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耕整地机械的作业效率与能耗优化研究
1
作者 李秀萍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8期37-40,共4页
该文通过分析玉米耕整地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作业过程,识别出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数学建模的作业能耗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实际作业中能耗... 该文通过分析玉米耕整地机械的工作原理及作业过程,识别出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采用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数学建模的作业能耗模型,并结合仿真技术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实际作业中能耗变化的规律,并揭示能耗与作业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作业参数组合的策略。研究成果为玉米耕整地机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耕整地机械 作业效率 能耗优化 数学模型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能效设计指数的LNG燃料船CO_(2)捕集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田镇 周俊杰 +1 位作者 高文忠 胡以怀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0,118,共7页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第三阶段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的要求,提出一种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燃料船船载碳捕集系统(onboard carbon capture s...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第三阶段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的要求,提出一种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燃料船船载碳捕集系统(onboard carbon capture system,OCCS)。OCCS通过醇胺溶液对主机烟气中的CO_(2)进行富集,并回收主机烟气余热用于醇胺溶液再生,再利用LNG汽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对解吸出的CO_(2)进行液化。以一艘Kamsarmax型船为例,构建基于冷热能综合利用的OCCS模型,分析烟气质量流量、溶剂质量流量和吸收塔进口处的贫液温度对CO_(2)捕集量及比热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贫液温度能够有效减少热量消耗,烟气和溶剂质量流量对CO_(2)捕集量影响显著,当溶剂质量流量大于18000 kg/h时,OCCS能满足IMO第三阶段的CO_(2)减排要求。该船通过所设计的OCCS可以满足IMO第三阶段EEDI的要求,其比热耗在10.9~12.2 GJ/t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碳捕集系统(OCCS)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 HYSYS模型分析 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回收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举排水采气系统效率计算方法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石庆 蒋建勋 +1 位作者 隆正峰 章成东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6期78-80,共3页
气举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人工举升排水采气工艺,适用于水淹井复产、助排和气藏排水。气举系统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系统,包括压缩机组、注入通道、气举阀和举升通道几个部分。任一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气举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人工举升排水采气工艺,适用于水淹井复产、助排和气藏排水。气举系统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系统,包括压缩机组、注入通道、气举阀和举升通道几个部分。任一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能量守恒,建立了评价气举井系统效率、压缩机组效率、注气效率、气举阀效率、举升效率的数学模型。因为国内外少见相关的技术资料,所以文章的方法具有探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采气 气举 效率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饼粕中多糖的酸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贝贝 李小定 +1 位作者 谭正林 吴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3-216,共4页
采用五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酸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5个因素对酸提取菜籽饼粕中多糖的得率的影响,用SAS8.0中响应面分析程序RSREG建立并分析了5个因素对得率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达显著... 采用五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酸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5个因素对酸提取菜籽饼粕中多糖的得率的影响,用SAS8.0中响应面分析程序RSREG建立并分析了5个因素对得率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拟合情况良好;5个因素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酸浓度〉料液比,最佳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次数4~5次,提取时间(每次)1.4~1.8h,酸浓度0.10~0.14mol/L,料液比1:18~1:22,菜籽饼粕多糖得率在3.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饼粕多糖 酸提取 正变旋转设计 数学模型 得率效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变工况性能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方继华 谷波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 建立了转轮式全热回收器的数学模型,与现有文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利用此模型研究了迎面风速、新排风比、新风温度(含湿量不变或相对湿度不变)、新风含湿量的变化对转轮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降低;随排风量与新风量之比增大,或新风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均增大;随新风温度的升高(含湿量不变时),转轮的显热效率增大,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降低;随新风含湿量增大,转轮的显热效率不变,潜热效率与全热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式全热回收器 数学模型 热回收效率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点分析法在分层注采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秦国伟 罗明良 +2 位作者 蒲春生 李玮 徐文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8,共4页
针对二层油藏分层注采实际情况,在分析水平管流、垂直管流、配水嘴嘴流等沿程压降的基础上,基于节点分析原理,建立了二层油藏分层注采系统节点分析数学模型,考虑了层间、注采井间相互作用,大大提高了节点分析的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 针对二层油藏分层注采实际情况,在分析水平管流、垂直管流、配水嘴嘴流等沿程压降的基础上,基于节点分析原理,建立了二层油藏分层注采系统节点分析数学模型,考虑了层间、注采井间相互作用,大大提高了节点分析的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确定了分层配产配注量和注入压力,使注采系统处于平衡生产状态,并对多层油藏的节点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分析 分层注采 数学模型 注采比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力预测模型的聚合物驱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相远 侯健 杜庆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采用流线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预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潜力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基本数学式,讨论了纳入该模型的聚合物驱物理物化参数.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一个拟三维油藏五点式井网井组模型(5层10 m厚油层,平均渗透率2 μm2... 采用流线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预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潜力的数学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基本数学式,讨论了纳入该模型的聚合物驱物理物化参数.利用该模型预测了一个拟三维油藏五点式井网井组模型(5层10 m厚油层,平均渗透率2 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0.7,孔隙度20%,原始含水饱和度30%,原始地层压力10MPa,温度50℃,地层原油粘度60mPa·s),以80m3/d流量依次注水0.4PV、注1700 mg/L聚合物溶液0.3PV、后续注水,所得采出程度~含水率曲线与国外数值模拟软件VIP-POLYMER的计算结果一致.利用该模型考察并分析了地层原油粘度(10~90 mPa·s),地层温度(30~80℃),地层水矿化度(5×103~3×104mg/L),渗透率变异系数(0.1~0.9),聚合物溶液粘度(5、10、15 mPa·s),渗透率下降系数(1.5、2.0、2.5),不可及孔隙体积分数(0.5~0.0),吸附性质(无吸附、不可逆吸附、可逆吸附)、聚合物浓度(500~2500mg/L),聚合物段塞尺寸(0.1~0.6PV),聚驱时含水率(60%~95%)等油藏参数、聚合物性质参数、注入工艺参数对聚合物驱效果(提高采收率或含水率曲线)的影响.图13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潜力预测 数学模型 物理物化参数 敏感性分析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蒸汽吞吐生产动态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红玲 张琪 刘秋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2年第1期56-58,共3页
通过分析蒸汽吞吐水平井的油层受热复合扩展特征 ,建立了受热区体积和平均温度的加权计算模式 ,并以非稳态水侵理论为基础 ,推导出冷 /热界面处的油层压力和受热区内流体饱和度计算模型。以草平 1井为例 ,计算出第一吞吐周期的生产动态... 通过分析蒸汽吞吐水平井的油层受热复合扩展特征 ,建立了受热区体积和平均温度的加权计算模式 ,并以非稳态水侵理论为基础 ,推导出冷 /热界面处的油层压力和受热区内流体饱和度计算模型。以草平 1井为例 ,计算出第一吞吐周期的生产动态变化 ,并对实测值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复合油藏生产动态不稳定分析方法适用于早期生产动态为强非稳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开采 蒸汽吞吐 水平井 稠油油藏 稠油开采 水侵 动态分析 数学模型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飞行载荷参数识别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善成 宋笔锋 +1 位作者 殷之平 黄其青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539,共5页
飞行载荷参数识别是单机寿命监控中的重要技术,主要通过建立飞行参数与飞行载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间接获取关键部位的载荷谱。针对飞行参数与飞行载荷之间非线性识别问题,结合飞机典型的机动动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M... 飞行载荷参数识别是单机寿命监控中的重要技术,主要通过建立飞行参数与飞行载荷之间的转换关系,实现间接获取关键部位的载荷谱。针对飞行参数与飞行载荷之间非线性识别问题,结合飞机典型的机动动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回归(SVM-R)飞行载荷识别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缩减SVM-R模型输入,再利用交叉验证和遗传算法优化SVM-R模型设置参数,最后根据优化参数训练得到飞行载荷的SVM-R识别模型。通过在半滚机动动作下,飞行参数识别某一部位弯矩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优化改进的SVM-R模型对飞行载荷识别的最大残差可控制在实测载荷的20%以内,平均残差控制在实测载荷的3%以内,且优于未经优化的SVM-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载荷 飞行参数 支持向量机回归 主成分分析 遗传算法 交叉验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DM网状网中双链路失效的保护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磊 虞红芳 李乐民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83-888,共6页
 本文研究了WDM网状网中双链路失效的动态共享链路保护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启发式算法TBP(TwoBackupPaths)和一种改进的启发式算法OBP(OneBackupPath).两种保护算法都能根据当前网络状态动态地动态调整链路代价,所选路由都是最小...  本文研究了WDM网状网中双链路失效的动态共享链路保护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启发式算法TBP(TwoBackupPaths)和一种改进的启发式算法OBP(OneBackupPath).两种保护算法都能根据当前网络状态动态地动态调整链路代价,所选路由都是最小代价的路径.文本还研究了双链路失效的保护切换时间,详细描述了保护切换过程.仿真表明,(1)两种算法都能有效地保护双链路失效;(2)TBP的性能优于OBP;(3)与其他算法相比,TBP具有最快的保护切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DM网状网 失效 保护设计 BACKUP 启发式算法 切换时间 设计问题 链路保护 动态调整 网络状态 保护算法 最小代价 切换过程 TB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Aermet100磨削力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倡锋 肖炜 +2 位作者 武导侠 王婷 任军学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5-719,共5页
为了优化超高强度钢Aermet100磨削参数,采用响应曲面实验法,对Aermet100平面磨削力展开了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磨削力的全系数项回归预测模型;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磨削力预测模型的显著项和不显著项进行了分析,去除了不显著项,对磨削... 为了优化超高强度钢Aermet100磨削参数,采用响应曲面实验法,对Aermet100平面磨削力展开了预测模型研究,建立了磨削力的全系数项回归预测模型;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磨削力预测模型的显著项和不显著项进行了分析,去除了不显著项,对磨削力预测模型进行了简化;基于所建模型,分析了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简化的磨削力预测模型误差小,可对磨削力进行有效预测;磨削深度ap与工件速度vw、砂轮速度vs的交互作用对磨削力影响显著;磨削力随着工件速度vw、磨削深度ap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砂轮速度vs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法 平面磨削 Aermet100 预测模型 磨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Al复合构件无头铆钉压铆力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丹龙 李原 +1 位作者 骆彬 李晓阁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8-564,共7页
压铆力作为影响CFRP/Al复合构件铆接质量的重要参数,其大小往往根据经验给出,缺乏理论依据。文章针对CFRP/Al复合构件的无头铆钉压铆过程从理论建模和有限元模拟两方面研究了压铆力。首先建立CFRP/Al复合构件无头铆钉压铆的物理模型与... 压铆力作为影响CFRP/Al复合构件铆接质量的重要参数,其大小往往根据经验给出,缺乏理论依据。文章针对CFRP/Al复合构件的无头铆钉压铆过程从理论建模和有限元模拟两方面研究了压铆力。首先建立CFRP/Al复合构件无头铆钉压铆的物理模型与条件假设,并将该压铆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其次针对铆钉和铆接件分阶段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并采用主应力法建立压铆过程所需的压铆力的理论公式;最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压铆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压铆力的计算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求解压铆力的理论公式有效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Al 阶段划分 主应力法 压铆力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探测效能的探索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淑霞 王亚锋 +1 位作者 单雄军 高颖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7-842,共6页
复杂电磁环境是一个综合作用效果,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对所有电磁环境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会导致复杂性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复杂电磁环境下探索性仿真方法并对雷达探测效能进行分析,通过构造复杂电磁环境参数不确定性空间进... 复杂电磁环境是一个综合作用效果,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对所有电磁环境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会导致复杂性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复杂电磁环境下探索性仿真方法并对雷达探测效能进行分析,通过构造复杂电磁环境参数不确定性空间进行探索,统计分析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于雷达探测效能的影响,抓住主要因素,为复杂电磁环境预测及武器装备适应性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电磁环境 不确定性 探索性分析 雷达探测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孔机床DF系统的数学建模与效率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庞俊忠 潘杰 常豆豆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93,共5页
为提升深孔加工机床的排屑性能,对现有深孔机床DF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DF系统结构参数与负压抽吸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CFD软件Fluent仿真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在加工孔径φ16~35mm,射流间隙倾斜角度0°~... 为提升深孔加工机床的排屑性能,对现有深孔机床DF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DF系统结构参数与负压抽吸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CFD软件Fluent仿真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在加工孔径φ16~35mm,射流间隙倾斜角度0°~45°的范围内适用;分析射流间隙的倾斜角发现,负压抽吸效率η随射流间隙的倾斜角度θ的增大而降低,此关系独立于其他结构参数而存在,对于不同结构参数的DF系统,θ=0时均可获得最高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系统 负压 数学建模 效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液面曲线的间歇采油工作制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凯 王昊 齐京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2期254-259,共6页
间歇采油是低产低效井挖潜的常用方式,在应用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定性和效益因素确定工作制度,缺乏科学性。为精细化、定量化优化其工作制度,结合物质平衡、流入流出动态等理论,并综合考虑井斜、储层物性参数等因素,建立了间歇采油的开关... 间歇采油是低产低效井挖潜的常用方式,在应用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定性和效益因素确定工作制度,缺乏科学性。为精细化、定量化优化其工作制度,结合物质平衡、流入流出动态等理论,并综合考虑井斜、储层物性参数等因素,建立了间歇采油的开关井动液面耦合数学模型,并创新性地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液面恢复曲线进行拟合,从而求取地层物性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枚举法将开关井动液面进行等分,并从井口产量、泵效、地层流入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评价,最终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通过矿场应用验证表明:建立的耦合数学模型,将其数值迭代结果与实测液面恢复曲线进行拟合,能更科学确定间歇采油工作制度,确保油井处于高效协同供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数学模型 泵效 间歇采油 工作制度 液面恢复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导航平台减振装置设计及其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文 黄茂林 +2 位作者 王玉兴 卿艳梅 张殿武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13-1117,共5页
针对惯性导航平台隔离振动的要求,在分析惯性导航平台振源基础上,结合减振理论,设计了该平台的减振系统。基于复刚度模型的橡胶减振系统理论,实验测试得到橡胶减振器多种工况下的参数-刚度、损耗因子。建立了减振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 针对惯性导航平台隔离振动的要求,在分析惯性导航平台振源基础上,结合减振理论,设计了该平台的减振系统。基于复刚度模型的橡胶减振系统理论,实验测试得到橡胶减振器多种工况下的参数-刚度、损耗因子。建立了减振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减振系统的前12阶固有频率,并通过谐响应分析方法分别获得发动机怠速激励和陀螺仪抖动激励下的位移响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减振系统固有频率远离发动机怠速激励和陀螺仪抖动激励频率、位移响应幅值小,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导平台 减振 动态特性 模态分析 谐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数模型的机电作动器Vague动态故障树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剑 曹宇燕 +2 位作者 李婷 谢蓉 王新民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7-983,共7页
结合Vague集理论和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代数模型求解的Vague动态故障树的机电作动器可靠性分析方法。定义了动态故障树的时间算子,给出了动态逻辑门的代数模型,推导了运算律的证明;为了规范动态故障树顶事件的结构函数,给... 结合Vague集理论和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代数模型求解的Vague动态故障树的机电作动器可靠性分析方法。定义了动态故障树的时间算子,给出了动态逻辑门的代数模型,推导了运算律的证明;为了规范动态故障树顶事件的结构函数,给出了最小割序集的规范化算法。底事件使用三角形Vague集可靠性数据充分考虑底事件概率水平的不确定性;用代数模型对动态故障树进行建模,具有通用性,考虑了故障发生的时序性更符合机电作动器的原理。将代数模型表达分解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分别进行分析,降低了计算量。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机电作动器进行可靠性分析,为故障定位提供思路,更具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作动器 VAGUE集 动态故障树 代数模型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应变能及灵敏度分析白车身模态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胡小舟 林建平 +1 位作者 陈龑 胡巧声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5-1418,共4页
白车身优化过程中,由于板件较多,直接使用模态灵敏度分析的分析对象多且计算量大。本文引入模态应变能分析方法,从而减少模态灵敏度分析对象,提高优化效率。基于模态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选取模态应变能分析的一阶模态振型下的薄弱位置... 白车身优化过程中,由于板件较多,直接使用模态灵敏度分析的分析对象多且计算量大。本文引入模态应变能分析方法,从而减少模态灵敏度分析对象,提高优化效率。基于模态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选取模态应变能分析的一阶模态振型下的薄弱位置,缩小模态灵敏度分析的板件范围,再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对板件厚度进行调整,提高白车身一阶模态频率。最终结果表明,优化后一阶模态频率由15.75Hz提高到了16.50 Hz,同时白车身质量未增加,实现了白车身模态性能提升的同时车身不增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车身 模态应变能 灵敏度分析 模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重构的航天器部件级故障建模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睿 李朋 +1 位作者 周军 刘莹莹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549,共4页
提出了基于模型重构的航天器部件级故障建模方法,从对象固有模型出发通过模型重构建立对象故障模型,定义了统一故障模型形式。将功能单元作为研究故障的最小单位,定义了功能单元的划分准则。建模过程包括对象仿真模型建立、对象功能单... 提出了基于模型重构的航天器部件级故障建模方法,从对象固有模型出发通过模型重构建立对象故障模型,定义了统一故障模型形式。将功能单元作为研究故障的最小单位,定义了功能单元的划分准则。建模过程包括对象仿真模型建立、对象功能单元划分、功能单元分析、功能单元故障建模、部件级故障建模、正常模型仿真与故障模型仿真结果对比6个步骤完成。最后以电动伺服系统的功率驱动器为例详细说明了功能单元故障模型建立过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故障建模方法便于操作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重构 故障建模 功能单元 故障模型 电动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焊准稳态温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8
20
作者 殷鹏飞 张蓉 +2 位作者 熊江涛 赵凯 李京龙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2-627,共6页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的准稳态温度场分布对最终接头的焊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文中在深入分析搅拌摩擦焊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摩擦产热和塑性变形产热作为其热源,建立了相应的温度场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COMSOL有限元软件...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的准稳态温度场分布对最终接头的焊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文中在深入分析搅拌摩擦焊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摩擦产热和塑性变形产热作为其热源,建立了相应的温度场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对工业纯铝1100在转速750 r/min、焊接速度300 mm/s工艺参数下的准稳态温度场进行计算,并利用红外测温装置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搅拌摩擦焊准稳态的温度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准稳态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