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on model of trip time for rural popu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忠祥 袁华智 +2 位作者 刘静 高璇 张卫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274-278,共5页
Referring to the 1 248 survey data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4 provinces of China,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ip time choi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disaggregate model and its modelling method, nin... Referring to the 1 248 survey data of rural population in 14 provinces of China,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ip time choi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disaggregate model and its modelling method, nine grades were selected as the alternatives of trip time, the variables affecting time choice and the method getting their values were determined, and a multinomial logit (MNL) model was developed. Another 1 200 trip data of rural population were selected to testify the model's valid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ximum absolute error of each period between calculated value and statistic is 3.6%, so MNL model has high calcula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planning rural population trip time disaggregate model multinominal logit (MN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困境与完善 被引量:3
2
作者 原新 凃坤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6,共14页
坚持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是应对城乡老龄化倒置和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关键。梳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演变的历史脉络,发现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养老资源供给主体增加和社会化倾向日益明显。现阶段,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系统性... 坚持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是应对城乡老龄化倒置和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关键。梳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演变的历史脉络,发现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养老资源供给主体增加和社会化倾向日益明显。现阶段,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系统性难题,包括自我养老能力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社会养老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展望未来,中国式农村养老应以差异化发展理念为指导,核心在于构建自我、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机制,不断延展形成综合养老模式。因此,需要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人手,实施差异化措施,完善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耦合: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7,共13页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耦合焦点。然而从整体层面上说,目前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农村养老服务固然是中国情境中的一个现实短板,但其逐渐调整完善,亦从侧面体现出长周期下国...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耦合焦点。然而从整体层面上说,目前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农村养老服务固然是中国情境中的一个现实短板,但其逐渐调整完善,亦从侧面体现出长周期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机制演变。响应性与特殊性的理想类型构成了两大国家战略耦合的理论基础,时空一致与价值共通成为两大战略耦合的实践内涵。为进一步响应战略耦合的改革创新,应该在把握基本国情、落实国家战略和衡量现有资源三个方面增加农村养老服务的治理前瞻性、战略全局性和执行有效性,助推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服务 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城流动人口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建富 姚丽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逐渐显性化,贫困呈现出多维性、隐匿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层面:教育机会缺失,导致阶层滞流固化;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可行能力下降;贫困文化接纳,导致贫困代际传... 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逐渐显性化,贫困呈现出多维性、隐匿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层面:教育机会缺失,导致阶层滞流固化;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可行能力下降;贫困文化接纳,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社会排斥,导致乡城流动人口社会场域窄化。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和策略包括:创新建构“市域统整联合,中高贯通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搭建乡城流动人口子女向上流动的阶梯;提供“梯度设计,分类实施”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乡城流动人口就业机会和质量;以职业教育培训“赋能职业素养,摧毁贫困接纳”,助推乡城流动人口心理重构;以“包容性社区培训,融合性社会场域”,促进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城流动人口 贫困表征 归因分析 职教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乡村振兴人力资本缺口的域外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贺 马丽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振兴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要素,人力资本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中国乡村发展中遭遇的人力资本缺口并不是个案,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城市化... 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振兴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人力资本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要素,人力资本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中国乡村发展中遭遇的人力资本缺口并不是个案,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经历过以制度安排引导城市人力资本回流农村的政策实践,积累了应对乡村人力资本缺口的不同做法和经验,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既要遵循城乡人力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国情实际,发挥政府在推动城市人力资本下乡过程中的导流作用,以完善城市人力资本下乡政策体系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乡村人力资本稳定供给问题、乡村振兴对人力资本多元化需求问题、城市人力资本回流的乡村覆盖面问题及城市人力资本乡村沉淀问题,系统性塑造乡村人力资本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人口逆流 域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角下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琦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能力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性均有待提升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能力和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性均有待提升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城乡成员资格与公共服务权益和财产权益高度关联,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多重选择难题;另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有待优化。为此,可通过分离成员资格、公共服务权益和财产权,深化“人地钱”制度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员资格 公共服务权益 财产权益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农村地区17年痴呆流行变化
7
作者 霍康 商苏杭 +6 位作者 党亮君 高玲 魏珊 王瑾 陈晨 曾令霞 屈秋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732,共6页
目的比较1997年和2014年西安市农村人群痴呆患病率及死亡率,明确西安市农村人群17年痴呆流行变化。方法1997年和2014年分别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几个自然村55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对... 目的比较1997年和2014年西安市农村人群痴呆患病率及死亡率,明确西安市农村人群17年痴呆流行变化。方法1997年和2014年分别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西安市某几个自然村55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三步法”诊断痴呆及其亚型,比较2次调查痴呆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变化。结果1997年西安市农村地区5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3.49%,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为2.08%;2014年痴呆的患病率为4.25%,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为2.78%,17年间痴呆患病率增加79%(OR=1.79,95%CI:1.20~2.65,P=0.004),其中女性痴呆患病率增长90%,男性痴呆患病率增加67%。随访期间,1997年63例痴呆患者死亡,死亡率61.76‰,年龄-性别标化死亡率60.20‰;2014年15例痴呆患者死亡,死亡率35.71‰,年龄-性别标化死亡率34.18‰,17年间痴呆患者死亡率下降33%(HR=0.33,95%CI:0.15~0.74,P=0.007)。结论西安农村地区17年痴呆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而死亡率下降,这一趋势在女性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患病率 死亡率 农村人口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现状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孙凤英 白云飞 +4 位作者 郭菲菲 臧焕娜 郭宏丽 孟晓青 张文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65-2370,共6页
目的:调查山东省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3年8月—2025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农村来源的2658名流动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适能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265... 目的:调查山东省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3年8月—2025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农村来源的2658名流动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适能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2658名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的健康适能总分为(58.34±7.72)分,生理适能维度得分为(46.57±6.31)分,心理适能维度得分为(52.68±8.21)分,社会适能维度得分为(61.26±9.43)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流动时间较长及慢性病种类较多的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较低(P<0.05),流动原因中异地养老或家属随迁(照顾老年人或小孩)、居住类型中与子女同住和愿意融入本地人中的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较高(P<0.05)。结论:山东省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老年人流动时长、老年人流动原因、居住类型、愿意融入本地人中、慢性病种类是山东省农村来源流动老年人健康适能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流动人口 老年人 健康适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角色与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的视角
9
作者 李卫东 李树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7,共16页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 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不仅关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大量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农民工差,但少有研究专门探讨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性别分层、婚姻分层对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而这对促进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及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9年福建省X市农民工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的视角出发,使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已婚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探讨了性别角色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已婚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收入、教育和职业稳定性等与养家糊口角色相关的因素以及夫妻分居会显著降低已婚男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对已婚女性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迁移带来的性别角色分工的变化使得已婚女性农民工从中获得了更多收益,但已婚男性农民工则更可能遭遇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与不利迁移环境的双重挤压。这一结果也预示着既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需要关注父权制文化对两性健康的影响,积极地推进性别友好的文化建设,持续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农民工 心理健康 性别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维度与路径
10
作者 罗震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5,共8页
随着人口持续向都市圈、城市群等发达城市区域和中心城市极化集聚,增长与收缩并存已经成为数智时代县域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在虚实空间的高速、高频流动,城乡互动关系与方式持续迭代更新。... 随着人口持续向都市圈、城市群等发达城市区域和中心城市极化集聚,增长与收缩并存已经成为数智时代县域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在虚实空间的高速、高频流动,城乡互动关系与方式持续迭代更新。面对城乡发展新趋势,人口增长与收缩格局、实体与虚拟空间互动、农民创业与地方创新,日益成为思考城乡融合的三个重要维度。顺应人口流变趋势,合理调整镇村布局体系;遵循空间发展规律,加强虚实空间集聚互动;激发地方创新精神,因地制宜完善制度设计,将成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数智时代 人口 空间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关联模式及协调发展优化路径
11
作者 赵素霞 李金衡 尹蒙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392,共9页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 [目的]探索和分析河南省乡村人口、耕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关联模式及其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为乡村人地协调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冷热点分析和Tapio脱钩模型,对河南省2000—2020年人-耕-居时空变化特征及乡村人地关系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1)河南省乡村人-耕-居整体以“人减耕减居增”变化为主,人口、耕地、居民点变化均存在空间集聚性特征,耕地与居民点变化程度较高区域具有一定的空间一致性;(2)河南省乡村人-耕-居变化共有15种时空关联模式,人-耕“人减地减”(T_(4)弱负脱钩)与人-居“人减地增”(T_(3)强负脱钩)是区域人-耕-居最主要的时空组合模式,区域乡村人口减少、较大部分远郊县(市)耕地增长,近郊县(市)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面积普遍增加;(3)河南省大部分县(市)人-耕-居处于不协调状态,“人减居减耕增”与“人增居减耕增”被认为是人-耕-居和谐的发展类型,但仅有个别县(市)符合这些类型。[结论]河南省乡村人-耕-居的协调程度亟待提升,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 优化路径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人口规模的变化规律
12
作者 熊万胜 王诗玮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研究重新审视并修正传统的推拉理论与生命周期说的预设,以期更全面地解释中国人口迁移现象。传统理论通常预设了城乡空间的二元区分,忽略了空间分布及城乡多层次体系和融合的影响。通过修改“结构约束下的推—拉”理论预设,强调社会保... 研究重新审视并修正传统的推拉理论与生命周期说的预设,以期更全面地解释中国人口迁移现象。传统理论通常预设了城乡空间的二元区分,忽略了空间分布及城乡多层次体系和融合的影响。通过修改“结构约束下的推—拉”理论预设,强调社会保护体制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生命周期的影响,指出这可能导致村庄人口得到补充。从多角度验证人口流出地区存在人口恢复的可能及影响,从区位差异角度发现呈现“鞍形分布”和“梯度分布”,并且讨论它们在不同地带的差异。研究从两个方面来改变城乡二元区分的假定:既要看到城镇村多层次体系的存在,也要看到城乡融合对于城乡区分的某种程度的淡化。尽管存在挑战,中国乡村的未来并非完全悲观,许多村庄仍具有吸引人口的能力,其人口变化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村庄人口规模 鞍形分布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近非农就业更幸福吗?——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城镇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13
作者 张东玲 李钟煌 刘妍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降低了幸福感水平低的概率,提高了幸福感水平高的概率。第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通过促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和强化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了幸福感。第三,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处于事业单位个体的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研究对推动就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人口 主观幸福感 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影响因素:一项范围综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海燕 宁艳花 +5 位作者 孔维娟 郭亚红 史晶 柳玲娜 吕兄兄 李美曼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2-490,共9页
背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的健康管理服务是我国农村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要途径,而该项服务在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的对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的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提高该项服务的可及性和有... 背景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的健康管理服务是我国农村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要途径,而该项服务在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的对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的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提高该项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1—4月,遵循范围综述报告规范清单,于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Medlin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有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12-3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审查、总结和分析影响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的因素。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提取了与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相关的个人、人际、组织、社区及政策5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实践受到多层面、多因素影响,推动农村地区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发展需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明确各责任部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合力促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的健康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乡村卫生服务 老年人 人口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奕亨 尹忞昊 +1 位作者 田云 黄龙俊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9,共12页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受地理区位、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农业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左移,形态趋于陡峭;农村人口老龄化负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右移,形态趋于平缓。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年开始的农村三产融合试点政策强化了后期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在试点地区更为明显;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业碳排放 非线性关系 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环境规制 农村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人口变动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困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智雷 冯一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92,共15页
乡村人口变动已成为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乡村人口变动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困境,对理解当前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并回应相关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和2023年第一期湖... 乡村人口变动已成为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乡村人口变动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困境,对理解当前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并回应相关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和2023年第一期湖北百县老龄调查(HBAS)等数据资料,并采用队列要素法,可以对乡村人口变动形势展开全面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乡村人口变动在婚龄人口性别比、老年人口高龄化以及婚姻稳定性等方面给人口高质量发展带来困境。具体而言,乡村出生人口和学龄人口总量快速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回归正常,但婚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男性光棍危机蔓延至农村社会中层家庭。乡村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独居化趋势,对农村养老保障造成较大挑战。离婚文化开始侵袭农村,传统婚姻文化逐渐消解,导致乡村婚姻不稳定程度加剧。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在县城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农民工返乡就业人数增加,乡村初步显现“逆刘易斯过程”。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以及修复乡村婚姻和家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口变动 人口老龄化 人口服务体系 三孩生育政策 人口结构预测 生育率 婚姻文化 县域城镇化 农村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理论阐释、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冬冬 毕洁颖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3,共11页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不仅仅是经济和医疗方面,还有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问题。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过程中形成的“老有人陪-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钱花-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不仅仅是经济和医疗方面,还有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问题。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过程中形成的“老有人陪-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钱花-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精神需求“扶贫”政策体系实施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孝文化缺失、传统的养儿防老预期和独居现实冲突与老年数字鸿沟严重、农村社区精神养老文化建设不足与老年公共文化活动匮乏、社会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与社会组织及专业人才缺乏、精神需求“扶贫”制度缺失与现有政策碎片化等问题,抑制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实施效果。为此,需要重塑孝道文化,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家庭关爱系统;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自我成长系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社区关怀系统;重视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培育,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社会服务系统;完善精神需求相关政策法律,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扶贫”的政府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村留守老人 精神需求贫困 精神需求“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村社养老: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对模式比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任亮亮 贺雪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9,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正面临“未富先老”的重大挑战。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城镇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弱化,农村老年人养老呈现出社会化和市场化两大趋势。如何妥善处理乡村养老问题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多地调研发现... 中国式现代化正面临“未富先老”的重大挑战。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老龄化、少子化叠加城镇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弱化,农村老年人养老呈现出社会化和市场化两大趋势。如何妥善处理乡村养老问题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多地调研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养老模式包括个体主导型、集体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国家主导型。从资源-成本-风险角度来看,以浙东为代表的部分地区通过行政引导和集体统筹,探索出在地化、低成本和可持续的集体主导型养老模式,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多重效益积累。启发学界研究者和相关部门应该明确农村养老事业的基本定位为迈向均衡化的村社养老,其可行路径是村庄、家庭、机构与群众多元主体的参与,村庄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整合嵌入以及行政保障、组织形成与监督引入等制度供给,这也为农村地区的养老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本位 农村养老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农村人群4年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预测
19
作者 高玲 庞于成 +5 位作者 商苏杭 党亮君 魏珊 王瑾 屈秋民 霍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1-817,共7页
目的通过对西安市农村人群进行4年随访,构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与经典衰老和痴呆发病率(CAIDE)预测模型比较。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2个自然村建立农村认知功能障碍队列,于基线和4年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 目的通过对西安市农村人群进行4年随访,构建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预测模型,并与经典衰老和痴呆发病率(CAIDE)预测模型比较。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在西安市鄠邑区2个自然村建立农村认知功能障碍队列,于基线和4年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将MMSE分数下降≥4分定义为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将研究人群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认知功能下降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最终纳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和既往卒中史,训练集AUC为0.73(95%CI:0.63~0.79),验证集AUC为0.77(95%CI:0.67~0.87)。在研究人群中,CAIDE模型AUC为0.68(95%CI:0.61~0.75)。分层分析显示,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均更好[本模型:AUC=0.87(95%CI:0.78~0.96),CAIDE模型:AUC=0.89(95%CI:0.81~0.98)]。结论结合年龄、文化程度和卒中史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4年后认知功能下降,优于经典的CAIDE模型,尤其在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中,其预测价值更高,但是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下降 预测模型 风险评估 队列研究 农村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乐 强微 孙世玉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并进的背景下,研究利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2)通过增加人力资...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并进的背景下,研究利用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2)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加快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3)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资源流动与共享,加强农村基建与产业协作,实现城乡融合与协同发展;完善社保体系降低农民生活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与消费选择。研究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城乡收入差距 新型城镇化 人力资本投资 城乡消费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