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Rehmannia Mosaic Virus Isolate from Shanxi Province
1
作者 Wang De-fu Zhang Xi-mei +4 位作者 Guo Shang Shen Shao-fei Long Dan-dan Li Ling-yu Niu Yan-b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58-65,共8页
Using double-stranded RNA(dsRNA)technology and 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n infected Rehmannia glutinosa in the field with mosaic symptoms was performed and the whole-genome ... Using double-stranded RNA(dsRNA)technology and 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n infected Rehmannia glutinosa in the field with mosaic symptoms was performed and the whole-genome of the 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Shanxi isolate(ReMV-SX)was sequenced.Sequenc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irus that infected Rehmannia glutinosa was 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The full-length of the obtained ReMV-SX sequence(GenBank accession no.JX575184)was 6395 nt,containing four open reading frames(ORFs).The sequence homology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showed that ReMV-SX was 93.8%-97.0%homologous to ReMV in Tobamovirus subgroup Ⅰ,while only 49.8%-58.9%homologous to the isolates in subgroups Ⅱ and Ⅲ of the same genus.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ReMV-SX and ReMV-Henan formed a separate branch and had the closest genetic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ongoing researches in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evolution of ReMV an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ReMV infecting Rehmannia gluti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 Rehmannia glutinosa 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 sequenc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的广西牛大力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及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
作者 李祐聪 莫翠萍 +6 位作者 谢慧婷 陈锦清 秦碧霞 崔丽贤 蔡健和 李界秋 李战彪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8-1170,共13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南宁市和钦州市的牛大力呈现花叶斑驳的病原病毒种类,为牛大力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22—2024年从南宁市和钦州市采集的疑似被病毒感染的牛大力植株叶片样品为材料,通过小RNA深度测序、反转录聚...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南宁市和钦州市的牛大力呈现花叶斑驳的病原病毒种类,为牛大力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22—2024年从南宁市和钦州市采集的疑似被病毒感染的牛大力植株叶片样品为材料,通过小RNA深度测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分段克隆、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疑似感病样品进行病毒种类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小RNA深度测序获得49个contigs被注释为病毒基因组,其中25个contigs被注释为豇豆轻斑驳病毒(Cowpea mild mottle virus,CpMMV)、2个contigs被注释为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22个contigs被注释为莴苣褪绿病毒(Lettuce chlorosis virus,LCV),表明采集的牛大力样品可能受到CpMMV、CCYV和LCV 3种病毒侵染。RT-PCR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仅能扩增出CpMMV的目的条带,未能扩增出LCV和CCYV的目的条带,证实所采集的牛大力样品受到CpMMV的侵染。随机选择1份CpMMV检测阳性的南宁市牛大力样品,利用分段克隆的方法成功获得1条全长为8194 bp的CpMMV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CpMMVGXNiuDaLi;将该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n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与已登录GenBank的CpMMV各分离物具有较高的核苷酸相似性,其中与CpMMVNJJS(GenBank登录号:OK625819.1)和CpMMVJSNJ(GenBank登录号:MW354944.1)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均为97.46%;基于CpMMV全基因组序列和C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用于分析的各分离物分为2个大的分支,其中国内的分离物处于一个大分支,国外各分离物除印度新德里的分离物New Delhi(GenBank登录号:OQ791180.1)外均处于另一大分支,说明这些分离物具有地域分布特点;而CpMMVGXNiuDaLi与国内各分离物处于一个大分支,又与CpMMVNJJS和CpMMVJSNJ同处于一个小的分支,表明3个分离物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广西南宁市和钦州市呈现花叶斑驳症状的牛大力样品受到CpMMV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大力 花叶病 小RNA深度测序 豇豆轻斑驳病毒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辣椒及玉米幼苗病毒病快速检测
3
作者 崇晓月 张树根 +3 位作者 王培 张秦 张军民 周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作物病毒病发生的早期检测能够为病害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关键信息。为探究病毒病早期无损检测的可行方法,本文分别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辣椒轻斑驳病毒侵染的辣椒幼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玉米幼苗以及相应的健康... 作物病毒病发生的早期检测能够为病害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关键信息。为探究病毒病早期无损检测的可行方法,本文分别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辣椒轻斑驳病毒侵染的辣椒幼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玉米幼苗以及相应的健康幼苗为测试样品,对病毒侵染早期的辣椒和玉米幼苗开展了快速、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数据及叶绿素荧光数据进行不同预处理后,使用随机森林(RF)、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了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RF模型最适于辣椒显症前或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均为78.3%和80.0%;玉米显症前叶片高光谱数据经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的OPLS-DA模型最适于其带毒情况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0.0%和100.0%;叶绿素荧光OPLS-DA模型最适于玉米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本研究为生产上使用高光谱或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早期检测作物幼苗病毒病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叶绿素荧光成像 检测 辣椒轻斑驳病毒 甘蔗花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瓜属蔬菜病毒病检测与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的分子鉴定
4
作者 杨永照 董佳美 +3 位作者 薄凯亮 白龙强 王长林 段颖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75,共11页
病毒病是我国北方春季露地南瓜属蔬菜易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病毒病在南瓜属不同栽培种中的侵染情况,2024年6—7月采集北京地区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等3个主要栽... 病毒病是我国北方春季露地南瓜属蔬菜易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病毒病在南瓜属不同栽培种中的侵染情况,2024年6—7月采集北京地区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等3个主要栽培种共122份样品,以及9份黄瓜和1份甜瓜样品,共计132份高代自交系或品种,利用14种病毒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在南瓜中检出率分别为64.8%、45.9%和17.2%,2种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为13.1%~38.5%,表明ZYMV在3个栽培种中均为优势病毒。同时,为明确北京地区ZYMV分离物株系分类及系统进化情况,从3个栽培种中获取了3份ZYMV CP(coat protein)核苷酸序列,即BeijingSY1、Beijing-SY2、Beijing-SY3,并与世界上其他65个不同地理来源国家(地区)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3份ZYMV分离物均属于东亚型亚组,与来自韩国和中国山东、山西等地区的ZYMV分离物相似性较高。通过摩擦接种法验证发现,ZYMV北京分离物Beijing-SY3(美洲南瓜)可系统侵染西葫芦和黄瓜幼苗,经接种后产生的子代病毒也具有侵染性。研究结果为我国南瓜属蔬菜作物优势病毒病的鉴定和防控以及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属蔬菜 植物病毒病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 地理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毒山西半夏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5
作者 崔丽艳 杨佼丽 +4 位作者 柳建丽 侯钥 郭成英 王德富 牛颜冰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生产中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具有传播广泛和致病性强的特点,但宿主范围相对较窄,以豆科植物为主。近年来研究却表明,SMV能够跨科侵染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为明确侵染山西半夏的大豆花叶... 大豆花叶病毒(SMV)在大豆生产中会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严重下降,具有传播广泛和致病性强的特点,但宿主范围相对较窄,以豆科植物为主。近年来研究却表明,SMV能够跨科侵染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为明确侵染山西半夏的大豆花叶病毒分离物(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侵染山西半夏的SMV-SXBX进行了序列相似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氨基酸功能位点分析和重组分析。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507388.2)的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0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MV-SXBX与SMVHangzhou分离物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在SMV-SXBX基因组中,P1蛋白的序列差异性最大,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分别为34.93%和36.28%。突变与氨基酸功能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重组分析结果表明,SMV-SXBX在3 056—6 895 bp处有重组事件的发生,主要亲本为SMV-HZ1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J628750.1),次要亲本为SMV-XFQ008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KP710873.1)。综上研究结果,明确了SMV-SXBX的基因组特征,其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及基因重组可能是导致大豆花叶病毒跨科侵染半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半夏 全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分析 氨基酸功能位点分析 重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和RT-PCR鉴定鹅绒藤花叶病的病毒病原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江 马振男 +1 位作者 王德富 牛颜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29-2239,共11页
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是一种传统中药,为明确造成鹅绒藤叶片花叶症状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的方法鉴定引起山西太谷鹅绒藤病毒花叶症状的病原,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 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是一种传统中药,为明确造成鹅绒藤叶片花叶症状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的方法鉴定引起山西太谷鹅绒藤病毒花叶症状的病原,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病鹅绒藤样品经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共获得15039334个原始序列,将拼接contigs与NCBI中的病毒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结果显示病原为苜蓿花叶病毒(A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利用特异引物克隆了AMV和CMV的外壳蛋白(CP)和移动蛋白(MP)基因全序列,分别命名为AMV-BR和CMV-BR。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AMV-BR C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AMV分离物AMV-Gyn(MH332899)、Dich-rep(MW835989)和VIC-320(MF075254)的相似性均达到100%;M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AMV分离物AMV-Gyn(MH332899)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3%。CMV-BR C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CMV亚组ⅠA中CMV分离物YA17(MH119159)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100%和99.1%;MP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CMV亚组Ⅰ分离物PV-0185(ON013887)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2%和96.4%。MP和CP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MV-BR属于CMV亚组Ⅰ中的成员。这是首次在山西鹅绒藤上检测到AMV和CMV,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AMV、CMV的分子进化,也为鹅绒藤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绒藤 黄瓜花叶病毒 苜蓿花叶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新品种云蔗1640花叶病原的检测与脱毒种苗生产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转娣 赵培方 +4 位作者 杨洪昌 昝逢刚 覃伟 杨立凡 郭家文 《中国糖料》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甘蔗花叶病是导致甘蔗品种减产的重要病害,通过应用甘蔗健康种苗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种苗的抗病能力。‘云蔗1640’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培育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适宜在我国热区推广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采样调查... 【目的】甘蔗花叶病是导致甘蔗品种减产的重要病害,通过应用甘蔗健康种苗可以有效提高甘蔗种苗的抗病能力。‘云蔗1640’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所培育的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适宜在我国热区推广种植。【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采样调查结合RT-PCR检测的方法,完成了‘云蔗1640’甘蔗品种的花叶病毒带病情况调查,开展了‘云蔗1640’健康种苗的脱毒处理与品种的快繁。【结果】确认‘云蔗1640’携带有甘蔗花叶病毒,其主要的病原以甘蔗线条花叶病毒为主,甘蔗花叶病毒次之,不带有高粱花叶病毒。通过温水处理结合茎尖脱毒的方法培养获得了‘云蔗1640’健康种苗。研究表明经RT-PCR的方法检测线条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的脱毒效率分别为10.12%和90.62%。经筛选出不带病原的脱毒种苗作为原种开展健康种苗的组培快繁。【结论】糖料蔗健康种苗的繁育是一种有效的良种繁育技术,可加快优异甘蔗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优异种质,是我国蔗区老品种提纯复壮的新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云蔗1640’ 花叶病 脱毒种苗 种苗繁育与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分离自新疆不同枣树样本的花叶伴随病毒基因组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单佳祁 刘保军 +3 位作者 张李娅 王澍 李克梅 白剑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7,142,共11页
近几年来,新疆南部红枣各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疑似枣树花叶伴随病毒病症状的病害,造成枣树叶片出现花叶卷曲,枣果畸形失去商品价值,甚至大量落果,造成绝收绝产。对于引起此病害的病原现在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新疆南部红枣种植区采集病叶,... 近几年来,新疆南部红枣各种植区大面积发生疑似枣树花叶伴随病毒病症状的病害,造成枣树叶片出现花叶卷曲,枣果畸形失去商品价值,甚至大量落果,造成绝收绝产。对于引起此病害的病原现在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新疆南部红枣种植区采集病叶,通过高通量测序证实病叶中存在枣树花叶伴随病毒(jujube mosaic-associated virus,JuMaV),将JuMaV的2个分离株AKS和YPH的全序列(登录号分别为MW892537和OL739568),与已发表的枣树枣花叶伴随病毒(JuMaV-Z6)的全序列(登录号:KX852476.1)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99.54%和95.93%,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48%。JuMaV-AKS和JuMaV-YPH与JuMaV-Z6在反转录酶(RT)和RNA酶H(RNase H)编码区有较大差异,表明枣树花叶伴随病毒在新疆的红枣上正在发生变异,但还未成为新的种,暂时统一称为枣树花叶伴随病毒XJ分离株(JuMaVXJ)。上述结果为新疆红枣花叶病病原的确认并为该病害的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枣树 枣树花叶伴随病毒 全核苷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类钙调素ScCML13与SCMV运动蛋白P3N-PIPO的互作研究
9
作者 玉泉馨 杨宗桃 +7 位作者 张海 程光远 焦文迪 曾康 罗廷绪 黄国强 王璐 徐景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55-1866,共12页
类钙调素(Calmodulin-like,CML)是植物特有的钙信号感受器蛋白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转导。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中CML应答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甘蔗热带种Badil... 类钙调素(Calmodulin-like,CML)是植物特有的钙信号感受器蛋白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转导。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中CML应答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侵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甘蔗热带种Badila(S.officinarum)中克隆了一个CML基因,命名为ScCML13。该基因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519 bp,编码172 a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cCML13属于稳定的亲水脂溶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有4个结合Ca2+的EF-hand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及单子叶C3和C_(4)植物中具有明显分化;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试验表明,ScCML13与SCMV的运动蛋白P3N-PIPO互作。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ScCML13定位于内质网和细胞核。共定位试验发现ScCML13会干扰SCMV-P3N-PIPO的质膜(plasma membrane)或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发现,ScCML13基因主要在甘蔗叶片中表达,在节间和根中的相对表达量低;ScCML13基因在感染SCMV后2 h显著上调,随后下调至与对照组相比的水平,而在感染后期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钙调素 甘蔗花叶病毒 P3N-PIPO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中国河北大豆的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10
作者 杨菲 张明振 +1 位作者 周雪平 李方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7,共9页
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河北卢龙大豆叶片上检测到6株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命名为SMV-Gm1~SMV-Gm6。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SMV河北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 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河北卢龙大豆叶片上检测到6株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命名为SMV-Gm1~SMV-Gm6。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SMV河北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了6个SMV基因组全长序列,大小分别为9588 nt(SMV-Gm1、SMV-Gm3和SMV-Gm5)和9584 nt(SMV-Gm2、SMV-Gm4和SMV-Gm6)。开放阅读框位于基因组第132位至第9332位核苷酸,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分子量约为350 kD)。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SMV-Gm1、SMV-Gm3和SMV-Gm5与江苏SMV分离物(登录号:MH919386)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06%~98.07%,且遗传距离较近,并与江苏、浙江和山西SMV分离物聚为一小簇;SMV-Gm2、SMV-Gm4和SMV-Gm6与韩国SMV分离物(登录号:FJ640954)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8.48%~98.51%,且遗传距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小RNA深度测序 基因组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鱼腥草花叶病病原分子鉴定
11
作者 周洁 吴方华 +3 位作者 燕飞 齐传东 郭凤领 吴金平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58,共5页
明确当阳鱼腥草花叶病致病菌种类,为当阳鱼腥草花叶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依据。采集鱼腥草花叶叶片提取当阳鱼腥草典型病样的总RNA,利用sRNA深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病原菌,利用该病毒外壳蛋白(CP)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所... 明确当阳鱼腥草花叶病致病菌种类,为当阳鱼腥草花叶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依据。采集鱼腥草花叶叶片提取当阳鱼腥草典型病样的总RNA,利用sRNA深度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病原菌,利用该病毒外壳蛋白(CP)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所得序列进行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以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种类。利用sRNA深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初步确定鱼腥草花叶病致病菌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878 bp特异性条带,经BLAST比对发现其与已发表的CMV序列高度同源,相似性最高达97.84%。通过CMV病毒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得鱼腥草花叶病病毒属于CMV亚组Ⅱ。引起鱼腥草花叶病的病原属于黄瓜花叶病毒Ⅱ亚组,研究结果为鱼腥草花叶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黄瓜花叶病毒 sRNA深度测序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冯小艳 王文治 +2 位作者 沈林波 冯翠莲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28,共7页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SCSMV及其所致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甘蔗 花叶病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比较定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吕香玲 李新海 +4 位作者 谢传晓 郝转芳 吉海莲 史利玉 张世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收集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QTL定位信息,借助玉米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进行了整合。在国内外研究中,累计报道81个抗病毒基因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比较定位发现这些位点集中分布于第3和6染色体。采用元分析技术,确定3... 收集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QTL定位信息,借助玉米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进行了整合。在国内外研究中,累计报道81个抗病毒基因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比较定位发现这些位点集中分布于第3和6染色体。采用元分析技术,确定3个"一致性"抗病毒QTL,其中1个位于第3染色体,在遗传图谱IBM2 2005 Neighbors上覆盖的范围为6.44cM;2个位于第6染色体,覆盖范围分别为6.16cM和27.48cM。借助比较基因组学策略,在第3染色体"一致性"QTL区间内筛选出4个抗病位置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为确定和克隆抗病主效基因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蔗花叶病毒 数量性状位点 比较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2 位作者 袁力行 韩晓清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1-396,共6页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4 6份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两年抗甘蔗花叶病毒鉴定 ,筛选出高抗系 8份 (K2 2、CN96 2、P138、齐 318、中自 0 1、金黄 96 B、齐 319、Pa4 0 5 ) ,抗病系 7份 (旱 2 1、中自 0 3、旱 2 3、农大 178、获白、K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4 6份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两年抗甘蔗花叶病毒鉴定 ,筛选出高抗系 8份 (K2 2、CN96 2、P138、齐 318、中自 0 1、金黄 96 B、齐 319、Pa4 0 5 ) ,抗病系 7份 (旱 2 1、中自 0 3、旱 2 3、农大 178、获白、K12、黄早四 )。用 SSR标记研究了 4 6份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4 9对引物共检测出 16 8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 10个 ,平均为 3.4 3个。 U PGMA聚类分析表明 ,供试自交系可分为 7群 ,划群结果与系谱和育种家经验基本相符。 15份抗病毒自交系分散于 4群 (A、B、E、G) ,依据杂种优势原理 ,可用于改良同一群内感病系的抗性 ;其中群 E和亚群 GII被鉴定为抗病毒种质 ,可用于组建抗病群体。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抗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群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蔗脱毒对光合作用及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19
15
作者 潘大仁 许莉萍 +1 位作者 罗俊 傅华英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0-323,共4页
分析了茎尖培养获得的花叶病脱毒果蔗拔地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n)及一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脱毒果蔗的叶绿素含量、Pn、光合系统 原初光能转换率和潜在光化学反应活性均比感染花叶病的果蔗高 ,而且脱毒果蔗... 分析了茎尖培养获得的花叶病脱毒果蔗拔地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 (Pn)及一些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脱毒果蔗的叶绿素含量、Pn、光合系统 原初光能转换率和潜在光化学反应活性均比感染花叶病的果蔗高 ,而且脱毒果蔗生长快 ,后期不早衰 ,蔗茎产量比未脱毒的高 30 %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花叶病 脱毒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定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旭 李新海 +5 位作者 郝转芳 王振华 田清震 李明顺 白丽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83-988,共6页
利用玉米自交系X178(抗)和B73(感)组配的F2群体(234个单株),构建了包含249个SSR和AFLP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659.3cM,平均图距6.58cM。采用人工接种法对216个F3家系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分别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 利用玉米自交系X178(抗)和B73(感)组配的F2群体(234个单株),构建了包含249个SSR和AFLP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659.3cM,平均图距6.58cM。采用人工接种法对216个F3家系在苗期、拔节期和抽雄期分别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抗病QTL与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在3个发育阶段检测到的抗病QTL数目及作用方式略有不同。在苗期和拔节期各检测到4个抗病QTL,分别位于第3、5、6和9染色体上,可解释总表型变异的53.9%和54.8%;在抽雄期检测到5个抗病QTL,位于第2、3、5、6和9染色体上,可解释总表型变异的65.1%。在3个发育阶段第5染色体上的抗病QTL均表现为主效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6.1%~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东林 周国辉 +1 位作者 沈万宽 邓海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6-1920,共5页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之一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情况,从广东广州、翁源、博罗及广西南宁等地甘蔗产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叶片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P1:5′-ACAGCAGAWGCA... 为探明甘蔗花叶病的病原病毒之一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情况,从广东广州、翁源、博罗及广西南宁等地甘蔗产区采集表现花叶症状的甘蔗叶片样品,采用1对病毒CP基因引物(P1:5′-ACAGCAGAWGCAACRGCACAAGC-3、P2:5′-CTCWCCGACATTCCCATCCAAGCC-3′,Y=C/T,W=T/A,K=G/T,R=A/G),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结果表明48%的样品受到SrMV侵染。根据寄主类型和地理来源,选取10份代表性样品,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病毒CP基因片段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确认均为SrMVCP序列。为揭示SrMV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采用Clustal W方法对本文鉴定的10个SrMV分离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全部18个SrMV株系或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进行多序列联配,并计算核苷酸同一性,结果显示各个SrMV分离物之间的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为76%~100%。基于病毒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rMV种内分化成2个遗传变异类群,即杂种甘蔗组(HS group)和高贵甘蔗组(Nsgroup),它们的分离物大多分别来自杂种甘蔗(hybrid sugarcane)寄主和高贵甘蔗(noble sugarcane)寄主。分离物之间的平均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在两组组内分别为87%和90%,两组间为80%。说明两组SrMV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寄主隔离是导致该病毒种内分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甘蔗花叶病的防治和抗病毒育种工作中,除需注意病原的种类和寄主类型外,还应充分考虑病原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花叶病 高粱花叶病毒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花叶病毒南瓜分离物CP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金亮 王凤婷 +2 位作者 魏毅 潘洪玉 张世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0,共5页
为从分子水平鉴定山东聊城的一表现明显花叶、黄化、蕨叶及果实畸形的南瓜病毒病的病原。采用RT-PCR的方法,用T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特异引物,对该样品进行了检测,克隆到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表明,从该样品... 为从分子水平鉴定山东聊城的一表现明显花叶、黄化、蕨叶及果实畸形的南瓜病毒病的病原。采用RT-PCR的方法,用T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特异引物,对该样品进行了检测,克隆到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表明,从该样品中扩增到了TMV的CP基因,说明该样品受到TMV的侵染,首次发现TMV自然侵染南瓜。对CP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与GenBank上其他T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5%~99.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7%~99.4%。根据完整CP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2个TMV分离物可分为5个组,其中TMV-liaocheng与Nakron Pathom、Fujian、017等分离物属于Ⅳ组。TMV-liaocheng可能发生过重组。将TMV-liaocheng CP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连接,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20kDa的融合蛋白,并用Ni2+-NTA His·Bind树脂纯化,纯化后的蛋白可直接用于制备特异性的抗血清,为准确、快速地检测TMV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烟草花叶病毒 CP基因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葫芦科作物西瓜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任春梅 程兆榜 +3 位作者 缪倩 魏利辉 周益军 范永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4-1470,共7页
[目的]对江苏各地具典型褪绿花叶症状的多种葫芦科作物是否为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侵染进行分子鉴定,明确该病毒在江苏的遗传分化.[方法]提取样品总RNA,利用西瓜花叶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 [目的]对江苏各地具典型褪绿花叶症状的多种葫芦科作物是否为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侵染进行分子鉴定,明确该病毒在江苏的遗传分化.[方法]提取样品总RNA,利用西瓜花叶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测序,应用DNASTAR和Clustal 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来自南瓜、瓠瓜、西瓜和西葫芦的11个分离物的RNA模板中均检测到1200 bp左右的片段;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含1154个核苷酸,包含完整的编码281个氨基酸的WMV-cp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11个分离物和来自不同地区的17个分离物WMV-cp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的编码CP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5%~100.0%和92.9%~100.0%.[结论]WMV的遗传变异与地缘相关性较强而与寄主相关性较弱.江苏分离物WMV-CP氨基酸均具有蚜传株系的特征结构域DAG,暗示其田间流行与蚜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花叶病毒 葫芦科作物 CP基因 序列分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2 位作者 李明顺 李文华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选用 2个抗病自交系 (黄早四、Pa4 0 5 )与 2个感病自交系 (掖 10 7、Mo17)配制 4套杂交组合 ,通过对双亲、F1 、F2 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和... 选用 2个抗病自交系 (黄早四、Pa4 0 5 )与 2个感病自交系 (掖 10 7、Mo17)配制 4套杂交组合 ,通过对双亲、F1 、F2 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 ,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杂交组合F1 的抗感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 ,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掖 10 7组配的两个组合均表现感病 ,抗病遗传以正向显性或超显性效应为主 ;而以Mo17为亲本的组合表现抗病和高抗 ,抗病遗传以负向加性效应为主 ;抗病基因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其中以加性 显性互作和显性 显性互作更为突出。黄早四和Pa4 0 5对甘蔗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力较高 (变幅为 6 3.11%~ 98.2 8% ) ;两者分别含有至少 2对和 1对抗病基因。研究表明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互作效应普遍存在 ,且在不同杂交组合中作用方式不同 ;抗病性受多对基因控制 ,存在效应强弱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遗传分析 抗病基因 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