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绿肥作物周年搭配种植下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与土壤质量指数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钦 姚单君 +5 位作者 廖恒 况胜剑 梁燕菲 曹卫东 朱青 秦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8,共12页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 【目的】绿肥作物种类多,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我们从土壤微生物代谢与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周年覆盖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周年覆盖绿肥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休耕地、撂荒地等空间闲置性土地的绿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3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进行,设置4个冬季和夏季绿肥组合处理:二月兰-小葵子(O-G)、二月兰-饭豆(O-P)、箭筈豌豆-小葵子(V-G)、箭筈豌豆-饭豆(V-P)。在第3年冬季绿肥盛花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含量,以及土壤pH及全量氮磷含量,计算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分析各土壤因子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贡献。【结果】不同绿肥作物轮作模式下土壤的pH、全氮(TN)、MBN、MBP、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差异显著。基于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所有处理受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和磷限制,碳限制差异不显著,以O-G处理土壤的磷限制最低,较V-P处理低2%(P<0.05)。土壤pH、有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关键因子,pH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负效应,土壤全量碳、氮、磷含量对土壤胞外酶活性有显著正效应,对微生物碳限制有显著负效应。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显著正效应,主要受ACP活性调控。【结论】不同冬季与夏季绿肥作物组合覆盖的土壤,其pH值、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冬季绿肥对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冬季绿肥与夏季绿肥的交互效应对土壤质量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箭筈豌豆-小葵子(V-G)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受磷限制较小,且土壤微生物碳利用率和土壤质量指数最高,最利于调节微生物代谢,维持生态功能,提高土壤质量指数,可优选为土壤快速培肥的绿肥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夏季绿肥组合 土壤胞外酶活性计量比 养分限制 微生物碳利用率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国雄 王军 +1 位作者 刘新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本可分为冬季型(11月~次年4月),夏季型(6~9月)及转化型(5月,10月),在中高纬高低层呈相当正压结构.冬季型高度差异以35°N和100°E为界,在北面呈西高东低,南面呈西低东高.夏季型在西太平洋地区为北高南低,在大陆上空为上正下负.850hPa流场差异场的冬季型在西太平洋北/南部为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在大陆上以'青藏高原(TP)偶极流型'为主要特征;夏季的副热带以环绕青藏高原的气旋性环流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强迫的冬半年'TP偶极型'加强了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江南的春雨和华南的早汛期降水.地形强迫的夏季流型形成了孟加拉湾-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强降水差异,使东亚降水向北伸展,并引起亚洲降水分布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季节 地形 数值模拟 大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小明 谢迎新 +3 位作者 王永华 王晨阳 朱云集 郭天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8-582,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及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处理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常规施肥,提高幅度在107.5%~147.4%;玉米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施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提高幅度在28.5%~56.1%。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冬小麦提高2.2~5.1 kg/kg,夏玉米提高3.6~7.6 kg/kg;但改变基追配比处理在小麦季高于常规处理,在玉米季则低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均可作为适宜研究区域推广的肥料品种,而改变基追配比处理相对较适宜冬小麦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模式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被引量:22
4
作者 孙景生 康绍忠 +4 位作者 张寄阳 郝江 段爱旺 俞希根 肖俊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53,共4页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 1 996年 1 0月~ 1 999年 9月 3年的试验资料 ,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 ;以 1 998年 1 0月~ 1 999年 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 ,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 1 996年 1 0月~ 1 999年 9月 3年的试验资料 ,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 ;以 1 998年 1 0月~ 1 999年 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 ,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所建模型 ,分析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套种的高产节水灌溉定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需水规律 节水灌溉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卫玲 程思贤 +4 位作者 李娜 吴健 杨丽 李潮海 赵亚丽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6,共9页
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下,设置5个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 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下,设置5个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提升砂姜黑土地力和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松(耕)能够增加15~4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且深松(耕)对冬小麦季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提升和作物增产的效果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0.5%、6.6%、12.3%和6.0%,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提高3.6%.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分别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7.9%、9.5%、38.8%、7.9%和2.9%,分别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28.2%、30.9%、217.7%、20.4%和17.3%.综上,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改良和作物增产的效果最佳,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期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 砂姜黑土 土壤养分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吴金芝 汪洪涛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氮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4)虽然SSA3N1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轮耕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其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根层(0—80 cm)、降低深层(120—3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效果最优。【结论】夏深松相比夏免耕、秋季3年免耕1年翻耕相比秋免耕均可改善土壤性状。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的改土、增产增效和优化土壤硝态氮分布的效果总体最优,是适宜雨养玉–麦两熟体系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雨养旱地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性状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邵立威 罗建美 +1 位作者 尹工超 刘树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4-1122,共9页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作物生育期内对地上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肥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效率,平抑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有着巨大的增产空间。该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研究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的优化、夏玉米种植方式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夏玉米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冬小麦适期晚播(不迟于10月15日),同时适当增加播量,不影响生育期群体构建和产量水平。早熟品种‘小偃81’提早进入灌浆期,受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小,在不降低品质的同时粒重与产量稳定。夏玉米提早播10 d(6月10日与6月20日相比)平均增产17.2%,晚收获8 d(10月2日与9月24日相比)粒重增加19.5%。根据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品种特性,合理搭配生育期,在实现冬小麦稳产提质的同时,使充分发挥夏玉米的产量潜力成为可能。改变夏玉米的种植方式,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是40 cm与80 cm大小行种植和38 cm等行距种植,不适宜的是20 cm与100 cm大小行种植,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下产量提高15%以上。长期旋耕机械压实了犁底层,通过夏玉米深松播种种植,产量提高达31.3%,后茬小麦增产5.6%,但连续深松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夏玉米播种时增施钾肥产量提高2.6%。冬小麦增施磷肥产量提高7.4%,增施有机底肥增产6.8%,增施有机底肥和施磷肥产量提高8.8%,但无明显的累加效果。因此,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与适期的生育期搭配、种植方式调整、适时深松打破犁底层的耕作措施、速效肥与有机肥合理施用等栽培和管理技术,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逐步提高和稳定,充分利用玉米生长季丰富且集中的降水与光热资源,挖掘夏玉米产量,稳夏增秋的粮食增产模式更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增产 品种特性 生育期搭配 种植方式 深松 施肥 河北低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灌区冬小麦/夏玉米改良模式增产潜力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章建新 赵明 +1 位作者 图尔贡 卡地尔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1,33,共8页
田间试验系统地比较了新冬20/沈玉2002不同套种模式(“522模式”与“952模式”)及“521模式”下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的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522模式”新冬... 田间试验系统地比较了新冬20/沈玉2002不同套种模式(“522模式”与“952模式”)及“521模式”下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的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522模式”新冬20/沈玉2002周年产量(17838.2 kg·hm-2)较“952模式”(16550.9 kg·hm-2)增产7.8%,其中,冬小麦增产18.4%。“521模式”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周年产量为19905.0~20751.0 kg·hm-2,其中,冬小麦产量为9740~10275 kg·hm-2、夏玉米产量为9630~10211.0 kg·hm-2;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6.0、5.0左右,返青至成熟的总光合势290.2~324.3×104·m2·d·hm-2;夏玉米生育期111 d,大喇叭口期至吐丝后20 d的叶面积指数均保持在4左右,生育期间总光合势233.1~257.5×104·m2·d·hm-2,冬小麦和玉米总光合势为523.3~581.8×104·m2·d·hm-2;总干物质量38569.1~40487.0 kg· hm-2;冬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为85.7%~112.9%。“521模式”比“952模式”大幅度增产,是小麦行数和边行数及边际产量增大的结果,并将夏玉米播期提至麦收前15 d左右,延长玉米生育期(达110 d左右),优化株行配置使玉米增产显著,实现全年超高产。“521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了冬小麦边际补偿效应和玉米时间补偿效应,较“952模式”易获得周年超高产。并对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521模式” 超高产 边际效应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关劼兮 陈素英 +4 位作者 邵立威 张玉铭 张喜英 路杨 闫宗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63-1672,共10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代表华北平原高产区的栾城试验区和代表中低产区的南皮试验区进行,设置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3种处理,以生产上常用的旋耕为对照。所有处理夏玉米季均采用土壤免耕播种,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作物根系、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南皮试验区土壤深耕(松)显著地(P<0.05)提高了作物产量,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旋耕分别增加16.5%、19.3%和13.1%,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7.3%、16.2%和21.9%,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9%、17.6%和17.8%;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间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栾城试验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周年产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和旋耕均能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冬小麦播种后,与土壤耕作前比较,土壤深耕、深松和旋耕处理土壤紧实度南皮试验区分别平均降低71.6%和68.2%,栾城试验区分别降低88.8%和?7.7%,常用的旋耕模式在栾城试区没有降低土壤紧实度。小麦收获时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土壤耕作前的土壤容重,至夏玉米收获时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与耕作前基本一致,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南皮试验区, 3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栾城试验区,各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华北平原高产区连续实施土壤旋耕模式没有影响作物产量,而在中低产区实施土壤深耕或者深松模式更利于作物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高产区 中低产区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中纬度偶极模态与亚洲—非洲夏季降水 被引量:1
10
作者 明静 孙建奇 +1 位作者 李国平 裴军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3-421,共9页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在南半球的东半球,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本文定义其为偶...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在南半球的东半球,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本文定义其为偶极模态.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该模态的解释方差可以达到20%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偶极模态与亚非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尤其与我国华南、南亚以及热带非洲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南半球这一偶极模态的异常会影响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变化,从而造成向上述三个地区的水汽输送的多寡,并最终导致这三个地区夏季降水发生变化.本工作揭示的偶极模态变化独立于南极涛动,研究结果不但可以深化对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特征及影响的认识,而且对亚非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极模态 夏季降水 越赤道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越冬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青松 肖能武 +3 位作者 张凡 蔡高磊 杨立军 向礼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6-1313,共8页
为摸清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冬季繁殖特点,阻断其传播通道,保证小麦稳产丰产,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系统监测、人工接种模拟等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条锈病主... 为摸清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冬季繁殖特点,阻断其传播通道,保证小麦稳产丰产,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系统监测、人工接种模拟等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河域麦区,条锈菌不能在湖北十堰越夏,但可以越冬,冬季繁殖速度较慢,潜伏期一般在35~9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小麦条锈菌 越夏 越冬 流行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林耀 邹红 +6 位作者 李建华 余科秀 李茂年 宋朝阳 龚伟 朱文革 龚世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018-3021,共4页
从2008年开始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成功示范了保护地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用种量、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定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对该... 从2008年开始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成功示范了保护地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用种量、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定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实践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模式 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年耕作模式对夏玉米耕层土壤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赵东波 高建胜 +3 位作者 郭良海 郭建军 崔慧妮 郭智慧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20-25,共6页
为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高质量农田可持续发展,2018—2021年,采取裂区设计,冬小麦播种前旋耕(A)、深松(B)、深翻(C)作为主处理,夏玉米播种前免耕(X)、灭茬(Y)和旋耕(Z)作为副处理,对周年不同耕作模式与耕层土壤特征、夏玉... 为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高质量农田可持续发展,2018—2021年,采取裂区设计,冬小麦播种前旋耕(A)、深松(B)、深翻(C)作为主处理,夏玉米播种前免耕(X)、灭茬(Y)和旋耕(Z)作为副处理,对周年不同耕作模式与耕层土壤特征、夏玉米产量及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季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直接播种或灭茬播种结合的周年轮作(B-X、B-Y、C-X、C-Y),能有效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坚实度,达到改善耕层土壤特性,有助于维持优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在黄淮海一年两熟区要优于其它周年耕作模式;且夏玉米产量稳定,其中C-Y耕作模式比A-Z增产18.6%。小麦季播种前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播种前免耕或灭茬组成的周年耕作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值得推广的周年耕作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年耕作模式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 土壤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