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3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diversity of Vicia faba rhizosphere soil
1
作者 CHEN Zhi-wen REN Jing +7 位作者 QIAO Jun ZHAO Jian-guo LI Jing-wei LIU Ze-hui LI Wei-jia XING Bao-yan ZHANG Jin NIE Hu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7-1242,共16页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icia faba L.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its impa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peat soil.Seedlin...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icia faba L.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its impa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peat soil.Seedlings of V.faba planted in this peat soil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distilled water(CK)or 25 mg·L^(−1)(G25)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solutio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ight and root length of V.faba seedlings in the G25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CK group.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nalyzed by amplifying and sequencing the 16S rRNA gene V_(3)-V_(4) region of bacteri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fungi in rhizosphere soil using Illumina MiSeq technology.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increased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 and fungi in the V.faba rhizosphere peat soil.The abundances of three ni-trogen cycling-related bacteria,Hydrogenophaga,Sphingomonas and Nitrosomonadaceae,were also altered after treatment with th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silicum,related to soil phosphorus solubilization,decreased in the fungal com-munity,whil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lonostachys and Dimorphospora,which exhibited strong biological control over numerous fungal plant pathogens,nematodes and insects,increased in the soil after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treatment.Redundanc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otential of hydrogen(pH),organic matter,and total phosphorus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changes in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e rhizosphere soil.Overall,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alter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ycling-related microorganisms in peat soil,promoting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nd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d growth of V.faba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Vicia faba L. Plant growth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eening of Actinomycetes from Medicinal Plant Rhizosphere Soils for Industrial Enzyme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2
作者 Lukcha Vililuk Tanaporn Wongkuan +1 位作者 Supalak Yacharone Ekachai Chukeatirot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8年第3期23-28,共6页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on of some metabolites (i.e., antibiotics, amylases and cellulases) of terrestrial actinomycetes isolated from medicinal plant rhizosphere soils. Initially, the soil sampl...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on of some metabolites (i.e., antibiotics, amylases and cellulases) of terrestrial actinomycetes isolated from medicinal plant rhizosphere soils. Initially, th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Peuraria mirifca Airy Shaw Suvatabandhua., Ananus comosus Merr., Elephantopus scaber Linn., Orthosiphon grandiforus Bolding., Jatropha multifda Linn. and Senna siamea. To screen and isolate actinomycetes, the soil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by air-drying and subsequent heat incubation. The bacterial isolates exhibiting actinomycetes features were then randomly screened for their production of amylases, cellulases and antibiotics. It was found that 130 isolates (from 136) could produce amylases; 40 (from 107) produced cellulases; and seven (from 45) exhibit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he data of this study were preliminary, and yet demonstrated a rich diversity of rhizo-actinomycetes from medicinal plants. Besides, these organisms could be an untapped source for discovering of biotechnologically useful metabol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MYCETE AMYLASE antibiotic CELLULOSE rhizosphere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3
作者 马杰 刘芳 +6 位作者 贺璐 傅淋 巩养仓 李偲 曾潜 肖才升 李庠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80,共9页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 【目的】探索卷丹百合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及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进一步探明根腐病的微生态发病机理及生防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作种植卷丹百合健康与患根腐病根际土壤细菌16S V3V4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健康与患病百合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患根腐病百合与健康植株根际细菌群落物种之间差异显著,患病植株根际细菌类群多于健康植株,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进化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植株,覆盖度则相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为卷丹百合根际土壤优势菌群,患病百合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等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健康百合,绿弯菌门-AD3、Pedosphaeraceae等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百合;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患病百合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编码膜转运、脂质代谢、运输和分解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等功能基因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百合和空白土壤。【结论】卷丹百合患根腐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两者之间部分菌群根际土壤中的多样性和丰度有显著差异,卷丹百合根腐病的发生可能与根际土壤中变形菌、放线菌、伯克氏菌等细菌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百合根腐病发病机制及生防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丹百合 根腐病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其根际土壤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韩凤 章文伟 +3 位作者 罗川 王黎 谭秋生 林茂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4-1333,共10页
为探明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太白贝母健康鳞茎植株、鳞茎腐烂病植株根际土壤和未种植太白贝母土壤壤为材料,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 为探明太白贝母鳞茎腐烂病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太白贝母健康鳞茎植株、鳞茎腐烂病植株根际土壤和未种植太白贝母土壤壤为材料,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3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和相对丰度。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健康与感病土中差异显著。3组土壤样品共检测出6544个细菌OTUs,获得42个门类、111个纲、155个目、289个科、479个属的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等4门细菌相对丰度均大于10%,为优势菌门;而布氏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黄杆菌属、根瘤菌属4属细菌为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均大于3%,为优势菌属。土壤性质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与布氏杆菌属、芽单孢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根瘤菌属、酸热菌属、酸杆菌属及Mucilaginibacter呈显著正相关;与硝化螺菌属、变杆菌属、H16、RB41、鞘氨醇单胞菌属、土生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费氏杆菌属和黄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贝母 鳞茎腐烂病 根际土壤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6
作者 王政 韩家宝 +7 位作者 农尚健 谢晏芬 邓泳 董瑜 保华 彭国建 李先才 李晓婷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9-1100,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8 kg/ha)、常规施氮(N3,101 kg/ha)、常规增氮22.5%(N4,124 kg/ha)5个处理,烤烟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除有机质含量稍降低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氯、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均明显提高;此外,N2N4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碱解氮、有效硼和水溶性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不同施氮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为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施氮增加了根际土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施氮水平提高,Gaiell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壤霉菌属(Agromyces)相对丰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处理降低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多粘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受土壤pH及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以及纤维素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论】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合理施氮(78 kg/ha)可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pH和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及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肥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
7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4 位作者 高盼 杨慧莹 张巩亮 申惠波 刘玉涛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648,共12页
【目的】探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5种追肥施氮量,分别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1:98 kg·hm^(-2),70%N)、中氮(N2:140 kg·hm^(-2),100%N)、高氮(N3:1... 【目的】探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施氮量对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及生长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5种追肥施氮量,分别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1:98 kg·hm^(-2),70%N)、中氮(N2:140 kg·hm^(-2),100%N)、高氮(N3:182 kg·hm^(-2),130%N)和过量氮(N4:210 kg·hm^(-2),150%N),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施氮量下玉米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组成差异性,并结合土壤氮素及玉米生长指标,阐释施氮量的调控机制。【结果】施氮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氮素含量,并促进了玉米生物量和氮素的积累,N2表现最佳。固氮菌整体α多样性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N2提高了α多样性,而N1和N4降低了多样性。施氮显著影响了固氮菌群落结构,尤其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样本明显分离。菌群组成显示,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有益微生物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丰度,同时N2提高了促生菌未分类伯克氏菌目(unclassified_o__Burkholderiales)的相对丰度。关联网络分析表明,N2的模块化指数等拓扑参数上调,表明菌群结构更稳定。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进一步揭示,施氮量通过土壤氮组分间接正向调控玉米生长。【结论】追肥施氮量140 kg·hm^(-2)(N2)时优化了根际土壤生态环境,增强固氮菌群落稳定性并促进玉米生长,建议作为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参考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根际土壤 固氮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赤星病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8
作者 陆铮铮 王飞 +2 位作者 李小霞 肖仲久 阳序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8期87-90,共4页
为筛选土壤中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试验首先对烟草赤星病的纯化菌株进行显微形态观察,通过稀释平板分离法分离健康烟草植株根围土壤中的放线菌;同时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法,分析其拮抗效果。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 为筛选土壤中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试验首先对烟草赤星病的纯化菌株进行显微形态观察,通过稀释平板分离法分离健康烟草植株根围土壤中的放线菌;同时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法,分析其拮抗效果。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浅褐色棒槌状,菌丝呈无色透明;土壤中共分离出59株放线菌,菌落颜色丰富,菌丝结合紧密缠绕。平板对峙结果表明,有7株放线菌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抑制作用,连续5 d的平均抑菌直径大小依次为YF-33(20.46 mm)>YF-49(15.12 mm)>YF-5(14.60 mm)>YF-1(11.76 mm)>YF-48(11.22 mm)>YF-41(9.64 mm)>YF-55(9.44 mm)。其中,YF-33、YF-49和YF-5连续5 d的抑菌直径呈持续增长趋势,第7天的抑菌直径分别达23.13、16.33、17.33 mm。综合表明,放线菌YF-33、YF-49和YF-5拮抗效果好、稳定且抑制持续时间长,为烟草赤星病生物防治“以菌治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根围土壤 放线菌 拮抗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灰霉病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9
作者 林辉 邹烨 +3 位作者 黄欣 叶祖云 张承康 陈美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株,为有效预防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太子参灰霉病害提供参考。[方法]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各菌株对... [目的]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株,为有效预防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太子参灰霉病害提供参考。[方法]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分离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各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活性,筛选出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从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48株放线菌,其中E-6、E-3、A-2、A-5、B-10、C-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作用。初筛结果显示,E-6菌株的平板拮抗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4.25 mm;复筛结果显示,B-10菌株发酵滤液的拮抗效果最好,培养第4天的抑菌率为47.4%。鉴定结果表明,B-10和E-6菌株均属于链霉菌科。其中,B-10菌株为北里孢菌属,其16S rDNA序列与次黄孢素链霉菌(Kitasatospora xanthocidica)相似度达98.92%;E-6菌株为链霉菌属,其16S rDNA序列与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相似度达99.59%。[结论]B-10菌株鉴定为次黄孢素链霉菌,可作为抗生素研究的候选生防菌株;E-6菌株鉴定为黑色链霉菌,可作为生防菌肥研究的候选菌株。二者均可作为太子参灰霉病的潜在生防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根际土壤 灰葡萄孢菌 抑菌作用 放线菌 链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对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文杰 韦秋思 +3 位作者 刘世男 程飞 黄朝明 杨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个土层的根际土壤pH、全钾均在林分密度A时达到最大,p H分别为4.54、4.31,全钾为19.49、17.09 g/kg,其余养分指标则在林分密度B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3个林分;20~40 cm非根际土壤全钾在A林分含量最高,为16.67 g/kg,其他养分指标在林分密度B时均达到最大值;不同林分密度的根际效应表现为4个林分的pH均为负效应,林分密度A、B、C的养分指标整体为正效应,D林分的根际效应除全氮、有机质、全钾为正效应外,其他指标为负效应;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整体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影响最大。1000株/hm^(2)林分密度下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养分含量较丰富,建议在生产中将西南桦林分密度控制在1000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养分 根际 非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昊 麻仲花 +4 位作者 刘威帆 万猛虎 马风兰 吴娜 刘吉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而为改良盐碱地和了解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两种耕作措施:CT(传统翻耕)和DV(垂直深旋耕),副区设置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O1(0 kg·hm^(-2))、O2(7500 kg·hm^(-2))、O3(15000 kg·hm^(-2))、O4(2250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在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的pH和全盐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3.94%~9.20%和6.31%~25.96%,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5.29%~45.24%、4.71%~24.34%、13.63%~32.67%和10.77%~34.25%,玉米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2.51%~22.23%,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DVO3和DVO4处理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升,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DVO3和DVO4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门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真菌优势菌门中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细菌优势菌属中的Ohtaekwangia、Gp6和Gp7,以及真菌优势菌属中粪盘菌属(Ascobolus)、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且DVO3和DVO4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上述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玉米根际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垂直深旋耕配施15000~22500 kg·hm^(-2)有机肥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有利于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玉米 耕作方式 有机肥 微生物群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武泉栋 张振鑫 +3 位作者 张丁 郭锋 申慧芳 王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处理绿豆幼苗株高、根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POD、CAT、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2)与盐胁迫相比,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促进株高和根长,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POD、CAT、SOD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减少。(3)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结构有一定影响,其中T8(7.5 mg·kg^(-1)亚硒酸钠+50%富氢水)和T9(7.5 mg·kg^(-1)+100%)处理则显著增加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ACE指数分别增加24.51%和19.67%,Chao1指数分别增加24.75%和19.97%。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缓解绿豆幼苗盐胁迫,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7.5 mg·kg^(-1)亚硒酸钠与50%富氢水配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水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酶活性 氮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玉凤 李双林 +3 位作者 刘宏 邓涛 叶家桐 胡兴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根际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差异 银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恢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晨鑫 俞琦 +4 位作者 刘永杰 李敬国 于昕 赵宇 曲来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4-1986,共13页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选取内蒙古通辽和锡林浩特的5个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已经恢复的禾本科、豆科及杂类草三个功能群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真菌功能型、网络结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排土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禾本科根际土壤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豆科和杂类草;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三个功能群的优势真菌群落均为子囊菌门,占总丰度的59.47%—79.61%;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豆科最高,其次是禾本科,两者均显著高于杂类草;(2)三个功能群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土壤腐生菌相对丰度均表现为禾本科>豆科>杂类草,且禾本科显著高于杂类草;(3)禾本科根际真菌的共生网络负相关比例和模块化指数在三个功能群中最高;禾本科网络结构更稳定,生态位更宽;网络关键物种数禾本科>豆科>杂类草;(4)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分别有53.2%、50.9%、16.2%的关键物种与土壤NH_(4)^(+)-N、NO_(3)^(-)-N和C/N等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禾本科相比较豆科和杂类草植物根际土壤具有更高AMF丰度和网络稳定性,表明禾本科植物在排土场恢复的适应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排土场植被恢复和物种筛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恢复 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 根际土壤真菌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可欣 王小瑞 +4 位作者 米世灿 蔺满凤 刘梦琦 赵博 陈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82,共14页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 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根际修复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根际微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特性,因此,根际修复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针对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污染根际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及应用现状,分别从根系分泌物、根表铁膜和根际微生物3个方面对根际修复机理进行了探讨。根系可以通过释放根系分泌物和在根表面形成铁斑块来实现污染物的吸附、固定、降解和转化,使其成为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驱动力。根系分泌物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促进植物生长来促进污染土壤修复;根表铁膜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可以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影响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和迁移;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修复的核心,可以通过其生理生化作用促进污染物降解、转化和固定;同时,也可以分泌活性物质来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缓解污染对植物的胁迫,以此来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根际修复作用机理,本文深入剖析了根际微生物对污染的响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污染组分的不同,一些耐性菌株和降解菌数量增多,根际微生物会形成特殊的群落结构,以应对污染环境;而不同植物类型、不同基因型以及不同根系生态位均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的吸收富集产生影响,可以通过添加外源物质、改变植物种植模式和加强电场等调控措施,强化根际效应,以提高土壤污染修复效果。为精准评估土壤污染水平与修复效果,揭示其分子生物学过程,实现精准修复,未来研究应更侧重于污染条件下根系分泌物指示物体系的构建,根际修复微观机理的深入探索,以及与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以期为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修复 土壤污染 根系分泌物 根际微生物 根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分布区独一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路岳衡 耿贵工 +1 位作者 王路昊 乔枫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76,共16页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重要药用植物,探究独一味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开发和推广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有着重要价值。以青藏高原5个独一味主产区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重要药用植物,探究独一味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对于开发和推广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有着重要价值。以青藏高原5个独一味主产区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Spearman、RDA等方法开展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独一味适宜在中性偏碱的土壤中生长。2)Candidatus_Udaeobacter、RB41属和赤芍铁杆属(Ferruginibacter)是独一味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细菌属;被孢霉属(Mortierella)、寡囊盘菌属(Thelebolus)和地霉菌属(Geotrichum)为独一味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真菌属。3)不同地区独一味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杂多地区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最高,大武地区土壤细菌群落丰度最低;大武地区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歇武地区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最低。4)有机碳与全氮含量是影响独一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5)细菌Candidatus_Udaeobacter、Telmatobacter、Flaviaesturariibacter和真菌Seimatosporium、Ochronectria为独一味根际土壤的关键核心菌群。研究结果为筛选独一味促生或生防有益功能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核心微生物 相关性分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利 李梦霞 +5 位作者 黄慧欣 潘心茹 姜雪芳 杨淑君 潘于 覃云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和农田(对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E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并分析影响GRSP含量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各植被恢复阶段根际土中的T-GRSP和EE-GRSP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阶段(P<0.05),且T-GRSP含量在乔木林阶段最高。T-GRSP/SOC(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为4.45%~18.05%,EE-GRSP/SOC的比值为0.23%~1.35%,农田的T-GRSP/SOC和EE-GRSP/SOC比值均显著高于各植被恢复阶段(P<0.001)。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根际土的T-GRS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T-GRSP含量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EE-GRSP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GRSP的积累,进而促进SOC的积累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球囊霉素 土壤蛋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正向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管迟明 马永贵 +2 位作者 王强 王文颖 罗巧玉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0-1151,共12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生物炭被认为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材料。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近10年国内外研究,整合文献分析、Meta分析及典型田间试验,从多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生物炭被认为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材料。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近10年国内外研究,整合文献分析、Meta分析及典型田间试验,从多维度探讨了生物炭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如容重、pH、孔隙度、团聚体结构等)的调控作用;2)生物炭对草地植被(植物生产力、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生物学效应;3)生物炭通过改变碳输入(植物源碳)和输出(微生物分解)的动态平衡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激发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通过改善草地土壤结构、增强养分循环、塑造根际微生境、促进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微生物代谢和土壤动物活动,最终提升草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累积量。然而,其效果受生物炭原料、热解温度、施用量及土壤类型的影响,且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综述明确了生物炭在草地土壤有机碳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为优化生物炭制备工艺、制定科学施用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结合多尺度野外长期观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模型模拟,深入解析生物炭-土壤-生物的动态机制,以推动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根际微生境 有机碳固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间作对黑土区玉米根际土壤微环境的改善作用
20
作者 李焮玉 赵丹 +7 位作者 陈力 卢明月 彭婉婷 杨昀睿 陈金宇 王洪义 王智慧 赵长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5-1517,共13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现象普遍。不合理管理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层变薄变瘦,土地资源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研究施用生物炭和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探寻适合该区... 【目的】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现象普遍。不合理管理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层变薄变瘦,土地资源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研究施用生物炭和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探寻适合该区域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的技术措施。【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持续开展了4年。试验包括4个处理:单作玉米−未施生物炭(MB0)、单作玉米−施生物炭(MB15)、玉米/大豆间作−未施生物炭(MSB0)、玉米/大豆间作−施生物炭(MSB15),分析间作及其与生物炭配施下玉米根际土壤性状、微生物群落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生物炭、间作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MSB15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个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SB15>MB15>MSB0>MB0(P<0.05)。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AN)具有显著影响,而间作对土壤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生物炭与间作交互作用也不显著。MSB15、MB15处理的SOC、AN、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MSB0、MB0处理。生物炭处理(MB15、MSB15)的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MB0,而MSB0的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MB15。生物炭与间作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表现为MB15>MB0,MSB15>MSB0,MSB15处理最高;同时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表现为MSB15处理最低;施用生物炭使土壤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MSB15>MSB0,MB15>MB0,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MSB15<MSB0,MB15<MB0。属水平上,双因素分析表明,生物炭、间作、二者交互均对细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有显著性影响,且生物炭对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也有显著性影响,间作对真菌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有显著性影响,施用生物炭与间作对有益菌属有促进作用。生物炭与间作降低有病原菌属如Cladosporium、Gibberella、Didymella相对丰度,MB15、MSB0、MSB15处理显著低于MB0处理。SOC是驱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改变的最关键因素。作物产量与SOC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上述有益菌属呈正相关,与有害病原菌属呈负相关。【结论】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全磷含量,间作条件下施用生物炭的提升效果更好。生物炭和间作均提高了土壤有益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因此生物炭与间作能优化土壤菌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利用,构建良好健康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是保护黑土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间作 根际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