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与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
作者 程惠芳 袁佳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8,157,共16页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价值链(GVC),以此为契机推动GVC分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辨析增加值来源识别数字技术渗透水平,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价值链(GVC),以此为契机推动GVC分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辨析增加值来源识别数字技术渗透水平,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技术可有效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其作用机制在于激发国内需求、强化核心环节优势与降低贸易成本。第二,相对而言,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在国际分工参与水平高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更大。第三,与外需主导型GVC分工相比,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更大。以上结论对中国凭借数字技术优化国际分工模式、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内需主导型gvc分工 中间品 增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基于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水平的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超 李泰霖 邱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F0003,共12页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深度水平的RTA影响效应有所差别。其中,“WTO+”比“WTO-X”条款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更大,且RTA对发展中经济体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大于发达经济体。地理距离、区域竞争在RTA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影响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地理距离越近,RTA对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影响越大;RTA达成得越早,越有利于发挥RTA建立的竞争优势,保护本经济体在其他经济体的市场地位。机制检验表明,RTA可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促进对外投资推动经济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协定 价值链分工 参与度 条款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基于行业制度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秦雪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35个部门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子维度均会促进全球价值...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35个部门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子维度均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攀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制度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明显。据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施动态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借力数字经济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度创新 全球价值链 区域分工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经伟 杨超 +1 位作者 尹梦菲 钟世川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分析国内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显著促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国际循环对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正向影响,对处于低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国内循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行业集中度双渠道实现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调节效应表明:国际循环会抑制行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国内循环的提升作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地位。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破除“低端锁定,高端封锁”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循环 国际循环 全球价值链分工 装备制造业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EP、贸易比较优势与价值链分工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国富 湛婧宁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2,共10页
RCEP作为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探索,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RCEP成员国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及其他成员国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及彼此间贸易联系的加强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RCEP作为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探索,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RCEP成员国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及其他成员国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及彼此间贸易联系的加强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处于RCEP区域价值链的顶端,RCEP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抵御全球价值链重塑带来的冲击;RCEP各成员国比较优势和贸易联系的加强对各自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相互强化的交互效应和以技术进步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但是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尽相同,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因此,中国应继续推动完善RCEP合作机制,发挥我国在RCEP区域价值链中“承高启低”的作用,巩固并提升我国在RCEP区域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区域价值链 分工地位 比较优势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邻近性影响了区域协同减排吗? 被引量:2
6
作者 廖斌 田彩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分化特征,且具有β收敛性。影响效应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以促进作用为主,在非长江经济带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在高等级城市中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促进作用大于普通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分工和能源要素错配影响区域协同减排。基于以上结论,从放大地理邻近性的正外部性、完善作用机制和因地制宜发挥地理邻近性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协同减排 绿色创新分工 能源要素错配 效率增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的二元分工网络制约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爱贞 刘志彪 张少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0,共11页
基于区域间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分工之间互动发展所形成的完善的分工网络,能够凝聚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形成极化效应,并能通过分工网络形成扩散效应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创新联动,增强国际竞争力。利用中国省级投入产出... 基于区域间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分工之间互动发展所形成的完善的分工网络,能够凝聚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形成极化效应,并能通过分工网络形成扩散效应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各环节创新联动,增强国际竞争力。利用中国省级投入产出数据测算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国内分工网络程度下降,出现了更偏好参与国际分工网络的趋势,二元分工网络趋势增强。国内分工网络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网络差距大,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二元分工网络形成的直接原因,而体制和政策是推动二元分工网络深化的更深层因素,由此造成市场和资源分割,并割裂了区域间分工与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分工之间的互动发展,导致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机制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创新 二元分工网络 区域间分工 价值链分工 产业链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孝锋 蒋寒迪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和困境表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推进产业在区域之间的转移。以产业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18个省份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钟华梅 陈立 +1 位作者 许寒冰 王兆红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8-446,共9页
运用区位熵与区域分工指数,从产业专业化分工视角,对中国18个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与同构化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检验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省份中的东... 运用区位熵与区域分工指数,从产业专业化分工视角,对中国18个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与同构化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岭回归模型检验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同构化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省份中的东部地区体育产业专业化优势显著、体育用品制造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样本省份中的西部地区体育服务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样本省份中的不同区域之间体育产业同构化显著。样本省份中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体育产业分工最明显,样本省份中的西部地区各样本省份之间体育产业同构化最显著。样本省份中的区域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能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体育产业的同构化会抑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从体育产业内部的细分产业来看,样本省份中的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专业化可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体育服务业的专业化会抑制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基于以上,为推动样本省份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专业化分工,提出建议:各样本省份应找准体育产业的区域优势,推动形成特色体育产业集群;各样本省份应促进体育产业的区域分工,使体育产业主体形成新型竞合关系。毗邻样本省份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动毗邻省份形成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体育产业 产业专业化分工 产业同构化 区域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濮润 董丽娟 +2 位作者 唐尚锋 敖翼 孙燕荣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6-1378,共3页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鼓励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代表,集聚效应渐显。现有研究主张在集群内按产业链、新药研发链进行分工,但缺少系统研究,且对不同集群间的产业链分工很少涉及。该文对我国区域产业分...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鼓励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代表,集聚效应渐显。现有研究主张在集群内按产业链、新药研发链进行分工,但缺少系统研究,且对不同集群间的产业链分工很少涉及。该文对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及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分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药 区域 产业分工 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分工视域下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环首都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亚明 杨丽莎 唐朝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1,112,共5页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工理论 产业协调发展 区位熵 环首都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雄浪 隋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6,共6页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 劳动分工 制度变迁 区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可云 洪世键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48,共4页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明显加速,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交流更加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进程加快。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国际分工与区域分工格局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中国未来区域分工合作的趋势将发生新的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也就要求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分工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兼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优势格局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建军 夏富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0-47,共8页
产业集聚、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一个地区产业优势的反映。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专业化生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产品“生产链”解体和中间品生产网络体系的生成导致了垂直分工,产业集聚演进推动了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环节垂直分工的展开,... 产业集聚、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一个地区产业优势的反映。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专业化生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产品“生产链”解体和中间品生产网络体系的生成导致了垂直分工,产业集聚演进推动了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环节垂直分工的展开,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优势。上海制造业的垂直分工水平总体落后于浙苏两省,但一些高科技制造业上海仍处于优势地位。浙江的制造业总量不如江苏,但是浙江的制造业总体的垂直分工水平略高于江苏,浙江制造业的多数部门具有高于江苏的专业化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垂直分工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移下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明惠 陈刚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国际产业转移、对外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表明,中国构建和延伸以己为主的NVC可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集群在GVC上的攀升,然而其重中之重是按产品内分工原则加强东中西部产业集群跨区域... 国际产业转移、对外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表明,中国构建和延伸以己为主的NVC可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集群在GVC上的攀升,然而其重中之重是按产品内分工原则加强东中西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以往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具体行为实现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系统、绩效、模式、运作机制和政策。未来研究应以中国构建和延伸以己为主NVC的更广阔视角,展开对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产业集群产品内分工原则下创新合作与协同的研究。本文对以往相关研究分别作出述评,并提出东中西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今后的研究重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集群 跨区域 产品内分工 创新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晋升博弈视角的城市群核心城市竞合行为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艳 唐磊 夏依林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4,共9页
加强区域合作的呼声在地方政府的交流对话机制中日益显现,然而从地方官员晋升角度出发的合作必然离不开"理性经济人"和"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各地差异化发展难以展开。研究发现,核心城市间竞合行为对本城市经... 加强区域合作的呼声在地方政府的交流对话机制中日益显现,然而从地方官员晋升角度出发的合作必然离不开"理性经济人"和"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各地差异化发展难以展开。研究发现,核心城市间竞合行为对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影响特征,代表竞争行为的变量对本城市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其他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为负,代表合作行为的变量对本城市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政治考核绩效,地方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提高上有所侧重,从晋升博弈角度出发的地方政府间竞争会大于合作。而区域一体化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更符合城市群及各城市间的共同利益,需从财税结构、合作机制、制度体系、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合作 晋升博弈 区域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区域合作 构筑大东北经济圈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德海 刘威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01-205,共5页
按照区域发展的观点,许多人将东北视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下,东北经济圈现在已经到了建立的最佳时期。加强东北三省的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流动,密切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按照区域发展的观点,许多人将东北视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下,东北经济圈现在已经到了建立的最佳时期。加强东北三省的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流动,密切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增强整体合力与实力,已经成为东北经济一体化、共建新型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东北经济圈 分工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测度及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玉焕 史巧玲 +1 位作者 尹斯祺 姚海棠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6,共14页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IBE GVC Index),本文首先从前向与后向联系的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整体及不同类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程度、生产长度和位置进行测算,关注金融危机尤其是2011年后中国参与GVC分工的新特...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IBE GVC Index),本文首先从前向与后向联系的角度对2000—2014年中国整体及不同类型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程度、生产长度和位置进行测算,关注金融危机尤其是2011年后中国参与GVC分工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行业研究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GVC分工方面:中国整体行业后向参与度远高于前向参与度,两者均呈现"M"型演变趋势并于2012年之后下降;整体行业参与GVC分工的位置居于下游,呈"N"型变动趋势并在2012年后回升;制造业GVC参与度更深,而服务业GVC分工位置更高;高技术行业的GVC参与度和位置都高于中低技术行业,光电设备等高技术行业前向参与度有所提高。对就业的影响方面:不同行业参与GVC分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行业位置指数尤其是后向参与度的提高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一次跨境的简单GVC对就业的正向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前向参与度;与整体行业不同,相对于服务业与中低技术行业,制造业与高技术行业位置的提高将促进就业;服务业前向GVC复杂生产长度以及整体与细分行业的简单GVC都与就业正相关。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国GVC升级与同步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国际分工 全球价值链 参与度 生产长度 位置指数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7
19
作者 斯丽娟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5,150,151,共15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分工协作 市场结构变革 资源有效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产业分工、功能专业化与区域治理——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靖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92,共13页
本文对当前出现的新型产业分工现象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新型产业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地区功能专业化,这与传统分工的效应不同。接着,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实证检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京津冀... 本文对当前出现的新型产业分工现象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新型产业分工的形成机制、类型和特征,研究发现新型产业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地区功能专业化,这与传统分工的效应不同。接着,对新型产业分工进行实证检验,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研究新型产业分工在我国特定区域的发展程度。实证结果基本符合预期,即各类区域的功能专业化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而且在都市圈内部,区域功能专业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最后,将研究结论落实到我国区域治理,提出了新型产业分工形势下,基于功能专业化的都市圈治理理念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产业分工 功能专业化 都市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