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桩水下噪声对长江江豚影响初探 被引量:16
1
作者 时文静 王志陶 +4 位作者 方亮 董黎君 王士勇 王丁 王克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9-407,共9页
人类活动,如打桩、船舶、声纳、水下爆破,产生的水下噪声可能潜在影响着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1]。其中,噪声污染对鲸类动物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众所周知,鲸类动物是发声分类明显的群体,它们已经进化成高度依赖声音进行诸如交流、远距离... 人类活动,如打桩、船舶、声纳、水下爆破,产生的水下噪声可能潜在影响着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1]。其中,噪声污染对鲸类动物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众所周知,鲸类动物是发声分类明显的群体,它们已经进化成高度依赖声音进行诸如交流、远距离感知环境、巡游、在不透明介质中发现猎物等生存活动的物种,而长时间暴露于噪声中可能会对这些重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打桩噪声 tts 听觉掩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频带白噪声适度暴露对小鼠听力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石闯 柳柯 +2 位作者 杨仕明 姜学钧 施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7-311,共5页
目的:通过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成年C57小鼠进行单次2小时的暴露,观察该种噪声对小鼠听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C57小鼠(每组5-7只),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3天(P3... 目的:通过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对成年C57小鼠进行单次2小时的暴露,观察该种噪声对小鼠听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5-6周龄ABR听阈正常的C57小鼠(每组5-7只),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即刻(P0)、1天(P1)、3天(P3)、7天(P7)、14天(P14)。实验组小鼠于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环境下暴露2h,本实验采用噪声暴露前的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只实验小鼠分别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各时间点进行ABR阈值检测以评估听力受损情况,实验采用统计噪声暴露前、后各时间点小鼠ABR差值(阈移)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噪声暴露后即刻,小鼠各频率的ABR阈移均为最大值(P〈0.01):Click(11.92±7.51dB)、4kHz(11.92±5.60dB)、8kHz(12.31±5.99dB)、16kHz (21.54±8.75dB)、32kHz(20.00±8.90dB),且在各个频率的阈移中,以16kHz及32kHz处的高频听力损失最严重,明显高于Click、4kHz及8kHz处的阈移(P〈0.05)。脱离噪声环境24小时后各频率的ABR阈移开始下降,2周以后,小鼠各频率ABR阈值均完全恢复至暴露前水平(P〉0.05):Click(1.11±6.01dB)、4kHz(1.11±3.33dB)、8kHz(1.11±4.17dB)、16kHz (1.67±4.33)、32kHz(2.78±4.41)。结论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单次有限暴露可以造成小鼠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害。在频率分布上,高频区域的听力损害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表明,这种噪声下小鼠听力损害可以表现自我主动恢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7BL 6J小鼠 宽频带白噪声 暂时性噪声性聋 ABR阈移 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听力下降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7
3
作者 尹彦波 袁雅生 迟放鲁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型小鼠进行全基底膜铺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成像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耳蜗长度计算耳蜗所处的频率位置,最后用图形处理软件对突触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对照组小鼠和实验组小鼠的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前、后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对照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每个内毛细胞通过5~30个突触与耳蜗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连接,靠近蜗轴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较大,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较小。靠近柱细胞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偏小,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偏大。实验组小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后第2天听觉测试结果显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阈值升高30~40 dB,2周后再次测试显示阈值恢复正常,但是ABR的Ⅰ波波幅下降46.1%,且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结构数量也减少了41.3%。而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没有明显丢失。结论听觉阈值功能测试对判断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不敏感;而听觉阈上功能测试对评价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相对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聋 暂时性阈移 隐性听力下降 突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性阈移耳蜗螺旋器透射电镜观察
4
作者 高文元 丁大连 +1 位作者 郑向阳 阮芳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19-523,共5页
豚鼠分别暴露110dB SPL白噪声30min或120dB SPL白噪声150min。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分别测试皮层反应閾,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螺旋器细胞内变化。结果表明:110dB噪声引起暂时性閾移(TTS),而120dB噪声一般形成永久性閾移(PTS)。TTS耳蜗病变... 豚鼠分别暴露110dB SPL白噪声30min或120dB SPL白噪声150min。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分别测试皮层反应閾,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螺旋器细胞内变化。结果表明:110dB噪声引起暂时性閾移(TTS),而120dB噪声一般形成永久性閾移(PTS)。TTS耳蜗病变局限在第3排外毛细胞,主要有静纤毛内肌丝解聚,细胞轻度水肿和空泡变性等表现,核下区和神经末梢正常。PTS耳蜗内毛细胞和第1排外毛细胞受损伤,静纤毛融合,表皮板穿孔,细胞内显著水肿,皮板下区透明化,表面囊肿胀和传出神经末梢大空泡形成。根据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探讨了TTS和PTS的形态学基础,毛细胞内病变的发展变化及病变的可逆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移 噪音损伤 耳蜗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声对豚鼠听阈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刘淑芳 杜宝东 +1 位作者 刘莉 姬柏春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0-111,1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次声暴露下豚鼠听阈的变化。方法 采用面神经管长期置入电极方法 ,测试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次声暴露下 2 0只清醒豚鼠的听阈变化 ,并将暂时阈移 (temporarythresholdshifting ,TTS)与永久阈移 (permanentthresholds...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次声暴露下豚鼠听阈的变化。方法 采用面神经管长期置入电极方法 ,测试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次声暴露下 2 0只清醒豚鼠的听阈变化 ,并将暂时阈移 (temporarythresholdshifting ,TTS)与永久阈移 (permanentthresholdshifting ,PTS)的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8Hz的次声在 130dBSPL暴露 30小时即可引起PTS ,而在 12 0dBSPL暴露 30小时对听阈的影响不大 ,可引起TTS。结论 在强度≥ 130dBSPL次声暴露 30小时可引起豚鼠耳蜗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造成P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 暴露 听阈 暂时性阈移 永久性阈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现象的物种差异及可能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崔钟丹 吴菁 +2 位作者 唐佳 陈其才 付子英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22,共16页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 噪声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乃至人类,都会受到噪声的负面影响.强烈的噪声会损伤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本文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影响因素、噪声所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总结,发现NIHL主要与突触结构肿胀、谷氨酸引起的可逆兴奋性中毒以及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带状体损伤、α激动型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alpha stimulating,GNAS)基因的mRNA及其上游lncRNA Sept7的表达量上调等因素有关.比较噪声暴露后不同物种听力损失情况的差异,发现鱼类和鸟类由于具有毛细胞再生能力而能够较快从听力损伤中恢复,啮齿类较容易受到噪声影响,而回声定位鲸类噪声暴露后的暂时性听觉阈移较小,非常有趣的是回声定位蝙蝠在噪声高强度暴露后未表现出暂时性听觉阈移的现象.上述结论提示,对不同物种的比较生理研究可深入揭示NIHL机制,并为听力保护以及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后修复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力损失 暂时性阈值偏移 永久性阈值偏移 隐性听力损失 毛细胞 物种差异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dB SPL白噪声暴露对小鼠耳蜗听神经髓鞘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晓安 柯朝阳 +2 位作者 柳柯 魏薇 施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是否对成年C57BL/6J小鼠耳蜗听神经造成损害。方法选取24只听阈正常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6只/每组),实验组按照暴露后时间分别为暴露后即刻(P0)、暴露后7天(P7)和暴露后14天(P14)组,另外一组未...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噪声暴露是否对成年C57BL/6J小鼠耳蜗听神经造成损害。方法选取24只听阈正常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6只/每组),实验组按照暴露后时间分别为暴露后即刻(P0)、暴露后7天(P7)和暴露后14天(P14)组,另外一组未经噪声暴露,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2小时,在噪声暴露后即刻、7天和14天分别检测小鼠ABR阈值,之后取小鼠耳蜗行基底膜免疫荧光观察,并进一步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听神经髓鞘结构的变化。结果 1)听力学表现:P0组C57BL/6J小鼠各个频率的ABR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8kHz、16kHz及32kHz最为显著(P<0.01);P7时各频率阈值基本恢复,仅在32kHz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14时小鼠ABR阈值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2)形态学表现: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0时听神经髓鞘信号偶有轻微减弱,而各组标本中髓鞘信号的数量和密度无明显差异。冰冻切片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髓鞘信号均有效表达,信号强度均匀、致密连贯,条索样结构清晰,数量亦无明显缺失。透射电镜下各时间点听神经髓鞘成像清晰,排列整齐,且板层样结构致密,边缘光滑,与对照组相比髓鞘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00dB SPL宽频带白噪声暴露后可造成小鼠出现暂时性阈移(TTS);此种噪声暴露下耳蜗听神经髓鞘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声 暂时性阈移 耳蜗 听神经髓鞘 隐匿性听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强度噪声暴露对耳蜗带状突触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园园 孙毓晗 +1 位作者 柳柯 孔婷婷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3-208,共6页
哺乳动物耳蜗是编码声音信号的器官,其中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 OHCs)、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 IHCs)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是将声波振动转化成神经信号的三个关键结构,其对声音暴露、耳毒性物质... 哺乳动物耳蜗是编码声音信号的器官,其中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 OHCs)、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 IHCs)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是将声波振动转化成神经信号的三个关键结构,其对声音暴露、耳毒性物质、衰老以及遗传缺陷等因素都很敏感。高强度的噪声暴露可以损伤耳蜗毛细胞等结构进而导致耳聋,最新研究表明,中-低强度噪声暴露可导致暂时性听阈升高,然而这种暴露常常并未引起耳蜗毛细胞的缺失或损伤;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纤维之间的带状突触很容易受到噪声损伤,从而产生不可逆转病变,进而导致各种形式听功能的异常表现。内毛细胞带状突触(Ribbon Synapses)是听觉通路中第一个兴奋性传入突触,该结构对于声音的编码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声刺激会引起带状突触在数量、结构、形态及功能方面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通过对中-低等强度噪声暴露对小鼠耳蜗带状突触的影响以及它所引起的听觉障碍做一简要综述,希望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疾病预防有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力损失 暂时性阈移 耳蜗带状突触 隐匿性听力损失 中-低强度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