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7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N纳米颗粒增强Sn焊点的性能与组织研究
1
作者 孙磊 何鹏 +3 位作者 张亮 张墅野 王文昊 张潘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学性能也得到增强。当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达到0.2%时,钎料的润湿角由初始的16.5°下降到13.8°,降幅为16.4%,焊点的剪切强度提高24.0%。对于微观组织,随着TiN纳米颗粒的加入,Sn-xTiN/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厚度由初始的6.5μm下降到5.8μm。继续增加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焊点界面IMC厚度则会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点 tin纳米颗粒 润湿角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魏永强 张华森 +5 位作者 张晓晓 顾艳阳 刘畅 吕怿东 韦春贝 钟素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2-104,共13页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分别在M2高速钢和单晶硅片(100)上制备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研究N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形貌结构、元素成分、相结构、纳米硬度、膜基结合力、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N2/Ar流量比为35/65时,薄膜表面粗糙度最低达到0.298μm;在N2/Ar流量比为40/60时,薄膜总厚度最高达574 nm;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均以(111)晶面为择优取向,硬度在22.95~27.15 GPa。在N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离子轰击作用最强,Zr/(Ti+Zr)的值较大(0.088),硬度和弹性模量最高分别达到27.15 GPa和271.14 GPa。在N_(2)/Ar流量比为25/75和30/70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膜基结合力最好,达到HF1等级。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稳定摩擦系数均在0.8左右,磨损率先增大后减小。N_(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546 V和1.167μA/cm^(2),薄膜对M2高速钢基体的保护率最高达到87.9%。结论采用电弧离子镀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复合方法,大幅改善了薄膜表面质量;N_(2)/Ar流量比可改变离子轰击强度的强弱,随着N_(2)/Ar流量比的增加,沉积离子轰击强度逐渐减弱,薄膜硬度和耐腐蚀性能逐渐下降;在N_(2)/Ar流量比为25/75时,薄膜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电弧离子镀 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 N_(2)/Ar流量比 纳米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的TiN纳米流体性能
3
作者 韩新月 王璐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了研究TiN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集热器(DASC)内的光热转换性能,首先使用聚丙烯酸(PAA)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乙二醇基TiN-PAA纳米流体,将该纳米流体在室温下静置观察其长期稳定性,发现100 mg/L TiN-PAA纳米流体静置310 d后,平均光谱透过率... 为了研究TiN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集热器(DASC)内的光热转换性能,首先使用聚丙烯酸(PAA)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乙二醇基TiN-PAA纳米流体,将该纳米流体在室温下静置观察其长期稳定性,发现100 mg/L TiN-PAA纳米流体静置310 d后,平均光谱透过率仅上升1.908%.然后研究了TiN-PAA纳米流体在DASC内的光热转换性能,分别讨论了纳米颗粒质量浓度、体积流量和光强对其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2.0 h后,相比基液,纳米流体的最终温度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100 mg/L TiN-PAA纳米流体的最终温度为80.12℃;纳米流体的效率随着体积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体积流量从1 mL/min增加到3 mL/min时,75 mg/L TiN-PAA纳米流体的效率增加了32.69%;随着光强的增加,TiN-PAA纳米流体的效率逐渐降低,当光强为800 W/m^(2)时,75 mg/L TiN-PAA纳米流体的效率达到了6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热转换 太阳能集热器 tin纳米颗粒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11钛合金表面TiN颗粒强化层组织与性能分析
4
作者 梁忠伟 林子顺 +3 位作者 唐荟 李天羿 张宇鹏 BALIGASIMA Patrick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9,共9页
提升TC11钛合金的耐磨损性能对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基于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艺,通过将研磨球和TiN粉末混合研磨的方式,在TC11钛合金表面实现了晶粒细化和弥散强化,成功制备了基于TiN颗粒增强的强化层,对表面形貌和... 提升TC11钛合金的耐磨损性能对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安全性能至关重要。基于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工艺,通过将研磨球和TiN粉末混合研磨的方式,在TC11钛合金表面实现了晶粒细化和弥散强化,成功制备了基于TiN颗粒增强的强化层,对表面形貌和微观组织特征进行研究,并评估其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处理后的TC11钛合金样品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表面硬度和耐磨损性能显著提升。与未处理和仅作普通研磨处理的样品相比,TiN颗粒增强的样品表面粗糙度分别降低了43.29%和23.14%,表面硬度分别提高了9.48%和1.8%,磨痕宽度分别降低了36.18%和33.18%。本文为改善TC11及其他钛合金材料的耐磨损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对提高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服役性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 tin颗粒 强化层 微观组织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对AZ61镁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柯迪 邱玮 +4 位作者 闫瑞 王育茹 陈维 李微 陈荐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97,共7页
通过在AZ61镁合金中添加质量分数0.5%TiN,研究了TiN对铸态及挤压态AZ61镁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iN后铸态和挤压态AZ61镁合金晶界处出现TiN颗粒,TiN未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添加TiN后铸态合金晶粒尺寸由243.2μ... 通过在AZ61镁合金中添加质量分数0.5%TiN,研究了TiN对铸态及挤压态AZ61镁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iN后铸态和挤压态AZ61镁合金晶界处出现TiN颗粒,TiN未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添加TiN后铸态合金晶粒尺寸由243.2μm减小到90.2μm,挤压态合金晶粒尺寸由8.1μm减小到5.1μm;添加TiN后,合金中第二相含量明显增多,挤压过程中晶粒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受到抑制,组织中出现不完全动态再结晶晶粒;添加TiN后铸态合金的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分别降低了38.3%,31.3%,30.0%,挤压态合金的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分别降低了3.3%,3.7%,28.3%,拉伸性能的降低与硬度较高TiN相在晶界处的偏聚、孪晶的产生、施密特因子的降低和织构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61镁合金 tin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偏压对TiN涂层微观结构、化学成分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牟存礼 鲁晓龙 +4 位作者 刘建 鲁艳 张晓 郝俊英 王强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8-578,共11页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技术在9Cr18钢等基材上沉积了TiN涂层,系统研究了不同偏压对涂层微观结构、化学成分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偏压的增加,TiN涂层的组织结构逐渐致密,晶粒细化为不规则的三棱锥状,涂层表面的致... 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技术在9Cr18钢等基材上沉积了TiN涂层,系统研究了不同偏压对涂层微观结构、化学成分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偏压的增加,TiN涂层的组织结构逐渐致密,晶粒细化为不规则的三棱锥状,涂层表面的致密度先增加后减少,而截面形貌始终保持致密结构.TiN涂层的择优取向为(200)面.涂层中Ti元素的含量在51 at%~56 at%(原子百分比)之间变化,外观颜色稳定为紫色.当偏压为-150 V时,涂层的硬度最高,约为21.2 GPa,弹性模量约为221 GPa.同时,涂层还具有最大压缩残余应力,约为2.79 GPa.在不同偏压下,涂层与基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结合强度,范围为49~74 N.施加适当的负偏压可以增加基体表面受到的离子轰击能量,促进涂层的致密化,减少孔隙和缺陷,提高涂层的机械性能以及涂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tin涂层 硬度与弹性模量 膜基结合强度 基体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Al体系结合剂配比对PcBN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汤黎辉 肖长江 +2 位作者 张群飞 郑皓宇 栗正新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为研究TiN-Al体系结合剂配比对PcBN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5.5 GPa、1500℃的条件下制备PcBN。研究发现:结合剂TiN、Al与cBN反应生成BN、TiB_(2)、TiN和AlN 4种物相。随着Al含量的提高,样品中AlN和TiB_(2)成分占比上升,TiN成分占比下降;当... 为研究TiN-Al体系结合剂配比对PcBN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5.5 GPa、1500℃的条件下制备PcBN。研究发现:结合剂TiN、Al与cBN反应生成BN、TiB_(2)、TiN和AlN 4种物相。随着Al含量的提高,样品中AlN和TiB_(2)成分占比上升,TiN成分占比下降;当TiN和Al的质量配比<17∶8时,样品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孔洞,样品不致密。随着Al含量的提高,孔洞数量减小以至消失,样品组织变得致密;经相对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耐磨性测试,结合剂中TiN与Al质量配比为9∶16时,PcBN样品组织最为致密,综合性能最好,此时其相对密度、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和磨耗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9.02%、4664 HV、6.60 MPa·m^(1/2)和7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N 高温高压 tin-Al 配比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N强化钛合金微观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8
作者 刘文荣 胡怡宁 +1 位作者 陈思宇 王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35,共10页
目的 提高TC4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制备纳米TiN陶瓷颗粒增强TC4复合材料。将TC4和纳米TiN/TC4试样浸入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实验,并分析评价其耐腐蚀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与扫描电子显微镜... 目的 提高TC4钛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制备纳米TiN陶瓷颗粒增强TC4复合材料。将TC4和纳米TiN/TC4试样浸入3.5%(质量分数)Na 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实验,并分析评价其耐腐蚀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组织、腐蚀形貌以及元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TC4和纳米TiN/TC4涂层与基体的冶金结合良好,没有明显裂纹。纳米TiN的完全熔化促进了纳米TiN/TC4复合材料中块状、条状TiXN相的析出。随着N含量降低,析出的TiXN相尺寸减小。二次析出的TiXN提供了大量形核位点,促进了纳米TiN/TC4晶粒转变为等轴晶。当浸泡1h后,TC4合金和纳米TiN/TC4复合材料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35.665 nA/cm^(2)、14.819 nA/cm^(2),极化电阻分别为2 084Ω、2 696Ω。浸泡10 d后,TC4的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而纳米TiN/TC4的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为4.458 nA/cm^(2),极化电阻增大为4253Ω。TC4合金和纳米TiN/TC4复合材料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主要由TiO_(2)组成,析出的Ti_(X)N能够促进纳米TiN/TC4钝化膜的形成。结论 由于TiXN作为微阴极优先诱导复合材料进入钝化状态,纳米TiN/TC4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明显优于TC4。纳米TiN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TC4合金的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电化学腐蚀 纳米tin TC4合金 微观组织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中TiN表面性质及Fe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陈伟 陈思 +2 位作者 李耀 孙风杰 张庆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6-110,118,共6页
为研究钢中钛系粒子TiN对氧化物冶金的作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TiN的表面性质及Fe原子在TiN低指数面的吸附构型性质。然后从TiN表面能、电子结构、态密度、分态密度及Fe原子在TiN表面的吸附能等方面展开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能量... 为研究钢中钛系粒子TiN对氧化物冶金的作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TiN的表面性质及Fe原子在TiN低指数面的吸附构型性质。然后从TiN表面能、电子结构、态密度、分态密度及Fe原子在TiN表面的吸附能等方面展开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能量越低表面结构越稳定原则,TiN的(001)表面结构最稳定。在3种Fe原子吸附模型Fe-Ti位、Fe-N位和Fe-bridge位中,Fe-N位吸附结构吸附能绝对值最大,结构最稳定,Fe-N位为最佳吸附原子位置。因此,本文为钢中TiN粒子细化晶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钢中TiN粒子与钢基体的界面结合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粒子 第一性原理 表面能 电子结构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345B钢表面超音速电弧喷涂沉积TiN-TiO_(2)层状硬质涂层研究
10
作者 巫林 张德寿 +1 位作者 郑宝超 于振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69,76,共6页
为提高Q345B结构钢的表面硬度和强度,采用超音速双丝电弧喷涂在其表面合成沉积TiN-TiO_(2)层状涂层。通过XRD、XPS、SEM及EDS,分析了涂层的物相和元素组成、表面形貌和涂层-基底界面处的元素扩散行为。使用纳米压痕仪测试涂层的杨氏模... 为提高Q345B结构钢的表面硬度和强度,采用超音速双丝电弧喷涂在其表面合成沉积TiN-TiO_(2)层状涂层。通过XRD、XPS、SEM及EDS,分析了涂层的物相和元素组成、表面形貌和涂层-基底界面处的元素扩散行为。使用纳米压痕仪测试涂层的杨氏模量和硬度。结果表明,涂层由TiN、TiO_(2)、TiN_(0.3)三种不同相组成,涂层结构致密,孔隙率较低,界面处存在一定厚度的冶金结合区。同时涂层表现出极高的硬度和较高的杨氏模量,分别为26.3 GPa和251.3GPa,硬度约是Q345B结构钢基体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电弧喷涂 tin涂层 Q345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to Controlling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in Oxide-Based Materials
11
作者 Alexandra Kuriganova Nina Smirnova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6,共16页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ies for fabr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that provide control over their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ompositions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ies for ...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ies for fabr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that provide control over their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ompositions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step in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s of materials with well-defined functional properties.Pulse electrolysis,a top-down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viable method for producing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with a particular efficacy in the synthesis of tin oxides.This method allows for significant control over the composition and shape of the resulting tin oxides particles by modifying the anionic composition of the aqueous electrolyte,obviating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capping agents in the synthesis process and eliminating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temperature post-treatments.Th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oxides are found to be contingent upon the differing stabilities of tin fluoride and chloride complexes,as well as the distinct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loride and fluoride anions with an oxidized tin surface,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varying kosmotropic/chaotropic nature of these anions.Th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tained dispersed tin oxides would thus determine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as a photocatalyst,or as an oxyphilic component of a hybrid support for a platinum-containing electro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oxide Pulse electrolysis Lithium-ion battery PHOTOCATALYSIS Fuel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ing wear resistance of TiN-coated 1.3343 high-speed steel punches through deep cryogenic treatment and tempering
12
作者 Ferhat CERİTBİNMEZ Fatih HayatiÇAKIR Berkent PARİ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350-362,共13页
In this study,samples obtained from 1.3343 high-speed steel punches with TiN coatings were tested.The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heat treatment at different cryogenic temperatures(<196℃)and durations(12,24 and 36 h... In this study,samples obtained from 1.3343 high-speed steel punches with TiN coatings were tested.The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heat treatment at different cryogenic temperatures(<196℃)and durations(12,24 and 36 h),followed by tempering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200,500℃).For performance testing,a ball-on-disk wear test setup was utilized and a total of 6 groups of samples were examined.The effects of cryo-treatment and tempering on microstructure were revealed through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XRD diffraction),and Rietveld analysis.Additionally,the hardness of the punches was measured with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s.The optimal wear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36 h deep cryo-treated and 200℃tempered samples.Th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indicates that by cryogenic treatmen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retained austenite transformed into martensite and secondary carbides formed,resulting in improved wear resistance and a slight increase in har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ogenic treatment high-speed steel PUNCH tin secondary carbides retained austenite Rietveld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approach for recycling arsenic and tin from low-grade tin middlings using a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g
13
作者 LI Lei XU Zhi-peng +4 位作者 HE Jun-li XIAO Yang SUN Yi-xuan LEI Yun ZHOU J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50-3067,共18页
Massive amounts of low-grade tin middlings have been produced from tin tailings,in which arsenic and tin are worthy to be recycled.Owing to high sulfur content in these tin middlings,a novel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 Massive amounts of low-grade tin middlings have been produced from tin tailings,in which arsenic and tin are worthy to be recycled.Owing to high sulfur content in these tin middlings,a novel self-sulfurization roasting was proposed to transform,separate and recover arsenic and tin in this research.There was no extra curing agent to be added,which decreased the formation of pollutant S-containing gas.The self-sulfurization process involved a two-stage roasting of reduction followed by sulfurization.First in reduction roasting,FeAsS decomposed to FeS and As and the As then transformed to As_(4)(g)and As_(4)S_(4)(g),via which the arsenic was separated and recovered.The arsenic content in the first residue could be decreased to 0.72 wt.%.Accompanied with it,the FeS was firstly oxidized to Fe_(1−x)S and then to SO_(2)(g)by the coexisted Fe_(2)O_(3),and finally reduc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dependent Fe_(2)O_(3)to form Fe_(1−x)S.In the followed sulfurization roasting,the Fe_(1−x)S sulfurized SnO_(2)to SnS(g),due to which tin could be recovered and its content in the second residue decreased to 0.01 wt.%.This study provided an efficient method to separate and recover arsenic and tin from low-grade tin mid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grade tin middlings continuous sulfur transformation self-sulfurization separation of arsenic and tin RECYC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N-GTP算法的煤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晓辉 刘再斌 +5 位作者 张东亮 马良 陈宝辉 雷晓荣 白宝军 晏俊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48,共8页
【背景】煤矿三维地质模型是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地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和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到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 【背景】煤矿三维地质模型是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对实现煤炭精准开采和地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模型若不能准确描述构造和地层之间的关系,将会影响到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采区规划、采掘工艺及生产效率等方面。【方法】以内蒙古桌子山煤田棋盘井煤矿为例,结合现场的地质资料、断层成果和验证结果,开展高精度的煤矿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首先,通过空间配准、交叉验证和联合反演等手段对地质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为精确的建模数据;其次,通过沉积构造规律研究,掌握沉积演化特征和构造发育规律;然后,通过不规则三角网-广义三棱柱(TIN-GTP)算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建模技术能够有效、准确且快速地模拟任意复杂地质体,为处理地层不整合、地层尖灭、煤层分叉和断层切割等问题提供了便利。同时,构建了棋盘井煤矿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其顶底板等不同尺度地质模型,为实现矿井地质透明化智能开采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经验证,模型误差值均处于0.2 m以下,且0~0.1 m范围内占整体95%,表明该建模技术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tin-GTP算法 特殊地质现象 棋盘井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制备cBN@TiN粉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展鹏 刘润平 +4 位作者 郭伟明 谭大旺 罗嗣春 林华泰 内藤牧男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采用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分别制备了cBN@TiO_(2)(TiO_(2)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和cBN@(TiO_(2)+C)(TiO_(2)+碳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然后在1600℃、N_(2)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制备cBN@TiN(TiN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前后粉... 采用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分别制备了cBN@TiO_(2)(TiO_(2)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和cBN@(TiO_(2)+C)(TiO_(2)+碳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然后在1600℃、N_(2)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制备cBN@TiN(TiN包覆立方氮化硼)粉体,研究了高温热处理前后粉体的物相组成与微观形貌以及高温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可以使纳米TiO_(2)和纳米TiO_(2)+C颗粒均匀包裹在cBN颗粒表面。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TiO_(2)与cBN反应生成液相B_(2)O_(3),促进了cBN相变成六方氮化硼(hBN),cBN的高温稳定性差,以cBN@TiO_(2)为原料制备的cBN@TiN粉体颗粒表面形成由TiN相和hBN相组成的片状结构层;当存在碳时,TiO_(2)会优先与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N,抑制B_(2)O_(3)的生成,从而降低cBN相变量,此时cBN的高温稳定性好,以cBN@(TiO_(2)+C)为原料制备的cBN@TiN粉体颗粒表面形成主要为TiN相的颗粒结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包覆cBN粉体 高温热处理 机械干态颗粒涂层技术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面取向对TiN涂层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赵蒙 周晖 +4 位作者 何延春 张凯锋 贵宾华 汪科良 蒋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7-205,共9页
目的TiN涂层的晶面择优生长取向对其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前TiN涂层晶面取向对其导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尚未明确。因此,将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开展晶面取向对涂层导电性能影响的研究。方法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晶面取向对TiN表面能... 目的TiN涂层的晶面择优生长取向对其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前TiN涂层晶面取向对其导电性能的影响机理尚未明确。因此,将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开展晶面取向对涂层导电性能影响的研究。方法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晶面取向对TiN表面能、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布居及自由电子相对浓度的影响。同时,利用HiPIMS技术实现了不同晶面取向TiN涂层的制备。结果经过理论计算,TiN(200)晶面模型具有更高的自由电子相对浓度,主要是因为(200)晶面模型中,Ti—N键对电子的“束缚”更小。接触电阻测试证明,涂层中的(200)晶面生长取向越明显,涂层的ICR值越低。结论经过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表明,TiN涂层中的(200)晶面生长取向有利于提升TiN涂层的导电性能,该取向越明显,涂层的ICR值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双极板 tin涂层 HIPIMS 晶面取向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处理对TiN液析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张永余 马崑 +1 位作者 闵义 刘承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7-973,共7页
为研究镁处理对钛微合金钢在凝固过程中TiN液析行为的影响,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试验钢.利用SEM-EDS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铸坯径向不同位置处镁处理钢对比非镁处理钢中夹杂物的成分和尺寸变化,并用FactSage软件对夹杂物的形成和析出进... 为研究镁处理对钛微合金钢在凝固过程中TiN液析行为的影响,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了试验钢.利用SEM-EDS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铸坯径向不同位置处镁处理钢对比非镁处理钢中夹杂物的成分和尺寸变化,并用FactSage软件对夹杂物的形成和析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钢中TiN夹杂均在凝固前沿的液相中生成.氮含量增加,凝固过程中TiN的析出温度升高和析出量增加,并对后续Ti4C2S2和MnS的析出产生影响.非镁处理条件下,铸坯1/4处和中心处TiN夹杂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48和2.11μm,镁处理后,尺寸分别降为1.50,1.45μm和1.48,1.38μm,数密度也有所增大.添加微量Mg,MgO·Al_(2)O_(3)即可稳定存在于钢中并在钢液降温过程中成为TiN的凝固核心,促使TiN夹杂分布弥散,减少了大尺寸TiN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处理 钛微合金钢 tin 析出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度合成油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18
作者 张全德 陈庆春 +3 位作者 苏桐 赵勤 郭峰 王晓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18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对合成油的运动黏度(40、100℃)、倾点、闪点和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316不锈钢和单晶硅片基底表面制备CrN/TiN多层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FIB-TEM表征手段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用纳米压痕仪和划痕仪测试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利用球-盘式摩擦试验机表征薄膜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XPS对摩擦实验后的磨痕元素价态进行表征。结果CrN/TiN薄膜具有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FCC)、异质多层结构,且其硬度可达32.2 GPa。在干摩擦条件下,与裸316基体相比,经表面镀制CrN/TiN薄膜后平均摩擦因数由0.95降至0.71,磨损深度由25.0μm降至16.8μm。在合成油作用下,316不锈钢-GCr15钢球(钢-钢摩擦副)、CrN/TiN多层薄膜-GCr15钢球(CrN/TiN多层薄膜-钢摩擦副)2种摩擦配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在同一黏度条件下薄膜试样的磨损率更低。结论CrN/TiN多层薄膜在PAO与TME复配获得的一系列不同黏度合成油的作用下,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薄膜的磨损率和磨损深度逐渐下降,其减摩抗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磨痕表面的XPS分析可知,合成油中极性的酯基吸附在滑动界面,增强了油膜的承载性能,从而减缓了对偶间的摩擦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tin多层薄膜 聚α烯烃 多元醇酯 摩擦学性能 固-液复合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表面TiN/Ti涂层的热腐蚀行为研究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19
作者 孙志平 郭红星 +3 位作者 唐昌伟 何光宇 李玉琴 陈永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6-166,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估涂层性能、延长压气机叶片的使用寿命,进行TiN/Ti涂层及冲蚀后TiN/Ti涂层的热腐蚀行为机制研究。方法进行了完整TiN/Ti涂层及冲蚀后TiN/Ti涂层300℃/120h的热腐蚀实验,腐蚀介质为95%(质量分数)Na_(2)SO_(4)+5%(质量分数)NaC... 目的综合评估涂层性能、延长压气机叶片的使用寿命,进行TiN/Ti涂层及冲蚀后TiN/Ti涂层的热腐蚀行为机制研究。方法进行了完整TiN/Ti涂层及冲蚀后TiN/Ti涂层300℃/120h的热腐蚀实验,腐蚀介质为95%(质量分数)Na_(2)SO_(4)+5%(质量分数)NaCl。冲蚀实验采用形状不规则的SiO_(2)颗粒,冲蚀角为45°,冲蚀速度为130 m/s,供砂速率为6.4 g/min。建立了完整TiN涂层、表面具有孔洞的TiN涂层及表面具有Ti液滴的TiN涂层3种第一性原理腐蚀计算模型。结果TiN/Ti涂层热腐蚀后,液滴处发生氧化并且变得疏松;样品切割边缘产生腐蚀锈迹,最终出现鼓包和裂纹;冲蚀后,涂层表面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相较于未冲蚀区域,冲蚀坑周围更容易出现腐蚀。在热腐蚀过程中,SO_(4)^(2-)中的O和完整TiN涂层中的Ti以及液滴中的Ti电子云团接触,存在电荷转移及成键倾向,具体为Ti失电子、O得电子,腐蚀主要发生在SO_(4)^(2-)中的O与Ti之间。结论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与热腐蚀的实验结果相一致,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可以从微观上反映液滴和孔洞等缺陷对涂层热腐蚀行为的影响,能够为分析涂层的热腐蚀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钛涂层 热腐蚀行为 冲蚀 第一性原理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优化设计及热稳定性评价
20
作者 严梦迪 邓敏蒂 +4 位作者 陈金志 袁文旭 刘瀚泽 谢浩 闵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0-197,共8页
目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核心材料。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Ti 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测定红外反射层Ti N、吸收层Ti NO的折射率n、消光系数k,对Ti N层建立Tauc-Lorentz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对Ti N... 目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核心材料。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Ti N/TiNO/SiO_(2)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测定红外反射层Ti N、吸收层Ti NO的折射率n、消光系数k,对Ti N层建立Tauc-Lorentz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对Ti NO层建立Drude模型进行数据迭代优化拟合。通过TFCalc光学镀膜设计软件,设置连续目标在300~1500 nm光谱区反射率低于5%,得到软件优化的反射率曲线、各层的最优厚度,确定优化的工艺参数。利用UV-VIS-NIR、FTIR、SEM、XRD、EDS、AFM和XPS表征优化涂层的光学性能、评价热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涂层,吸收率为0.906、发射率为0.0852;经265℃、600 h热处理后,涂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分别为0.933和0.1033,PC值小于0.01。随热处理时间的增长,α有小幅上升;热处理时间对ε的影响较小;这与表面Si O_(2)氧化物薄膜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晶粒的长大有关。热处理后,发现涂层表面局部位置有少量的小坑,但涂层的表面成分不变。非晶基质Si O_(2)和Ti O_(2)的再结晶是吸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热处理后的涂层表面非常致密,粗糙度的降低有利于阻碍氧原子向内层的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热稳定性。结论优化的Ti N/TiNO/SiO_(2)涂层,选择性吸收性能及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nO/SiO_(2) 太阳能 选择性吸收 涂层 优化设计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