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邵国媚 乔琴 +6 位作者 张文婷 高馨婷 雷硕 林震宇 张梅娟 张泽乾 韩永伟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同时运用偏导数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年均防风固沙量为3.71×10^(8)t,其中,最低值出现在2001年,为3.10×10^(8)t,2018年达到最大值,为4.32×10^(8)t,相较于2001年增加了39.35%。②从空间上来看,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防风固沙量呈增加趋势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23%,呈减少趋势的区域占25.76%,主要分布于巴林右旗等地区。③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49.08%;人类活动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24.37%,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北部等地区。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影响较大,应继续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防风固沙功能的机制,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功能 气候变化 驱动因素 贡献分析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沙固沙带不同治沙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田永胜 马瑞 +1 位作者 刘腾 马彦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4,共8页
[目的]为探究阻沙固沙带不同治沙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为措施选择及效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流动沙丘+梭梭(CK)为对照组,以生态垫沙障+梭梭(ES)、尼龙网格沙障+梭梭(NS)、编织袋沙障+梭梭(WS)、草方格... [目的]为探究阻沙固沙带不同治沙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为措施选择及效益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流动沙丘+梭梭(CK)为对照组,以生态垫沙障+梭梭(ES)、尼龙网格沙障+梭梭(NS)、编织袋沙障+梭梭(WS)、草方格沙障+梭梭(GS)、黏土沙障+梭梭(CS)为试验组,对6种不同治沙措施0~6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相较于CK治沙措施,其他5种治沙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变化。1)在0~60 cm土层土壤的pH变化不显著,土壤水分体积分数(SWC)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全钾(TK)质量分数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与CK治沙措施相比,其他5种治沙措施影响下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其中NS治沙措施增加最显著。2)不同治沙措施下,NS措施的土壤酶活性最高,GS次之,CS最小,0~6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总体呈降低趋势。3)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不同治沙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贡献不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TK、SOC及SWC的影响。[结论] 5种不同治沙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NS治沙措施产生的生态效益最佳,且具有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沙固沙带 治沙措施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
3
作者 王婧煜 赵媛媛 +1 位作者 耿君 高广磊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9-287,I0005,共10页
为明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格局特征及供需匹配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该研究量化评估了2000—2020年工程区内食物供给、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采用四... 为明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格局特征及供需匹配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该研究量化评估了2000—2020年工程区内食物供给、水源涵养、碳固存、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采用四象限模型法结合供需耦合协调度计算来探究供需匹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管理分区,提出针对性规划管理建议。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除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需求降低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有所增加。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存在空间异质性,但总体来看都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从供需匹配上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以低供给-低需求空间匹配和高供给-低需求空间错配为主,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生态脆弱、人口稀少的状态。3)工程区耦合协调度总体以中低水平为主,呈现显著空间分异性。高度协调区域较少,基本协调和中度失调区域分布较广,部分地区存在重度失调。4)基于供需匹配关系及供需耦合协调度,将研究区分为4类一级分区和6类二级分区,提质预防区应注重生态资源与产业的保护与效益提升,保护发展区应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并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城镇优化区需在提高生态治理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城镇,综合提升区需发展新业态重塑生态与经济关系。本研究结果为优化区域生态管理、提升供需匹配度和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 耦合协调度 防风固沙 时空格局 综合管理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沙固沙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异质性及其环境解释
4
作者 刘腾 马瑞 +1 位作者 田永胜 张春来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0,共9页
为探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阻沙固沙措施的反馈效应,并阐明其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响应,在民勤绿洲西北缘选择典型的阻沙固沙带,沿主导风向在阻沙固沙带内选择5处样地作为试验组,以流动沙丘和农田作为对照组,采集表层(0~10... 为探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阻沙固沙措施的反馈效应,并阐明其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响应,在民勤绿洲西北缘选择典型的阻沙固沙带,沿主导风向在阻沙固沙带内选择5处样地作为试验组,以流动沙丘和农田作为对照组,采集表层(0~10 cm)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和pH、含水量、电导率,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OC含量在各样点呈现出显著差异,农田为19.87 g/kg,阻沙固沙带为7.75 g/kg,流动沙丘为3.59 g/kg;土壤TN和TP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0.09 g/kg和0.44 g/kg;土壤TK含量除在流动沙丘较低外,在其他样点含量较高,平均值为8.79 g/kg。土壤C∶N的平均值为161.23,远高于我国表层土壤C∶N的平均值;土壤C∶P平均值为26.56,N∶P平均值为0.21,均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阻沙固沙带土壤存在显著的氮限制特征且有机质的矿化过程缓慢,但土壤磷矿化能力较强,磷素有效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SOC、TN、TP、T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含水量,贡献率达到87.1%,pH的贡献率为11.3%,电导率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仅为1.6%。综上,阻沙固沙带较好地改善了沙化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和氮素是限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状况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阻沙固沙带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地区的固氮、氨化、硝化与反硝化特征 被引量:26
5
作者 徐继荣 王友绍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07-2914,共8页
海岸带是海洋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一地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生物固氮、有机氮的氨化、氮的硝化、反硝化等 4个主要过程。概括性地介绍了有关这四个过程的发生机制、环境影响因素及研... 海岸带是海洋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一地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生物固氮、有机氮的氨化、氮的硝化、反硝化等 4个主要过程。概括性地介绍了有关这四个过程的发生机制、环境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进展、存在的科学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过去十几年来 ,固氮主要集中在对束毛藻属的研究上 ,其间有两个重要发现 ,一是生物固氮在海洋氮循环中的作用远比人们以前的想象要重要得多 ;二是蓝细菌已经在海洋中存在了 2 0亿年 ,它们有可能调节大气中的 CO2 ,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有机物的结构千差万别 ,含氮有机物的氨化过程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矿化反应 ,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含氮有机物降解为下一级化合物。硝化过程分两步进行 ,氨的硝化为反硝化细菌提供了重要的硝酸盐来源 ,通常采用同位素方法来研究硝化过程。发生在沉积物中的反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步骤 ,反硝化过程一方面减少了海水中初级生产者可利用的氮 ,另一方面产生了终结产物 N2 和 N2 O,而 N2 O是一种温室气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固氮 氨化 硝化 反硝化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置内踝螺钉安全区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苗卫东 王明君 +5 位作者 曹湘豫 张韶民 张长江 张翀 王斌 柴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0-692,共3页
目的:报道放置内踝螺钉安垒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内踝标本上,平行打入3枚空心螺钉,解剖观察并测量胫后肌腱与螺钉距离和胫后肌腱损伤例数。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手术治疗36例内踝骨折患者,按Ba... 目的:报道放置内踝螺钉安垒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10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内踝标本上,平行打入3枚空心螺钉,解剖观察并测量胫后肌腱与螺钉距离和胫后肌腱损伤例数。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手术治疗36例内踝骨折患者,按Barid-jackson评价标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1区(前丘部)螺钉在全部标本上均不与胫后肌腱接触,2区(丘间沟)螺钉距胫后肌腱平均距离3mm(1~6mm),3区(后丘部)螺钉均与胫后肌腱接触,并有6个标本肌腱损伤。临床手术治疗3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按Bafitbjaekson评价,优20例,良13例,优良率91.6%。结论:内踝前丘部植入螺钉是安全区,前丘部之后植入螺钉有损伤肌腱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内踝螺钉 内固定 安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生态因素对西北干旱地区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卫卫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163-1168,共6页
通过对西北干旱地区栽培和野生豆科植物不同环境条件固氮状况的调查表明 ,栽培豆科植物一般能自然结瘤 ,野生豆科植物种的结瘤率极低 .根瘤颜色栽培植物多为粉红色 ,而野生植物多为白色、黄色或棕色 .通过对水分、光照强度和温度等不同... 通过对西北干旱地区栽培和野生豆科植物不同环境条件固氮状况的调查表明 ,栽培豆科植物一般能自然结瘤 ,野生豆科植物种的结瘤率极低 .根瘤颜色栽培植物多为粉红色 ,而野生植物多为白色、黄色或棕色 .通过对水分、光照强度和温度等不同条件下根瘤 ARA测定 ,表明根瘤固氮活性与生态条件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根瘤 共生固氮 干旱地区 生态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詹新立 肖增明 +3 位作者 李世德 劳山 陈前芬 罗高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 ̄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 ̄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分区切除 重建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孙涛 贾志清 +2 位作者 钱雅玲 刘虎俊 唐进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4,共12页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沙堆 发育 防风功能 固沙功能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固沙封育区昆虫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丽丹 贺答汉 +3 位作者 赵建明 辛明 贾彦霞 刘耀刚 《农业科学研究》 2004年第1期8-11,共4页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10月对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三种不同人工固沙封育区草地景观类型进行了昆虫群落的调查 ,得出 :封育区内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同 ,显著影响昆虫群落种类的组成和结构 ,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愈复杂 ,昆虫群落...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10月对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三种不同人工固沙封育区草地景观类型进行了昆虫群落的调查 ,得出 :封育区内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同 ,显著影响昆虫群落种类的组成和结构 ,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愈复杂 ,昆虫群落组成就愈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固沙区 昆虫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关节后路动态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11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黄志平 周若舟 房佐忠 朱青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固定(转动钉、滑动钉)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分别模拟完整状态、损伤状态、坚强固定、转动钉固定、滑动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 目的探讨动态固定(转动钉、滑动钉)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分别模拟完整状态、损伤状态、坚强固定、转动钉固定、滑动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纯力偶矩。三维运动系统测量寰枢椎运动,分析比较固定节段角度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结果损伤状态下,寰枢关节ROM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增加,产生了寰枢关节不稳。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坚强固定和动态固定后ROM均显著减小。与坚强固定比较,动态固定仅在侧弯方向上ROM较大。动态固定显著减小了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NZ,且与坚强固定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寰枢关节动态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和旋转方向上的稳定性与坚强固定相当,但在侧弯方向上较弱。动态固定能够维持寰枢关节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后路动态固定 坚强固定 运动范围 中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评估与受益区识别 被引量:48
12
作者 徐洁 肖玉 +3 位作者 谢高地 王洋洋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57-5873,共17页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要的防沙屏障带,对保障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WEQ模型评估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格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空间流动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角度建立了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防风固沙服务受益区之间的时空联系。研究表明,2010年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总量为5.55×1012 kg,受益区总面积为32.16×106 km2,涉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755条。受益区主要位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的广大区域,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其中中国境内的受益区占比24.12%,受益草地面积最大,受益建设用地占中国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受益效益更为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防风固沙服务流动效益以各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中心呈现明显的圈层式递减特征。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对下风向受益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能够为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区域间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服务 受益区 区域间生态补偿 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冯晶红 刘德富 +4 位作者 吴耕华 刘煜 秦东旭 王可健 刘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功能,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对其适生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州区至万州区消落带13种适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析研究...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功能,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对其适生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州区至万州区消落带13种适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析研究其固碳释氧能力。结果表明,13种适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主要呈单峰型或双峰型曲线,单峰型曲线植物有桑(Morus alba)、白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其他10种植物中山杉(Taxodium‘Zhongshanshan’)、竹柳(Salix sp.)、柑橘(Citrus reticulata)、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地桃花(Urena lobat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鬼针草(Bidens pilosa)、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表现为双峰曲线,单位叶面积日净同化量为90.28~410.20 mmol/(m^2·d),固碳量为3.18~14.44 g/(m^2·d),释氧量为2.31~10.50 g/(m^2·d);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量为6.15~65.47 g/(m^2·d),释氧量为4.48~47.62 g/(m^2·d)。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表明,乔木(3种)、灌木(3种)均分为两级,草本(7种)分为三级;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析表明,乔木(3种)、灌木(3种)和草本(7种)均分为两级;日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乔木为竹柳,灌木有地桃花和牡荆,草本有芦苇、辣蓼、鬼针草。本研究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中植被的选择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消落带修复工程示范区生态效益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释氧 消落带 适生植物 生态修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施氮模式对甜糯玉米碳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程浩 傅丰贝 李伏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2,共6页
为揭示有利于提高甜糯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固碳能力的水氮管理模式,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滴灌施氮模式对甜糯玉米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碳含量和碳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交替滴灌下,中氮水平(0.15 g N/kg土)处理以干物... 为揭示有利于提高甜糯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固碳能力的水氮管理模式,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滴灌施氮模式对甜糯玉米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碳含量和碳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交替滴灌下,中氮水平(0.15 g N/kg土)处理以干物质量为基础的水分利用效率(WUEs)和以产量(籽粒)为基础的水分利用效率(WUE_(t))最高。②与苗期-开花期常规滴灌(CC)相比,苗期-开花期交替滴灌(AA)玉米耗水量降低19.7%~20.8%。中氮水平下,AA模式WUEs和WUE_(t)较CC模式分别提高33.8%和35.8%。③中氮水平时,与CC模式相比,AA模式地上部、籽粒和全株固碳量分别提高16.5%、16.5%和16.3%。④相同滴灌模式下,中氮水平下玉米植株含碳量与固碳量最高。因此,中氮水平下AA模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固碳能力最高,是甜糯玉米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糯玉米 水氮运筹 分根区交替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