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6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合指标的平欧杂种榛扦插苗根系生长发育评价模型
1
作者 吕梦燕 任军 +6 位作者 张立民 陈思羽 赵佳丽 鲁佳乐 孔晨 戴维 金桂香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目的】通过探究平欧杂种榛扦插苗不同生长时期根系表型动态特征以及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建立根系生长与光合指标的关系模型,用于模拟和预测扦插苗根系生长状况,为今后探究成龄树根系生长指标对光合指标的响应奠定基础。【方法】以1年生... 【目的】通过探究平欧杂种榛扦插苗不同生长时期根系表型动态特征以及光合特性变化规律,建立根系生长与光合指标的关系模型,用于模拟和预测扦插苗根系生长状况,为今后探究成龄树根系生长指标对光合指标的响应奠定基础。【方法】以1年生平欧杂种榛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扦插苗在生根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旺盛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并利用根系扫描仪扫描完整根系测定总根长、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及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构建基于光合指标的根系生长发育评价模型,以期明确光合指标与根系生长指标的关系。【结果】1)各根系生长指标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显著差异,生长旺盛期的总根长是生根期的3.6倍、根系总表面积是生根期的2.8倍、根系总体积是生根期的2倍。2)根尖数是反映根系活力状况的指标之一,在生长中期达到峰值,是生根期的8.9倍,而在生长旺盛期数量骤减至不足生长中期的50%。3)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在扦插苗的各生长期存在显著差异,生根期的净光合速率是生长旺盛期的1.8倍、蒸腾速率是生长旺盛期的4.3倍。胞间CO_(2)浓度随着生长期推移而增加,在生长旺盛期达到生根期的1.3倍;气孔导度有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生长中期达到高峰(生根期的2.4倍),在生长旺盛期锐减(生长中期的25%)。4)扦插苗的根系总体积、总根长及总表面积与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根系平均直径呈正相关;根尖数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5)构建的基于光合指标的根系生长发育评估模型(R^(2)=0.75)预测结果较好且精度高(MSE=0.12),能较全面地反映根系生长发育状况。【结论】光合指标及根系生长指标在不同根系生长时期差异显著,该研究建立的基于光合指标的根系生长发育评估模型可为无损评估平欧杂种榛扦插苗根系生长提供科学、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欧杂种榛 根系发育 根系生长 光合特性 根系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修正模型研究
2
作者 郑海生 申道明 闫金友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9,共7页
为了研究45Cr14Ni14W2Mo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及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晶粒生长试验。定性分析了微观组织形貌,确定温度在1100~1200K内,耐热不锈钢晶粒呈现为等轴晶;而温度在1300~1400 K内,则表现为混晶形态。同时,还定量分析了平均晶粒尺... 为了研究45Cr14Ni14W2Mo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及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晶粒生长试验。定性分析了微观组织形貌,确定温度在1100~1200K内,耐热不锈钢晶粒呈现为等轴晶;而温度在1300~1400 K内,则表现为混晶形态。同时,还定量分析了平均晶粒尺寸,并深入探讨了保温时间和温度对耐热不锈钢晶粒生长行为的具体影响。针对耐热不锈钢晶粒的生长规律,基于传统的Sellar和Beck模型,提出并计算了一个修正的晶粒生长数学模型,用以表征和预测耐热不锈钢晶粒的生长行为。结果显示,该修正模型相较于传统模型,在预测精度上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不锈钢 晶粒生长 修正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盈江县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研究
3
作者 汤明华 罗恒春 刘娟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基于盈江县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对7个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分别以5年的胸径生长量(D_(2)-D_(1))、胸径平方增长量(D_(2)^(2)-D_(... 基于盈江县第八次和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对7个主要树种单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分别以5年的胸径生长量(D_(2)-D_(1))、胸径平方增长量(D_(2)^(2)-D_(1)^(2))、胸径增长量的自然对数(ln(D_(2)-D_(1)+1))以及胸径平方增长量的自然对数(ln(D_(2)^(2)-D_(1)^(2)+1))为因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模型比较、评价以及交叉验证的方法对7个树种构建单木胸径生长模型预估效果进行检验,最终筛选出不同树种最优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林木大小因子、林木竞争因子、立地因子及其他林分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对盈江县7个树种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影响;栎类、西南桦、青冈、木荷、旱冬瓜、其他软阔和其他硬阔的最优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因变量分别为ln(D_(2)^(2)-D_(1)^(2)+1)、D_(2)-D_(1)、D_(2)-D_(1)、ln(D_(2)^(2)-D_(1)^(2)+1)、ln(D_(2)-D_(1)+1)、ln(D_(2)^(2)-D_(1)^(2)+1)、ln(D_(2)^(2)-D_(1)^(2)+1);基于模型拟合结果、结果检验及残差分析,7个树种单木胸径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胸径生长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模型研建 被引量:2
4
作者 杜志 陈振雄 +4 位作者 贺东北 刘紫薇 孙华 黄鑫 王金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7,25,共11页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 【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考虑样地效应引入自相关矩阵和异方差函数,构建主要树种组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以十折交叉验证法对3种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在各树种组林分生长率的模型上,杉木类、马尾松类引入最冷月均温度气候因子,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5个树种组引入最热月均温度气候因子,而针阔混树种组引入年平均降水量气候因子,分别构建再参数化模型,并确定了最优随机参数组合后构造混合效应模型。8个主要树种组的基础模型、再参数化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均逐步提升,栎类树种组的决定系数从基础模型的0.857 9增加到混合效应模型的0.965 8,杉木类、马尾松类和针阔混3个树种组的模型决定系数都提高了0.05以上,均达到0.93以上;针阔混树种组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从基础模型的14.59%到再参数化模型的14.32%和混合效应模型的8.22%。各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中除其他软阔的决定系数为0.895 6外,其他7个树种组的决定系数均超过了0.900 0,针阔混达到了0.980 1。【结论】引入气候因子的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对于林分蓄积量变化具备较好的拟合效果,能有效支撑省域尺度森林资源蓄积量的年度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生长 主要树种组 气候因子 再参数化模型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皮桉早期生长模型拟合以及生长节律研究
5
作者 赵海文 周长品 +3 位作者 刘一贞 樊小丽 汤道平 李发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目的】利用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9个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种源的试验林材料开展生长节律研究,为粗皮桉良种选育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利用巢氏方差分析法分析粗皮桉9个种源共9... 【目的】利用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9个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种源的试验林材料开展生长节律研究,为粗皮桉良种选育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利用巢氏方差分析法分析粗皮桉9个种源共98个家系的生长节律变异规律。获取各种源地气候环境因子信息,运用Pearson法分析生长性状与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对比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模型的拟合结果,选择最佳模型计算粗皮桉的生长节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开展优良家系筛选。【结果】2.5年生粗皮桉树高和胸径在种源、家系水平差异显著(P<0.05)。种源树高与等温性呈显著正相关,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Logistic模型对粗皮桉树高和胸径的拟合效果最佳,利用Logistic模型计算生长节律得出树高的最大加速时期(T_(1))、最大减速时期(T_(2))和线性生长时期(L)平均值分别为96、636和540 d,胸径的T_(1)、T_(2)和L平均值分别为165、681和516 d。利用2.5年生粗皮桉的生长性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98个家系中筛选出一般家系29个、中等家系30个、优秀家系39个;结合生长节律T_(1)的聚类分析,将3个等级的家系均再划分为Ⅰ、Ⅱ、Ⅲ3类。【结论】2.5年生粗皮桉在种源、家系水平上生长性状与生长节律变异丰富,利用Logistic模型计算的生长节律可以为粗皮桉早期抚育管理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皮桉 种源 家系 生长模型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_V3模型的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评估研究
6
作者 杨晓霞 徐保坤 +5 位作者 汪魁 杨雪勇 许彬 尹朝恒 梁越 于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2,共6页
水稻生长精准模拟对于指导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ORYZA Version 3(ORYZA_V3)模型被广泛用于农田系统中水稻生长的模拟。然而,当前关于该模型对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性能评估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以重庆灌溉试验中心站水稻大... 水稻生长精准模拟对于指导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ORYZA Version 3(ORYZA_V3)模型被广泛用于农田系统中水稻生长的模拟。然而,当前关于该模型对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性能评估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以重庆灌溉试验中心站水稻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了该模型对6个水稻生长变量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①ORYZA_V3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水稻物候、叶面积指数、地上总生物量、产量,WIA=0.72~0.97,RRMSE=5.13%~14.47%,R^(2)=0.91~0.97;②模型对叶片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差于上述4个变量,但是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WIA=0.96~0.97,RRMSE=16.14~18.50%,R2=0.91~0.92;③但是模型对穗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较差,WIA=0.43~0.45,RRMSE=67.26~110.19%,R^(2)=0.41~0.48。可以通过优化水稻器官氮素迁移转化模块以提高模型对穗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综上,研究证实ORYZA_V3模型可以为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和稻田管理提供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水稻 水稻生长 ORYZA_V3模型 模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机载LiDAR和星载多光谱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构建方法
7
作者 丁相元 陈尔学 +3 位作者 赵磊 范亚雄 徐昆鹏 马云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简单且具有物理意义的森林AGB估测模型对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机载LiDA... 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是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简单且具有物理意义的森林AGB估测模型对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机载LiDAR提取的高度特征、森林郁闭度以及星载多光谱植被指数的森林AGB异速生长模型估测方法。以内蒙古根河市为试验区,基于2022年获取的LiDAR数据、哨兵2A多光谱数据以及邻近时间获得的样地数据,对比分析了LiDAR高度特征和多种植被指数与森林AGB的相关性,选择最优LiDAR高度特征与植被指数应用于所提出的模型(ModelB_(N)),并与仅利用高度特征(ModelB)、高度特征与植被指数联合(ModelB_(Y))、高度特征与郁闭度联合(ModelB_(HC))3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iDAR高度特征中,90%高度分位数(H90)与研究区森林AGB的相关性最高;所用植被指数中,核函数植被指数KNDVI_(rel)与森林AGB的相关性最高。4种模型中,ModelB_(N)模型具有最高的R_(adj^(2))值(0.78)和估测精度(83.25%)、最低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15.87 t/hm^(2));ModelB_(N)模型估测结果精度优于ModelB_(HC)(R_(adj^(2))和EA分别提高0.05和1.75百分点,RMSE降低1.66 t/hm^(2)),ModelB_(Y)模型估测结果精度优于ModelB(R_(adj^(2))和EA分别提高0.03和1.19百分点,RMSE降低1.12 t/hm^(2)),说明植被指数作为指数幂的合理性;虽然ModelB_(N)模型并非所有像元的不确定性最低,但整体最优。总体来看,ModelB_(N)模型精度最高,简单高效,且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可作为一种新的森林AGB估测技术手段,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AGB 多源数据 异速生长模型 遥感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与立地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
8
作者 赵海燕 朱光玉 +1 位作者 吕勇 刘恩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8,77,共11页
【目的】探索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决策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以9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406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和年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显著影响平均木树高... 【目的】探索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决策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以9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406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和年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显著影响平均木树高生长的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按照标准分别聚类成气候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组,基于气候因子和立地因子等级划分与筛选结果,选取6种常用的树高生长模型,将聚类后的最优组合作为随机效应加入最优基础模型,应用混合效应的方法探索气候因子和立地因子对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立地因子显著性顺序为坡向>土壤类型>海拔>坡位,气候因子显著性顺序为平均气温差>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最优基础模型为舒马克式,R^(2)为0.699 9;构建含林分气候因子、含林分立地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方程R^(2)分别为0.823 0、0.934 7;而含立地和气候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混合效应模型R^(2)为0.936 9,相对基础模型提升33.86%,说明含气候和立地因子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树高生长模型为区域性的立地质量评价以及为树高生长模型中考虑气候和立地因子提供了合理的支撑,同时对于林分的预估和经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生长模型 杉木人工林 混合效应 立地因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对冷鲜猪肉品质的影响及微生物生长模型的构建
9
作者 杨乐 刘丽莉 +2 位作者 丁玥 程伟伟 肖枫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为加强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与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该文针对猪肉货架期较短的缺点,将茶多酚与卵白蛋白进行复合,加入壳聚糖制备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液(TP-OVA)应用于猪肉保鲜,通过探究猪肉品质的变化研... 为加强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与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该文针对猪肉货架期较短的缺点,将茶多酚与卵白蛋白进行复合,加入壳聚糖制备茶多酚-卵白蛋白可食膜液(TP-OVA)应用于猪肉保鲜,通过探究猪肉品质的变化研究可食膜的保鲜性能,建立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贮藏12 d后,2%(质量分数)TP膜液处理的猪肉pH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发现2%TP膜液处理的猪肉蛋白质变性温度最高,分别为58.16、81.17℃,热稳定性最好;色差与核磁测定结果说明2%TP膜液处理使猪肉具有最佳的保水性;2%TP膜液处理使得猪肉的质构特性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且微观结构最佳。膜液处理组的菌落总数相较于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修正的Gompertz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2%TP处理组的微生物最大生长速率最小,说明抑菌效果最佳。综上所述,TP添加量为2%膜液的抗氧化抑菌性能最佳,以期为开发天然高效的新型肉品包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卵白蛋白 可食膜 猪肉保鲜 微生物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山市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模型研究
10
作者 周细斌 李春燕 +3 位作者 李秀梅 杨繁 唐志强 荀继刚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1-36,56,共7页
为研究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优化模型构建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52 a生池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随机抽取8株均等木进行树干解析,选取Logistic、Gompertz、Richards等6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对生长过程进行拟合... 为研究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优化模型构建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52 a生池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随机抽取8株均等木进行树干解析,选取Logistic、Gompertz、Richards等6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对生长过程进行拟合建模。结果表明:52 a生池杉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为32.35 cm、24.20 m和0.59710 m~3;速生期在10~15 a,胸径、树高两次生长高峰均为10~15 a与20~25 a,树高和材积的最佳拟合生长方程为Gompertz方程,胸径的最佳拟合生长方程为mitscherlich方程。根据最佳拟合模型测算结果,建议在池杉生长快速期10~15a时进行适度间伐和人工培育,以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生产力,助力池杉人工林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杉 树干解析 生长规律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洞庭湖区杨树生长规律及模型构建
11
作者 葛文贵 刘球 +2 位作者 杨硕知 袁聪 张燚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3-37,42,共6页
【目的】研究环洞庭湖区杨树的成材规律,明确主伐年龄,为杨树人工林培育及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环洞庭湖区12年生128株杨树样木进行分径阶解析,分析其生长规律和生物量分配,并构建生长模型。【结果】整... 【目的】研究环洞庭湖区杨树的成材规律,明确主伐年龄,为杨树人工林培育及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环洞庭湖区12年生128株杨树样木进行分径阶解析,分析其生长规律和生物量分配,并构建生长模型。【结果】整体来看,杨树树高生长呈现出“慢-快-慢”的规律,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平”的规律;前9年是杨树树高、材积生长的速生期,而前5年则是杨树胸径生长的速生期;杨树第12年的树高总生长量、胸径总生长量、材积总生长量、总生物量分别达到25.8 m、31.5 cm、0.6983 m^(3)、376.57 kg,分别是第2年树高总生长量、胸径总生长量、材积总生长量、总生物量的4.23、7.88、162.40、145.96倍;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近11年生时相交,此时林分达到数量成熟;通过回归拟合,树高生长模型为y=-0.1402x^(2)+4.1111x-2.6327,胸径生长模型为y=-0.0829x^(2)+3.9538x-4.0691,材积生长模型为y=0.0007x^(2.927)。【结论】环洞庭湖区杨树可在11年生以上进行主伐;在杨树材积速生期,应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杨树人工林材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环洞庭湖区 生长规律 解析木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露地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韩宏亮 乔梁 +1 位作者 李明玥 林嘉楠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以往气象资料和露地黄瓜作物资料,对DSSAT模型进行调参验证,利用验证后的DSSAT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不同露地黄瓜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根据灌水量梯度设置不同处理,Z1:80%,Z2:90%,Z3:100%,Z4:110%,分析不... 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以往气象资料和露地黄瓜作物资料,对DSSAT模型进行调参验证,利用验证后的DSSAT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不同露地黄瓜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根据灌水量梯度设置不同处理,Z1:80%,Z2:90%,Z3:100%,Z4:110%,分析不同灌水量梯度对露地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证实,采用NRMSE和ARE方法对株高、茎粗、节间距、叶片数、单瓜产量、每667 m^(2)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株高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的均值分别是1.25%和0.40%;茎粗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的均值分别是1.32%和0.21%;节间距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的均值分别是1.25%和0.16%;片数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的均值分别是1.33%和0.27%;单瓜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的均值分别是为1.35%和0.18%;每667 m^(2)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分析后均值分别为1.17%和0.24%,试验证明露地黄瓜经过参数校正后可更好的模拟当年黄瓜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模拟精确度比较高。由此可知,经过调参校准后的DSSAT模型可根据天气变化模拟露地黄瓜的生长和产量,在未来可作为黑龙江省露地黄瓜生长和产量模拟相关探究的重要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气候变化 露地黄瓜 生长指标 产量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猪小麦氨基酸消化率测定及预测模型建立
13
作者 刘小杰 唐辉 +4 位作者 冯淦熠 蒋线吉 欧阳晴 邓梦龙 李瑞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1-285,共15页
本试验旨在测定生长猪对小麦的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 AA)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D AA),并基于小麦中有效化学成分构建SID AA的预测模型。选取22头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猪[“杜×长×大”,(30.5±2.2)kg],每头猪在回... 本试验旨在测定生长猪对小麦的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AID AA)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SID AA),并基于小麦中有效化学成分构建SID AA的预测模型。选取22头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猪[“杜×长×大”,(30.5±2.2)kg],每头猪在回肠末端安装1个“T”型瘘管。按照2个“11×3”的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10个以小麦为唯一氮源的饲粮和1个无氮饲粮,所有试验饲粮中均添加0.30%的二氧化钛作为指示剂。本试验共包含3个连续的周期,每期有5 d的预试期和2 d的回肠食糜收集期,采用无氮饲粮法测定回肠末端内源氨基酸损失。结果显示:饲喂基础下,10个不同来源小麦的粗蛋白质(CP)、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和苏氨酸(Thr)的标准回肠消化率(SID CP、SID Lys、SID Met、SID Trp、SID Thr)的平均值分别为68.53%、71.68%、77.77%、86.46%和74.20%。小麦SID Lys与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D Met和SID Thr均与干物质(DM)呈显著正相关(P<0.05),SID Trp与酸性洗涤纤维(A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D Lys、SID Met、SID Trp、SID Thr最佳预测方程分别为SID Lys=113.111-2.804×NDF[剩余标准差(RSD)=1.84,决定系数(R 2)=0.873,P<0.01]、SID Met=-1054.812+12.959×DM(RSD=5.90,R 2=0.524,P<0.05)、SID Trp=118.828-10.603×ADF(RSD=2.48,R 2=0.799,P<0.01)、SID Thr=-681.144+8.643×DM(RSD=4.86,R 2=0.419,P<0.05)。综上可知,不同来源小麦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氨基酸消化率变异较大,DM是SID Met和SID Thr的最佳预测因子,NDF是SID Lys的最佳预测因子,ADF是SID Trp的最佳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 氨基酸消化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素发现史”的模型建构教学设计
14
作者 吴晓杰 张霞 崔维科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5,共5页
利用“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调节模型”“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模型”,将生长素发现史中多位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贯穿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胚芽鞘向光性机制”的模型,进一步将该模型迁移至植物向触性的探究中。将科学史与模型建构有效结合,... 利用“生物适应环境的基本调节模型”“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模型”,将生长素发现史中多位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贯穿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胚芽鞘向光性机制”的模型,进一步将该模型迁移至植物向触性的探究中。将科学史与模型建构有效结合,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能力,提高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构建 核心素养 科学史 植物生长 高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东县华山松人工林的单木生长规律与模型
15
作者 张小梅 夏富娴 +3 位作者 邱琳香 肖学军 沈俊华 郑崇兰 《桉树科技》 2025年第3期85-92,共8页
分析会东县华山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为会东县华山松人工林的生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以中龄林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Korf、Logistic、Gompertz等6种经验生长方程或理论生长方程进行模型拟合。... 分析会东县华山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为会东县华山松人工林的生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以中龄林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0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采用Korf、Logistic、Gompertz等6种经验生长方程或理论生长方程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华山松在凉山州会东县生长良好、适应性强,中龄林的华山松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分别为14.05cm、11.90m、0.0992m^(2);其速生期从第6年开始,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峰值均在第9年;胸高形数为0.48~1.00,呈反“J”型,第12年后胸高形数趋于稳定;胸径、材积的最佳生长模型为Korf,树高的最佳生长模型为Richards生长方程,材积平均生长量始终小于连年生长量,表明林分尚未达到数量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人工林 生长规律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米源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米饭中生长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褚冲 郦娟 +4 位作者 刘萍 高家昊 晏涛 戴小芳 付诗慧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6,共9页
从市售大米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蜡样芽胞杆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gyrB基因和毒力基因PCR鉴定。分别在4、10、20、25、30℃和35℃温度条件下,对该菌分别采用修正Gompe... 从市售大米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蜡样芽胞杆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gyrB基因和毒力基因PCR鉴定。分别在4、10、20、25、30℃和35℃温度条件下,对该菌分别采用修正Gompertz方程、Ratkowsky方程建立初级生长模型和次级生长模型,并对其产毒时间和产毒菌落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标明,该蜡样芽胞杆菌携带腹泻型毒力基因(hblA、hblC、hblD、nheA、nheB、nheC、cytK、bceT、entFM),未被检测出呕吐型毒力基因(ces、NRPS)。10~35℃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YLM-3达到稳定期的时间越短,均达到产肠毒素的菌落数阈值,为5.5~6.0 lg(CFU/g);4℃下,其菌落数维持在1.5 lg(CFU/g)左右。该蜡样芽胞杆菌在10~35℃范围内的生长模型构建良好,可用于预测米饭中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胞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毒力基因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玉米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测模型构建
17
作者 孙海峰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0期93-95,共3页
针对基于遥感技术的玉米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测模型构建展开分析,深入探究玉米生长信息的遥感监测原理,再结合多因素构建适宜的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优化,以期达到提升玉米生长阶段监测的精准度、增强产量预测可靠性,助力... 针对基于遥感技术的玉米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测模型构建展开分析,深入探究玉米生长信息的遥感监测原理,再结合多因素构建适宜的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优化,以期达到提升玉米生长阶段监测的精准度、增强产量预测可靠性,助力农业生产者科学决策,进而推动玉米产业良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玉米 生长监测 产量预测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喜洞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材积生长率模型研究
18
作者 武宁 吉文彦 李汶静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5期101-103,共3页
王喜洞林场在相关研究中,主要参照河北省落叶松树种林分生长率模型以及燕山地区华北落叶松林生长模型。然而王喜洞林区在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与雨热条件等方面,与燕山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运用河北省落叶松树种的生长率模型进行预估,... 王喜洞林场在相关研究中,主要参照河北省落叶松树种林分生长率模型以及燕山地区华北落叶松林生长模型。然而王喜洞林区在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与雨热条件等方面,与燕山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运用河北省落叶松树种的生长率模型进行预估,会产生较大误差。基于王喜洞林场华北落叶松的实测数据构建生长率模型,对该区域森林蓄积量增长预测以及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王喜洞林场华北落叶松的林龄、胸径连年生长量、树高连年生长量等数据,构建生长模型并绘制生长率曲线,旨在为该区域森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材积生长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生长周期模型的智慧果园精准管控平台设计与实现
19
作者 李媛媛 孟祥宝 +3 位作者 钟林忆 曹传略 邓小玲 刘海峰 《现代农业装备》 2025年第3期38-44,共7页
针对果园种植面临的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土壤肥水管理不当等问题,以荔枝果园为例,利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荔枝全生长周期智能识别、智能分析与智能决策等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基于荔枝全生长周期模型的智慧果园精... 针对果园种植面临的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土壤肥水管理不当等问题,以荔枝果园为例,利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荔枝全生长周期智能识别、智能分析与智能决策等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基于荔枝全生长周期模型的智慧果园精准管控平台。该平台由数据采集与管理模块、全生长周期模型分析与计算模块、精准管控应用服务模块3部分组成,通过对果树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为果园种植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果园种植的科技水平,促进果园种植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智慧果园 生长周期模型 精准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广西甘蔗株高生长发育研究
20
作者 陆思宇 匡昭敏 李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8-62,共5页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Logistic拟合系数除桂糖44宿根蔗为0.95外,其余均大于0.98。因此,Logistic模型可准确预测甘蔗株高生长发育。通过拟合模型可确定甘蔗株高的发育时间节点,整个生长期可分为3个阶段:(1)伸长初期,即5月前,株高小,生长慢。(2)快速伸长期,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持续60.4~109.8 d,7月中旬至下旬增长最快,同一品种宿根蔗的起始时间均早于新植蔗,持续时间也更长,其中桂糖44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小(宿根蔗仅有1.46 cm/d);桂柳05/136起始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大(新植蔗可达3.03 cm/d);桂糖42介于二者之间。(3)伸长后期,即9月后,株高生长渐趋缓慢乃至停止。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甘蔗株高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蔗 宿根蔗 株高 生长发育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