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士人的儒学思考及其实践——以《世说新语》为考察对象
1
作者 刘志伟 翟羽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儒学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礼的理解上,它以赞扬和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儒学礼法的守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孝的理解上,它通过对魏晋士人不同孝行的展示,亦反映了他们在践行这一思想时的真实态度。整体而言,作为一部文学文献,《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编者对儒学观念的理解和立场,同时也逼真地反映了儒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2
作者 刘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181,182,共14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而是特指“诗人”,具体说就是与“风人”相对的“雅诗的作者”。正确理解“雅人深致”,既要注意《诗》有《风》《雅》二体、《雅》有小大正变的大背景,又要在“赋诗言志”的意义上体察谢安与谢玄人格气象和生命境界的内在差异。王夫之认为二谢所引《毛诗》“同一达情之妙”,无形中掩盖了“风人之致”与“雅人深致”这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别,故仍有一间之未达。晚清大儒沈曾植则立足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以人学论诗学,既还原了“雅体尊,风体卑”的礼乐诗教的真实生态,又以“雅人”为“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深刻揭示了谢安风流名士背后的儒者情怀和大臣心曲,堪称谢安的隔代知音。要之,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诗学价值 谢安 雅人深致 沈曾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人物美学的范畴与体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5,共7页
兴起于汉末魏晋的人物品评,蕴涵了一个内容丰富、相对完足的审美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美学观念的成熟。而在人物品评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形""神""才""性""情""识&q... 兴起于汉末魏晋的人物品评,蕴涵了一个内容丰富、相对完足的审美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美学观念的成熟。而在人物品评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形""神""才""性""情""识""度""器""量"以及"清"、"通"、"简"、"远"等,则分别构成了魏晋人物美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评价体系。这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人物美学 范畴 体系 《世说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世说新语》与《红楼梦》的文化共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和白话长篇的两部代表作品,《世说新语》与《红楼梦》都是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伟大经典,在思想、艺术乃至哲学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这种渊源形成了某种遥相呼应的文化共性。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空间结...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文言笔记和白话长篇的两部代表作品,《世说新语》与《红楼梦》都是具有超越性价值的伟大经典,在思想、艺术乃至哲学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这种渊源形成了某种遥相呼应的文化共性。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空间结构与大观视角;以人为本与以情为主;艺术精神与形上品格;女性发现与女性崇拜。认识经典的超越性价值,应当具备从人本位、情本体、美本原三个方面阅读作品的能力,在文学鉴赏和研究中,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超越性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红楼梦》 文化共性 超越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品评与《世说新语》的叙事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熊国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2-165,共4页
《世说新语》以人物品评为主要叙事内容,并辐射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名士风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志人小说。其"分类开放式"叙述结构,实际上是从36个不同的角度去品评人物,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和决定... 《世说新语》以人物品评为主要叙事内容,并辐射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名士风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志人小说。其"分类开放式"叙述结构,实际上是从36个不同的角度去品评人物,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世说新语》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语言,在中外小说叙事史上都具有"革命性"意义,也是"世说体"历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品评 《世说新语》 小说 叙事结构 叙事策略 叙事语言 分类开放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及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旭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3,共6页
本文讨论了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情况及主要的研究形式。作者认为,明代《世说新语》的代表为王世懋和何良俊。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观点,确立了《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叙事的体例规范;使正文与注的相互响应... 本文讨论了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情况及主要的研究形式。作者认为,明代《世说新语》的代表为王世懋和何良俊。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观点,确立了《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类叙事的体例规范;使正文与注的相互响应与补充成为《世说新语》类拟、续之作的典范;提出了对叙述文辞与所叙内容合乎社会规范的统一的关注。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和明清的《世说新语》拟续之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世说新语》 王世懋 何良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同与得失:《世说》与刘孝标《世说注》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澧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9,共11页
《世说》分类逐条、精简记述魏晋名士的佳言趣事,《世说注》则是对它的补充注释,前者意在风流鉴赏,后者则考证其真实性,可见二者有好尚与体类之异。研读《世说注》1880条注释,其重点在集史传以叙身世,备异闻兼究虚实,间或解释字词与典故... 《世说》分类逐条、精简记述魏晋名士的佳言趣事,《世说注》则是对它的补充注释,前者意在风流鉴赏,后者则考证其真实性,可见二者有好尚与体类之异。研读《世说注》1880条注释,其重点在集史传以叙身世,备异闻兼究虚实,间或解释字词与典故,可见刘孝标的作注意图,重在《世说》真人逸事的史传相关性与传闻可信度。故《世说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为近,而与汉儒训诂文辞音义、训释名物制度之传统相背远。《世说》采缀近代名贤相传佳话,旨在彰显风范,而又不避习语,口吻酷肖,刘注以注史体例注志人小说,着意备异征实,而轻忽字词训释,在增强《世说》史学征信力的同时,也部分背离了原著的好尚立意与秉笔倾向,并由此带来顾此失彼、反客为主与凭空发难的注书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世说注 异同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辛词派别集当代权威注本献疑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虹霓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97,287,共7页
苏辛词派在创作时多用《世说新语》之典,当代的别集注本对此有所反映。但笺注者也有失察之处,主要体现为误注、失注及不当注等情况。这里,我们仅就所见苏轼、辛弃疾、陈亮以及刘过词的权威注本,对有关情况作了考察。
关键词 宋词 世说新语 苏轼 辛弃疾 陈亮 刘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词汇衔接比较与语篇翻译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编码框架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词汇衔接理论的研究,对《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中使用的各种词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探究原作与译作如何通过词汇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 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编码框架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词汇衔接理论的研究,对《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中使用的各种词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探究原作与译作如何通过词汇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阐述词汇衔接理论在汉英语篇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并从语篇语言学视角探讨典籍英译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翻译 词汇衔接 《世说新语》 英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六十年台湾地区《世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0
作者 刘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3,共8页
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近六十年来《世说》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深入考察与辨析,认为当代台湾的《世说》学研究具有时间连续、议题丰富、方法多样、研究层级合理有序等特点,在文献、文体、美学、接受、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 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近六十年来《世说》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深入考察与辨析,认为当代台湾的《世说》学研究具有时间连续、议题丰富、方法多样、研究层级合理有序等特点,在文献、文体、美学、接受、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度领风气之先。特别是在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开拓上,台湾学者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对魏晋人物美学及思想文化的研究上释放出令人瞩目的诠释学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世说学 检讨 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平议
11
作者 刘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1,69,共8页
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于1969年在香港出版,此后又多次修订再版,掀起了《世说新语》研究的一个高潮。其书贡献有三:一、体例创新,读者称便;二、校笺详赡,不避繁难;三、考释精审,足资借鉴。但杨氏在校笺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如径增条目,淆... 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于1969年在香港出版,此后又多次修订再版,掀起了《世说新语》研究的一个高潮。其书贡献有三:一、体例创新,读者称便;二、校笺详赡,不避繁难;三、考释精审,足资借鉴。但杨氏在校笺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如径增条目,淆乱原著;轻改原文,臆增刘注;对《世说》古本面貌误判失考等诸多缺失。同时,杨氏认为"清谈原是谈嘲"的观点,亦极难成立。在《世说新语》研究史上,杨著影响甚大,流传甚广,但其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也不容忽视,实有评骘廓清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勇 《世说新语校笺》 平议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世说新语》与选本
12
作者 林宪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6,共6页
选本是从一人或若干人的著作中选出精华篇章而编成的书。鲁迅认为《文选》与《世说新语》是古代流传至今最为盛行的两部选本,前者作为选本没有任何争议,而后者则不同。《世说新语》共1130则故事,既有完全摘录于前人作品的内容,也有在前... 选本是从一人或若干人的著作中选出精华篇章而编成的书。鲁迅认为《文选》与《世说新语》是古代流传至今最为盛行的两部选本,前者作为选本没有任何争议,而后者则不同。《世说新语》共1130则故事,既有完全摘录于前人作品的内容,也有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润色与加工。《世说新语》在组织结构上首创三十六门,并成为《世说新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说新语》的这些特点既有符合选本的地方,也有违背选本之处,因此《世说新语》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选本,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鲁迅 选本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世说》考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忆涵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8-56,共9页
《儿世说》是明代赵瑜所作的一部"世说体"小说,专记汉末至明初的儿童故事。该书作者赵瑜与《国朝耆献类徵初编》所收赵瑜非为一人。《儿世说》现存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说郛续》本,但此本舛误颇多。在材料来源上,《世说新语... 《儿世说》是明代赵瑜所作的一部"世说体"小说,专记汉末至明初的儿童故事。该书作者赵瑜与《国朝耆献类徵初编》所收赵瑜非为一人。《儿世说》现存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说郛续》本,但此本舛误颇多。在材料来源上,《世说新语》为《儿世说》所参考,而《何氏语林》不能确定为《儿世说》的来源。作者对材料的剪裁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截录原文、大体照录和摘录精华。相比于《世说新语》的儿童形象,《儿世说》在儿童年龄跨度、儿童类型和对儿童所持态度上都显示出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体 儿童 《儿世说》 《世说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世说新语》家藏本考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8,共7页
宋人汪藻的《世说叙录》是研究《世说新语》的重要文献,其中记录了宋人家藏本的许多重要信息,历来学者虽多称引,然对于其间隐藏的文人交游细节及各本承传之源流脉络,则鲜有人钩沉索隐,详加推敲。结合《世说叙录》及宋人相关文献,考察近... 宋人汪藻的《世说叙录》是研究《世说新语》的重要文献,其中记录了宋人家藏本的许多重要信息,历来学者虽多称引,然对于其间隐藏的文人交游细节及各本承传之源流脉络,则鲜有人钩沉索隐,详加推敲。结合《世说叙录》及宋人相关文献,考察近十种宋人家藏抄本传写流布之情实,可以发现这些家藏本多出自北宋著名藏书大家,其背后隐藏着一张京城汴梁士大夫以书会友的四通八达的关系网和交游图,借此可以窥知《世说新语》在北宋初年为文人所赏爱并争相传写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世说新语 世说叙录 家藏本 汪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与《世说新语》
15
作者 孙铁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4,共6页
陆游与《世说新语》关系密切。他曾参与《世说新语》的刻书活动,对该书之流播贡献很大;其作品中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世说新语》还影响了陆游的家国情怀和"中兴"理想;《世说新语》对于陆游的&q... 陆游与《世说新语》关系密切。他曾参与《世说新语》的刻书活动,对该书之流播贡献很大;其作品中大量使用《世说新语》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世说新语》还影响了陆游的家国情怀和"中兴"理想;《世说新语》对于陆游的"士"观念影响颇深,表现在仰慕名士的心态、诗意的狂士心境、矛盾的隐士情结三个方面。这些契合点与宋代《世说新语》的经典化、陆游自身的过人学识、丰富的才情与人生阅历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世说新语》 刻书 艺术借鉴 “士”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说新语》的情理世界与“情志”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安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世说新语》一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情理世界,其时人们率性任情,蔑视礼法,把“情”抬到空前的高度。魏晋人重情有其思想背景,即魏晋玄学的兴起,促使当时的思想家普遍陷入对“情性”的理性思考,最终改变了前人“性善情恶... 《世说新语》一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情理世界,其时人们率性任情,蔑视礼法,把“情”抬到空前的高度。魏晋人重情有其思想背景,即魏晋玄学的兴起,促使当时的思想家普遍陷入对“情性”的理性思考,最终改变了前人“性善情恶”、“以性制情”的观念,而这无疑对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中的“情志”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详细分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所经历的彼此消长的一段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情性 玄学 情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世说新语》对男性审美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东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81,共5页
《世说新语》对男性的审美构成魏晋风度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它体现于吃药、饮酒、吟啸、隐逸和清谈里,张扬于形貌、言行、心性、才智与情趣中,其中男性女性化现象颇堪玩味。魏晋风度是时代悲剧逼出来的主动性的"喜剧形式",是... 《世说新语》对男性的审美构成魏晋风度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它体现于吃药、饮酒、吟啸、隐逸和清谈里,张扬于形貌、言行、心性、才智与情趣中,其中男性女性化现象颇堪玩味。魏晋风度是时代悲剧逼出来的主动性的"喜剧形式",是汉末魏晋这个烂泥塘里开出来的一朵荷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男性审美 魏晋风度 男性女性化 悲剧喜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说新语》在南宋的刊刻与区域流播
18
作者 王乙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4-214,共11页
《世说新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南宋时期的刊刻及文人传播。学术界普遍关注《世说新语》在南宋时期的三次刊刻,即绍兴八年董弅刻本、淳熙十五年陆游刻本、淳熙十六年张■刻本,却忽略了张■刻本跋语中提及的“蜀本”。这四种... 《世说新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南宋时期的刊刻及文人传播。学术界普遍关注《世说新语》在南宋时期的三次刊刻,即绍兴八年董弅刻本、淳熙十五年陆游刻本、淳熙十六年张■刻本,却忽略了张■刻本跋语中提及的“蜀本”。这四种刻本存在文本合流的现象,呈现出《世说新语》区域化传播不平衡的特征。刻本出现之初,《世说新语》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刊刻地江南、西蜀、潭州,出现了研究、注引、传播的文人群体,且彼此交游。其中,陆游身兼刊刻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游历遍及湘蜀、江南,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世说新语》钞刻嬗递时期,文坛大家和文人群体的积极参与,彰显出《世说》在南宋时期的流播面貌,在文学经典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潭州本” 文人交游 区域流播 陆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景圣琪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45-47,共3页
《世说新语》继承史传文学讲究“实录”的传统 ,崇尚真实。表达方式多为直陈其事 ,较少描写 ,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善于即事见人 ,通过典型的细节刻划及对比手法等突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简洁生动 ,较少用典。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作... 《世说新语》继承史传文学讲究“实录”的传统 ,崇尚真实。表达方式多为直陈其事 ,较少描写 ,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善于即事见人 ,通过典型的细节刻划及对比手法等突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简洁生动 ,较少用典。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 艺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