民性特征;“城”与“未庄”也并非现实社会中哪一个具体的城市和... 《阿Q正传》中的阿Q、小D、赵太爷、钱太爷等人名并非现实中的哪一个具体人物的真实姓名,它们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化名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的国民性特征;“城”与“未庄”也并非现实社会中哪一个具体的城市和村庄的名字,它们是当时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的代称,呈现出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特质;“辫子”具有丰富的民族政治意味,具有符号化的功能,其去与留成为革命与否的标志。这些符号意象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符号 意象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问题的书写与阿Q的革命契机——重读《阿Q正传》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文亮 卞文娅 《写作》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在对《阿Q正传》的解读中,如何来理解阿Q与革命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生计问题”一章中,具有食物与商品这双重属性的黄酒与馒头重复出现,指明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生存本能的遮蔽。阿Q在求食的过程中真正找寻与建构的... 在对《阿Q正传》的解读中,如何来理解阿Q与革命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生计问题”一章中,具有食物与商品这双重属性的黄酒与馒头重复出现,指明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生存本能的遮蔽。阿Q在求食的过程中真正找寻与建构的实际是作为个体与社会之联结枢纽的求食之道。建立在个体求食本能之上的求食之道,将作为个体的阿Q卷入了具有尊卑等级的社会秩序之中;求食之道的断绝,又驱使阿Q奔向颠覆原有社会秩序的革命之道。鲁迅正是通过替阿Q这样的人物作传,将社会问题摆在了那些疑心自己是阿Q的读者们面前,从而显示求食之道如何造就了革命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求食之道 精神胜利法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正传》的叙事诗学分析
14
作者 李雪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9-91,共3页
《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阿Q正传》复杂的叙述者的身份、叙述态度以及文本复杂的叙述结构来探讨《阿Q正传》的叙事魅力。
关键词 《阿q正传》叙事学 叙述者 叙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与物质:阿Q的生活世界
15
作者 曹清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然的“他者”,而遭到这个系统的驱逐乃至清除。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他者”,阿Q与性、姓氏、名字相关联的基本欲望、权利与位置得不到认可与保护,这个系统却步步紧逼向阿Q合围过来,阿Q的身体与精神受到无以复加的摧残。阿Q与外部世界一直维持着物质与物欲上的联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面对来自身外之物的围困与攻击,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扭曲的语言表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生活世界 语言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正传》日译本的历史回顾与探讨——以藤井省三的新译本为中心
16
作者 盐旗伸一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年第3期108-119,129,共13页
《阿Q正传》日译本自1929年在『グロテスク』上刊登以来,至今已有17位译者,90多种版本,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中最广为普及的是竹内好的两种“岩波文库”本。在此基础上,藤井省三于2009年出版了“古典新译文库”本《故乡/阿Q... 《阿Q正传》日译本自1929年在『グロテスク』上刊登以来,至今已有17位译者,90多种版本,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中最广为普及的是竹内好的两种“岩波文库”本。在此基础上,藤井省三于2009年出版了“古典新译文库”本《故乡/阿Q正传》。在其自跋中藤井省三评价以往的译作,尤其是竹内好的翻译,通过采取“归化”的译法,使译文比鲁迅原文更为“精简而干脆”,具有“本土化”的翻译风格。而藤井省三则采用了“异化”的译法,旨在遵循鲁迅原文的长句法,“传达其心灵深处的苦恼”,达成译文的“鲁迅化”风格。藤井省三在鲁迅作品的翻译上提出了新的方法论和新的译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他的“新译本”对鲁迅作品日译历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本土化 异化 日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 被引量:24
17
作者 周领顺 丁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4,共14页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汉学家葛浩文和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实践,是汉学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对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及其动因的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莫言《酒国》和蓝诗玲英译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中的乡土语言事实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不同的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译者而言,实现译者学者化,才能传递文化的最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蓝诗玲 乡土语言 《酒国》 《鲁迅小说全集》 译者学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 被引量:6
18
作者 饭冢容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5期65-71,共7页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逝世以后不久,田汉和许幸之分别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两种版本在沦陷前后的上海以及大后方重庆等地区多次上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演出机会较多的鲁迅作品仍然是田汉版和许幸之版的《阿Q正传...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逝世以后不久,田汉和许幸之分别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两种版本在沦陷前后的上海以及大后方重庆等地区多次上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演出机会较多的鲁迅作品仍然是田汉版和许幸之版的《阿Q正传》。此外,虽然也有一些新的改编,不过,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后,舞台上的鲁迅作品逐渐丰富起来,演出也变得十分活跃。其中,陈白尘的《阿Q正传》和梅阡的《咸亨酒店》具有代表性。此后,2001年鲁迅诞辰120周年前后,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分别由林兆华和熊源伟改编的《故事新编》、张广天的《鲁迅先生》、郑天玮的《无常.女吊》等,这些作品和原作的距离相当大,编剧和导演创作的部分比较多。从这些改编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蕴藏着很多激发人们想象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话剧 改编 《阿q正传》 《故事新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