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虚实字说与中国古代“语法主义”诗学的终结 |
刘竞飞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2
|
上古汉语“兹”用为“使”说 |
石小力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9
|
|
|
3
|
王安石的学术渊源考论 |
刘成国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
4
|
论瞍矇、俳优在俗赋形成中的作用 |
赵逵夫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
5
|
王安石政治哲学发微 |
梁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
6
|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
赵逵夫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7
|
“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兼与张岱年、郭道晖等先生商榷 |
林桂榛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
8
|
从“学出集部”到“识通四库”——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范式演进 |
李建中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
9
|
欧阳修《诗本义》与《易童子问》经学阐释比较 |
程刚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3
|
|
|
10
|
论章太炎经学诠释思想渊源——《齐物论释》与佛学的关联意义 |
刘洋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
11
|
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 |
王炜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
12
|
东汉训诂材料与汉语动结式研究 |
宋亚云
|
《语言科学》
|
2007 |
3
|
|
|
13
|
“存在”、“此在”与“是非”——兼论庄子、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问题观点之异同 |
徐克谦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
14
|
论熊十力的“韩非学”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 |
宋洪兵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15
|
论经学与相关问题 |
陈戍国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
16
|
戴震金石文字观述论 |
徐道彬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
17
|
“阈限”规约下的苏轼《江城子》互文性解读及英译策略剖析 |
袁翠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18
|
兴趣与音节:略谈严羽诗学中复古倾向的真谛及其影响 |
周裕锴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
19
|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述论 |
王川
何洁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20
|
“事事无碍”、“文字禅”与释惠洪的诗风 |
潘建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