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with drainage lysimeter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 area,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Fan ZHANG Wan-jun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19-224,共6页
In this research, the evapotranspiration (ET) of three nativ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were measured using drainage lysime- ter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 area, China. They are a local grass, Themedajaponica, a local sh... In this research, the evapotranspiration (ET) of three nativ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were measured using drainage lysime- ter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 area, China. They are a local grass, Themedajaponica, a local shrub, 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 Rebd. and a mixture of both communities. The ET was measured using level lysimeters (with a slope of 0°) and slope lysimeters (with a slope of 25°). In general, the measured ET was higher in the level lysimeters than in the slope lysimeters because of the water loss of surface runoff from the slope lysimeter. The total ETs over the growing season for the grass, shrub, and the mixture were 730.4, 742.0 and 790.7 mm, respectively in the level lysimeters, and 535.5, 504.1 and 540.1 mm, respectively in the slope lysimeters. In addition, the monthly ET peaked in August and had clos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leaf area index. The drainage lysimeter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estimate plant ET in mountain areas. The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the vegetation recove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the TM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water balance drainage lysimeter leaf area index taihang Mountain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um stand density of Chinese pine forests in Taihang limestone mountains, Shanxi Province
2
作者 李永生 王棣 刘捷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2-94,共3页
Data analysis was made for 54 stands of Chinese pine forest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imber.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drawn up on forest density and different rafter timber and bush coverage.Based on ... Data analysis was made for 54 stands of Chinese pine forest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imber.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drawn up on forest density and different rafter timber and bush coverage.Based on those equations, the number of rafter timber trees, storage, number of non-raffer timber trees, stand volume and the output value were calculated for six different forest densities ranged from 1250 to 6600 trees/hm2.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riteria, the optimum density for Chinese pine forests was determined as 1 650 trees/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 MOUNTAINS LIMESTONE MOUNTAINS CHINESE PIN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Timber FOREST FOREST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酸枣果实表型性状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
3
作者 贺舒蕾 陈艳梅 +1 位作者 刘倩愿 郭文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目的】研究酸枣果实表型性状特征其环境驱动因子,筛选优良酸枣产地,为太行山东麓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太行山东麓设38个采样点共152个样方,调查各样点的海拔、土壤pH等立地条件,采集各样方内酸枣果实,测定其表型性... 【目的】研究酸枣果实表型性状特征其环境驱动因子,筛选优良酸枣产地,为太行山东麓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太行山东麓设38个采样点共152个样方,调查各样点的海拔、土壤pH等立地条件,采集各样方内酸枣果实,测定其表型性状(果实、果核、果仁的纵径、横径、质量等)。【结果】1)酸枣果实表型特征不同地区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果仁质量(20.86%)、出仁率(19.63%)、果实质量(13.72%)、鲜果可食率(13.35%)地区间变异性显著。酸枣果实表型特征间存在相关性关系,其中出仁率主要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2)环境因子对酸枣表型形状的总解释率为56.7%,海拔(14.2%)、纬度(11.8%)、土壤pH(4.2%)、土壤含水率(3.9%)、土壤密度(3.2%)等是影响酸枣果实表型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出仁率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纬度、经度、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鲜果可食率与纬度、海拔、经度、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均温、有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根据酸枣果实表型分布特征,筛选出博爱县、赞皇县等“果用型”酸枣产地,涉县、林州市等“仁用型”酸枣产地,邢台市信都区2、赞皇县等“果仁双用型”酸枣产地。【结论】酸枣果实性状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出仁率、鲜果可食率在品种选育、改良时可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酸枣出仁率、鲜果可食率等表型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可将调控温度、土壤pH、含水率等环境因素作为提高酸枣果仁、果肉产量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太行山东麓 果实表型性状 环境因子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阜平县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刘伟朋 李胜涛 +3 位作者 贾小丰 岳冬冬 宋绵 张秋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6-248,共13页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泉出露于变质岩地层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开展温泉水化学及成因分析,对于变质岩区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阜平县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等... 河北省阜平县位于太行山腹地,温泉出露于变质岩地层和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开展温泉水化学及成因分析,对于变质岩区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阜平县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等手段,综合运用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等方法明确了温泉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物质来源,初步推测了温泉的补给来源、深部热源等。阜平县温泉水质总体呈弱碱性,变质岩区温泉水化学类型为SO_(4)^(-)Na型,碳酸盐岩区为HCO_(3)^(-)Ca·Mg型,水化学演化以风化溶解作用为主导,阳离子交换作用为辅。温泉流体中的SO4^(2+)、Na^(+)主要来自硫化物和硅酸盐溶解,HCO_(3)^(2-)、Ca^(2+)、Mg^(2+)主要来自碳酸盐溶解。研究区温泉的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并具有轻微的18O漂移现象,补给高程为1500~2600m,推测补给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变质岩区和东北部的碳酸盐岩区;研究区温泉样品均达石英理论平衡溶解线,估算热储温度56.46~133.71℃,循环深度2213.0~8092.3m;研究区温泉热源主要来自深部幔枝构造、低速高导层及构造热,韧性剪切带和深大断裂作为传热通道,地表热显示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研究区地热资源属于深循环可再生能源,热储温度达中高温标准,可进一步开展深部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阜平县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阜平县 温泉 水化学特征 隆起山地型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交叉重叠关系研究
5
作者 栾春凤 时兆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交叉重叠 整合优化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典型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佳聪 朱春雨 +3 位作者 郭波 曹建生 齐可亮 廉诗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2-1310,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准确评估其碳储量,探明其分布特征对区域碳汇管理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区典型流域—柳林河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清查法,对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分...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准确评估其碳储量,探明其分布特征对区域碳汇管理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太行山区典型流域—柳林河流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清查法,对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柳林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80 kg·m^(−2),碳储量为2.95×10^(6)t(C);2)在空间上,随海拔升高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由15.12 kg·m^(−2)持续增加到27.34 kg·m^(−2),碳储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于700~900 m海拔处达最大,阴坡平均碳密度和碳储量均高于阳坡;3)在垂直组成上,灌木林与阔叶林中土壤层(0~100 cm)碳储量分别占森林总碳储量的77.87%和51.41%,而在针叶林中植被层碳储量占主导地位,占比为53.89%,各林型中土壤层碳密度和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0~20 cm)碳储量占土壤层(0~100 cm)总碳储量的69.91%。柳林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继续加强该区域特别是低海拔以及阳坡区域森林的经营管理和表层土壤的保护修复,以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该研究可为太行山流域碳储量评估、生态修复及多因素分析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分布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 太行山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长时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贝贝 张晓楠 +2 位作者 张启斌 李悦 宋宏利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研究对象,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进而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坡度等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综合阻力评价,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 以太行山区河北段为研究对象,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进而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坡度等多源空间数据进行综合阻力评价,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建“源地-廊道-节点”的长时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507、0.538、0.554、0.493、0.541,20年间RSEI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2)研究区源地总面积逐期增加,初期至末期面积增加5705 km^(2),面积占比由2.66%增加至18.56%,源地斑块RSEI均值由0.774上升为0.834;(3)研究区主要生态廊道呈现南北纵向分布,研究末期识别生态源地16个,生态廊道21条,生态夹点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电路理论 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8
作者 王坤 杨效民 +3 位作者 刘彦杰 李博 张元庆 牛晓艳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第10期7-16,共10页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和顺地区1129头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核心群母牛各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体尺指标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运用Asreml软件中的REML算法配合动物模型,以场、年效应作为固定效应,个体效应作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遗传...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和顺地区1129头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核心群母牛各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体尺指标的遗传参数进行估计,运用Asreml软件中的REML算法配合动物模型,以场、年效应作为固定效应,个体效应作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6月龄体重、周岁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和管围的遗传力分别为0.13、0.32、0.28、0.27、0.33、0.23、0.39、0.57、0.52、0.17,其中胸围和腹围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周岁体重、18月龄体重、24月龄体重、体高、十字部高和体斜长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γ_(a))为0.19~0.99,表型相关(γ_(p))为0.10~0.88,均呈强的正相关。可见,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的整齐度较高,体型外貌较为一致,各阶段体重和成年母牛体尺性状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 体重性状 体尺性状 遗传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河南新乡地区为例
9
作者 葛敬天 张玥 +1 位作者 赵森 董璁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6-104,共9页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 【目的】南太行山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取聚落斑块,通过景观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量化河南省新乡地区南太行山区聚落空间格局,并通过指标聚类分析聚落基本类型,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该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内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聚落邻近水系及道路分布,平缓地带的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且形态较复杂,深山区聚落则规模小、密度低且形态较规则。2)区域内聚落可根据地形条件分为6类,其中小规模中密度条带型聚落数量在全域最多,是山区聚落中最常见的类型;数量中等的2类聚落规模较大、密度高、形状较复杂,多分布在山前平原、丘陵区及盆地;规模最大、密度较高且边缘规则的聚落数量最少,位于平原地带。3)降水、气温是影响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高程、人口规模、坡度、可达性、与水系和耕地的距离、耕地面积等也对聚落规模产生影响。其他体现聚落形状特征、邻近特征的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因子,大部分回归结果不理想,模型解释力较弱。【结论】研究基于地理网格精确描绘了南太行山区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基本类型,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应结合上述成果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景观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南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人非法采挖交易太行山奇石的法律困境与出路
10
作者 王钰涵 柯阳友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太行山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因地质构造等因素形成的太行山奇石,受到市场追捧。按照奇石产出来源分为采挖型与捡拾型,行为人对于采挖型奇石的获取通常是使用大型机械开采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损害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 太行山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因地质构造等因素形成的太行山奇石,受到市场追捧。按照奇石产出来源分为采挖型与捡拾型,行为人对于采挖型奇石的获取通常是使用大型机械开采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质结构,损害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非法性。行为人通过网络平台传播采挖与售卖视频,具有法律风险。实践中,采挖行为的行政违法性认定困难,且采挖与交易证据难以固定,在不构成非法采矿罪的情形下,应引入公益诉讼救济路径。行政机关应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检察机关应优先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将民事公益诉讼作为补充救济,并积极推动地方人大进行相关立法,从而有效保护太行山脉的生态环境与矿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脉 太行奇石 非法采挖 网络监管 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野生酸枣丰产抚育技术
11
作者 王海荣 王蓬 李晓辉 《园艺与种苗》 2024年第12期40-41,93,共3页
酸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太行山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目前处于无保护的野生状态,受到生长环境和适生条件的限制,产量极低。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野生酸枣的丰产抚育技术,以期为提高酸枣坐果率、实现丰产... 酸枣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太行山区野生酸枣资源丰富,目前处于无保护的野生状态,受到生长环境和适生条件的限制,产量极低。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野生酸枣的丰产抚育技术,以期为提高酸枣坐果率、实现丰产稳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野生酸枣 抚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城镇群绿色空间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12
作者 李诗尧 李翅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6期108-115,共8页
探究绿色空间演变与驱动因素对于城镇群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太行城镇群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各类绿色空间的演变规律,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和参数最优... 探究绿色空间演变与驱动因素对于城镇群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太行城镇群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各类绿色空间的演变规律,通过皮尔森相关性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太行城镇群绿色空间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2)多数绿色空间的景观格局指数呈下降趋势;3)绿色空间面积指标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指标相关性显著,地形因子解释力最高。综上可知,近20年各类绿地斑块数量降低、破碎度增加,景观连接性降低;城乡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形地貌是山地城镇群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时空演变 景观格局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南太行城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视角下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13
作者 赵子东 赵丹琳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9期6-9,15,共5页
以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和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概况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的应用策略。在实践案例设计中,探索了人工智能在民宿空间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通... 以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和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概况进行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的应用策略。在实践案例设计中,探索了人工智能在民宿空间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对人工智能在民宿空间中的表现给予评价与展望,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太行山民宿空间设计与人工智能融合模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设计策略 太行山民宿 空间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共享理念下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特征探索优化——以太行红河谷旅游文化带为例
14
作者 谷岩 许文博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1期90-93,共4页
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深入,在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中,主客共享理念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对于太行红河谷旅游文化带而言,其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研究引入“主客共享”理念,运用文献研究、非参... 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深入,在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中,主客共享理念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对于太行红河谷旅游文化带而言,其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研究引入“主客共享”理念,运用文献研究、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以太行红河谷旅游文化带为例,发现文化带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失衡,文化带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差异,同时部分主客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兼容和互斥。基于主客的需求和旅游文化带的空间、资源和文化等特征,提出“需求融合、文化传承、资源统筹、弹性共享”优化策略,促进文旅融合和文化带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为其他旅游文化带的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共享 公共服务设施 弹性共享 太行红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太行山区采矿迹地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特征
15
作者 张兴锐 高刚 +7 位作者 李周旭 张含含 蔺相达 郭五雷 史强 王江涛 李大鹏 张晓婕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98-103,共6页
本文采取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连翘)共计包含物种17个,分属于10科17属,自然恢复模式(CK)包含物种15个,分属于9科15属,自然背景(BK)包含物种11个,分属于7... 本文采取实地样方调查的方法,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连翘)共计包含物种17个,分属于10科17属,自然恢复模式(CK)包含物种15个,分属于9科15属,自然背景(BK)包含物种11个,分属于7科10属。细裂叶蒿、隐子草同时出现于3种处理类型中,细裂叶蒿相对重要值表现为BK>CK>连翘,隐子草则是连翘>CK>BK。细裂叶蒿在未受采矿活动干扰的自然群落系统中占比仅次于芦苇;隐子草按照BK、CK、连翘的顺序呈现出逐步增加趋势。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连翘模式高于自然恢复模式,也高于未受干扰的自然背景区域。通过人为引入连翘本地适生物种,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实现演替进程和恢复情况较为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太行山区 采矿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域白瓷艺术研究
16
作者 李楠 刘也畅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0期54-56,共3页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白瓷生产区,太行山白瓷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技艺而知名。通过分析邢窑白瓷历史起源、艺术表现、技术发展及对陶瓷艺术史的贡献,揭示了其艺术与文化价值,为理解和研究中国北方陶瓷艺术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邢窑白瓷 陶瓷艺术 太行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对降水和地表覆盖的响应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秋英 李发东 +2 位作者 欧国强 宋献方 张万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共5页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m以下;从响应时间看,在30cm深处,石子覆盖响应最快,秸秆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在60cm深处则不同,秸秆覆盖响应最快,石子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100cm处石子覆盖土壤水最先增加,而秸秆覆盖则滞后了10h,无覆盖响应最慢;无覆盖处理30cm土壤含水量比石子覆盖平均低0.13cm3cm3,比秸秆覆盖平均低0.07cm3cm3,表明覆盖有利于土壤水的保存.秸秆覆盖对60cm土层入渗的效果比石子好,然而,石子覆盖的保水效果却好于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降水 覆盖 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36
18
作者 马维玲 石培礼 +3 位作者 宗宁 赵广帅 柴曦 耿守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水源涵养 综合蓄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晓荣 高会 +1 位作者 韩立朴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变化 MODIS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与果实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李保国 齐国辉 +2 位作者 郭素平 李惠卓 张林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因素与红富士果实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型土壤中N、P、K含量较丰富,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下,而Ca、Zn含量不足。在多种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Fe和速效钾,其次... 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因素与红富士果实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型土壤中N、P、K含量较丰富,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中等偏下,而Ca、Zn含量不足。在多种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Fe和速效钾,其次是Zn和全P;生产优质苹果的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为30~127mg/kg,速效磷含量为18~107mg/kg,速效钾含量为50~164mg/kg,其适宜比例为1:0.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片麻岩区 苹果园 土壤营养 果实品质 新垦地 矿质营养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