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Solis&Wets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国振 荆鹏翔 骆艳洁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49-3351,3355,共4页
针对目前应用在PID参数自整定中的算法实现复杂、控制效果差、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olis&Wets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方法。但考虑到初值点的选取会影响算法寻优的效果,将改进粒子群优化融合进Solis&Wets算法中。标... 针对目前应用在PID参数自整定中的算法实现复杂、控制效果差、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olis&Wets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方法。但考虑到初值点的选取会影响算法寻优的效果,将改进粒子群优化融合进Solis&Wets算法中。标准粒子群算法加入以下策略进行改进:引入平均极值将种群分类,针对不同种群采用异步进化策略,增强种群间的协作;针对进化过程中同一粒子的不同维度所出现的维差异问题,通过引入距离因子,实现粒子按维动态改变惯性权重的策略。将改进算法用于PID参数自整定中,并与其他几种算法作比较,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可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计算复杂度也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s&wets 粒子群优化 异步进化 惯性权重 PID参数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s&Wets算法的机器人最优测量构形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东署 张志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59,共4页
研究了机器人标定中最优测量构形的选择,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获得了机器人误差传播矩阵的条件数,以该条件数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Solis&Wets算法来选择机器人的一系列最优测量构形,以最小化参数估计中测量和建模误差的影响。实验结... 研究了机器人标定中最优测量构形的选择,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获得了机器人误差传播矩阵的条件数,以该条件数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Solis&Wets算法来选择机器人的一系列最优测量构形,以最小化参数估计中测量和建模误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标定结果优于随机选择的标定构形的标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标定 solis&wets算法 最优测量构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的变截面板簧优化设计
3
作者 李东月 方宗德 +1 位作者 古玉锋 高度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5-1738,共4页
变截面钢板弹簧以片数少、自重轻、吸收振动载荷能力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正逐步取代等截面钢板弹簧。但由于变截面钢板弹簧存在几何非线性、状态非线性等问题,常规的设计方法很难得到一个合适的设计方案。笔者利用APDL语言建立参数化... 变截面钢板弹簧以片数少、自重轻、吸收振动载荷能力强、疲劳寿命高等优点正逐步取代等截面钢板弹簧。但由于变截面钢板弹簧存在几何非线性、状态非线性等问题,常规的设计方法很难得到一个合适的设计方案。笔者利用APDL语言建立参数化的变截面钢板弹簧有限元模型,计算其应力和刚度。利用DAKOTA优化工具包使用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进行结构参数优化。获得了同时满足许用应力要求和适合刚度约束的质量最轻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钢板弹簧 有限元分析 solis-wets随机搜索算法 刚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飞虱致病细菌Acinetobacter soli 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活性测定
4
作者 李咏祺 丁文兵 +4 位作者 贺华良 高俏 高宏帅 李有志 邱林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8-1306,共9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重要的水稻害虫,通过取食和传播病毒病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发和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白背飞虱体内分离出1株细菌,命名为HUNAN-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重要的水稻害虫,通过取食和传播病毒病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开发和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白背飞虱体内分离出1株细菌,命名为HUNAN-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该菌株菌液对白背飞虱的室内杀虫活性,同时评估了培养时间和培养基pH值对发酵上清液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UNAN-1为不动杆菌属,单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oli。菌株HUNAN-1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当浓度为109 CFU/mL时,菌液对白背飞虱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其LT_(50)为31.523 h,LC_(50)值为2.71×10^(6) CFU/mL。菌株HUNAN-1的发酵上清液同样对白背飞虱有较高的致死率,处理72 h后,白背飞虱的死亡率超过80%,并且不同发酵时间和培养基pH值对发酵上清液的杀虫活性无显著影响。综上,菌株HUNAN-1对白背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潜力,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病原微生物 单不动杆菌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local mudst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cycle of wetting and drying
5
作者 ZHANG Qing-song LIU Zhi-bin +3 位作者 TANG Ya-sen DENG Yong-feng LUO Ting-yi MENG Fan-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582-596,共15页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 As a typical sedimentary soft rock,mu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asily softened and disintegrated under the effect of wetting and drying(WD).The first cycle of W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WD cycles.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was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mudstone due to the first cycle of W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D leads to an increase of pore volume and pore connectivity in the mudstone.The poro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each slice of mudstone not only increase in value,but also in fluctuation amplitude.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valent radii of connected,isolated pores and pore throats in mudstone under WD effect satisfies the Gaussian distribution.Under the effect of WD,pores and pore throa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izes increase the most.The sphericity of the pores in mudston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re radius.The WD effec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ly angular and flat pores into round and regular por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eterioration and catastrophic mechanisms of mudstone under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STONE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pore structure pore morph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yclic drying and wetting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solidified/stabilized with fly ash 被引量:3
6
作者 ZHA Fu-sheng LIU Jing-jing +1 位作者 XU Long CUI Ke-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947-1952,共6页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S/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The effects of cyclic wetting and drying on solidified/stabilized contaminated soils were inves...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S/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The effects of cyclic wetting and drying on solidified/stabilized contaminated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A series of test program,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test, TCLP leaching tes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est, were performed on lead and zinc contaminated soils solidified/stabilized by fly ash. Test results show that UCS and the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ions of S/S contaminated soil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ly ash content. UCS of S/S soils firs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mes of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after reaching the peak, it decreases with it. When the pollutant content is lower (1 000 mg/kg), the TCLP concentration first slightly decreases under cyclic drying and wetting, then increases, but the change is minor. The TCLP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under a high pollutant content of 5 000 mg/kg,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mes of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est are consistent with UCS tests and TCLP leaching tests, which reveals the micro-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s of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tabilized contaminated soils after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S/S)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drying and wetting cycles long-term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直播模式下水稻种子丸化包衣处理对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居龙 张国 +7 位作者 张新凤 朱阿秀 张海波 王晓琳 缪康 张建华 束兆林 姚克兵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5,351,共8页
为了明确水稻利用药剂丸化包衣后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种子丸化包衣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湿直播播种模式下,以常规拌种包衣和裸种播种作为对照,研究了种子处理药剂丸化包衣后对水稻出苗安全性、茎蘖动态... 为了明确水稻利用药剂丸化包衣后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为种子丸化包衣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湿直播播种模式下,以常规拌种包衣和裸种播种作为对照,研究了种子处理药剂丸化包衣后对水稻出苗安全性、茎蘖动态、病虫害防效、缓释增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水稻种子后,比拌种包衣和裸种处理出苗率分别提高2.25百分点和3.00百分点,田间出苗成苗数、分蘖数及最终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水稻种子药剂丸化包衣播种后45 d,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4.29%、89.98%和90.86%,播种后76 d,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5.24%、83.69%和81.69%,防效优于拌种包衣处理;播种后45 d药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丸化包衣处理后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叶片中、三氟苯嘧啶和噻呋酰胺在水稻茎秆中分布量均显著高于拌种包衣处理,药剂利用率得到提升;水稻成熟时,丸化包衣处理田间有效穗达到384.0穗/m^(2),千粒重为28.96 g,实测产量达到9321.30 kg/hm^(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实测产量均显著高于裸种对照。因此,利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处理水稻种子,可显著提高种子出苗率、增加分蘖数,提升药剂利用率,增强对病虫害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可为水稻湿直播安全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直播 丸化包衣 种子包衣 防治效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构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杰 王宇科 +4 位作者 石文天 郭云杰 陆彦宁 付硕 路祎祎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2-1444,共13页
超疏水表面在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发展出多种制备方法。激光加工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非接触式加工方法,在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首先以表面润湿理论为基础,简述了激光加工表面的特点及图案类型,从激光... 超疏水表面在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发展出多种制备方法。激光加工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非接触式加工方法,在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首先以表面润湿理论为基础,简述了激光加工表面的特点及图案类型,从激光一步制备、激光与化学修饰结合制备及激光与其他技术复合制备超疏水表面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不同材料超疏水表面的激光构建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随后介绍了激光加工构建不同材料超疏水表面在防冰、集雾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对拓展不同材料的应用及使用性能的提升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激光加工构建超疏水表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光对表面的影响、润湿理论、大规模应用及表面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探索,为制备出稳定、耐久的超疏水表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工 超疏水表面 润湿理论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湿法汤圆冻藏期间品质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忠民 张钰洋 +4 位作者 艾志录 潘治利 邓智民 袁欢欢 雷萌萌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96,共5页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水分迁移规律揭示速冻汤圆湿法加工方式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2组汤圆失水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部分深层结合水逐渐向弱结合水转移,速冻湿法汤圆在冻结及冻藏过程中的失水率低于干法制作的汤圆,结合水含量略高于干法汤圆;在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方面,湿制汤圆略高于干制汤圆。随冻藏时间延长,速冻湿法汤圆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均呈增加趋势,汤圆品质下降,而回复性无显著性变化,与干法汤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速冻湿法汤圆在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中变化较为稳定,在煮制后品质保持更佳,该结果可为速冻湿法汤圆在贮藏和流通过程中品质保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湿法汤圆 冻藏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正武 袁乐琅 任强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2,共9页
基于紧密堆积级配模型,研究了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nger-Funk模型级配分布模数对不同复合胶凝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浆体流变性能与湿堆积密实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水膜厚... 基于紧密堆积级配模型,研究了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nger-Funk模型级配分布模数对不同复合胶凝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浆体流变性能与湿堆积密实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水膜厚度是级配分布模数影响浆体流变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呈幂指数型下降趋势,这一影响可通过简化YODEL模型和Ahmadah模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胶凝材料 Dinger-Funk模型 流变性能 湿堆积密实度 水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软弱夹层干湿循环作用强度劣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浩 张文 芦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3,共9页
软弱夹层是一类较为特殊敏感的地质体,其存在对水电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性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库岸边坡中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以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3D打印技术... 软弱夹层是一类较为特殊敏感的地质体,其存在对水电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性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库岸边坡中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以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真实岩石形貌特征的结构面,并计算出结构面的粗糙度系数JRC,然后开展干湿循环作用下含人工节理面的软弱夹层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次数干湿循环,抗剪强度随循环次数增加呈负指数型降低,最终会趋于一个极低的稳定值,为初始强度的5%,且抗剪强度与结构面粗糙度呈正相关。软弱夹层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在破坏阶段会呈阶梯式降低,结构面粗糙度越大,残余曲线阶梯式降低次数越多,且结构面粗糙度大的试样会在更短的剪切位移到达残余强度阶段,残余强度也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成果对抽水蓄能电站岸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干湿循环 3D打印 强度劣化 粗糙度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亚胺化中应力对聚酰亚胺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彪 李源 +1 位作者 董杰 张清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为提高聚酰亚胺(PI)前驱体环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并优化其微结构,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研究了在热亚胺化过程中施加一定应力对PI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应力加快了热亚胺化反应的进程,300℃保温... 为提高聚酰亚胺(PI)前驱体环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并优化其微结构,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测试,研究了在热亚胺化过程中施加一定应力对PI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应力加快了热亚胺化反应的进程,300℃保温120 s,纤维亚胺化程度达到90%,相比于松弛状态下提升了17%,这有利于纤维性能的提升;在纤维聚集态结构方面,应力作用下,纤维轴向晶面间距增大,取向度和结晶度提高;相较于松弛状态下,经400℃应力热亚胺化反应,纤维内部(004)晶面的取向度由0.63提升至0.80,结晶度由14.20%提升至16.73%,表明纤维内部形成更加完善的晶体结构,纤维径向分子链有序度增加,但大部分仍为非晶结构;得益于热亚胺化过程中分子链取向度的提高,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显著提升,断裂伸长率下降,且在应力作用下,经400℃热亚胺化处理纤维的5%和10%热失重温度分别达到529℃和5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纤维 聚酰亚胺纤维 干喷湿纺 热亚胺化 应力 聚集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湿碰湿”水性羟基丙烯酸分散体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13
作者 王元有 吴涛 周磊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8-1432,共5页
本研究主要对比了自制分散体与市售分散体在相同测试环境下对双组分聚氨酯涂膜基本物理性能以及耐水、耐酸碱等其他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两种分散体制备的聚氨酯涂膜在物理性能上差异不大,但在耐水、耐酸碱等化学性能上存... 本研究主要对比了自制分散体与市售分散体在相同测试环境下对双组分聚氨酯涂膜基本物理性能以及耐水、耐酸碱等其他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发现两种分散体制备的聚氨酯涂膜在物理性能上差异不大,但在耐水、耐酸碱等化学性能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还研究了在相同施工条件下,不同分散体聚氨酯涂料配制后的施工性能,如表干时间等。实验结果表明,自制分散体在“湿碰湿”聚氨酯涂料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性能表现,为羟基丙烯酸分散体在涂料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本研究的发现对于优化聚氨酯涂料配方、提高涂料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体 羟基丙烯酸 聚氨酯涂料 “湿碰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后贯通型锯齿状红砂岩节理面剪切本构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桂林 王力 +1 位作者 王润秋 任甲山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20,共15页
库岸岩质边坡因受库水位波动影响,节理面受到干湿循环的作用,干湿循环后的节理面剪切强度成为控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针对干湿循环后岩体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等方面研究不充分。以三峡库区红砂岩为例,通过开展不同干湿... 库岸岩质边坡因受库水位波动影响,节理面受到干湿循环的作用,干湿循环后的节理面剪切强度成为控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针对干湿循环后岩体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等方面研究不充分。以三峡库区红砂岩为例,通过开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红砂岩的节理直剪试验,获得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的强度变形特征,建立了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修正Iwan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节理试样的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形态表现为初始压密、线弹性变形、峰前软化、峰后破坏和残余变形5个阶段;通过引入Logistic模型,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实际的节理面损伤过程,较好地描述规则锯齿状节理面压密阶段剪切变形行为;干湿循环次数与修正后节理面Iwan剪切损伤本构模型参数存在对数关系;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修正Iwan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能有效预测干湿循环后节理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岩质边坡剪切滑移破坏机制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岩 节理面 干湿循环 剪切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性处理对橡胶木抗菌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倩 吕蕾 +1 位作者 周亚菲 尚欣宇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0-811,共12页
以橡胶木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方式对橡胶木防霉耐腐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研究对照材、热处理材、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材、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材的防霉性能、耐腐性能、干缩湿胀性能,通过... 以橡胶木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方式对橡胶木防霉耐腐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研究对照材、热处理材、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材、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材的防霉性能、耐腐性能、干缩湿胀性能,通过电镜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等手段揭示不同改性处理方式对木材理化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最优工艺为热处理温度160℃、热处理时间2.5 h、载银量1.5%、改性剂质量浓度1.5 mg/mL,真空浸渍时间60 min,此时改性材对黑曲霉和桔青霉的防治效力最大,均为100%,改性材在白腐菌和褐腐菌影响下的质量损失率最小,分别为2.36%、1.90%。与对照材、热处理材、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材对比,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材的湿胀率和干缩率均为最低,径向、弦向和体积吸水湿胀率较对照材降低31.34%~36.36%,径向、弦向和体积吸湿湿胀率较对照材降低41.06%~61.7%,径向、弦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较对照材降幅可达23.28%~32.24%。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浸渍热处理方式可实现载银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木材内的均匀负载,综合提升木材的防霉防腐和尺寸稳定性,实现了优异的木材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 热处理 防霉耐腐性能 湿胀性能 木材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玻璃-聚丙烯纤维改良膨胀土的强度及裂隙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桂元 王浩鹏 +2 位作者 邓杰 刘星 杨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4-1086,共13页
为探究在路基工程中应用水玻璃−聚丙烯纤维复合改良膨胀土的效果,将质量比为0、0.5%、1.0%、1.5%、2.5%的水玻璃和0、0.1%、0.2%、0.3%、0.4%、0.5%的聚丙烯纤维掺入膨胀土内。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干湿循环直剪试验、裂隙试验和扫... 为探究在路基工程中应用水玻璃−聚丙烯纤维复合改良膨胀土的效果,将质量比为0、0.5%、1.0%、1.5%、2.5%的水玻璃和0、0.1%、0.2%、0.3%、0.4%、0.5%的聚丙烯纤维掺入膨胀土内。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干湿循环直剪试验、裂隙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electron Microscope,SEM)微观试验,研究改良膨胀土的强度及裂隙特性。使用IPP软件对裂隙图像进行处理,探究改良膨胀土的裂隙发育趋势,并结合SEM微观试验,分析水玻璃和聚丙烯纤维在改良膨胀土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膨胀土强度和裂隙特性的改进机理。结果表明,水玻璃和聚丙烯纤维均能增强膨胀土的强度,两者复合后土体强度达到峰值且裂隙抑制效果最佳,其最佳配比为水玻璃1%、聚丙烯纤维0.4%。同时,经过1~5次干湿循环后,复合改良土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素膨胀土,抵抗干湿循环的能力显著。其次,在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的裂隙发育最快,出现贯穿土体的大裂隙;水玻璃改良土的裂隙发育密集,将土体分割成多个区域;复合改良土裂隙发育程度小且发育缓慢。通过对膨胀土的裂隙面积率、裂隙数目、裂隙平均宽度和裂隙总长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不同循环次数和单次脱湿过程中的裂隙形态变化,推测出土体的裂隙发育轨迹。最后,通过对SEM图像及裂隙发育图的分析,阐明了裂隙产生的原因,揭示了水玻璃、聚丙烯纤维联合改良膨胀土的内在机理。聚丙烯纤维与水玻璃在土体中生成的硅酸凝胶黏结膜穿插在一起,和土颗粒三者形成纤维硅酸凝胶黏结体系,增加了土颗粒之间的黏结强度,减少了孔隙的连通,从而抑制了裂隙的产生和扩散。研究结果为土体改良技术的选择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水玻璃 聚丙烯纤维 干湿循环 裂隙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磷酸含氟尾气高效资源化利用热力学分析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季 王佳才 +4 位作者 马永强 袁海斌 简路明 姜基灿 朱家骅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4-1492,共9页
针对湿法磷酸萃取-浓缩和尾气洗涤氟逸出过程,建立了H_(2)SiF_(6)-H_(2)O与H_(2)SiF_(6)-H_(3)PO_(4)-H_(2)SO_(4)-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下的氟元素气液分配比,模型预测误差在20%之内。基于热力学分析,降低尾气洗涤温度,可增加传质推动... 针对湿法磷酸萃取-浓缩和尾气洗涤氟逸出过程,建立了H_(2)SiF_(6)-H_(2)O与H_(2)SiF_(6)-H_(3)PO_(4)-H_(2)SO_(4)-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下的氟元素气液分配比,模型预测误差在20%之内。基于热力学分析,降低尾气洗涤温度,可增加传质推动力,有利于提高氟吸收传质速率和产出高浓度的氟硅酸溶液,但冷凝水增多,加大了系统水平衡压力。在氟吸收循环回路串联无泵循环闪蒸浓缩氟硅酸的单元操作,设计并实施了7.5万吨P_(2)O_(5)/年WPA尾气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项目,用低温、高浓度氟硅酸逆流吸收并冷却尾气低于323 K,使含氟尾气过饱和冷凝,既强化尾气氟化物吸收,又避免硅胶颗粒结块丧失流动性,使尾气氟含量≤2 mg/m^(3),尾气氟回收率≥99%,尾气总量减排20%以上,氟硅酸产品H_(2)SiF_(6)≥18%(质量),提供了一个湿法磷酸含氟尾气高效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气液分配比 尾气 资源化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研制
18
作者 保莉 任晓娜 +3 位作者 杨海兰 王瑞俊 杨有坤 郭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4,共4页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化无机碳、过硫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有机碳的方式将水中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碱液吸收后制成碳酸钙。得到地表水和海水样品中的无机碳、有机碳含量,说明该实验装置能很好地用于环境水样品中^(14)C的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 ^(14)C 前处理 湿法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粉基本特性对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的影响机制
19
作者 杨聪聪 侯德楠 +3 位作者 朱德庆 郭正启 胡博厚 付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1720,共10页
以AM、AP、BS、BC、SM这5种铁矿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硬度、堆密度、最大分子水含量等基本理化特性,研究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行为和影响因素,建立铁矿粉基本特性与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铁矿... 以AM、AP、BS、BC、SM这5种铁矿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硬度、堆密度、最大分子水含量等基本理化特性,研究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行为和影响因素,建立铁矿粉基本特性与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铁矿粉的磨矿功指数与显微硬度呈线性正相关,硬度越高,可磨性越差;矿粉的沉降速度与其堆密度成正比,与自然堆积料层孔隙率成反比,堆密度越大、料层孔隙率越小的矿粉沉降速度越快。矿粉的过滤性能与其堆积料层孔隙率和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显著相关,矿粉的颗粒孔隙率越小,其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越低,过滤性能越好。本研究可为球团企业矿石采购、优化配矿,强化铁矿石湿式磨矿—沉降—过滤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湿磨 沉降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20
作者 续鹏 马京华 +3 位作者 杜谨宏 刘妍 张皓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2,共7页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总颗粒物(TPM)既包含可过滤颗粒物(FPM)也包含可凝结颗粒物(CPM)。为探究国内超低排放燃煤电厂CPM的排放特征及其水溶性离子在废气治理设施中的迁移变化规律,利用稀释冷凝法对5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WFGD)进口、出口和湿式静电除尘(WESP)出口进行CPM平行取样,并分析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P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FPM,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质量浓度分别是FPM的5.30、4.19、9.13倍,WFGD和WESP对CPM的去除率分别为8.3%~45.3%和30.9%~45.0%。其中SO_(4)^(2-)是WFGD进口、出口和WESP出口CPM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占全部水溶性离子的比例分别为42.8%、60.5%和42.6%。WFGD和WESP对水溶性离子也具有协同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28.10%~63.50%和78.96%。因此,建议未来强化固定源CPM排放管控,考虑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稀释冷凝法 可凝结颗粒物(CPM) 湿法脱硫(WFGD) 湿式电除尘(WE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