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实字说与中国古代“语法主义”诗学的终结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竞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1,共8页
自宋代诗学中兴起的虚字实字理论,不仅体现了宋人将唐人的描述型诗学推向理论演绎型诗学的学术努力,更与元明之际诗歌史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宋人诗学中的虚实字论,承继了汉人释经以明字义为本的传统,但也包含着语法学中辨明词类的思想... 自宋代诗学中兴起的虚字实字理论,不仅体现了宋人将唐人的描述型诗学推向理论演绎型诗学的学术努力,更与元明之际诗歌史的建构过程密切相关。宋人诗学中的虚实字论,承继了汉人释经以明字义为本的传统,但也包含着语法学中辨明词类的思想因素。这种以明辨词类为基础的技术性理论被明代文人发展到了极端,因此蕴显出了某种决定论式的"语法主义"的理论可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论可能最终还是被淹灭在了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中。"虚字""实字"逐渐蜕变为纯粹的语法学的分类,不再和诗歌的美学层面相勾联,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虚实字论也因之而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字 实字 语法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兹”用为“使”说 被引量:9
2
作者 石小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8-663,共6页
新出战国时期清华简《越公其事》中的"兹"可以用为致使之"使",利用这一新的用字现象,可以确认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旧时难以解释的"兹"字也应该用为"使",这是利用新出楚简揭示的用字方法,来解... 新出战国时期清华简《越公其事》中的"兹"可以用为致使之"使",利用这一新的用字现象,可以确认传世古书和出土文献中旧时难以解释的"兹"字也应该用为"使",这是利用新出楚简揭示的用字方法,来解读先秦古籍和其他出土文献疑难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使《越公其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的学术渊源考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成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0-96,共7页
王安石的启蒙老师明确可考者有杜子野、张铸、谭三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上可追溯至孟子,下可从同时代的王景山、刘敞等人处窥见若干端倪。而向来遭受质疑的周敦颐与李觏,也应与王安石存在着人际上的交往与思想上的交流。
关键词 王安石 学术渊源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瞍矇、俳优在俗赋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逵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3,共6页
《神乌赋》的发现,将俗赋产生的时代提前至西汉末年,而甘肃马圈湾汉代烽燧木简上有关《韩朋赋》的文字,说明敦煌发现的一些俗赋也是由汉代流传下来的。赋的形成同先秦时以赋诵为职能的瞍矇很有关系,《师旷》中保存了早期文赋的作品;赋... 《神乌赋》的发现,将俗赋产生的时代提前至西汉末年,而甘肃马圈湾汉代烽燧木简上有关《韩朋赋》的文字,说明敦煌发现的一些俗赋也是由汉代流传下来的。赋的形成同先秦时以赋诵为职能的瞍矇很有关系,《师旷》中保存了早期文赋的作品;赋的形成同以讲故事、表演戏剧的俳优也关系密切,《晏子春秋》中保存了早期俗赋类作品。俗赋主要是俳优创作而推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赋 辞赋 瞍嚎 俳优 《师旷》 《晏子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政治哲学发微 被引量:6
5
作者 梁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07,共12页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与"性",力求做到"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如果说程朱还只是中世纪的思想家的话,那么,王安石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了近代。王安石的政治哲学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其天道本体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主要是为儒家的礼乐刑政提供了形上依据,而没有或无法为儒家的仁学奠定理论根基。他虽然重视个人的感性生命和物质利益,但认为一般的百姓只知"生",不知"性",没有赋予个体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王安石的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庄子 天道性命 礼乐刑政 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逵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共8页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蜝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重生 杨朱 秦失 神仙家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 被引量:5
7
作者 林桂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35-40,共6页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原句是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 ,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 ,都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据《孟... “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原句是 :“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对孟子这句话的解读 ,学界历来众说纷纭 ;但宋代大儒朱熹和清代张岱、焦循等以及不少近人的解读 ,都是值得认真商榷的。据《孟子·离娄上》的上下文甚至《孟子》整本书以及孙、赵岐等人的有关注疏 ,“徒法不能以自行”不是指“法”离开了“善”就不能“行”,而是指“法”离开了人的运用就不能“行”,就不能自己运作起来。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强调“善”的重要性 ,也不是强调“法”的重要性 ,更不是强调“善”与“法”相结合的重要性 ;而是强调人的“推行”的重要性 ,强调人的“运用”的重要性 ,强调人“行先王之道”的“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十三经注疏》 徒善 徒法 自行 shi 赵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出集部”到“识通四库”——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建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共9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文学批评”这一新语虽取之西域,其学理及文献却出自四库集部。如果说集部五大类典籍为“批评”准备了海量文学文本,那么诗文评类叙及文献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方法及范例。从“集部”出发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开创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收获的是“史”的辉煌。在历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和沉寂之后,逐步从开创期的“学出集部”走到新时期的“识通四库”,形成“经史子集”四大范式互济共进的大文论景观。史学范式,以“史”的重新书写和各种理念、风格及体量之史著的再度辉煌开其局;经学范式,以“经”之“文以载道”式的本体阐释和“词以通道”式的范畴辨析积其力;子学范式,以“子”之多元文化视野的思想争鸣和博明万事的知识纂集拓其疆;集部范式,以“集”之诗文评性质的各体批评和各种方略筑其实。“经史子集”,作为自本自根、原汁原味的知识形态及话语体系,构成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思想灵魂、历史本末、文化精神和批评方法。考察百年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可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提供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及中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经史子集 中国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诗本义》与《易童子问》经学阐释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66-71,共6页
《诗本义》与《易童子问》是欧阳修经学的代表作,他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经学阐释同中有异。从阐释目的来说,欧阳修主张抓住"大本",但具体在《诗本义》与《易童子问》中,"大本"的含义存在差异。欧阳修的经学以"人... 《诗本义》与《易童子问》是欧阳修经学的代表作,他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经学阐释同中有异。从阐释目的来说,欧阳修主张抓住"大本",但具体在《诗本义》与《易童子问》中,"大本"的含义存在差异。欧阳修的经学以"人情"为其阐释根据,但对于"情"的理解在此二书中也存在差异。欧阳修常将经学著作看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从文本的文意、文理、文风等角度去判断其真伪,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周易》文本,他常从其文本的合逻辑性出发,而《诗经》研究中他主要从文学性与逻辑性两个角度去考察。他的经学阐释没有采用逐字逐句的解释经文的模式,而是运用了一种论辩、答问的方式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义》 《易童子问》 欧阳修 经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章太炎经学诠释思想渊源——《齐物论释》与佛学的关联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洋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6-80,共5页
作为从晚清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殿军领袖 ,章太炎既继承了传统古文经学的朴学精神 ,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 ,在传统经学的诠释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文本 ,讨论了章太炎以《庄子》为传统资源对佛学更高境... 作为从晚清走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殿军领袖 ,章太炎既继承了传统古文经学的朴学精神 ,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 ,在传统经学的诠释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方法。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文本 ,讨论了章太炎以《庄子》为传统资源对佛学更高境界——“随顺成俗”的标新 ,通过披检章氏对《齐物论》术语的重新诠释 ,展现其对庄子思想的时间维度上的关怀与重视 ,并关注由此引发的章氏子学向以《答问》为代表的经学 (史学 )转向 ,试图廓清其经、史著述思想的体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齐物论释 随顺成俗 时间 子学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93,共11页
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 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概念由指称子部之下的某类文言作品,进而转型涵括了文言、白话两种形态的小说文本。从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小说"与集部中的诗、文、赋等形成了同构、毗邻的关系,由"学说派别"转型成为文学文体。从"小说"与子部的关联来看,"小说"从子部中剥离出来,它与子部由从属的关系转变为平行的关系。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为近现代学术体系下小说统序的形成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观念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诗赋 子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训诂材料与汉语动结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亚云 《语言科学》 2007年第1期84-96,共13页
文章结合东汉时期的训诂著作《说文解字》、《释名》和郑玄注释语言中的100多条材料,对[V1+V2]或[V+A]中常见的24个V2或A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使动用法、作定语用法及连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V2在东汉时期发生了较重要的变化。在此... 文章结合东汉时期的训诂著作《说文解字》、《释名》和郑玄注释语言中的100多条材料,对[V1+V2]或[V+A]中常见的24个V2或A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使动用法、作定语用法及连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V2在东汉时期发生了较重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认为由这些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下字的[V1+V2]或[V+A]在东汉时已演变为动结式。同时,文章再次指出“V2自动词化”标准在判断动结式时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释名 郑玄注释语言 使动用法 动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此在”与“是非”——兼论庄子、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问题观点之异同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克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25-30,共6页
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 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庄子所谈论的“是非”问题与海德格尔所谓“存在”、“此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是不同的。这一比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个人的看法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是非 庄子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洪兵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2,共9页
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 历代儒家往往视法家人物为其思想敌人而痛诋不止。以学派立场为归属的研究和判断,极容易出现意气用事以及以态度之争代替观点之争的趋势,实难对法家人物及其思想做到"了解之同情"。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本着学术的良知以韩非子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出发点,对韩非子人格做出高度肯定的同时,也从各方面深刻剖析了韩非子思想中的真意,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发此前儒者之所未发,足堪为后来研究法家及韩非子者借鉴。熊十力这一现代大儒的"韩非论",不仅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当今学界反思韩非子研究以及在评价古人如何做到"了解之同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熊十力 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3-4,共2页
自东周到清朝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只能是经学 (解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儒家经典以礼为本。研究儒家经学 ,不能废弃史、子、集部之学 ,不能忽视佛道二氏之学。经学没有死 ,不会死。
关键词 经学 核心 礼为本 史子集部之学 佛与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金石文字观述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道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4,共5页
清儒大量运用金石文字考经证史是清代学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钱大昕、阮元之功已为学界所共认,但引领一代学风的考据学大师戴震在金石文字方面的实践及观点无人提及。而有相关实例来看,戴氏在运用金石文字考证经史方面颇有成绩,值得... 清儒大量运用金石文字考经证史是清代学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钱大昕、阮元之功已为学界所共认,但引领一代学风的考据学大师戴震在金石文字方面的实践及观点无人提及。而有相关实例来看,戴氏在运用金石文字考证经史方面颇有成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金石文字 《石经补字正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限”规约下的苏轼《江城子》互文性解读及英译策略剖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翠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根据文本阐释的"阈限"观,即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通过对苏轼《江城子》及其英译多译本的个案解读,揭示中国古典诗歌暨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解读方式及英译处理策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重点关注诗... 根据文本阐释的"阈限"观,即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理论,通过对苏轼《江城子》及其英译多译本的个案解读,揭示中国古典诗歌暨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解读方式及英译处理策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内互文性与外互文性,重点关注诗词文本的语义判断与翻译选择、文本意象识别与翻译创构及其内涵意义阐释与翻译重建,探求文本阐释"阈限"观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动态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江城子》 阈限 互文性 主题与主题倾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趣与音节:略谈严羽诗学中复古倾向的真谛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裕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5-81,共7页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沧浪集》 兴趣 音节 前后七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述论
19
作者 王川 何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9-106,共8页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它产生于统一战线,发展于统一战线,是政协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有益于今人、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它产生于统一战线,发展于统一战线,是政协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有益于今人、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文史资料》的第1辑到第22辑为例,从"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角度,分析与阐述了该资料编纂的时代背景、作者群及其作用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协文史资料 《甘孜州文史资料》 四川 甘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事无碍”、“文字禅”与释惠洪的诗风
20
作者 潘建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58,共4页
华严四祖澄观创立的"四法界说"是华严宗法界观的典型表述,其中"事事无碍"处于最高法界。作为禅宗黄龙派真净克文禅师的弟子,释惠洪深受"事事无碍"说影响,同时又标举"文字禅"理论,使其诗不回避... 华严四祖澄观创立的"四法界说"是华严宗法界观的典型表述,其中"事事无碍"处于最高法界。作为禅宗黄龙派真净克文禅师的弟子,释惠洪深受"事事无碍"说影响,同时又标举"文字禅"理论,使其诗不回避日常的饥餐困眠而平俗率易,不舍声色而"好为绮语"。在他人生困厄时,"事事无碍"给他以理念支撑,苏轼在禅与诗的融合上又为他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典范。释惠洪不单从禅宗那里有了精神慰藉,也在文艺上找到了精神家园。他虽然未能使佛教再度兴盛,却给诗与禅的结合,提供了又一有效途径,是对中国近古诗学的一个不小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事无碍” “文字禅” 释惠洪 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