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旱地不同熟制作物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牛君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543,共9页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研究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熟制的产量、投入产出和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区雨养旱作条件下的节水种植制度,可为地下水超采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种植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2熟种植和春玉米一... 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通过研究雨养旱作条件下不同熟制的产量、投入产出和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区雨养旱作条件下的节水种植制度,可为地下水超采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种植模式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2熟种植和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对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3种作物构成的2种种植制度的产量、耗水、投入、产出进行分析。试验于2007—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该站为华北平原高产农区的典型代表。试验共设2个处理,T1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2熟制,T2为春玉米一年1熟制。T1中的冬小麦生育期为每年的10月中上旬至翌年的6月中旬,夏玉米为6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冬小麦品种大部分年份为‘科农199’,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T2中春玉米的生育期为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当年的9月上中旬,品种为‘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和‘先玉335’。试验区从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一直未灌溉,为雨养旱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基本稳定;夏玉米和春玉米产量随年型不同波动较大,尤其是夏玉米产量受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很多年份由于干旱少雨,玉米出苗时间推迟,导致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T1比T2虽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增产34.1%,但由于冬小麦生产投入较高,T1的净收益比T2低279.97元·hm-2。3种作物的生产投入中,农资和机械投入比例最大,劳动力投入占很小比例,农资投入中,化肥投入最高;3种作物的产投比分别为1.42、2.66和3.42,雨养旱作条件下冬小麦的产投比最低,春玉米最高。从作物的耗水结构分析,冬小麦生育期降雨较少,以消耗雨季储存于土壤中的土壤水分为主,春(夏)玉米生育期降雨较多以消耗降雨为主。目前,生产上正在自发地压缩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春玉米一年1熟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因此,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可以控制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保证农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2熟制 春玉米一年1熟制 产量 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区春玉米一熟替代麦玉两熟制的水生态与粮食安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闫鹏 陈源泉 +3 位作者 张学鹏 陶志强 杨肖蕾 隋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1-1499,共9页
本研究针对河北低平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于2011—2014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两熟制(WS)为对照,设置零灌溉春玉米一熟制(SMRF)和适水条件下春玉米一熟制(SMSW)2种种植模式,共3个处理,研究该区改传统高耗水的小... 本研究针对河北低平原区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于2011—2014年在河北省吴桥县开展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两熟制(WS)为对照,设置零灌溉春玉米一熟制(SMRF)和适水条件下春玉米一熟制(SMSW)2种种植模式,共3个处理,研究该区改传统高耗水的小麦?玉米两熟制为春玉米一熟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周年耗水量SMSW、SMRF较WS分别降低48.4%和54.2%;冬小麦耗水主要来自灌溉水和土壤储水,试验年间降雨仅能满足冬小麦耗水总量的32.9%,春玉米生育期内耗水主要来自降雨,试验年间SMSW和SMRF生育期内有效降雨总量分别满足春玉米耗水总量的91.9%和94.9%。SMSW和SMRF周年产量平均较WS分别降低24.4%和45.8%。SMSW和SMRF水分利用效率较WS平均分别高24.8%和0.3%。SMSW和SMRF的经济效益较WS平均分别减少5.2%和36.8%。经济水分利用效率SMSW和SMRF较WS平均分别高56.7%和17.5%。当下WS较SMSW仍具有一定的产量和效益优势,但WS对地下水灌溉依赖严重;而SMSW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S,未来随着春玉米高产技术体系的成熟,春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粮食总产、库存、进口"三增"的"新常态"下,该区改小麦玉米两熟为春玉米一熟具有兼顾水生态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低平原 小麦-玉米两熟制 春玉米一熟制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效益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孟文 常中央 魏新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2-46,共5页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麦田不同种植模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应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能量产出各指标。结果表明:春小麦孕穗、抽穗期是提高春小麦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期。春小麦与玉米、马铃薯、甜菜套种农田...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麦田不同种植模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应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和能量产出各指标。结果表明:春小麦孕穗、抽穗期是提高春小麦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期。春小麦与玉米、马铃薯、甜菜套种农田水利效率高于单种春小麦;河西走廊区麦田节水型高产种植模式主要是春小麦/玉米,春小麦/马铃薯,节水高效模式主要是春小麦/马铃薯和春小麦/甜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种植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灌溉定额对引黄灌区麦后复种油菜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韦广源 谭军利 +4 位作者 李红 马波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5-1757,共13页
为探讨小麦后复种油菜对小麦茬残留氮素吸收利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麦后土壤残留氮素有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茬施氮量[常规施氮(270 kg∙hm^(−2))、减施氮肥(202.5 kg∙hm^(−2))和不施... 为探讨小麦后复种油菜对小麦茬残留氮素吸收利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麦后土壤残留氮素有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茬施氮量[常规施氮(270 kg∙hm^(−2))、减施氮肥(202.5 kg∙hm^(−2))和不施氮(0 kg∙hm^(−2))]和灌溉定额[常规灌溉(400 mm)、节水20%(320 mm)和节水40%(240 mm)]对复种油菜的产量、氮素吸收量以及0~100 cm土壤含水率和矿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进行了两季作物的氮素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茬残留氮素对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有显著影响,氮肥后效与小麦茬的施氮量呈正比。小麦茬常规施氮270 kg∙hm^(−2)时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分别为6640 kg∙hm^(−2)和25.7 kg∙hm^(−2),较小麦茬减施氮肥与不施氮分别增加11.8%与43.5%和14.8%与58.8%;小麦茬灌溉定额对油菜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对氮素吸收量有显著影响,常规施氮处理下常规灌溉处理油菜氮素吸收量较节水处理增加9.6%~10.2%。与油菜播前相比,油菜收获后施氮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降低18.8~96.1 kg·hm^(−2);常规施氮处理较减氮和不施氮处理增加了油菜对残留氮素吸收能力。油菜翻压还田并经过冬季的冻融后,在下一季小麦播前,0~100 cm土层的土壤矿质氮增加86.1~171.8 kg·hm^(−2),增加量与小麦茬的施氮量呈正相关。常规施氮+常规灌溉定额0~10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较小,氮肥后效显著提高了油菜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生产效率,常规施氮+节水20%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最高,而常规施氮+节水40%处理油菜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节水20%处理的氮肥累积利用率最高,达89.8%。小麦茬施氮量为270 kg·hm^(−2),灌溉定额为320~400 mm显著提高了复种油菜的产量、吸氮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及降水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施氮处理土壤矿质氮含量。而油菜翻压还田经过冬季冻融后显著增加了土壤矿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复种油菜 施氮量 灌溉定额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土壤矿质氮含量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小麦留茬高度对后茬绿肥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飞 宋明丹 +3 位作者 蒋福祯 韩梅 严清彪 李正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针对青海高原地区麦后休闲期长、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2019年设置麦后不同留茬高度(0、20、40 cm)复种绿肥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复种绿肥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探讨青海高原... 针对青海高原地区麦后休闲期长、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2019年设置麦后不同留茬高度(0、20、40 cm)复种绿肥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2种复种绿肥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探讨青海高原春小麦与绿肥的高效复种模式。结果表明,绿肥总干物质量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箭筈豌豆留茬0、20、40 cm干物质总量分别为5756.45、4046.09、3534.09 kg·hm^-2;毛叶苕子分别为3462.69、2642.75、2011.34 kg·hm^-2;根冠比则随着留茬高度的增高而增大,箭筈豌豆留茬0、20、40 cm根冠比由0.043增加至0.057和0.047,毛叶苕子由0.07增加至0.08和0.083;且毛叶苕子的根冠比显著高于箭筈豌豆59.2%。绿肥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及LAI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箭筈豌豆LAI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由1.72降至1.34和0.95,毛叶苕子由1.00降至0.77和0.59;茎叶比随留茬高度的增高而增大,箭筈豌豆留茬0、20、40 cm茎叶比分别为0.78、0.89、0.99,毛叶苕子为0.82、0.84、0.86。箭筈豌豆的茎干重、叶干重、茎叶比和LAI分别比毛叶苕子显著高141.1%、135.4%、6.0%和69.6%。两种绿肥WUE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箭筈豌豆的干物质量和WUE分别比毛叶苕子显著高62.2%和60.0%。麦后不留茬复种箭筈豌豆处理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充分利用麦后休闲期光热水资源,是本研究推荐的麦后复种绿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复种绿肥 留茬高度 绿肥生物量 水分利用效率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