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Pns10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洁 陈晓敏 +3 位作者 吴锦鸿 朱重庆 丁新伦 吴祖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Pns10蛋白在介体昆虫细胞内可形成类似病毒原质(viroplasm)的内含体,是RRSV侵染介体所必需。然而Pns10蛋白在水稻寄主中是否具有类似功能及其表达情况如何未见报道。【方法】利... 【目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Pns10蛋白在介体昆虫细胞内可形成类似病毒原质(viroplasm)的内含体,是RRSV侵染介体所必需。然而Pns10蛋白在水稻寄主中是否具有类似功能及其表达情况如何未见报道。【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Pns10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水稻原生质体病毒侵染体系,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Pns10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分布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Pns10 RNA和Pns10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积累情况。【结果】将Pns10基因克隆到Gateway系统原核表达载体p DEST17中,IPTG诱导表达成功后,制备融合蛋白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抗血清可检测感病水稻叶片中的Pns10蛋白。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Pns10蛋白可形成类似病毒原质的内含体;Pns10 RNA在病毒接种8 h后开始积累,24 h后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Pns10蛋白在24 h后开始表达,之后维持较高水平,60 h后略有下降。【结论】成功获得了Pns10抗血清;Pns10在水稻原生质体内成功表达,可形成类似病毒原质的内含体,并且Pns10 RNA的表达先于其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水稻原生质体 Pns10抗体 Pns10RNA Pns10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缩病毒Pns6和P8蛋白在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洁 宛柏杰 +3 位作者 尚鹏祥 丁新伦 杜振国 吴祖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为明确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 Pns6和P8蛋白在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的表达动态,【方法】利用PEG介导的病毒侵染原生质体体系,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技术分析Pns6、P8蛋白以及病毒粒体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定位;同时... 【目的】为明确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 Pns6和P8蛋白在病毒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的表达动态,【方法】利用PEG介导的病毒侵染原生质体体系,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技术分析Pns6、P8蛋白以及病毒粒体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定位;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ns6和P8蛋白及其RNA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积累量。【结果】病毒接种水稻原生质体48h后,Pns6蛋白在细胞质中可以形成类似于病毒原质(viroplasm)的点状内含体,P8蛋白也大量的表达。同时,病毒粒体在水稻原生质体中也形成内含体状的结构。病毒接种水稻原生质体12 h后,均可检测到Pns6和P8蛋白的表达,并且在36 h后达到最高值。病毒接种水稻原生质体后,Pns6 RNA在24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8 RNA在36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结论】RDV侵染水稻原生质体后,Pns6和P8蛋白均有表达,并且病毒也可能通过形成病毒原质来完成病毒在寄主细胞的复制和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矮缩病毒 水稻原生质体 Pns6蛋白 P8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鲁雪华 刘中柱 +2 位作者 林永烈 林大添 丁舒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19-425,T001,共8页
旱稻仿野87-707品系具有多年生趋势,是我院研究多年生旱稻的一个材料。我们用它进行原生质体培养,想为研究多年生旱稻基因改良打下基础。现用该品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含有氨基酸丰富的AA培养基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取该细胞悬... 旱稻仿野87-707品系具有多年生趋势,是我院研究多年生旱稻的一个材料。我们用它进行原生质体培养,想为研究多年生旱稻基因改良打下基础。现用该品系的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含有氨基酸丰富的AA培养基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取该细胞悬浮培养物游离的原生质体,用琼脂糖包埋于改良的KM8P培养基中,发生了持续分裂。经一系列变换不同分化培养基的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对游离和培养方法做了如下改进:1)悬浮细胞培养基中加入ABA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存活和分裂;2)掌握好原生质体游离前悬浮细胞的状态是游离成功的关键;3)琼脂糖包理培养可大大提高植板率;4)用较高渗透压的培养基培养原生质体再生的细胞团及愈伤组织,有利于提高植株再生能力;5)变换使用不同的分化培养基可明显提高植株的再生频率。这是迄今国内外第一个由旱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培养程序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跃生 简玉瑜 陈远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0-495,共6页
在 4种不同的培养程序中应用了几种处理方法 ,并对其在诱导水稻原生质体起源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直接将愈伤组织从含有 2 ,4 - D的增殖培养基转移到含有 BA和 NAA的植株再生培养基上培养 ,只能得到少量的弱苗 (第 1... 在 4种不同的培养程序中应用了几种处理方法 ,并对其在诱导水稻原生质体起源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直接将愈伤组织从含有 2 ,4 - D的增殖培养基转移到含有 BA和 NAA的植株再生培养基上培养 ,只能得到少量的弱苗 (第 1种程序 )。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 ABA诱导了结节状的愈伤组织形成 ,使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能力明显加强 (第 2种程序 ) ;而在植株再生培养基中添加ABA则使愈伤组织变得紧结并形成生长受抑制的不定芽 ,当这些愈伤组织被转移到不含 ABA的生长培养基后 ,不定芽开始快速生长 (第 3种程序 )。先将愈伤组织培养在含有 ABA的增殖培养基上 ,然后相继转移到含有 ABA的植株再生培养基和生长培养基上 ,可以取得大量健壮的再生苗 (第 4种程序 )。统计结果显示 ,第 2和第 3种程序的培养效果比第 1种程序要好 ,而第 4种程序的培养效果则比其他程序好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株再生 原生质体 愈伤组织 脱落酸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与4种野生稻的原生质体融合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光存 BlackhallN. DaveyM.R.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11-17,共7页
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野生稻有利基因的途径,进行了栽培用与4种野生稻融合试验。总计6·28×107个野生稻原生质体与栽培稻原生质体进行了电激融合。获得了... 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转移野生稻有利基因的途径,进行了栽培用与4种野生稻融合试验。总计6·28×107个野生稻原生质体与栽培稻原生质体进行了电激融合。获得了4364块愈伤组织,再生了490个植株。试验了Y射线处理野生稻原生质体的有效剂量和碘代乙酰胺抑制栽培稻原生质体生长的浓度。探讨了原生质体来源对融合效果的影响,讨论了融合亲和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野生稻 原生质体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学状态与原生质体复壁分裂相关性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向太和 王利琳 +1 位作者 胡江琴 梁海曼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79-682,共4页
通过对水稻胚性和非胚性悬浮细胞培养物分别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细胞学观察和培养研究,得到如下结果:由酶解制备的胚性原生质体具有较完整的细胞膜、细胞膜上小球状突起较小、细胞质含有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经培养,胚性原生质体多能进行... 通过对水稻胚性和非胚性悬浮细胞培养物分别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细胞学观察和培养研究,得到如下结果:由酶解制备的胚性原生质体具有较完整的细胞膜、细胞膜上小球状突起较小、细胞质含有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经培养,胚性原生质体多能进行第1次分裂,并能持续分裂,最终分化出再生植株.而由酶解制备的非胚性原生质体的细胞膜上有裂隙产生、细胞膜上小球状突起较大、细胞质中颗粒状内含物较少、具有明显的大液泡,经培养,仅个别原生质体能以"酵母出芽"式进行不均等分裂,随后细胞自行解体.结果表明,由酶解制备的原生质体细胞膜是否完整,膜上突起的大小以及细胞质颗粒状内含物的多少与原生质体能否正常复壁分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 细胞膜 细胞内含物 细胞壁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绿芽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成株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长登 赵成章 戚秀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22-226,共5页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20d后转入AA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20d后转入AA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d左右。继代后前6d,细胞干重几乎每2d增加1倍,而培养液的渗透压及pH值迅速下降。取继代后4d的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产率为8.74×10^6个/g鲜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原生质体高效培养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家道 杨剑波 +1 位作者 向太和 吴李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用16个基因型水稻成熟胚在MS和N6培养基上筛选建成悬浮细胞系9个,原生质体再生植株3个。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较常规的分步法缩短建成悬浮细胞系时间20~30天。使用“三合一”培养基(即N6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和B5有... 用16个基因型水稻成熟胚在MS和N6培养基上筛选建成悬浮细胞系9个,原生质体再生植株3个。使用一步法或两步法较常规的分步法缩短建成悬浮细胞系时间20~30天。使用“三合一”培养基(即N6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和B5有机物等)和固液双相培养法较琼脂糖包埋法及液体浅层培养法显著提高原生质体培养的植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高效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滋养和包埋技术进行籼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容柏 《广西科学》 CAS 1998年第3期71-74,77,共5页
从几个籼稻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穗分离出密度平均为22×105个/mL~46×105个/mL的原生质体。将这些原生质体包埋在藻酸钠颗粒里并分别在粳稻愈伤组织滋养下培养和没有愈伤组织滋养。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原... 从几个籼稻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幼穗分离出密度平均为22×105个/mL~46×105个/mL的原生质体。将这些原生质体包埋在藻酸钠颗粒里并分别在粳稻愈伤组织滋养下培养和没有愈伤组织滋养。在这两种培养条件下原生质体稳定,分裂频率分别达到484%和388%,群体存活率达到53%和47%,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达到716%和623%。这两种方法优于常用的琼脂糖包埋法和琼脂糖颗粒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原生质体培养 植板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木霉原生质体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对稻壳和麸皮的降解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玉萍 张剑 杨梦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1-74,共4页
对绿色木霉原生质体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形成条件是:0.5%蜗牛酶+0.5%溶菌酶+1.0%纤维素酶,菌龄24h,酶解时间3.5h,酶解温度32℃。采用紫外(UV)、硫酸二乙酯(DES)以及复合诱变的方法对绿色木霉进行诱变育种,以提高... 对绿色木霉原生质体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形成条件是:0.5%蜗牛酶+0.5%溶菌酶+1.0%纤维素酶,菌龄24h,酶解时间3.5h,酶解温度32℃。采用紫外(UV)、硫酸二乙酯(DES)以及复合诱变的方法对绿色木霉进行诱变育种,以提高其酶活,结果发现采用复合诱变法效果最好,复合诱变酶活为出发菌株的140.30%。通过降解稻壳和麸皮的实验证明,麸皮和稻壳的添加均使酶活有很大的提高,当稻壳和麸皮以3:7的比例添加时效果最佳,其酶活达最高值为32.21U/mL,转化率亦高达3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诱变 酶活 稻壳 麸皮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成株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根发 余毓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68-372,共5页
从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培养原生质体,成功地实现了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植板率达2.4%,在SKPR(除去KPR中复杂的有机成分,以及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中获得了较高的植板率(1.8%)。在高压灭菌取代过滤除菌的S... 从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培养原生质体,成功地实现了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植板率达2.4%,在SKPR(除去KPR中复杂的有机成分,以及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中获得了较高的植板率(1.8%)。在高压灭菌取代过滤除菌的SKPR中也能培养成功。31301s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团直接分化的分化率达10%,再生细胞团在含3%蔗糖和500mg/L脯氨酸的N_6培养基上增殖后再分化,可明显提高植株再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 水稻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尧忠 徐宁生 +2 位作者 曾黎琼 松岗诚 伊势一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6-19,30,共5页
采用KPR和R2 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 8号、云粳 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 ,除日本晴外 ,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 ,日本晴最高 ,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 采用KPR和R2 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 8号、云粳 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 ,除日本晴外 ,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 ,日本晴最高 ,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同的愈伤组织间 ,分化率有很大差异 ,有的愈伤组织极易分化出绿苗 ,有的不能再生出绿苗 ,说明分化前的预培养非常重要。N6分化培养基的再生绿苗率极显著地高于MS。配方为N6+葡萄糖 2 0 g/L +蔗糖 30 g/L +IAA0 2mg/L + 6 BA0 5mg/L +Agarose 110 g/L的培养基 ,分化率最高 ,按初次接种的愈伤组织块计 ,每块平均再生绿苗 1 4苗。酶解原生质体量的多少 ,与愈伤组织在N6+ 1mg/L 2 ,4 D的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悬浮时间较长则易于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日本晴的再生植株中 ,有两株从移栽到抽穗仅 4 5d ,有可能是极早熟的变异株 ,有些植株的粒型和稃毛也有明显变异 ,对鉴定和利用变异的植株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 绿苗再生率 水稻 普通野生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OsCAX3的功能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碧菽 李春光 +5 位作者 陈叶苗 陆平利 郝福顺 沈国明 陈珈 王学臣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76-882,共7页
Ca2+/H+反向转运体作为一类Ca2+外向转运器,在植物的营养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克隆了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基因OsCAX3,序列分析表明OsCAX3具有11个跨膜区,其中在第6和第7个跨膜区之间有一个17个氨基酸组成的酸性基序(acidmo... Ca2+/H+反向转运体作为一类Ca2+外向转运器,在植物的营养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克隆了水稻Ca2+/H+反向转运体基因OsCAX3,序列分析表明OsCAX3具有11个跨膜区,其中在第6和第7个跨膜区之间有一个17个氨基酸组成的酸性基序(acidmotif),功能互补实验证明OsCAX3具有转运Ca2+的功能,并且其N端26个氨基酸序列对转运Ca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T-PCR分析表明OsCAX3的表达受到外源Ca2+的诱导.利用PSORTprediction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和利用OsCAX3-GFP融合蛋白瞬时表达分析证明,OsCAX3定位于细胞质膜.以上结果表明,OsCAX3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的Ca2+/H+反向转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a^2+/H^-反向转运体 RT-PCR 原生质体 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梨孢属融合子的研究方法初探(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尹良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239,共7页
鉴于有性世代形成能高的稻瘟病菌菌株有限,稻瘟病菌间的杂交组合难于获得,从而很难对一些重要基因,如无毒基因,抗药性基因等进行遗传分析及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梨孢菌的杂合子,从而评价该体系用于遗传研究的可行... 鉴于有性世代形成能高的稻瘟病菌菌株有限,稻瘟病菌间的杂交组合难于获得,从而很难对一些重要基因,如无毒基因,抗药性基因等进行遗传分析及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梨孢菌的杂合子,从而评价该体系用于遗传研究的可行性。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稻瘟病菌Y93-164a-1跟蟋蟀草病菌SA98-4的抗药性转化子,然后将两个菌的稳定转化子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之后进行连续5次的继代培养,最后进行3次单孢分离来挑选稳定的融合子。结果表明,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两个不同致病型的梨孢菌之间能获得稳定的融合子,初步表明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组建梨孢菌的融合子群体用于遗传分析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孢属 稻瘟病菌 原生质体融合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印度型×爪哇型杂种的原生质体培养及再生(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褚启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9-14,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印度型与爪哇型杂种水稻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并由此获得再生植株。该技术对单子叶植物的遗传操作提供了可靠的基因受体系统。在含有四种添加氨基酸的SA和AA_2培养基上,悬浮细胞系生长讯速,细胞团在小均匀,是分离原生质全... 本文首次报道了印度型与爪哇型杂种水稻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并由此获得再生植株。该技术对单子叶植物的遗传操作提供了可靠的基因受体系统。在含有四种添加氨基酸的SA和AA_2培养基上,悬浮细胞系生长讯速,细胞团在小均匀,是分离原生质全的理想材料,一般可获2×10~7细胞/瓶。以琼脂糖为固体培养基,附以KPR液体培养基作看护培养,可提高原生质体的植板率。以Tetep/Lemont杂种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时,植板的细胞密度以5×10~5为宜。由此获得的245株再生植株中,73.9%为单倍体,15.3%为二倍体,0.8%为四倍体。按杂种双亲的农艺性状分类,杂种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性状与Lemont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 培养 植株再生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受性黄酒酵母YS6.2.5的选育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艳秋 朱强 +1 位作者 汪志君 路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28-232,共5页
黄酒酵母的耐受性对黄酒酿造至关重要。对原始菌株YS分别采用乙醇-热冲击法、细胞紫外诱变法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法,结合高温驯育进行选育,筛选到一株在38℃能正常生长发酵的黄酒酵母突变株YS6.2.5。YS6.2.5体积小,近似圆形,产香好,产酸... 黄酒酵母的耐受性对黄酒酿造至关重要。对原始菌株YS分别采用乙醇-热冲击法、细胞紫外诱变法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法,结合高温驯育进行选育,筛选到一株在38℃能正常生长发酵的黄酒酵母突变株YS6.2.5。YS6.2.5体积小,近似圆形,产香好,产酸少,30℃时产酒精能力、酒精耐性、高糖耐性分别为9.0%、19%、30°Bx,38℃时相应指标分别为6.5%、20%、28°Bx。酿酒实验表明,其生理耐性强,酿酒性能好,遗传性状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酵母 耐受性 诱变育种 热效应 原生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向太和 杨剑波 +5 位作者 吴李君 吴家道 钟华鑫 梁海曼 颜秋生 张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胚性悬浮细胞是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理想材料。本文研究了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细胞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建成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后期悬浮细胞系)和前、中期悬浮细胞系相比较,细胞团内细胞结合紧凑,... 胚性悬浮细胞是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理想材料。本文研究了水稻广亲和中粳品系02428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细胞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建成的胚性悬浮细胞系(后期悬浮细胞系)和前、中期悬浮细胞系相比较,细胞团内细胞结合紧凑,细胞壁簿,细胞质浓厚,颗粒状内含物丰富,细胞活力强,质膜凹陷较浅,较平整,质膜强度高。本研究结果从细胞学角度初步探讨了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适应于原生质体培养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学 胚性悬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18
作者 颜昌敬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93-96,共4页
本文综述了水稻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迄今的主要成绩和新的进展,并提出了建立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叶肉原生质体培养成株体系的见解。
关键词 水稻 叶肉原生质体 再生植株 细胞全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BL增白剂细胞染色的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壁变化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柳琳 陈越 +2 位作者 陈玲 李维蛟 程在全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0-72,共3页
为快速、准确地观察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水稻细胞壁的去除和再生情况,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制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345nm、发射波长为43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细胞周... 为快速、准确地观察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水稻细胞壁的去除和再生情况,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制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345nm、发射波长为43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细胞周围发出的蓝色荧光初期表现分布均匀且荧光强烈,之后逐渐变为分布不均匀且荧光暗淡,最后蓝色荧光消失,表明纤维素逐渐被酶解去除;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荧光情况与制备过程的刚好相反。结论: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染色通过荧光强弱变化对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 细胞壁 荧光增白剂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与品种改良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秀华 张尧忠 徐宁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原生质体培养在作物改良工作中,国内外目前有如下几方面的应用:(1)原生质体融合:利用该技术转移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如细胞质雄性不育,这在水稻(Yang1988,Akagi1989,Kyozuka1989,Tos... 原生质体培养在作物改良工作中,国内外目前有如下几方面的应用:(1)原生质体融合:利用该技术转移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农艺性状,如细胞质雄性不育,这在水稻(Yang1988,Akagi1989,Kyozuka1989,ToshiroK.1995)、油菜(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原生质体 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