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3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ed Multicircular Circumnavigation Control for UAVs with Desired Angular Spacing 被引量:1
1
作者 Shixiong Li Xingling Shao +1 位作者 Wendong Zhang Qingzhen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29-446,共18页
This paper addresses a multicircular circumnavigation control for UAVs with desired angular spacing around a nonstationary target.By defining a coordinated error relative to neighboring angular spacing,under the premi... This paper addresses a multicircular circumnavigation control for UAVs with desired angular spacing around a nonstationary target.By defining a coordinated error relative to neighboring angular spacing,under the premise that target information is perfectly accessible by all nodes,a centralized circular enclosing control strategy is derived for multiple UAVs connected by an undirected graph to allow for formation behaviors concerning the moving target.Besides,to avoid the requirement of target’s states being accessible for each UAV,fixed-time distributed observers are introduced to acquire the state estimates in a fixed-time sense,and the upper boundary of settling time can be determined offline irrespective of initial properties,greatly releasing the burdensome communication traffic.Then,with the aid of fixed-time distributed observers,a distributed circular circumnavigation controller is derived to force all UAVs to collaboratively evolve along the preset circles while keeping a desired angular spacing.It is inferred from Lyapunov stability that all errors are demonstrated to be convergent.Simulations are offered to verify the utility of proposed proto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ular spacing distributed observer Multicircular circumnavigation Moving target UAV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int DOA and time delay estimation method for space-time coherent distributed signals based on search 被引量:1
2
作者 Qian Bin Yang Wanlin Wan Qu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2期341-346,共6页
Under dense urban fading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of joint multi-path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raditional point signal model degrades seriously. In this paper, a new space and time signal model based on m... Under dense urban fading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of joint multi-path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traditional point signal model degrades seriously. In this paper, a new space and time signal model based on multipath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given after new space and time manifold is reconstructed. Then joint spacetime signal subspace is obtained by converting acquired channel from time domain to frequency domain .Then space and time spectrum is formulated by the space sub-matrix and time sub-matrix taken out of joint space-time signal subspace, and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by searching the minimum eigenvalues of the space matrix and the time matrix. Lastly, A space and time parameters matching process is performed by using the orthogonal property between joint noise subspace and the space-time manifold. In contrast with tradition MUSIC, the algorithm we present here only need two 1- dimension searching and was not sensitive to differe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time coherent distribution DOA Relative time delay Minimum eigenval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scheme with cooperative diversity based on distribut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3
作者 Du Na Xu Dazhu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3期463-469,共7页
An improved scheme with cooperative diversity based on distribut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WCD- DSTBC) is proposed, which effectively achieves diversity gains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y sharing s... An improved scheme with cooperative diversity based on distribut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WCD- DSTBC) is proposed, which effectively achieves diversity gains and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y sharing some single-antenna users' antennas to form a virtual antenna array and combining with distribut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DSTBC) mode. T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BER and the interuser BER for WCDDSTBC scheme is theoretically derived and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 of BER for WCD-DSTBC system is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WCD-DSTBC scheme achieves distinct gains over the non-cooperative multi-carrier CDMA (MC-CDMA) system. When system BER is le-3 and interuser BER is le-3, about 2.5 dB gain can be gotten. When interuse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utgoes the users' individual CSI, about 3 dB gain is also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operative diversity distribute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multicarrier CD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chloride smoke particles in confined spaces 被引量:7
4
作者 Chen-youshi Xu Bing-ting Zha +2 位作者 Jia-qian Bao He Zhang Hong-xia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269-1280,共12页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short-range detection of anti-smoke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by laser fuzes,this study proposes a smoke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non-uniform continuous point source diffusion and investi...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short-range detection of anti-smoke environment interference by laser fuzes,this study proposes a smoke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non-uniform continuous point source diffusion and investigates an experimental laboratory smoke environment using an ammonium chloride smoke agent.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composition,and mass flow distribution of the smoke were studied.Based on a discrete phase model and a kεturbulence model,a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smoke generation and diffusion processes of the smoke agent in a confined space.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oke mass concentration,velocity,and temperature in the space after smoke gener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motion law governing the smoke diffus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space was summarized.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smoke environment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moke plume changed from fan-shaped to umbrella-shaped during smoke generation,and then continued to spread around.Meanwhile,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smoke in the space decreased from the middle outward;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were small and stable.In the diffusion stage(after 900 s),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smoke above 0.8 m was relatively uniform across an area of smoke that was 12 m thick.Th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over time,following a consistent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attenuation was negligible in a very short time.Therefore,this system was suitable for conduct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aser fuzes in a smoke environment.Owing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the setup could reproduce the same experimental smoke environment by artificially controlling the smoke emission of the smoke agent.Overall,this work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effort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form smoke environments and evaluating laser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ok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fuze Smoke environment Temporal distrib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fined space Smoke ag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 Charge Effects in CSL Gauge——with previously assumed charge distribution
5
作者 T.Kanaji T.Urano S.Hongo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Z1期83-86,共4页
The "cascade static lens (CSL) gauge" has a high sensitivity(S) because the emitted electrons repeat the go and back oscillation before they are received by the electrodes. (S=18.6 Pa<sup>-1</su... The "cascade static lens (CSL) gauge" has a high sensitivity(S) because the emitted electrons repeat the go and back oscillation before they are received by the electrodes. (S=18.6 Pa<sup>-1</sup> (2480 Torr<sup>-1</sup> in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L with previously assumed charge distribution space Charge Effects in CSL Gau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创新空间分布式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迎成 李金刚 涂曼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5-283,共9页
基于分布式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对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探讨城市内部尺度创新空间的分布式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专利数据识别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并构建创新活动集聚区联系网络。其次,从多中心... 基于分布式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对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探讨城市内部尺度创新空间的分布式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专利数据识别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并构建创新活动集聚区联系网络。其次,从多中心和网络化2个维度探讨其创新空间的分布式结构特征,并基于计量模型检验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创新空间呈现出一定的分布式结构特征,其多中心的形态结构较为明显,但网络化的功能结构发育程度还不高。城市创新载体的多区位分布、创新活动集聚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主体间的多维邻近是影响其创新空间分布式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创新 创新空间 城市内部创新网络 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7
作者 杨富全 谷高中 +2 位作者 张忠利 李强 李宁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69,共20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基础上,笔者综述了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稀有金属矿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其次是花岗岩型,少量碱性花岗岩型、碱性正长岩型、火山热液型、碱性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主要分布于阿尔泰... 在总结前人研究和野外调查基础上,笔者综述了新疆中亚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稀有金属矿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其次是花岗岩型,少量碱性花岗岩型、碱性正长岩型、火山热液型、碱性伟晶岩型和矽卡岩型,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其次是西南天山和东天山。稀有金属成矿年龄变化于151~476Ma,主要集中在180~290Ma(早侏罗世—二叠纪),不同地区成矿时间存在差异。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三叠纪—侏罗纪为板内环境,区域大规模伸展是形成大规模稀有金属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东天山和西南天山稀有金属成矿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但阿尔泰除阿斯喀尔特、大喀拉苏等少数矿床外,多数稀有金属矿与赋矿花岗岩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床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中亚造山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基智能模型的协同可信分布式推理技术
8
作者 杨德伟 栗渊钧 +1 位作者 聂勇仕 冯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9-640,共12页
针对天基网络中多节点分布式推理及推理过程中的安全隐私挑战,研究协同可信的天基智能模型分布式推理技术.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天基智能模型推理系统——包含云端节点和边缘卫星节点集群,提出协同可信的天基智能模型分布式推理方法,准备阶... 针对天基网络中多节点分布式推理及推理过程中的安全隐私挑战,研究协同可信的天基智能模型分布式推理技术.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天基智能模型推理系统——包含云端节点和边缘卫星节点集群,提出协同可信的天基智能模型分布式推理方法,准备阶段基于负载均衡和时延最小对模型进行自适应分割,推理阶段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协同可信的集群推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及方法能够保障分布式节点安全有效地完成智能模型分布式推理,为智能模型在卫星场景中的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网络 分布式推理 区块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分析
9
作者 袁铭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19,共6页
[目的]公共空间是轨道交通站域使用者活动的重要载体。为提升站域的空间绩效和品质活力,有必要分析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关系。[方法]以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个样本站域,采用现场调研和方差法... [目的]公共空间是轨道交通站域使用者活动的重要载体。为提升站域的空间绩效和品质活力,有必要分析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关系。[方法]以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个样本站域,采用现场调研和方差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从使用者需求视角出发,结合相关性分析初步揭示出其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站域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建议。[结果及结论]广场类公共空间和私有公共空间在站域内呈现显著的圈层递减分布特征,公园类公共空间其圈层分布特征不明显。提出“使用者需求-功能空间分布-公共空间分布”的影响关系链——使用者需求是催化站域公共空间分异的内因。在后续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更新中,建议基于使用者需求确定公共空间供应、联动功能空间协同优化公共空间分布、以步行路径为纽带推动公共空间体系化,从而提升站域的空间绩效和品质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车站区域 公共空间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10
作者 刘兵 冯红波 +1 位作者 高爽 张曦文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决定着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3个品种(绥农31、东生7号、合丰55)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分别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结... 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决定着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3个品种(绥农31、东生7号、合丰55)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分别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富集能显著增加大豆荚数、粒数及产量。开花初期光富集处理使得3个品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43.8%、57.7%、61.1%;结荚初期光富集处理使得3个品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21.6%、33.8%、41.8%。开花初期光富集和结荚初期光富集均显著增加了绥农31和合丰55大豆每荚粒数。两种光富集处理方式也显著增加了绥农31大豆的百粒重,结荚初期光富集显著增加了合丰55大豆的百粒重。结荚初期光富集,单株荚数和粒数是对光环境变化贡献最大的产量因子。每荚粒数和百粒重性状大部分受大豆基因控制,但数据显示仍被环境所影响。光富集主要使大豆下部节位光照强度显著增加,但大豆通过植株内部调节机制使得所有大豆节位均对光富集处理产生了响应。探索田间作物群体光环境与产量的关系,可为寻求合适的种植模式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富集 产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
11
作者 潘兵宏 彭俊宁 +4 位作者 马朝辉 周乾 卢涛 佘明星 刘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1-824,共14页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 为便于驾驶员在立交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中连续分流的情况下及时识别前方路况,对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连续分流的最小间距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并考虑到实际工程意义与驾驶人行为,重新界定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连续分流间距范围,并区分不同车道数的分流形式。其次,分析了不同匝道连续分流形式最不利行驶条件下车辆的行驶需求和特征,据此建立了匝道连续分流间距计算模型。最后,采用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ecle,UAV)航拍方式及Tracker图像识别软件,分析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匝道连续分流区车辆运行速度、车头时距分布及换道行为特征等,确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取值,通过计算提出了右转匝道左置形式下双车道和三车道匝道连续分流最小间距建议值。该研究可为右转匝道左置形式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为完善相关规范与设计细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通式立交 右转匝道左置 连续分流 间距 换道模型 车头时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人过街的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
12
作者 吴先宇 范宏伟 梁衡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为解决传统综合待驶区时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交叉口人车交通效益损失问题,研究并提出一种考虑行人过街的新型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首先,论述新型综合待驶区的设计形式、控制策略和适用条件.其次,结合车流与行人过街运行... 为解决传统综合待驶区时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交叉口人车交通效益损失问题,研究并提出一种考虑行人过街的新型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首先,论述新型综合待驶区的设计形式、控制策略和适用条件.其次,结合车流与行人过街运行规律,分别提出车辆和行人过街的延误计算模型.再次,考虑行人过街安全以及人车运行效益,基于控制策略构建最佳时空资源分配模型.最后,使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综合待驶区的优化方案可以将过饱和交叉口优化至非饱和状态,并将各方向车流饱和度降低至0.8以下;关键流向的通行能力相较于现状提升40%以上,交叉口平均停车延误降低50%以上,车均停车次数降低约30%,并且优化效果好于传统的Webster配时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综合待驶区,新型综合待驶区及其控制策略新增了预信号处的行人过街相位以及对右转车辆的控制,进一步利用了交叉口内时空资源,在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同时又为行人过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交叉口 综合待驶区 行人过街 时空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浮床布设间距对根区流量分配影响研究
13
作者 马超 张付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59,127,共5页
生态浮床是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其水体净化能力与通过根区的流量相关。生态浮床布设间距会改变河道流速分布,进而影响到通过浮床根区的流量。为此,基于流量分配原理和以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形式,探索了生态浮床布设间... 生态浮床是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其水体净化能力与通过根区的流量相关。生态浮床布设间距会改变河道流速分布,进而影响到通过浮床根区的流量。为此,基于流量分配原理和以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形式,探索了生态浮床布设间距、过流流量对生态浮床根区流量的入流比和出流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16.3%~20.5%的水流流经上游生态浮床根部区域,该数值只与过流流量呈正相关;受到上游生态浮床的影响,仅有12.5%~20.2%的水流通过下游生态浮床根区,该数值随着布设间距和过流流量增大而增大;当生态浮床布设间距为3倍浮床长度时,进入到上下游生态浮床根区的流量已近似相等。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流量分配 布设间距 入流比 出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度方法
14
作者 刘海涛 郑晨 曾茂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8-386,共9页
针对跨洋航空自组网(Aeronautical ad⁃hoc network,AANET)单信道空间/时分多址(Spac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TDMA)协议传输速率低、传输时延大、难以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 针对跨洋航空自组网(Aeronautical ad⁃hoc network,AANET)单信道空间/时分多址(Space⁃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TDMA)协议传输速率低、传输时延大、难以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向天线的多信道分布式STDMA时隙调度方法。首先,建立了跨洋AANET系统模型,并根据定向天线建立了链路模型。其次,给出了系统传输方案,该方案采用分布式预约STDMA,并引入滑动加权平均统计数据帧到达速率,根据数据帧到达速率和数据帧传输速率进行动态的时隙分配和移除,同时通过周期性广播时隙调度表实现网络内时隙分配信息的同步。最后,基于OMNeT++构建跨洋AANET仿真系统,采用有组织航迹系统(Organized track system,OTS)生成实际跨洋场景下的节点分布模型,并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仿真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密度和高负载的情况下,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保证多业务服务质量,空中交通服务(Air traffic services,ATS)和航务管理通信(Aeronautical operations control,AOC)业务的端到端时延能够保持收敛,投递率维持在95%以上,航空行政通信(Aeronautical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AAC)和航空旅客通信(Airline passenger communication,APC)业务能够持续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天线 多信道 分布式 空间/时分多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协同保护利用策略
15
作者 曾娟 莫颖心 刘原希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以广东2536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分布主要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呈现“一心多点、分级集聚”的总体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潮汕平原地区为文物分布热点区域,不同等级文物空间分布特征... 以广东2536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分布主要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呈现“一心多点、分级集聚”的总体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潮汕平原地区为文物分布热点区域,不同等级文物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广东不可移动文物时空演变经历了集聚粤北山区的发育期(先秦时期),集聚粤西的发展期(秦汉至宋元时期),集聚粤中珠三角地区和粤东潮汕地区的繁荣期(明清至近现代时期)。依据文物时空分布主要特征,提出宏观层面的保护建议,包括划定不同侧重保护区、排查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重点区、形成“节点—廊道—片区”的省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空间结构。在文物活化利用上,制定广东制糖工业、商业贸易、华侨文化特色文物主题游径,加强跨区域文物资源整合与协同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时空分布 区域协同 保护利用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湖南林火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碧 闫如柳 +4 位作者 陈磊士 罗伯良 隋兵 高霞霞 杜东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720,共8页
为深入研究林火时空分布规律,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中外8颗气象卫星资料,基于经典的上下文方法,建立了多源卫星火点判识关键参数和动态阈值。采用卫星监测缓冲区半径核查法,对多源卫星反演的林地热点进行真... 为深入研究林火时空分布规律,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中外8颗气象卫星资料,基于经典的上下文方法,建立了多源卫星火点判识关键参数和动态阈值。采用卫星监测缓冲区半径核查法,对多源卫星反演的林地热点进行真实性检验,并利用2021—2022年防火期真实林地热点数据进行林火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卫星火点监测准确率为84.42%,火点分类准确性为89.90%,建立的反演方法合理可靠。湖南林火空间分布“西南多,东北少”,高发区主要分布于湘南,次高发区为湘西区域;秋防期林火风险远大于春防期。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过程,林火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区、衡邵盆地;从过程分布看,林火分布可分为4个阶段,前3个阶段林火数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第3阶段森林火险风险最严重。第4阶段受降水和全省禁火令的双重影响,林地热点数目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卫星遥感 真实性检验 火点判识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天然更新空间格局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济萌 刘贤德 +4 位作者 马瑞 赵维俊 敬文茂 许尔文 杨逍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7-2345,共9页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的建群种,在维系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探究其天然更新的空间格局时空动态特征对种群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拔2800 m、3000 m、3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中...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的建群种,在维系林区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探究其天然更新的空间格局时空动态特征对种群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拔2800 m、3000 m、3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中设置固定样地,并于2017年、2022年记录样地所有胸径<50 mm的青海云杉胸径、冠幅和坐标等信息。通过Ripley′s K函数、单变量标记点格局探究青海云杉胸径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再使用Moran′s I统计量和Zα统计量分析青海云杉胸径空间关联性特征,使用LISA聚类方法识别每个青海云杉的胸径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更新苗空间格局年际间变化整体呈现为聚集程度增加的趋势,2800 m样地聚集程度变化最大,3000 m与3300 m样地聚集程度变化较小,2017年2800 m和3000 m样地存在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的现象,2022年这种现象基本消失。(2)基于胸径的单变量标记点格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胸径对空间格局的影响,但随着聚集程度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消失。(3)2800 m、3300 m样地的胸径空间关联性年际变化呈现为空间正自相关加强的趋势,在2022年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3000 m样地呈现为空间负自相关加强的趋势,在2022年表现出不显著的空间负自相关。(4)2800 m样地更新苗胸径集聚模式变化较大,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数量显著增加,3000 m样地更新苗胸径集聚模式变化不大,基本无显著空间关联性的植株,3300 m样地更新苗胸径集聚模式变化较大,高高集聚的数量显著增加。考虑到聚集程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包括消极的影响也包括积极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可以对呈现低低集聚的青海云杉幼苗进行适当剪除,减小种群的竞争压力从而提高幼苗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天然更新 空间分布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移动储能动态路径引导的配电网协同恢复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一璞 周云 +2 位作者 冯冬涵 李恒杰 沈非凡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5,共9页
针对极端灾害造成的配电网大面积停电场景,研究了电网侧卡车式移动储能和用户侧巡游电动出租车等移动储能在支撑配电网恢复中的作用。特别是配电网恢复过程中如何实现移动储能的动态路径引导以进一步提高配电网恢复效率,包括配电网恢复... 针对极端灾害造成的配电网大面积停电场景,研究了电网侧卡车式移动储能和用户侧巡游电动出租车等移动储能在支撑配电网恢复中的作用。特别是配电网恢复过程中如何实现移动储能的动态路径引导以进一步提高配电网恢复效率,包括配电网恢复方案与移动储能行驶路径的联合优化和移动储能调度路径的动态调整与优化。基于此,提出了考虑移动储能动态路径引导的配电网协同恢复策略。建立配电网多时段恢复优化模型;采用时间-空间网络建立移动储能在交通网络中的时空转移模型;采用时间-空间网络停车弧变量等表征移动储能与配电网节点的连接关系,建立兼容移动储能动态电源节点的配电网改进拓扑约束;基于移动储能时空转移模型、配电网恢复滚动优化流程、交通路网参数动态更新机制等建立考虑移动储能动态路径引导的配电网协同恢复优化模型及对应求解流程。通过上海真实区域配电网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恢复 卡车式移动储能 电动出租车 时间-空间网络 滚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杉木分枝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6 位作者 江惠 马东旭 王佳琪 戚建增 胥清利 叶义全 林开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目的】研究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为确定合理造林密度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造林密度(900、1 665、2 505、3 330、6 660株·hm^(-2)),调查其一级枝条的数量、基径、长度、分枝角等数据,... 【目的】研究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为确定合理造林密度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造林密度(900、1 665、2 505、3 330、6 660株·hm^(-2)),调查其一级枝条的数量、基径、长度、分枝角等数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活枝数量逐渐减少,死枝数量逐渐增加。枝条基径(9.05~13.51 mm)、枝长(78.76~143.01 cm)、分枝角(60.2°~91.59°)、轮间距(22.94~28.37 cm)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活枝基径、枝长、分枝角均在6 660株·hm^(-2)时达到最小值,与900株·hm^(-2)处理相比,分别下降27.33%、50.90%、16.07%。在垂直方向上,活枝基径随着树高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枝枝长和分枝角随树高增加而减小,死枝的分枝特征随树高变化无明显规律。在枝条存活规律上,第一活枝、死枝活枝交错层、轮层内枝条全部存活的相对位置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各分枝特征对树高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为枝长(1.009)>基径(0.192)>分枝角(0.091),对胸径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为基径(0.705)>分枝角(0.075)>枝长(0.001),对单株材积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表现为枝长(0.731)>基径(0.460)>分枝角(0.041)。【结论】造林密度对枝条基径、分枝角和自然整枝高度有重要影响。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时,枝条基径、枝长以及自然整枝程度适中。在幼林期对具有培育成大径材潜质的优势木进行人工修枝,可减少死结的形成,提高木材质量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造林密度 分枝特征 空间分布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协同的法律机制
20
作者 罗瑞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理效能的目标,但在具体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制度目标的一致性和制度功能的互补性是协同的理论基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体系所蕴含的“规划权—征收权/所有权—开发权”运行框架,构成协同的制度逻辑。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协同实施的前提。“五级三类”规划体系、规划技术指标要求及规划中的民主协商机制从不同层面引导两者在资源配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实现科学对接与高效配合。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实施的保障。共同遵循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的分配逻辑、完善成片开发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政府通过增值税参与分配是统一土地收益分配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成片开发土地征收 城乡融合 协同机制 统一国土空间规划 统一土地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