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国难思良将”:抗战时期霍去病形象再塑研究 |
尚季芳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
徐志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抗战时期日伪“谣言攻势”初探 |
朱英
孙永健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
段妍
杜家鑫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日本兴亚院在长江流域调查活动及影响研究(1938—1942) |
石嘉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6
|
关于抗战时期中美财经关系的思考 |
吴景平
杜薇
|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抗战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意义 |
张中良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
齐卫平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9
|
作为中国抗战大使的胡适形象——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文本的讨论 |
欧阳哲生
安泰和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0
|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我国领土海洋维权的重大意义 |
胡德坤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抗战胜利后的教育甄审:以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为考察中心 |
黄伟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论抗战文学的非虚构传统 |
王学振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3
|
一体与多元之间:全面抗战时期藏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观念 |
励轩
|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4
|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
王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5
|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统一战线的建立 |
侯中军
|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6
|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合理负担中的隐瞒与反隐瞒斗争 |
把增强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7
|
查禁与突围: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国统区的传播 |
张运君
于佩岐
|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18
|
学术与现实的互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理路 |
万军杰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9
|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新疆段遗址遗迹调查论析 |
张静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0
|
巩固、发展与抗日:中央红军东征期间与各方势力之周旋 |
郑康奇
|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