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1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6 位作者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生态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
2
作者 朱进玉 杨若楠 +3 位作者 鲍宇健 张凯 唐尔迪 汪贵平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了提高道路检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环形栅格图并统计栅格内的点云信息,生成二维俯视图;然后,在FCN中引入混合膨胀卷积以替换标准卷积,并在池化层后添加空... 为了提高道路检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环形栅格图并统计栅格内的点云信息,生成二维俯视图;然后,在FCN中引入混合膨胀卷积以替换标准卷积,并在池化层后添加空间特征对齐模块,在卷积层后添加通道特征对齐模块,从而构建HCS-FCN。在自主构建的16线路侧激光雷达道路数据集和32线路侧激光雷达道路数据集上,将HCS-FCN与传统的FCN和SegNet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HCS-FCN的F_(1)分数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8.4%和89.2%;平均像素准确率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9.1%和89.7%;平均像素交并比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7.3%和88.9%;均优于传统FCN和Seg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驾驶 路侧激光雷达 可行驶空间 全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流仿真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钟琳凯 林毅 +3 位作者 曾琪婷 连培昆 陈宁 张道智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5-1142,共8页
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对智能路侧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但在现有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研究中,存在实地测度实验的高成本性、场景不可控及现有仿真软件侧重单车仿真且缺乏对交通流层面的控制策略植入与运行状态分析等问题。... 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对智能路侧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但在现有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研究中,存在实地测度实验的高成本性、场景不可控及现有仿真软件侧重单车仿真且缺乏对交通流层面的控制策略植入与运行状态分析等问题。因此利用VISSIM COM二次开发,提出了基于交通流仿真的管控效果测度方法。首先,设计高速公路的管控场景,并利用VISSIM进行场景构建;其次,通过设计换道控制策略算法和动态限速策略算法,对换道过程和限速过程进行计算和控制;最后,通过构建管控效果评价模型对高速公路的管控效果进行量化及分析,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其他测度方法,所提方法的速度方差分别降低了39.51%和25.65%。由此可见,该方法能够适应复杂的高速交通环境,并能够有效地对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智能路侧设施 高速公路 管控效果 VIS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相机的自适应空间变换车辆检测方法
4
作者 华家宝 张京瑞 +1 位作者 朱福民 陈璐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9-359,共11页
为了提高基于路侧相机的车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模型的车辆检测模型。针对复杂的交通场景,设计了自适应空间Transformer,将其与ResNet50结合构建了可以应对车辆视角和尺度变换的主干网络。设... 为了提高基于路侧相机的车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模型的车辆检测模型。针对复杂的交通场景,设计了自适应空间Transformer,将其与ResNet50结合构建了可以应对车辆视角和尺度变换的主干网络。设计了基于角度和距离的位置编码,优化Transformer模型输入,使模型充分利用图像中的空间信息,并采用了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块,以更好地捕获图像中的上下文信息。在解码器部分,去除了自回归机制,允许模型并行解码多个目标,并引入了目标查询集嵌入,使其更适应车辆检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UA-DETRAC、IITM-hetra和自采数据集上的mAP@0.5分别达到96.42%、87.82%和98.64%,在所有尺寸上均超越了其他对比模型。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各模块对性能的关键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空间变换 TRANSFORMER 车辆检测 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 路侧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沿空留巷顶板结构控制与合理巷旁支护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褚心瑜 崔海峰 +2 位作者 李振安 高海滨 朱凌卓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8,共14页
为实现近距离煤层采空区安全沿空留巷,解决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难题,以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空区下91006工作面的沿空留巷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手段,研究了基本顶破断规律与应力演化规律,建立了近距离煤... 为实现近距离煤层采空区安全沿空留巷,解决巷道围岩变形严重难题,以山东新查庄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空区下91006工作面的沿空留巷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及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手段,研究了基本顶破断规律与应力演化规律,建立了近距离煤层沿空留巷顶板力学模型,并利用结构力学理论和矿压理论计算分析出基本顶岩层在不同位态下的巷旁支护阻力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分析水力压裂断顶卸压前后巷旁支护阻力变化发现水力压裂断顶卸压大大降低了巷旁支承压力,并在91006工作面采用“水力压裂超前断顶卸压+钢管混凝土墩柱高强巷旁支护”组合技术方案开展现场工业性实验,结果显示巷道顶底板变形量稳定,整体留巷成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沿空留巷 顶板运动规律 断顶卸压 巷旁支护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百度街景数据的街道绿视率研究——以兰州城关区十二条街道为例
6
作者 陈鹏 胡童童 +3 位作者 郭思淼 张晓玮 杜维波 周晓雷 《园林》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街道绿视率作为观察道路绿化环境的直观指标,代表从行人的视角所看到的绿化景观水平,是近年来研究道路绿化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应用技术先进的百度街景数据,结合创新性的深度学习方法,提取兰州市城关区部分街道绿视率,深入解析街... 街道绿视率作为观察道路绿化环境的直观指标,代表从行人的视角所看到的绿化景观水平,是近年来研究道路绿化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应用技术先进的百度街景数据,结合创新性的深度学习方法,提取兰州市城关区部分街道绿视率,深入解析街道绿化品质的关键元素,评估街道绿化水平,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研究表明:百度街景中植被要素比例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真实视角的街道绿化情况;针对兰州市城关区域内的12段街道,其绿视率水平总体表现较好;街道绿视率与行道树冠幅之间呈强正相关性,与树高呈正相关,与树间间距呈负相关,与种植层次呈显著正相关。旨在为街道绿视率拓展新的数据来源,为精准提高城关区道路绿化品质提供量化支持,有助于科学决策并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精细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视率 百度街景 深度学习 街道绿化 行道树 道路绿化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机制与防控技术
7
作者 赵善坤 申付新 +6 位作者 贺光会 李浩男 蒋军军 高海南 赵志军 周志斌 田宇飞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4,共13页
针对厚煤层充填沿空留巷围岩大变形与稳定性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以某矿N3-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的方法,揭示了厚煤层充填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及其控制难题,阐明了厚煤层“切顶+充填”沿空留巷的围... 针对厚煤层充填沿空留巷围岩大变形与稳定性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以某矿N3-1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的方法,揭示了厚煤层充填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及其控制难题,阐明了厚煤层“切顶+充填”沿空留巷的围岩结构演化与卸压机制,提出了合理切顶高度计算公式,并系统评估了不同切顶高度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厚煤层充填沿空留巷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于采空区侧顶板外伸悬臂梁结构在覆岩动态载荷下的回转下沉,直接引发支护失效与围岩大变形;而“切顶+充填”协同控制机制通过定向预裂切顶主动切断外伸悬臂结构,实现采空区侧应力高效转移卸压;同时,巷旁充填体对切顶短壁梁结构提供持续性支撑,有效抑制围岩变形;二者协同促使围岩应力状态由临界转变为稳定。合理切顶高度作为控制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其增加驱动实体煤帮应力峰值由“单峰”向“双峰”分布转变,显著降低围岩受力水平,并将应力集中区向煤岩体深部迁移达222.38%。经现场试验验证,预裂切顶高度增加可显著降低巷旁充填体荷载及围岩变形量,覆岩运动影响周期同步缩短。“切顶+充填”协同作用机制及合理切顶高度确定方法,为厚煤层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了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切顶充填 沿空留巷 卸压机制 切顶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路段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珍 王良琦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78-85,共8页
以林拉高级公路为调查对象,对公路路旁表层土壤进行调查和分布特征分析。选取林芝市巴宜区至工布江达路段更具有代表性。研究方法使用多种酸混合消解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确定公路沿线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Pb、Cr、Zn、Cd、Mn、C... 以林拉高级公路为调查对象,对公路路旁表层土壤进行调查和分布特征分析。选取林芝市巴宜区至工布江达路段更具有代表性。研究方法使用多种酸混合消解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确定公路沿线的土壤样品中重金属Pb、Cr、Zn、Cd、Mn、Cu的含量。结论表明林芝市巴宜区至工布江达路段公路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镉金属污染水平较为严重,铬金属污染水平最轻,较为清洁,其余重金属污染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轻度污染,其污染程度由低至高Zn<Cu<Pb<Mn,公路不同位置受到重金属含量差异较明显。根据金属含量分析相关性结果表明:Cu、Pd、Cr三种重金属污染可能为同源污染,Zn、Cd金属污染为同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重金属污染 路旁土壤 重金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跟踪算法优化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平 姚宇阳 王新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针对当前多目标追踪算法应对路侧交通场景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追踪算法。选择one‐shot追踪算法路线,基于FairMOT设计神经网络,使单个网络同时生成目标检测结果与外观特征结果,增强实时性效果;采用新的数据关联方式,... 针对当前多目标追踪算法应对路侧交通场景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追踪算法。选择one‐shot追踪算法路线,基于FairMOT设计神经网络,使单个网络同时生成目标检测结果与外观特征结果,增强实时性效果;采用新的数据关联方式,减少遮挡对追踪器的影响;引入新的运动相似度度量方式——缓冲交并比,弥补线性运动预测模型产生的误差;提出基于速度判别的丢失轨迹移除算法和基于历史位置匹配算法,实现长时间遮挡轨迹的身份恢复。在UA‐DETRAC公开多目标追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该算法有效性。为证明该算法在真实路侧环境的适用性,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开放道路采集真实路侧场景数据。最后,将该算法和SORT、DeepSORT、ByteTrack、FairMOT算法在真实路侧场景数据上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identification F‐Score、ID switch、fragmentation、mostly tracked、mostly lost、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accuracy等评估指标上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追踪 目标检测 路侧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模型构建的留巷切顶高度确定与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辛亚军 吴春浩 +2 位作者 杨俊鹏 田孟含 祝忍忍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的支撑力,同时弱化关键块对直接顶悬壁端部挤压,巷旁支护阻力减少35.78%;随着切顶高度增加,巷道顶板采空区侧端部悬臂由F型缓慢过渡到大I型,同时大保护结构具有向上平移趋势,相比于未切顶1巷,4 cm切顶2巷、8 cm切顶3巷与16 cm切顶4巷叠加应力峰值分别下降9.38%,28.13%,25.00%。结合巷道顶板岩性,最终确定切顶高度为8.2 m,留巷段采用三列单体液压支柱作巷旁支护,长短锚索超前补强,巷道围岩稳定,较好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顶板结构 切顶卸压 巷旁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郊公路廊道旁适生植物
11
作者 彭少麟 许为欣 +2 位作者 周婷 廖慧璇 陈宝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4,共9页
公路是人为修建用以促进人文交流与物质联通交换的廊道,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由于公路廊道与林地生境条件相比差距较大,导致植物不易生长,如何通过生态恢复构建道旁植被,成为公路廊道生态建设的焦点问题... 公路是人为修建用以促进人文交流与物质联通交换的廊道,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由于公路廊道与林地生境条件相比差距较大,导致植物不易生长,如何通过生态恢复构建道旁植被,成为公路廊道生态建设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广州郊区18条经历较长时间恢复的郊区道路设置了道旁样地,共144个样方,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和数据综合分析;比较了6条公路与邻近林内生境的环境因子;进一步测定了代表性优势适生物种的生理生态指标。试图解决如下科学问题:(1)道旁与林内相比,限制植物生长的环境要素有哪些?(2)在道路旁有哪些自然适生植物?(3)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道旁环境生长?主要结果如下:(1)广州郊区公路道旁生境较之林地,对植物的生长起了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是强光照、高温以及干旱。(2)筛选出33种道旁恶劣生境下自然生长的植物优势适生种,其中16种广泛分布在道旁和林地,17种广泛分布在道旁;常绿种有2种、落叶种有9种,落叶占比27.3%;乔木有24种、灌木有6种,藤本有3种,乔木占比约72.7%。(3)道旁自然生长植物具有阳性树种种数与数量增多,树木形态矮化,尖削度高,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增厚等适应性变化特征,以及具有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加快的生理生态特征;这些特征也很好地解释了其适应的机理,可作为道旁恢复物种筛选的科学依据。本研究揭示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够在广州市郊区公路道旁生境下自然适生的机理,丰富了公路生态廊道生态建设理论;本研究所提出的适生优势种,可作为广州市郊区公路廊道植被快速生态恢复的优先物种选择,对其他区域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郊区公路 道旁生境 适生物种 适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的设计
12
作者 朱顺应 王宇 +2 位作者 吴景安 陈秋成 王韡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3,共11页
为弥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方面对电动自行车考虑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由人力/电动自行车组成的饱和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进行研究。以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为研究对象,从非机动车的物理运动宽度组成出发,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为弥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方面对电动自行车考虑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由人力/电动自行车组成的饱和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进行研究。以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为研究对象,从非机动车的物理运动宽度组成出发,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对分类自变量进行组合筛选;建立了不同组合类型下的非机动车速度与运行摆幅、路侧安全净距线性模型,得到性别为女性、年龄为老年和车型为电动自行车为最不利组合的结论;根据非机动车道的85%位运营速度确定最不利组合下的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进而确定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针对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性验证的准确性问题,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运用速度熵来验证基本需求宽度合理性的方法,并以多条非机动车道路段为例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单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1.65、1.50 m;在绿化带、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两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2.90、2.80、2.65 m。在同一车道数和隔离方式下,车道宽度越宽,交通流速度熵越高;随着非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以基本需求宽度为拐点,非机动车道的交通流速度熵变化幅度增大,稳定性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 车道基本需求宽度 摆幅 路侧安全净距 速度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段单元的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系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义顺 梁梦姣 +5 位作者 肖常贵 陈丽霞 李烨 刘正华 陈卫群 殷坤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1,共9页
面向山区交通风险管控需求,以公路为承灾体对象的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为研究区,考虑道路等级、斜坡单元、边坡类型和边坡稳定性现状4个方面,研究确定公路地质灾害预警单元的划分方法;考虑历史... 面向山区交通风险管控需求,以公路为承灾体对象的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为研究区,考虑道路等级、斜坡单元、边坡类型和边坡稳定性现状4个方面,研究确定公路地质灾害预警单元的划分方法;考虑历史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将公路边坡分为土质、岩质和土岩混合质边坡3种类型,分别建立不同类型边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分值;在确定各预警单元所辖边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四级气象预警判据建立基于路段单元的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模型,采用Java语言开发预警系统。经与2021年“烟花”台风期新生公路地质灾害点验证发现,预警成功率为100%。研究结果提供了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单元的划分方法和系统研发思路,能够为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预警单元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气象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边土壤重金属锌的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贝贝 杨宇 +2 位作者 任志建 李康建 余爱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共8页
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公路交通源是除工业污染源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已对路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锌(Zn)为主要污染元素之一。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路边土壤重金属Zn的污染特征、分... 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公路交通源是除工业污染源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已对路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金属锌(Zn)为主要污染元素之一。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路边土壤重金属Zn的污染特征、分布规律及定性来源的分析等方面,对路边土壤中重金属Zn的定量解析尚缺系统分析。该研究以路边土壤、大气和路面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路边大气降尘、路面沉积物、汽车轮胎以及路边土壤中Zn同位素值,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定量分析路边土壤中Zn污染来源及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汽车轮胎的磨损对路边土壤Zn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路面沉积物,最后是路边大气降尘。其中,非工业区轮胎磨损、路面沉积物和大气降尘分别对路边土壤中Zn的贡献率为71%~77%、12%~18%和10%~11%;工业区轮胎磨损、路面沉积物和大气降尘对路边土壤中Zn的贡献率为65%~70%、19%~24%和10%~12%。研究结果可为路边土壤重金属Zn污染的预防与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边土壤 路边大气降尘 路面沉积物 汽车轮胎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侧多传感器融合中的联合标定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佘锋 杨贵永 +1 位作者 刘建虎 王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0-1757,共8页
在路侧感知中,交通场景复杂多变,单类传感器无法满足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要求,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而多传感器融合的前提是实现传感器之间的联合标定。在激光雷达和相机的共视区内摆放标定物,从而获得特征点的点云坐标和对... 在路侧感知中,交通场景复杂多变,单类传感器无法满足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要求,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而多传感器融合的前提是实现传感器之间的联合标定。在激光雷达和相机的共视区内摆放标定物,从而获得特征点的点云坐标和对应像素坐标,再使用EPnP(Efficient Perspective-n-Points)算法求得激光雷达和相机之间的外参;对激光雷达路面的点云进行上采样,根据联合标定的外参矩阵生成对应的像素坐标,然后采用决策树回归、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训练模型;根据激光雷达标定的结果实现像素坐标到WGS84坐标的转换,该方法不需要将激光雷达和相机集成在一起。最后,经实验验证该联合标定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标定 路侧感知 多传感器融合 车路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紫祎 张红娟 +1 位作者 赵智博 李必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89,共6页
本文对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算法流程。首先,基于反光条的路侧激光雷达位姿标定,构建背景点云地图,对路侧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背景差分滤波,只保留机动车、非机动车、... 本文对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算法流程。首先,基于反光条的路侧激光雷达位姿标定,构建背景点云地图,对路侧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背景差分滤波,只保留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前景点云数据,对前景点云进行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将点云划分为点云簇;然后,训练SVM分类器,用提取的点云簇特征对其进行基于SVM的目标分类识别;最后,通过最近邻算法实现目标的帧间关联,用线性卡尔曼滤波对目标物体的轨迹进行预测和更新。在精度评定的部分,利用相对位置误差和绝对轨迹误差对标定结果和算法定位结果进行精度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带有卡尔曼滤波的轨迹估计方法得到的优化后的平滑轨迹更符合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明显提高目标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侧激光雷达 目标识别 目标跟踪 卡尔曼滤波 点云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道路边坡生物土壤结皮组成和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鑫钰 何萍 徐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59-8468,共10页
坡向是影响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生长的关键因素,但是以往研究对坡向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一处具有360°坡向的道路边坡上自然生长着生物土壤结皮,以15°坡向为间隔,研究该道路边坡不同坡向生物土壤... 坡向是影响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生长的关键因素,但是以往研究对坡向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一处具有360°坡向的道路边坡上自然生长着生物土壤结皮,以15°坡向为间隔,研究该道路边坡不同坡向生物土壤结皮组成(藓、藻结皮分盖度)、发育特征指标(结皮厚度、苔藓株高、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a含量)、结皮层含水率和抗剪强度的差异以及成因。结果表明:(1)在南北向上,315°—30°区间内的混合生物结皮以藓结皮为主、藻结皮次之;75°—225°区间内的混合生物结皮以藻结皮为主、藓结皮次之。(2)在东西向上,生物土壤结皮的组成和发育呈现非对称性。混合生物结皮中藓结皮分盖度、结皮层含水率和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a含量在西向(225°—315°)平均分别是东向(45°—135°)的3.31、2.82倍和2.55倍,发育程度总体表现为西向优于东向。(3)当以藻结皮为主时,结皮层含水率低于3.8%,以藓结皮为主时,结皮层含水率高于7%。提出了道路边坡生物土壤结皮在不同方向上组成和发育特征的差异性规律和可能的成因,有助于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修复工程中不同方向上藻、藓的精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道路边坡 结皮层含水率 叶绿素A含量 坡向 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旁充填留巷顶板结构分析与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12
18
作者 贾靖 卢志敏 +1 位作者 任伟 杨洪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为研究沿空留巷顶板结构特征及其支护技术,基于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悬板结构模型,推演了两种边界条件下悬板主应力表达式,构建了应力比例系数作为薄板破坏判据,研发了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斜拉锚索加强支护、巷旁超高水材... 为研究沿空留巷顶板结构特征及其支护技术,基于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建立了沿空留巷顶板悬板结构模型,推演了两种边界条件下悬板主应力表达式,构建了应力比例系数作为薄板破坏判据,研发了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斜拉锚索加强支护、巷旁超高水材料复合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锚网索支护沿空留巷过程中实施超前预裂切顶,顶板可形成悬板结构,该结构随上覆顶板运动可形成一对边简支一对边自由和一对边固支简支一对边自由两种悬板形式;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两种悬板破坏部位不同,可以此作为布置顶板斜拉锚索的依据;顶板斜拉锚索对悬板起悬吊和水平挤压作用。现场试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旁充填 沿空留巷 超高水材料 悬板结构 预裂切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方法
19
作者 程国柱 穆长儒 +2 位作者 靳钢睿 裴玉龙 徐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39,共8页
为定量评估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风险,降低路侧事故损失,使用PC-Crash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在不同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驶出速度和路基高度的条件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驶入路侧的事故严重程度。以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作为乘员伤害评... 为定量评估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风险,降低路侧事故损失,使用PC-Crash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在不同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驶出速度和路基高度的条件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驶入路侧的事故严重程度。以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作为乘员伤害评估指标,分别建立了低等级公路直线段和曲线段货车路侧事故乘员损伤程度计算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根据ASI有序数据样本,划分了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严重度等级并计算了加速度损伤指标ASI阈值,提出了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严重度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车速和路基高度之间体现出类似于正线性变化趋势;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边坡坡度之间体现出类似于指数函数变化趋势;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圆曲线半径之间体现出类似于幂函数变化趋势;相比于车速和路基高度,边坡坡度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车辆冲出路外发生路侧事故,增加路侧事故严重程度;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虽然可以减少路侧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乘员伤害 Fisher最优分割算法 低等级公路 加速度损伤指标 路侧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测试验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鲍叙言 龚正 +1 位作者 李伯雄 余冰雁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7,共8页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是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立足当下应用需求和产业进展,介绍了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标准化现状,以及研究团队研发的测试工具及开展测试验证的情况。测试验...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是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立足当下应用需求和产业进展,介绍了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标准化现状,以及研究团队研发的测试工具及开展测试验证的情况。测试验证结果展现出部分已部署的路侧感知系统仍存在较大技术爬坡空间,且在测试工具的辅助下可大幅提升系统性能,同时也验证了关键技术的必要性、已有标准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路协同 路侧感知系统 传感技术 融合算法 标准化 测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