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类钙调素ScCML13与SCMV运动蛋白P3N-PIPO的互作研究
1
作者 玉泉馨 杨宗桃 +7 位作者 张海 程光远 焦文迪 曾康 罗廷绪 黄国强 王璐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55-1866,共12页
类钙调素(Calmodulin-like,CML)是植物特有的钙信号感受器蛋白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转导。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中CML应答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甘蔗热带种Badil... 类钙调素(Calmodulin-like,CML)是植物特有的钙信号感受器蛋白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转导。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中CML应答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甘蔗热带种Badila(S.officinarum)中克隆了一个CML基因,命名为ScCML13。该基因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519 bp,编码172 a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CML13属于稳定的亲水脂溶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有4个结合Ca2+的EF-hand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及单子叶C3和C_(4)植物中具有明显分化;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试验表明,ScCML13与SCMV的运动蛋白P3N-PIPO互作。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ScCML13定位于内质网和细胞核。共定位试验发现ScCML13会干扰SCMV-P3N-PIPO的质膜(plasma membrane)或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发现,ScCML13基因主要在甘蔗叶片中表达,在节间和根中的相对表达量低;ScCML13基因在感染SCMV后2 h显著上调,随后下调至与对照组相比的水平,而在感染后期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钙调素 甘蔗花叶病毒 P3N-PIPO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MV和SCMV侵染玉米的细胞超微病变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卫兵 洪健 周雪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运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了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侵染玉米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线状SrMV和SCMV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在感病细胞的细胞质内,同时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柱状内含体.SrMV引起风轮体和卷筒体... 运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了高粱花叶病毒(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CMV)侵染玉米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线状SrMV和SCMV粒子分散或成束分布在感病细胞的细胞质内,同时在细胞质中产生大量柱状内含体.SrMV引起风轮体和卷筒体,属于Edwardson等划分的第 型,一些内含体分布于细胞壁附近,有的直接与细胞壁胞间连丝相接.SCMV引起风轮体、卷筒体和片层聚集体,属于第 型,一些成束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存在于筛管中.对两种病毒的细胞病理学效应作了比较,并对可能与病毒胞间运动相关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花叶病毒 甘蔗花叶病毒 柱状内含体 细胞病理学 超微结构 玉米 叶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毒(SCMV)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艳茹 翟玉山 +4 位作者 邓宇晴 成伟 程光远 杨永庆 徐景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针对已公布的18个甘蔗花叶病毒(SCM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 5.1分析了其11个蛋白(P1、HC-Pro、P3、6K1、CI、6K2、VPg、NIa-Pro、Nib、CP-C和多聚蛋白)编码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并结合其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了部分基因在SCMV进化过程中的... 针对已公布的18个甘蔗花叶病毒(SCM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 5.1分析了其11个蛋白(P1、HC-Pro、P3、6K1、CI、6K2、VPg、NIa-Pro、Nib、CP-C和多聚蛋白)编码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并结合其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了部分基因在SCMV进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变异位点.结果显示:P1和CP-N端的变异性程度较大,P1蛋白多样性最高;CP-C端变异性和多样性均较低;PIPO受到的选择压最小,但多样性最低,可能是由于PIPO与P3共用一段编码序列.来源于甘蔗的SCMV多聚蛋白的第2 853、2 897和2 904个氨基酸位点(在CP中部)分别为T、R和E,而来源于玉米的SCMV多聚蛋白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S、K和D,表明这3个位点具有寄主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种群结构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侵染对转SCMV-CP基因甘蔗光合速率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姚伟 段真珍 +3 位作者 陈义强 何正权 张木清 陈如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9,共5页
对转SCMV-CP基因甘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由于外源CP基因的导入,病毒在植株体内无法正常复制繁殖,从而保护了植株细胞免受因病毒侵染造成的伤害。未转基因甘蔗接种后病毒迅... 对转SCMV-CP基因甘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由于外源CP基因的导入,病毒在植株体内无法正常复制繁殖,从而保护了植株细胞免受因病毒侵染造成的伤害。未转基因甘蔗接种后病毒迅速繁殖蔓延,受害叶片对活性氧清除能力的下降,促使有毒物质活性氧的积累,启动膜脂过氧化,造成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花叶病毒 活性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辣椒及玉米幼苗病毒病快速检测
5
作者 崇晓月 张树根 +3 位作者 王培 张秦 张军民 周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作物病毒病发生的早期检测能够为病害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关键信息。为探究病毒病早期无损检测的可行方法,本文分别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辣椒轻斑驳病毒侵染的辣椒幼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玉米幼苗以及相应的健康... 作物病毒病发生的早期检测能够为病害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关键信息。为探究病毒病早期无损检测的可行方法,本文分别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辣椒轻斑驳病毒侵染的辣椒幼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玉米幼苗以及相应的健康幼苗为测试样品,对病毒侵染早期的辣椒和玉米幼苗开展了快速、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数据及叶绿素荧光数据进行不同预处理后,使用随机森林(RF)、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了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RF模型最适于辣椒显症前或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均为78.3%和80.0%;玉米显症前叶片高光谱数据经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的OPLS-DA模型最适于其带毒情况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0.0%和100.0%;叶绿素荧光OPLS-DA模型最适于玉米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本研究为生产上使用高光谱或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早期检测作物幼苗病毒病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叶绿素荧光成像 检测 辣椒轻斑驳病毒 甘蔗花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SCMV玉米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引致的生理病变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晓琴 伦璇 +2 位作者 周凌云 许东林 周国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甜玉米上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分离物属于玉米变异组,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上的SCMV分离物有较大差异。其CP基因核苷酸同一率与广东甜玉米分离物(AJ310105)为91.6%,而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分离物... 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甜玉米上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分离物属于玉米变异组,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上的SCMV分离物有较大差异。其CP基因核苷酸同一率与广东甜玉米分离物(AJ310105)为91.6%,而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分离物同一率为85.1%-87.1%。通过对该分离物侵染甜玉米所致的细胞病变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多种细胞器病变外,还有4种类型的内含体,即风轮体、卷筒体、束状体和片层集聚体,部分束状体与胞间连丝相连,可能与病毒胞间运转有关。该分离物机械摩擦接种侵染甜玉米后,引致寄主植物叶组织PAL和SOD酶活性较大的变化,其中PAL活性在侵染早期比对照低,随后比对照高,SOD活性比对照稍高,而POD和CAT酶活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基因 序列分析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类泛素蛋白UBL5应答SCMV侵染及其与SCMV-6K2的互作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宗桃 刘淑娴 +5 位作者 程光远 张海 周营栓 商贺阳 黄国强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2-341,共10页
泛素化修饰在蛋白功能调控、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类泛素蛋白(ubiquitin-likeproteins,UBLs)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重要组分。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 泛素化修饰在蛋白功能调控、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类泛素蛋白(ubiquitin-likeproteins,UBLs)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重要组分。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从甘蔗(Saccharumspp.hybrid)中分离鉴定了1个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编码蛋白6K2互作的类泛素蛋白UBL5,命名为Sc UBL5,长度为73aa。本研究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c UBL5与SCMV-6K2互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 UBL5为稳定的亲水性非分泌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c UBL5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c UBL5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Sc UBL5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完成形态建成的正一叶、第7叶、根和第8节间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成熟的心叶和第3节间;SCMV侵染对Sc UBL5基因表达影响显著,Sc UBL5基因在侵染早期显著上调,侵染后期下调但显著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类泛素蛋白 甘蔗花叶病毒 6K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PsbR亚基应答SCMV侵染及其与SCMV-6K2的互作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海 程光远 +4 位作者 杨宗桃 刘淑娴 商贺阳 黄国强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22-1530,共9页
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的PsbR亚基对于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的组装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克隆了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的PsbR亚基编码基因,命名为ScPsbR,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 ... 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的PsbR亚基对于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的组装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克隆了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的PsbR亚基编码基因,命名为ScPsbR,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 hybrid,Y2H)验证了ScPsbR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编码蛋白6K2的互作。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PsbR具有典型的PsbR亚基结构域,无信号肽,具有1个跨膜结构域,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在C3和C4植物中存在明显的分化。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ScPsbR定位于叶绿体且与SCMV-6K2共定位。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试验进一步验证了ScPsbR与SCMV-6K2的互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ScPsbR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在根和茎中表达极少,未成熟叶片和初衰叶中次之,成熟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SCMV侵染显著影响ScPsbR基因表达,ScPsbR基因在侵染0~12 h显著上调,侵染1~5 d下调至略低于对照的水平,但差异不显著,侵染7~15 d显著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bR亚基 甘蔗花叶病毒 6K2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易化子家族蛋白Sc ZIFL1与6K2互作应答SCMV侵染
9
作者 刘淑娴 杨宗桃 +5 位作者 程光远 张海 周营栓 商贺阳 黄国强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080-3090,I0001-I0012,共23页
易化子超家族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在生物中普遍存在,锌诱导类辅助因子(zinc induced facilitator like,ZIFL)是MFS成员,参与小分子有机物运输。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从甘蔗(Sa... 易化子超家族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在生物中普遍存在,锌诱导类辅助因子(zinc induced facilitator like,ZIFL)是MFS成员,参与小分子有机物运输。本课题组前期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从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中分离鉴定了1个与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编码蛋白6K2互作的ZIFL,命名为Sc ZIFL1。本研究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 FC)进一步验证了Sc ZIFL1与SCMV-6K2的互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 ZIFL1长度为484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Sc ZIFL1具有MFS保守的半胱氨酸模体、特征基序及反向运输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间,以及单子叶C_(3)植物和C_(4)植物之间存在明显分化。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Sc ZIFL1定位于液泡膜,部分与SCMV-6K2共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Sc ZIFL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茎中表达最高,叶中次之,根中最低;在完成形态建成且处于旺盛工作状态的+1叶和第8节间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成熟的心叶、第3节间和渐衰叶片+7叶;接种SCMV后,Sc ZIFL1表达量在侵染早期显著上调,随后持续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毒 6K2 ZIFL1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新品种云蔗1640花叶病原的检测与脱毒种苗生产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转娣 赵培方 +4 位作者 杨洪昌 昝逢刚 覃伟 杨立凡 郭家文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甘蔗花叶病是导致甘蔗品种减产的重要病害,通过应用甘蔗健康种苗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种苗的抗病能力。‘云蔗1640’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培育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适宜在我国热区推广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采样调查... 【目的】甘蔗花叶病是导致甘蔗品种减产的重要病害,通过应用甘蔗健康种苗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种苗的抗病能力。‘云蔗1640’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培育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适宜在我国热区推广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采样调查结合RT-PCR检测的方法,完成了‘云蔗1640’甘蔗品种的花叶病毒带病情况调查,开展了‘云蔗1640’健康种苗的脱毒处理与品种的快繁。【结果】确认‘云蔗1640’携带有甘蔗花叶病毒,其主要的病原以甘蔗线条花叶病毒为主,甘蔗花叶病毒次之,不带有高粱花叶病毒。通过温水处理结合茎尖脱毒的方法培养获得了‘云蔗1640’健康种苗。研究表明经RT-PCR的方法检测线条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的脱毒效率分别为10.12%和90.62%。经筛选出不带病原的脱毒种苗作为原种开展健康种苗的组培快繁。【结论】糖料蔗健康种苗的繁育是一种有效的良种繁育技术,可加快优异甘蔗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优异种质,是我国蔗区老品种提纯复壮的新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云蔗1640’ 花叶病 脱毒种苗 种苗繁育与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小艳 王文治 +2 位作者 沈林波 冯翠莲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28,共7页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SCSMV及其所致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甘蔗 花叶病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叶病的基因工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文治 马滋蔓 +4 位作者 张树珍 杨本鹏 蔡文伟 顾丽红 李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6,30,共6页
甘蔗花叶病(Sugarcane mosaic disease)是世界上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严重的影响了世界甘蔗的产量。对甘蔗花叶病病原菌分类、病原系统侵染的过程、相关致病机理、病原菌检测手段以及抗甘蔗花叶病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花叶病 致病机理 病毒检测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比较定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吕香玲 李新海 +4 位作者 谢传晓 郝转芳 吉海莲 史利玉 张世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收集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QTL定位信息,借助玉米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进行了整合。在国内外研究中,累计报道81个抗病毒基因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比较定位发现这些位点集中分布于第3和6染色体。采用元分析技术,确定3... 收集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QTL定位信息,借助玉米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进行了整合。在国内外研究中,累计报道81个抗病毒基因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比较定位发现这些位点集中分布于第3和6染色体。采用元分析技术,确定3个"一致性"抗病毒QTL,其中1个位于第3染色体,在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上覆盖的范围为6.44cM;2个位于第6染色体,覆盖范围分别为6.16cM和27.48cM。借助比较基因组学策略,在第3染色体"一致性"QTL区间内筛选出4个抗病位置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为确定和克隆抗病主效基因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蔗花叶病毒 数量性状位点 比较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蔗脱毒对光合作用及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19
14
作者 潘大仁 许莉萍 +1 位作者 罗俊 傅华英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0-323,共4页
分析了茎尖培养获得的花叶病脱毒果蔗拔地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n)及一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脱毒果蔗的叶绿素含量、Pn、光合系统 原初光能转换率和潜在光化学反应活性均比感染花叶病的果蔗高 ,而且脱毒果蔗... 分析了茎尖培养获得的花叶病脱毒果蔗拔地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n)及一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脱毒果蔗的叶绿素含量、Pn、光合系统 原初光能转换率和潜在光化学反应活性均比感染花叶病的果蔗高 ,而且脱毒果蔗生长快 ,后期不早衰 ,蔗茎产量比未脱毒的高 30 %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花叶病 脱毒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2 位作者 袁力行 韩晓清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1-396,共6页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4 6份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两年抗甘蔗花叶病毒鉴定 ,筛选出高抗系 8份 (K2 2、CN96 2、P138、齐 318、中自 0 1、金黄 96 B、齐 319、Pa4 0 5 ) ,抗病系 7份 (旱 2 1、中自 0 3、旱 2 3、农大 178、获白、K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4 6份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两年抗甘蔗花叶病毒鉴定 ,筛选出高抗系 8份 (K2 2、CN96 2、P138、齐 318、中自 0 1、金黄 96 B、齐 319、Pa4 0 5 ) ,抗病系 7份 (旱 2 1、中自 0 3、旱 2 3、农大 178、获白、K12、黄早四 )。用 SSR标记研究了 4 6份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4 9对引物共检测出 16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 10个 ,平均为 3.4 3个。 U PGMA聚类分析表明 ,供试自交系可分为 7群 ,划群结果与系谱和育种家经验基本相符。 15份抗病毒自交系分散于 4群 (A、B、E、G) ,依据杂种优势原理 ,可用于改良同一群内感病系的抗性 ;其中群 E和亚群 GII被鉴定为抗病毒种质 ,可用于组建抗病群体。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抗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群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东林 周国辉 +1 位作者 沈万宽 邓海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6-1920,共5页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之一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情况,从广东广州、翁源、博罗及广西南宁等地甘蔗产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叶片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P1:5′-ACAGCAGAWGCA...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之一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情况,从广东广州、翁源、博罗及广西南宁等地甘蔗产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叶片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P1:5′-ACAGCAGAWGCAACRGCACAAGC-3、P2:5′-CTCWCCGACATTCCCATCCAAGCC-3′,Y=C/T,W=T/A,K=G/T,R=A/G),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表明48%的样品受到SrMV侵染。根据寄主类型和地理来源,选取10份代表性样品,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病毒CP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确认均为SrMVCP序列。为揭示SrMV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采用Clustal W方法对本文鉴定的10个SrMV分离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全部18个SrMV株系或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联配,并计算核苷酸同一性,结果显示各个SrMV分离物之间的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为76%~100%。基于病毒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rMV种内分化成2个遗传变异类群,即杂种甘蔗组(HS group)和高贵甘蔗组(Nsgroup),它们的分离物大多分别来自杂种甘蔗(hybrid sugarcane)寄主和高贵甘蔗(noble sugarcane)寄主。分离物之间的平均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在两组组内分别为87%和90%,两组间为80%。说明两组SrMV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寄主隔离是导致该病毒种内分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甘蔗花叶病的防治和抗病毒育种工作中,除需注意病原的种类和寄主类型外,还应充分考虑病原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 高粱花叶病毒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定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旭 李新海 +5 位作者 郝转芳 王振华 田清震 李明顺 白丽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83-988,共6页
利用玉米自交系X178(抗)和B73(感)组配的F2群体(234个单株),构建了包含249个SSR和AFLP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659.3cM,平均图距6.58cM。采用人工接种法对216个F3家系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分别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 利用玉米自交系X178(抗)和B73(感)组配的F2群体(234个单株),构建了包含249个SSR和AFLP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659.3cM,平均图距6.58cM。采用人工接种法对216个F3家系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分别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抗病QTL与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在3个发育阶段检测到的抗病QTL数目及作用方式略有不同。在苗期和拔节期各检测到4个抗病QTL,分别位于第3、5、6和9染色体上,可解释总表型变异的53.9%和54.8%;在抽雄期检测到5个抗病QTL,位于第2、3、5、6和9染色体上,可解释总表型变异的65.1%。在3个发育阶段第5染色体上的抗病QTL均表现为主效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6.1%~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2 位作者 李明顺 李文华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选用 2个抗病自交系 (黄早四、Pa4 0 5 )与 2个感病自交系 (掖 10 7、Mo17)配制 4套杂交组合 ,通过对双亲、F1 、F2 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和... 选用 2个抗病自交系 (黄早四、Pa4 0 5 )与 2个感病自交系 (掖 10 7、Mo17)配制 4套杂交组合 ,通过对双亲、F1 、F2 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杂交组合F1 的抗感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掖 10 7组配的两个组合均表现感病 ,抗病遗传以正向显性或超显性效应为主 ;而以Mo17为亲本的组合表现抗病和高抗 ,抗病遗传以负向加性效应为主 ;抗病基因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其中以加性 显性互作和显性 显性互作更为突出。黄早四和Pa4 0 5对甘蔗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力较高 (变幅为 6 3.11%~ 98.2 8% ) ;两者分别含有至少 2对和 1对抗病基因。研究表明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互作效应普遍存在 ,且在不同杂交组合中作用方式不同 ;抗病性受多对基因控制 ,存在效应强弱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分析 抗病基因 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病毒侵染的果蔗(Badila)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以飞 戴艳 +2 位作者 潘大仁 陈观水 高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8-291,共4页
采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d ifferential d isp lay,简称DD-PCR)对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 osaic virus,SCMV)侵染的果蔗(Bad ila)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用随机筛选出的23对引物组合扩增出9条差异条带,其中4条是有明显差异表达的cDNA条... 采用荧光标记差异显示技术(d ifferential d isp lay,简称DD-PCR)对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 osaic virus,SCMV)侵染的果蔗(Bad ila)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用随机筛选出的23对引物组合扩增出9条差异条带,其中4条是有明显差异表达的cDNA条带,5条是表达强弱的差异条带.同时对一些影响荧光标记DD-PCR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甘蔗花叶病毒 差异显示(DD)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1 位作者 郭明 景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tiana glutinosa)、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和曼陀罗 (Daturastramonium)。MDMV B对鉴别寄主天玉 1号、熊岳 191、忻粱 7号、忻粱 52号、Atlas、Rio、Tamaran、Trudex和苏丹草 (Sorghumsudanese)的症状反应不同 ,不侵染鉴别寄主约翰逊草 (Sorghumhalepense)和燕麦 (Avenaesativa)Clintland .MDMV B呈线形 ,大小为 (72 0~ 76 0 )nm× 13nm ,提纯的MDMV B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 ,MDMV B外壳蛋白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30 0 ,是由 17种氨基酸组成的 .琼脂双扩散实验结果表明 ,MDMV B和其兔抗血清及SCMV MDB的抗血清 (美国 )都形成免疫沉淀线 .ELISA试验中 ,MDMV B和SCMV MDB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免疫电镜的实验结果是SCMV MDB的抗血清既能捕获MDMV B ,也能修饰MDMV B ,DIBA实验证实MDMV B与SCMV MDB的抗血清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免疫反应 .在MDMV B侵染的玉米病叶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 (pinwheel)和柱状 (cylindrical)内含体 .根据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鉴定 MDMV-B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