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薯DBE和SBE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特性
1
作者 丛汉卿 龙娅丽 +3 位作者 齐尧尧 张振文 陈松笔 乔飞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研究木薯中调控支链淀粉合成的DBE和SBE基因如何被茉莉酸信号调控,首先对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中的Me DBE和Me SBE2.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二者都具有α淀粉酶催化结构域且启动子区都具有茉莉酸响应元件等多种响应元件。以木薯品种‘华南八... 为研究木薯中调控支链淀粉合成的DBE和SBE基因如何被茉莉酸信号调控,首先对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中的Me DBE和Me SBE2.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二者都具有α淀粉酶催化结构域且启动子区都具有茉莉酸响应元件等多种响应元件。以木薯品种‘华南八号’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利用q RT-PCR检测木薯Me DBE和Me SBE2.1基因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Me DBE基因的表达在最初短暂上调后持续下调,而Me SBE2.1则持续上调后又恢复最初水平,说明Me DBE和Me SBE2.1基因可被茉莉酸信号调控,进一步推测表明,其受到不同激素信号整合后的综合调控,以影响支链淀粉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DBE基因 sbe基因 茉莉酸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水稻sbeIIb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宗伦 张明洲 +4 位作者 方结红 刘军 俞晓平 孙传兴 Christer Jansson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3期77-78,97,共3页
本文对水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及其转化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以水稻品种秀水11的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以M S+肌醇0.1g/L+2,4-D 2mg/L+6-BA 0.2mg/L+脯胺酸2.8g/L+水解酪蛋白0.3g/L作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73.45%,愈伤组织在M S... 本文对水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及其转化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以水稻品种秀水11的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以M S+肌醇0.1g/L+2,4-D 2mg/L+6-BA 0.2mg/L+脯胺酸2.8g/L+水解酪蛋白0.3g/L作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73.45%,愈伤组织在M S+6-BA2 mg/L+NAA 0.5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频率达53.33%;在此基础上对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的因子进行了优化,获得较高转化频率的条件为:预培养时间3d,在OD600值为0.6农杆菌菌液中感染10m in,共培养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eⅡb基因 转化体系 农杆菌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重组自交系中SSⅢ-1、SBE3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顺菊 向珣朝 +4 位作者 康翠芳 龙小林 苏文丽 杨博文 吴家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78-1988,共11页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 该研究利用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b)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Ⅱa基因(SSⅡ-3)均相同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和潜力恢复系CG173R为亲本,经过回交和多代自交,以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BC1F10代株系为供试材料,分析各株系的基因型组成及其蒸煮食味品质(ECQs)和RVA谱,以解析与品质相关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1)双亲在焦磷酸化酶大亚基基因(AGPlar)、分支酶基因Ⅲ(SBE3)、脱分支酶基因(PUL)、可溶性淀粉合成酶Ⅰ基因(SSⅠ)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1基因(SSⅢ-1)的基因位点存在差异。(2)SSⅢ-1、SBE3和PUL基因分别在BC1F10代株系中存在单基因分离,SSⅢ-1和SBE3基因、SSⅢ-1和PUL基因在BC1F10代株系中均存在双基因的分离。(3)不同基因型及其互作与蒸煮食味品质(ECQs)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胶稠度(GC)以及RVA谱的部分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4)SSⅢ-1单基因只对AAC有极显著影响;SBE3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AAC有极显著影响,对峰值时间(PeT)、成糊温度(PaT)、GC有显著性影响;PUL基因和SSⅢ-1基因互作对PeT、PaT和回复值(CSV)有极显著影响,对最高粘度(PKV)、热浆粘度(HPV)、崩解值(BDV)、冷浆粘度(CPV)、消减值(SBV)、AAC和GC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Wxb和SSⅡ-3基因背景下,参与淀粉合成的微效基因SSⅢ-1与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水稻AAC,SBE3和SSⅢ-1的互作效应与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GC,PUL和SSⅢ-1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PaT,这些发现将对改良稻米品质和加快水稻优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 SSⅢ-1基因 sbe3基因 PU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NA干扰技术创制高直链淀粉马铃薯新材料
4
作者 朱彩云 黄翠香 +5 位作者 于伟 王忠亚 杨金金 徐盼盼 徐春 季勤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直链淀粉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郭志鸿[1]等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马铃薯中两类淀粉分支酶亚基基因Sbe1和Sbe2的表达,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马铃薯SBEⅠ(the ndogenesis star... 直链淀粉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郭志鸿[1]等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马铃薯中两类淀粉分支酶亚基基因Sbe1和Sbe2的表达,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马铃薯SBEⅠ(the ndogenesis starch branching enzymeⅠ)和SBEⅡ(the endogenesis starch branching enzymeⅡ)单基因以及SBEⅠ和SBEⅡ双基因的RNA干扰双元表达质粒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基因转化马铃薯品种Désirée后,得到3个转化系列.分别对转基因马铃薯植株进行PCR鉴定,对转基因淀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凝胶化特性等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NA干扰技术单独抑制SBEⅠ或SBEⅡ基因的表达,不能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甚至会导致其含量降低.而当SBEⅠ和SBEⅡ基因表达同时受到抑制时,超过50%的转基因株系直链淀粉含量高于对照.转化株系表观直链淀粉的含量最高可达到49.1%,与对照(28.5%)相比提高了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马铃薯 sbe基因 RNA干扰 直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