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法测定乌韭的荭草苷和牡荆素含量 被引量:9
1
作者 任冰如 夏冰 +2 位作者 李维林 吴菊兰 张涵庆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建立乌韭地上部分荭草苷和牡荆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乌韭中两种黄酮苷的含量,对乌韭资源进行评价。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Gemini C18色谱柱,乙腈/1%磷酸溶液(体积比15:85)为流动... 建立乌韭地上部分荭草苷和牡荆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乌韭中两种黄酮苷的含量,对乌韭资源进行评价。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Gemini C18色谱柱,乙腈/1%磷酸溶液(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40nm。荭草苷在0.025~0.148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100.61%,相对标准偏差(RSD)2.18%;牡荆素在0.035—0.207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9.77%,RSD2.37%。云南丘北所产乌韭的荭草苷和牡荆素质量分数都是最高,分别达到0.1166%和0.1457%,移栽到南京地区1年后荭草苷含量下降,牡荆素含量增高。以荭草苷和牡荆素含量为指标,云南丘北所产乌韭是较好的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韭 荭草苷 牡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吴晓宁 余陈欢 徐静红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3期292-294,共3页
目的研究乌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乌蕨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的清除能力、总还原力和总抗氧化作用,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乌蕨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乌蕨总黄酮具有较... 目的研究乌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乌蕨总黄酮对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的清除能力、总还原力和总抗氧化作用,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了乌蕨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乌蕨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还原力,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且抗氧化作用与乌蕨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乌蕨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其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总黄酮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明 王恒 +3 位作者 赵鸿宾 余跃生 段萍 范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77-2081,共5页
为探讨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型糖尿病模型组、乌蕨醇提取物低剂量组(30 mg/kg)和高剂量组(60 mg/kg)。分别用生理盐... 为探讨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型糖尿病模型组、乌蕨醇提取物低剂量组(30 mg/kg)和高剂量组(60 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及乌蕨醇提取物每天灌胃1次,连续28 d,灌胃容积为20 m L/kg。结果证明,乌蕨醇提取物可减缓STZ致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负增长,降低空腹血糖水平(P <0. 05);升高胰岛素及葡萄糖激酶(GCK)含量;降低醛糖还原酶(AR)含量(P <0. 05)。同时,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乌蕨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数目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多,胰岛及外分泌腺萎缩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提示乌蕨提取物可显著降低STZ致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升高糖尿病大鼠血清葡萄糖激酶含量和降低AR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1型糖尿病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乌韭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吴菊兰 任冰如 +2 位作者 李维林 汪洪江 张涵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7-78,共2页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in above-ground part of Stenoloma chusanum(L.) Ching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 of S.chu...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in above-ground part of Stenoloma chusanum(L.) Ching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in above-ground part of S.chusanum collected from Qiubei of Yunnan Province was the highest,reached to 127.461 mg·g-1,and could keep the high content after transplanted to Nanjing of Jiangsu Province.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in leaf blad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leaf stalk.It is suggested that S.chusanum from Qiubei is an excellent resources and the leaf blade of S.chusanum should be used mai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韭 总黄酮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叶金花草总黄酮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超 王乃馨 +2 位作者 郑义 崔珏 陈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叶金花草总黄酮的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液pH4.5、上样液质量浓度1.00mg/mL、上样液流速80mL/h、洗脱液... 目的:研究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叶金花草总黄酮的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液pH4.5、上样液质量浓度1.00mg/mL、上样液流速80mL/h、洗脱液为体积分数70%乙醇溶液、洗脱液流速40mL/h、洗脱液用量60mL,分离纯化后的总黄酮产品纯度可达66.16%。结论: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叶金花草总黄酮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金花草 总黄酮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金花草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罗娅君 肖新峰 王照丽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大叶金花草中提取大叶金花草多糖,用酶法和Seveg法去除蛋白质,H2O2脱色,经DEAE-纤维素(Cl-)柱层析纯化后,纸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证实为单一组分,并用凝胶色谱法、薄层层析、乙酰化GC-MS、紫外光谱和红外光... 采用热水提取法从大叶金花草中提取大叶金花草多糖,用酶法和Seveg法去除蛋白质,H2O2脱色,经DEAE-纤维素(Cl-)柱层析纯化后,纸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证实为单一组分,并用凝胶色谱法、薄层层析、乙酰化GC-MS、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大叶金花草多糖平均分子质量为8.6×104u,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和糖醛酸组成,在260和280nm处有多糖无核酸和蛋白质的吸收峰。大叶金花草多糖是含有β-吡喃葡萄糖的非蛋白类单一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金花草 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金花草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罗娅君 张新申 +1 位作者 肖新峰 王照丽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0,共5页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探讨了中草药大叶金花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和次级形态。初级形态结果表明,8种元素在原药中的含量特征如下:Ca>Mg>Fe>Mn>Cu>Zn>Cr>Ni,总提取率中Ni和Mg超过了50%,其他元素均在40%以下,各元...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探讨了中草药大叶金花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和次级形态。初级形态结果表明,8种元素在原药中的含量特征如下:Ca>Mg>Fe>Mn>Cu>Zn>Cr>Ni,总提取率中Ni和Mg超过了50%,其他元素均在40%以下,各元素残留率中,Cr、Zn的头煎残留率最高(88.09%,81.35%),Ni的残留率最低(63.09%)。次级形态结果表明,元素的颗粒物浓度均远远超过可溶态,各金属成分只有少量以有机态结合,大多为无机结合态;Zn、Ca和Mg的游离态形态超过75%,Mn不存在游离态;Cu、Fe和Ni主要以不可交换的离子状态存在;鳌合柱分离表明Zn的不稳定态成分较多(62.82%),Ni没有不稳定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金花草 微量元素 初级形态 次级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晓宁 张春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267-1268,共2页
目的:比较乌蕨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乌蕨醇提物、水提物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其乙酸乙酯提物、丙酮提物、正丁醇提物。结论:各提取物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乌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 乌蕨 体外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吸附乌蕨总黄酮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晓宁 余陈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3期648-649,共2页
目的:研究乌蕨总黄酮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及热力学性质。方法:采用静态法,考察HPD系列和XAD系列共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乌蕨总黄酮的吸附及解析特性,确定最佳吸附树脂。根据不同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及Freundlich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 目的:研究乌蕨总黄酮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及热力学性质。方法:采用静态法,考察HPD系列和XAD系列共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乌蕨总黄酮的吸附及解析特性,确定最佳吸附树脂。根据不同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及Freundlich方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并计算吸附过程热力学参数。结果:HPD300的吸附效果最好。其吸附焓变ΔH>0,吸附熵变ΔS和吸附自由能ΔG均小于零。结论:HPD300吸附乌蕨总黄酮的过程为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同时,吸附过程为非自发过程,范德华力克服放热过程吸附主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总黄酮 大孔树脂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金花草中微量元素的次级形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娅君 张新申 +1 位作者 肖新峰 王照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3,共4页
The second speciation of eight trace elements(Zn,Cr,Mg,Mn,Cu,Fe,Ni and Ca)in Stenoloma chusana(L.)Ching were studied.The aqueous s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was separated into the dissolved and part... The second speciation of eight trace elements(Zn,Cr,Mg,Mn,Cu,Fe,Ni and Ca)in Stenoloma chusana(L.)Ching were studied.The aqueous s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was separated into the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forms by means of 0.45μm membrane filter.The dissolved form was determined as free ions and non-free ions,organic and inorganic,stable and labile forms by means of cation exchange resin,CHCl3 and D-411 Chelating res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eight elements in particulate are far more than that in dissolved.The contents of free ions form of Zn,Ca and Mg are more than 75%.Mn hasn’t any free ions form.Cu、Fe and Ni exist on mostly non-free ions form.The content of free ions form of Cr is 54.23%.Eight elements exist on mostly inorganic forms after extraction of CHCl3.After the separation of D-411 Chelating resin,the content of Zn in labile form is 62.82%.The contents of else elements in stable form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abile form and Ni hasn’t any labile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金花草 微量元素 次级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乌蕨中6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明 段萍 +2 位作者 徐作刚 万红才 刘晓艳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1-1725,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木犀草苷等6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用赛默飞(Thermo)A型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4%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木犀草苷等6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选用赛默飞(Thermo)A型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4%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检测波长为280 nm,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木犀草苷检测波长为350 nm。柱温:30℃,流速:1 mL·min-1;进样量:5μL。结果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荭草苷、牡荆素鼠李糖苷、牡荆素、木犀草苷六种活性成分分离度良好,质量分别在0.1619~1.2144,0.0637~0.4779,0.0835~0.6265,0.2385~1.7885,0.0778~0.5837,0.0263~0.197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2%,101.78%,99.17%,105.12%,97.86%,101.54%;RSD分别为2.38%,2.53%,2.31%,3.06%,2.13%,3.87%。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好,可为制订乌蕨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原儿茶酸 原儿茶醛 荭草苷 牡荆素鼠李糖苷 牡荆素 木犀草苷 含量测定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包家茜 曹建国 +1 位作者 王全喜 戴锡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52-1357,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乌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阐明蕨类植物颈卵器发育特征,为揭示蕨类植物有性生殖机制以及鳞始蕨科的演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乌蕨孢子黄褐色,具单裂缝,表面平滑或呈疣状纹饰;孢子接种12d萌发,萌...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乌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卵发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阐明蕨类植物颈卵器发育特征,为揭示蕨类植物有性生殖机制以及鳞始蕨科的演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乌蕨孢子黄褐色,具单裂缝,表面平滑或呈疣状纹饰;孢子接种12d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2)半薄切片观察表明,乌蕨颈卵器产生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表面细胞,即颈卵器原始细胞,该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纵向3层细胞,最上层细胞发育为颈卵器的颈部壁细胞,中间层细胞即初生细胞再经过两次不等分裂产生颈沟细胞、腹沟细胞和卵细胞,此三细胞最初紧密贴合,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卵细胞与腹沟细胞间从两侧向中间产生分离腔,且腹沟细胞与颈沟细胞开始退化;分离腔逐渐向中间扩大,直至出现孔状结构,即受精孔;颈卵器发育后期,在卵细胞上表面形成染色较深的卵膜,颈沟细胞与腹沟细胞退化成絮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配子体发育 卵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