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density-related fine root production to soil and leaf traits in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plantations in the semiarid loess hilly region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Meimei Sun Bo-Chao Zhai +2 位作者 Qiu-Wen Chen Guoqing Li Sheng D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1071-1082,共12页
Fine roots are the most active and functional component of root systems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soil resources. Density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actor in forest plantations but information... Fine roots are the most active and functional component of root systems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cquisition of soil resources. Density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al factor in forest plantations but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fine roots along a density gradient is limited. In this study, plantations of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L.) and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iformis Carr.) with four density class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influence of soil and leaf traits on fine root growth. Fine root biomass increased with stand density. High fine root biomass was achieved through increases in the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rate in the high-density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nd through an increase in fine root production in the pine plantations. In the high-density Chinese pine stand, there was a high fine root turnover which, coupled with high fine root production, contributed to a high fine root biomass. Overall, fine root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rat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in both kinds of plantations, while fine root biomass, especially the component of necromass, was related to soil nutrient status, which refers to phosphorous content in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and nitrogen content in Chinese pine plantations. There was a close linkage between leaf area index and fine root dynamics in the black locust plantations but not in the pine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roots Black locust Chinese pine semiarid Soil moisture Leaf area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试验观测评估毛乌素沙地沙柳复植的适宜性
2
作者 赵明 王强民 王淑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85,共8页
大规模植被恢复措施显著改变了旱区水文生态系统地表物质和水循环特征,如何解决由于复植而导致的用水量增加是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大挑战。选取毛乌素沙地典型优势植被沙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株尺度下的原位监测试验,对比裸地... 大规模植被恢复措施显著改变了旱区水文生态系统地表物质和水循环特征,如何解决由于复植而导致的用水量增加是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大挑战。选取毛乌素沙地典型优势植被沙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株尺度下的原位监测试验,对比裸地和沙柳地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分析沙柳在2016—2018年连续3个完整生长周期的耗水特征和土壤水分平衡,以探究典型旱区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并评价其在复植中的适宜性。结果显示:沙柳在不同的树龄阶段对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有不同的吸水策略,1年生沙柳主要利用土壤水,2、3年生沙柳主要利用地下水,但由于3年生沙柳生长的停滞和衰退,对地下水的消耗较2年生沙柳有所减少;同时在雨季,沙柳可调节一部分水源至降水补充的浅层土壤水;沙柳地的蒸散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7~2.3倍,降水入渗无法抵消植被耗水造成的土壤水分亏缺,诱发地下水资源枯竭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制定旱区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 土壤水 地下水 原位试验 毛乌素沙地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铜林 柴春山 +3 位作者 莫保儒 林琳 李德丽 薛睿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7-72,78,共7页
以甘肃定西龙滩流域8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3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植被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主要影响土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且不同... 以甘肃定西龙滩流域8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3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植被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主要影响土壤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且不同植被间差异显著(p<0.05);土层深度主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及分布,而且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间土壤养分分布规律不明显,但不同土层间土壤养分表层聚集效应明显,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不同植被和不同土层下土壤养分变异性差异很大,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磷(>45%)>有机质、全氮、碱解氮(>30%)>速效钾(>15%)>全磷、全钾(<4%)>pH值(<2%)。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均有影响,但不同植被对各养分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在今后植被恢复中,应多采用草灌林结合来建人工植被,以使黄土丘陵区复杂多样的土壤生态系统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养分 土层深度 养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的神东矿区植物吸水深度及生态水位研究
4
作者 赫云兰 杨英明 +3 位作者 王玺凯 李可新 房鲁鹭 刘卓鸣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3,共5页
为了研究神东矿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否会对地表植被的生存产生威胁,以神东矿区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神东矿区成年沙蒿的根系吸水深度,通过MixSIAR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成年沙蒿的土壤... 为了研究神东矿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否会对地表植被的生存产生威胁,以神东矿区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神东矿区成年沙蒿的根系吸水深度,通过MixSIAR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成年沙蒿的土壤水分吸收策略。结果显示,研究区成年沙蒿的吸水的极限深度为2.5~3 m,沙蒿会较均匀的吸收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但其水分利用策略也会受到土壤含水率高低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成年沙蒿的根系吸水深度和水分利用策略,从植物角度说明了该区域生态水位的下限是2.5~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半干旱煤矿区 根系吸水深度 植物水分利用 生态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马天娥 魏艳春 +4 位作者 杨宪龙 魏孝荣 王玉红 郝明德 张兴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6,共9页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可为加深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不同温度(15℃和25℃)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初期较高,之后缓慢下降。施肥措施和培养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长期单施磷肥(P)、氮磷配施(NP)和氮磷有机肥配施(NP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min))分别增加41%、85%和89%,在25℃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7%、46%和77%。另外,与CK处理相比,P、NP和NPM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_(10))分别降低25%、21%和6%。施肥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力学参数,其改变程度与施肥种类和培养温度有关。与CK处理相比,在15℃培养条件下,P、NP和NPM处理的土壤潜在矿化有机碳量(C_p)分别增加29%、65%和48%;在25℃培养条件下,NP和NPM处理的C_p分别增加2%和21%,而P处理则减少3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常数(k)在15℃培养条件下变化较小,在25℃培养条件下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25℃培养条件下,C_(min)和Cp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见,长期施肥显著促进了半干旱黄土区粮-豆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粮豆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军 党慧慧 +4 位作者 孔凡亮 岳宁 王刚 郭映 魏国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71-1579,共9页
通量贡献区是指对湍流交换过程有贡献的有效源(汇)区域,它与生态系统和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密切相关。在实际观测中复杂的下垫面增加了通量观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通量贡献区评价能有效解决通量空间代表性的问题。为了研究半干旱区农田... 通量贡献区是指对湍流交换过程有贡献的有效源(汇)区域,它与生态系统和大气间的通量交换密切相关。在实际观测中复杂的下垫面增加了通量观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对通量贡献区评价能有效解决通量空间代表性的问题。为了研究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在完整的作物生育期通量贡献区的变化特点,该文根据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兰州大学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的通量观测塔2014年12个月连续的玉米农田通量观测资料,应用Schmid的FSAM模型对半干旱区玉米农田的通量贡献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的主风向是90°-180°(东南方向),次主风方向是270°-360°(西北方向);在主风向上,迎风方向非生长季的通量信息最远点大于生长季,而在垂直于迎风方向上则相反;生长季内迎风向通量信息最远距离呈现出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其中在抽雄期最小,垂直于迎风方向最大宽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大气稳定条件下通量贡献区面积比不稳定条件下大,且大气稳定条件下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8-92 m,垂直于迎风向?35-35 m;不稳定条件下则分别为7-83 m和-25-25 m。白天90%的通量源区分布在离观测塔9-86 m,夜晚源区分布在离观测塔10-100 m,垂直于迎风向由白天的-21-21 m增加到夜晚的?35-35 m。由FSAM模型测得的通量贡献区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的通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AM模型 农田生态系统 通量贡献区 半干旱区 玉米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61
7
作者 郭胜利 刘文兆 +2 位作者 史竹叶 侯喜禄 李凤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3,共4页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典型横断面为代表,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中连川小流域坡顶、坡面和坡脚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连川流域土壤养分全量和速效态都匮乏。在开垦利用条件下,0~20cm土层土壤...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典型横断面为代表,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中连川小流域坡顶、坡面和坡脚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连川流域土壤养分全量和速效态都匮乏。在开垦利用条件下,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磷、Olsen-P、硝态氮含量在不同坡位的高低顺序:坡面<坡顶<坡脚,显示了土壤养分坡脚富集、坡面和坡顶流失的特征。恢复地表植被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较相邻的农田显著提高。草本植被群落对土壤养分(0~20cm)的积累促进作用高于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流域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地形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63
8
作者 王俊鹏 蒋骏 +2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张久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3,共6页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mm·hm2)~3.59kg/(mm·hm2),达到7.13kg/(mm·hm2)~8.89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农田微集水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34
9
作者 赵琳 李世清 +3 位作者 李生秀 张兴昌 吕丽红 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20,共7页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施入的氮肥和有机氮矿化产物,除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粘土矿物固定、挥发损失和反硝化损失外,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NO3--N形态残存在土壤中。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和扩散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施入的氮肥和有机氮矿化产物,除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粘土矿物固定、挥发损失和反硝化损失外,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NO3--N形态残存在土壤中。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和扩散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脱离根区。影响土壤剖面NO3--N残留累积和淋溶的主要因素包括施氮量、植物吸氮量、前作收获后的植物残留物、氮肥种类、施氮方式和降雨量等。残留NO3--N本身具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关键在于残留NO3--N所在深度及其是否能够到达根区。在半干旱区降雨量较高的雨季,NO3--N向深层移动,而在较干旱条件下即使土壤剖面深层NO3--N,也可随水分上移供根系利用,因此土壤剖面中累积的残留NO3--N显著影响氮肥肥效果,许多地方用一定深度土层中累积的NO3--N作为土壤供氮指标,以减少NO3--N的淋溶损失和提高氮肥肥效。过去对半干旱地区土壤剖面中NO3--N的研究主要涉及3方面,一是土壤剖面中NO3--N的残留累积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与根系分布深度相适应土层中残留NO3--N对氮肥肥效的影响,三是根据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确定农田作物施氮量。在分析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氮肥 残留 半干旱区 肥效 氮累积 土壤硝态氮 NO3^--N 植物吸收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秋后覆膜保墒对翌年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邹洪涛 张玉龙 +2 位作者 黄毅 虞娜 张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5-28,共4页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春旱严重、降雨资源年内分布不均的气候特点,在秋收后、霜冻之前进行灭茬覆膜处理,试验对旱地雨水资源跨时间调节。翌年春季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处理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未覆膜处理高...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春旱严重、降雨资源年内分布不均的气候特点,在秋收后、霜冻之前进行灭茬覆膜处理,试验对旱地雨水资源跨时间调节。翌年春季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处理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比未覆膜处理高出60%,播种15d后玉米出苗率达到85%,抽穗期玉米株高比未覆膜处理高33cm、径粗增加0.42cm,秋收时玉米穗重比未覆膜处理提高了49.62%。研究表明,春墒秋保、跨时间调控农田水分状况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农业节水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茬覆膜 土壤含水量 玉米 北方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盐渍化地区果园土壤盐分离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郭全恩 王益权 +2 位作者 郭天文 刘军 南丽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4-669,共6页
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500个土样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阴离子主要是HCO3-、SO42-,阳离子主要是Na+。CO32-与HCO3-、Mg2+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Na+... 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500个土样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阴离子主要是HCO3-、SO42-,阳离子主要是Na+。CO32-与HCO3-、Mg2+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HCO3-与Cl-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Mg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l-与SO42-、Ca2+、Mg2+、N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Ca2+、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SO42-与Ca2+、Mg2+、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a2+与K+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N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Mg2+与K+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K+与N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盐分离子的聚类分析发现,Cl-、Mg2+、CO32-、Ca2+、K+和HCO3-在该区土壤中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运移特征。对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偏相关分析能进一步消除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刻化多元变量其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离子 相关性 半干旱盐渍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徐萌 张玉龙 +4 位作者 黄毅 张玉玲 虞娜 闫洪亮 邹洪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3-156,共4页
为了提升和保育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质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7%;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1.9%~19%;全氮含量... 为了提升和保育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质量,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其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7%;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1.9%~19%;全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幅度为0.7%~14.4%;速效磷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2.51~14.75 mg/kg;速效钾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7.33~188.07 mg/kg;碱解氮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8.46mg/kg;净光合速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11.03 CO2μmol/(m2.s);秸秆还田可以缓解土壤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辽西北半干旱区 农田土壤养分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披碱草属植物叶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祁娟 徐柱 +2 位作者 王海清 马玉宝 李临杭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5,共7页
在无控制的野外旱作条件下,比较了披碱草属6种野生植物在内蒙古干旱与半干旱区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同一地区引种的不同种及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材料XJE1和XJP5能够保持较好的水分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对含水... 在无控制的野外旱作条件下,比较了披碱草属6种野生植物在内蒙古干旱与半干旱区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同一地区引种的不同种及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材料XJE1和XJP5能够保持较好的水分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对含水量,而GSD4保水能力不及其他几种材料;BJT3和XJP5叶绿素含量较高,而GSD4叶绿素含量较低。渗透调节物质Pro以BJT3、XJP5和GSS2显著高于其他材料,而MDA含量以BJT3相对较高,比XJE1高近3倍;保护酶SOD活性以材料GSD4较高,其次为BJT3,GSS2较低,POD活性以XJP5较高,其次为BJT3,NMN6较低。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披碱草属6种植物中,除GSD4和NMN6之间隶属函数值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材料之间都比较显著,其隶属度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JP5>BJT3>XJE1>GSD4>NMN6>GSS2。并且来自同一地区的披碱草属2种不同植物的生理特征表现一定的趋同,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表现出一定适应性分化。这些结果都表明,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各种生理生化指标都会进行相应的调节,共同起作用来保护植物免受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生理生化 渗透调节 保护酶系统 干旱与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晓帆 任立良 +1 位作者 袁飞 徐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利用20世纪70年代的水文气象资料、地形和土地覆被资料以及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计算了老哈河流域甸子水文站以上集水区内30″栅格单元的逐日蒸散发能力,将其与集水区内蒸发皿资料的回归关系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输入来验证双源蒸散发... 利用20世纪70年代的水文气象资料、地形和土地覆被资料以及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计算了老哈河流域甸子水文站以上集水区内30″栅格单元的逐日蒸散发能力,将其与集水区内蒸发皿资料的回归关系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输入来验证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在半干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由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计算的蒸散发能力与当地的蒸发皿资料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并且该蒸散发能力可以取代蒸发皿资料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输入进行径流模拟,且两者的模拟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能力 半干旱区 相关分析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垦及放牧对温带半干旱草原土壤碳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耿元波 罗光强 +3 位作者 袁国富 李明峰 孟维奇 董云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18-2523,共6页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叽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3种草原群落不同层位土壤样品碳素含量的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农垦及放牧对该区主要草原土壤类型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农田30a后...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叽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3种草原群落不同层位土壤样品碳素含量的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农垦及放牧对该区主要草原土壤类型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农田30a后,与未开垦的打草场相比,农山1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且农田0—10cm和10~20cm土壤层有机碳含量趋于一致。(2)放牧使羊草草原平和大针茅草原表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较深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升高。放牧强度较大、较干旱的大针茅草原0.20cm下降,30cm以下升高,放牧强度较小较湿润的羊草草原0~10cm下降,10cm以下升高。(3)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农田使1m土层内的土壤无机碳含量升高,钙积化位置变浅。(4)放牧使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1m土层内的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钙积化位置加深,放牧强度较大、较干旱的大针茅草原表现尤为明显。(5)草地开垦为农田,在使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降低的同时,也增加了士壤无机碳的含龄;放牧在使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深层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同时,也减少了无机碳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草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农垦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坐水播种条件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冯良山 孙占祥 +4 位作者 曹敏建 侯志研 惠成章 刘洋 李金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采用五因素(1/2)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坐水播种条件下,坐水量、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氮肥〉坐水量≈磷肥〉钾肥〉密度;在各因素编码水平为最低时,... 采用五因素(1/2)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坐水播种条件下,坐水量、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氮肥〉坐水量≈磷肥〉钾肥〉密度;在各因素编码水平为最低时,磷肥的起始增产速率最大,其次为氮肥,坐水量、钾肥和密度分列第三、四、五位;随着因素水平的提高,各因素的增产速率均下降,下降的快慢顺序为磷肥〉密度≈氮肥〉坐水量〉钾肥;当坐水量为46.25 t/hm2、氮肥(N)为327.68 kg/hm2、磷肥(P2O5)为149.10 kg/hm2、钾肥(K2O)为189.24 kg/hm2、密度为71 172.00株/hm2,产量可达14 059.62 kg/hm2;玉米产量大于10 560 kg/hm2的主要农艺措施为:坐水量为41~54 t/hm2,氮肥(N)用量为276~348 kg/hm2,磷肥(P2O5)用量为145~165 kg/hm2,钾肥(K2O)用量为166~217kg/hm2,种植密度为64 728~72 726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坐水播种 高产栽培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主要植物光能和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7
17
作者 崔骁勇 陈佐忠 杜占池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4-21,共8页
在植物生长季内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 6种主要植物的光合和水分利用特征 ,比较了植物之间在光能和水分利用方面的差异 ,认为水分利用效率难以反应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而其倒数———水分竞争系数是较好的表征指标 ;植物的光能利用效... 在植物生长季内测定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 6种主要植物的光合和水分利用特征 ,比较了植物之间在光能和水分利用方面的差异 ,认为水分利用效率难以反应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而其倒数———水分竞争系数是较好的表征指标 ;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竞争系数之间存在补偿关系 ;半干旱草原主要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它们在光能和水分资源生态位上存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草原 水分竞争能力 补偿 生态位分离 光能利用效率 演替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水肥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作新 尹光华 +2 位作者 孙中和 杨玉兰 周海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25,共6页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 ,采用 31 2 - D最优饱和设计方案 ,对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水肥耦合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建立了水肥耦合数学模型基础上 ,分析了各因子的主因素和单因素效应、两因素和三因素间交互耦合效应以及多因子间的耦合和限...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 ,采用 31 2 - D最优饱和设计方案 ,对辽西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水肥耦合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建立了水肥耦合数学模型基础上 ,分析了各因子的主因素和单因素效应、两因素和三因素间交互耦合效应以及多因子间的耦合和限制作用类型 ,并提出了以水调肥矫正模型 ,为该区水肥耦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互馈作用的人工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肥耦合 正向互馈 半干旱区 经济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覆膜集雨系统膜垄保墒增温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晓凌 陈明灿 +1 位作者 李凤民 李友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大田试验,观测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垄沟覆膜集雨系统中覆膜垄的增温保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P30:30 cm宽垄覆膜,60 cm宽沟;P45:45 cm宽垄覆膜,60 cm宽沟;P60:60 cm宽垄覆膜,60cm宽沟;P0:裸地平作。结果表明,覆于垄上... 大田试验,观测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垄沟覆膜集雨系统中覆膜垄的增温保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P30:30 cm宽垄覆膜,60 cm宽沟;P45:45 cm宽垄覆膜,60 cm宽沟;P60:60 cm宽垄覆膜,60cm宽沟;P0:裸地平作。结果表明,覆于垄上的地膜有提高垄下土壤温度和保持垄下土壤湿度的作用,集于沟中的部分降雨会渗透到垄下,形成降雨在沟中和垄下的分布。由于部分根系在膜垄下生长,从而使马铃薯受到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生长迅速。P30、P45、P60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裸地平作,而耗水量显著低于裸地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半干旱地区 地膜覆盖 垄沟集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冠层导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珊 查天山 +3 位作者 贾昕 吴雅娟 白玉洁 冯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3,共9页
冠层导度(g_c)是影响植物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参数,对环境变化敏感。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5年5—10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潜热和显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观测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含水量(... 冠层导度(g_c)是影响植物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参数,对环境变化敏感。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5年5—10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潜热和显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观测空气温度(T_a)、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含水量(VWC)、降雨(PP)等气象因子,结合Penman-Monteith的冠层导度逆转方程,了解g_c时间动态与变异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蒿群落g_c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5—8月)g_c达到峰值的时间比秋季(9—10月)早约2 h,约在10:00左右达到峰值,比水汽压亏缺(VPD)和PAR的峰值分别提前3~4 h和1~2 h,秋季g_c在中午12:00达到峰值后直接下降。PAR、VPD均对g_c有显著的调控作用,PAR和VPD对g_c的调控阈值分别是1 200μmol/(m^2·s)和1.5 kPa,小于阈值呈正相关,大于阈值呈负相关。30 cm土壤含水量(VWC_30)是调控g_c的重要因子,当VWC_30大于0.16 m^3/m^3时,g_c与VWC_30呈正线性关系。在高的土壤含水量条件(VWC_30≥0.16 m^3/m^3)下,g_c对PAR和VPD的敏感性高于低土壤含水量(VWC_30<0.16 m^3/m^3)条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调节荒漠生态系统冠层导度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为荒漠生态系统水文过程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导度 土壤含水量 半干旱区 蒸腾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