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娜 田云龙 +3 位作者 张蕾 王胜涛 朱昌雄 李红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 化肥是当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系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政策、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已初具成效,表现为2015—2022年的8年间,化肥用量减少15.7%,而粮食增产3.9%;化肥施用结构趋向合理化,表现为氮肥用量持续减少,复合肥用量持续增加;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也有所下降,2022年化肥施用强度(298.8 kg·hm^(-2))比2015年减少62.2 kg·hm^(-2),但施肥强度仍有进一步减量空间;化肥减量、养分利用、元素循环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减量增效行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本文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科学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出政策和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现状和未来的行动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氮肥利用率 减量增效 有机肥替代 施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对土壤氨化细菌和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灵芝 郭冰清 +4 位作者 王丰 孟奥 梁敏杰 安婷婷 汪景宽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4,共12页
氨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可提升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不同肥料长期施用情景下土壤有机氮发生显著变化,但其氨化过程尚不清楚。据此,依托沈阳农业大学2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针对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施... 氨化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可提升土壤氮素供应状况,不同肥料长期施用情景下土壤有机氮发生显著变化,但其氨化过程尚不清楚。据此,依托沈阳农业大学2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针对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施用化肥(HCF)、施用减量化肥(LCF)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CMF),3个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和40~60 cm)和3个采样时期(播种前、玉米抽雄期和收获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玉米生长期不同土层中土壤氨化基因gdh丰度、活性和氮矿化变化规律,揭示施肥、季节、土壤深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氨化细菌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土层和施肥处理,采样时期对gdh基因丰度和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三个采样时期中,玉米抽雄期土壤gdh基因活性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播种前和收获后(P<0.05);2)与不施肥(CK)相比,长期施加化肥(LCF和HCF)显著增加抽雄期土壤氮矿化速率(P<0.05),CMF则表现出稳定或增加收获后土壤氮矿化速率;3)氨化细菌丰度、活性与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铵硝比是影响氨化细菌的重要因子(P<0.01)。综上,施氮与作物吸收改变了土壤铵硝比,引起土壤氨化细菌丰度与活性差异,导致土壤氮矿化速率发生变化。LCF和HCF有利于增加播种前和抽雄期表层土壤氮矿化速率,CMF则有助于稳定收获后土壤氨化细菌活性,促进土壤有机氮的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施肥 氨化作用 净氮矿化速率 功能基因 铵硝比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番茄栽培中氨基酸肥替代氮肥效应评估与施用策略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国显 王子宁 +5 位作者 杨丽娟 富宏丹 刘义玲 李振涛 林国林 孙周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2,共11页
[目的]针对设施番茄氮肥过量施用引发土壤氮素积累及番茄产量与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效果和施用策略优化。[方法]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探究其对设施土壤氮... [目的]针对设施番茄氮肥过量施用引发土壤氮素积累及番茄产量与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效果和施用策略优化。[方法]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氨基酸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探究其对设施土壤氮含量、番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确定氨基酸肥替代氮肥的最大潜力与最佳施用比例。[结果]在等氮量条件下,40%氨基酸肥替代氮肥(M4N6PK)处理的番茄盛果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植株总吸氮量、氮素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较对照(NPK)提高39.18%、11.39%、68.37%、162.76%和89.27%;M4N6PK处理番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40.61%,同时显著降低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26.14%和49.76%),并提升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蛋白及维生素C含量。与对照处理(NPK)相比,氨基酸肥替代氮肥比例为80%和100%(M8N2PK和M10N0PK)的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番茄产量、果实硝酸盐含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果实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通过模型优化,氨基酸肥替代氮肥的最大潜力为66.20%,最佳替代比例为35.25%,可实现番茄增产42.86%和氮肥利用率提高91.36%。[结论]设施番茄栽培中,氨基酸肥替代氮肥可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为寒区设施番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肥 氮素利用率 替代比例 化肥减施 设施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田氮磷钾一元灰色肥效模型研发及其可靠性分析
4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5 位作者 李淑贤 肖晓凤 潘住财 林明贤 张民生 章明清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7-538,共12页
【目的】针对菜田作物一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偏低的问题,研发一元灰色肥效模型,扩大肥效模型适用性。【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Verhulst模型建模方法,通过28个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的蔬菜田间肥效... 【目的】针对菜田作物一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偏低的问题,研发一元灰色肥效模型,扩大肥效模型适用性。【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Verhulst模型建模方法,通过28个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的蔬菜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探讨一元灰色肥效模型构建方法和推荐施肥量可靠性。【结果】各试验处理施肥量从小到大排列后,相应试验产量经过一次累加生成,施肥量与累加生成产量的关系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特征。有25个试验点的一元灰色肥效模型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模型系数正负号符合一般肥效规律,推荐施肥量落在试验设计的施肥量范围内,得到典型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为89.3%,是一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建模成功率的1.8倍和1.4倍。建模失败的3个试验点均属于模型未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非典型式类型。一元灰色肥效模型推荐施肥量受调节系数R的影响,当R取值落在-1.0~-0.6时,推荐施肥量出现激剧波动,但当R取值≥-0.6后,随着R取值逐渐增大,推荐施肥量趋于稳定。28个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推荐用量的最佳R取值为-0.6,磷钾肥推荐用量的最佳R取值则为0;其推荐施肥量与一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的最高施肥量和经济施肥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氮肥推荐施肥量平均分别为二次多项式和非结构肥效模型经济施肥量的82.5%和83.5%,磷肥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06.6%和114.1%,钾肥推荐施肥量则分别为107.6%和108.9%。【结论】一元灰色肥效模型可用于拟合菜田氮磷钾单元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和更广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氮肥 磷肥 钾肥 肥效 灰色肥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盘育秧一次性施氮对水稻秧苗质量、产量提升和稻田氮磷减排的协同效应
5
作者 区惠平 彭嘉宇 +6 位作者 孙巧玉 刘宏斌 沈小微 苏利荣 秦芳 李方圆 刘昔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 【目的】从秧苗质量、水稻产量、稻田田面氮素浓度多个角度,探索了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减少氮肥用量,并以秧肥替代水稻常规基肥和追肥的可行性,旨在为氮素优化管理、稻田氮磷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在广西农科院院基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桂野丰’。设置3个处理:常规机插育秧硬盘育秧+大田常量氮肥(CK);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氮肥按秧肥(控释尿素)与蘖肥(尿素)4﹕6的比例施用(T1);钵盘育秧+全生育期减氮30%,全部氮肥(控释尿素)做秧肥一次性施入(T2)。育秧17 d后,调查秧苗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期,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稻谷和稻秆的氮、磷、钾含量,并计算氮、磷、钾吸收累积量。【结果】与CK相比,采用钵盘育秧并结合全生育期减氮30%的处理(T1和T2)显著提升了秧苗的茎基宽、叶片数量、最长根长、根系数量、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氮含量,同时降低了秧苗地下部的钾含量。其中,T2处理在提升秧苗质量和降低秧苗钾含量方面的作用均大于T1处理。与CK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穗长和有效穗数,稻谷产量提高了24.9%,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20.4%、16.0%和31.2%,稻秆、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13.5%、44.8%。与T1相比,T2处理稻谷产量提高了18.1%,稻秆、稻谷和根系氮含量提高了11.1%、14.2%和18.0%,稻谷氮吸收累积量增加了34.8%。T1和T2处理的秧苗磷含量以及收获期水稻各部位磷含量及吸收累积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施用基肥后7 d内,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施用蘖肥后5 d内;T2处理的田面水全氮和铵态氮浓度显著低于CK与T1处理。在返青期,T1和T2处理的田面水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84.3%~86.8%、93.7%~95.7%、51.5%~57.4%和14.0%~30.2%;在分蘖期,全氮和铵态氮的累积流失量也显著低于CK,降幅为23.2%~68.6%和32.2%~65.9%,并且T2处理的降幅明显高于T1处理。【结论】利用钵盘育秧技术并配合施用控释尿素,以秧肥替代常规田间施肥方式,在减少30%常规施氮量的条件下,可显著提升秧苗质量,增加水稻穗数,提高稻谷产量和氮吸收量。大田不施氮肥能大幅降低田面水中氮含量,有效实现稻田氮磷减排,因此,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盘育秧施肥 控释尿素 秧苗质量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氮磷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及特征
6
作者 李荔 赵秋月 +1 位作者 韩军赞 李慧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 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_(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于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各类排放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及减排贡献。综合利用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土地利用等精细化活动水平数据,改进了畜禽养殖的空间分配方法。结果表明,1)2021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为87.58kt,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分别占63.1%和31.6%。氮肥施用中尿素排放占86.2%,畜禽养殖中家禽排放占69.8%。2)2013-2021年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年均下降2.8%,总体趋势与江苏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降幅略高;排放强度由6.52t·km^(-2)持续下降至4.94t·km^(-2),降幅达24.1%。盐城市排放强度在全国重点省份典型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相对高位。3)各区县排放地域差异明显,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阜宁等5个区县贡献了盐城市75.2%的氨排放,阜宁、建湖、东台和滨海等4个区县的排放强度高于全市平均。4)各类氨排放源中累计减排贡献率最高的为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分别为69.0%和31.6%。2016年起畜禽养殖氨排放量连续5年保持6.0%以上降幅,是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从平台期进入下降通道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关注东台、滨海、阜宁等区县,重点针对家禽、尿素等高排放源类,以及粪水贮存处理、养殖圈舍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氨排放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排放清单 农业源 氮肥施用 畜禽养殖 减排 城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地藠头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稳产增效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7
作者 雷恩 杨翠华 +2 位作者 梅云祥 谷浩铭 冯长英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7-1286,共10页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云南山地藠头产量形成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5种施肥模式(农民习惯施肥、减氮50%、减氮50%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100%、减氮100%增施生物有机肥),分析不同施肥...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云南山地藠头产量形成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5种施肥模式(农民习惯施肥、减氮50%、减氮50%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100%、减氮100%增施生物有机肥),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的藠头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等产量形成指标。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数量及丰度等群落特性。【结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减氮100%减产幅度达15.24%,减氮100%增施生物有机肥尽管相对于减氮100%产量有所提升,但其产量仍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减氮50%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也减产6.61%,然而减氮50%配施生物有机肥能够确保藠头不减产,并且节约化学纯氮112.5 kg/hm^(2),提高化肥农学利用率21.10%。该施肥模式下的藠瓣单重较低,但是单株藠瓣数的增加弥补这一不足,确保产量稳定。同时,减氮50%配施生物有机肥增加根际土壤中的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厌氧细菌科(o_DS-18)等有益细菌丰度,降低镰刀菌属(Fusarium)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优化土壤生长环境,进而促进藠头叶面积指数发展和干物质快速积累。【结论】减氮50%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因氮肥减少而导致的减产风险,实现藠头稳产增效,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山地 藠头 氮肥减施 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炭基肥对黄瓜镉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罗娅 刘丽媛 +2 位作者 徐嘉宁 贾永霞 罗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Cd污染设施土壤中黄瓜Cd积累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OF(减氮20%施肥)、OBF(减氮20%+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减氮配施炭基... 【目的】探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Cd污染设施土壤中黄瓜Cd积累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OF(减氮20%施肥)、OBF(减氮20%+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减氮配施炭基肥对黄瓜生长及营养品质、Cd积累、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CF和OF处理并未影响黄瓜的品质及各部位Cd含量、土壤Cd有效态及有机质含量,但是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OBF处理促进了黄瓜的生长及营养品质的提升,同时显著降低了黄瓜不同部位Cd含量及土壤中利用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醋酸缓冲溶液(TCLP)提取的有效态Cd含量,其中根、茎叶和果实Cd含量较CK、CF、OF分别降低了34.92%、38.35%、29.91%,44.23%、50.00%、44.23%和50.00%、52.63%、47.06%,土壤DTPA和TCLP提取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39.39%、42.86%、41.18%和33.33%、35.71%、37.93%。此外,OB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结论】减氮20%配施炭基肥一方面可通过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抑制黄瓜对Cd的吸收积累,进而提升黄瓜的营养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循环酶活性,从而改善了黄瓜的根际生长环境以提升黄瓜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炭基肥 黄瓜 镉积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减量对沙地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王雯 吴腾帅 +2 位作者 刘梦圆 白海庆 刘柏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探究榆林沙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中的化肥减量策略,以马铃薯V7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全量施肥为对照(CK,N100%、P100%、K100%),其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0、390.0、120.0 kg/hm^(2),... 为探究榆林沙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栽培中的化肥减量策略,以马铃薯V7品种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全量施肥为对照(CK,N100%、P100%、K100%),其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施用量分别为300.0、390.0、120.0 kg/hm^(2),并设置4个氮、钾肥减量处理,分别为F1(N95%、P100%、K100%)、F2(N90%、P100%、K100%)、F3(N100%、P100%、K95%)、F4(N100%、P100%、K90%),分析不同氮、钾肥减量处理对0~20 cm土层(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生育前期,F2的耕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F3、F4和CK,增幅为11.66%~26.82(P<0.05),土壤温度显著高于F4,增幅为7.87%~12.43%(P<0.05);在马铃薯生育中后期,F2的土壤温度和土壤紧实度低于F3、F4和CK。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CK的耕层土壤pH最低;F2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低于CK,减幅为18.24%~36.31%(P<0.05);F2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F4,增幅为8.31%~11.74%(P<0.05)。F2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F1、F3和F4,增幅为8.01%~15.53%(P<0.05),与CK无显著差异,商品薯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99%~17.58%(P<0.05)。综上所述,氮肥减量10%和全量钾肥的施肥措施为榆林沙区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中适宜的施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化肥减量 氮肥 钾肥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权 唐旭 +5 位作者 肖谋良 姜振辉 吴春艳 李艳 尹昌 李永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8%(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7.0%、36.4%和41.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0.2%、55.1%和47.5%;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30.5%~33.4%(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13.9%和10.4%~13.0%(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2%~107.4%(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0%(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8%(P<0.05)。【结论】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料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效率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施用对冬油菜增产效果及因冻害减产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孜贞 刘陈 +8 位作者 盛倩男 熊志豪 方娅婷 赵剑 余秋华 王昆昆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7-1049,共13页
2024年初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遭遇低温寒潮天气,对冬油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冻害胁迫下对3种养分的响应差异,于2022/2023(对照年)和2023/2024年(冻害年)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开展多... 2024年初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遭遇低温寒潮天气,对冬油菜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冻害胁迫下对3种养分的响应差异,于2022/2023(对照年)和2023/2024年(冻害年)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开展多点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氮磷钾均施(NPK)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施氮(-N)、不施磷(-P)、不施钾(-K)共5个处理,结合2个油菜生长季的气象因素,对多点的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收获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养分施用条件下油菜应对冻害胁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2个油菜生长季-N、-P、-K处理的油菜籽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平均降低71.8%、76.6%、13.4%,施氮、磷肥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而施钾肥的增产作用相对较小。与对照年相比,冻害年中各试验点油菜籽产量均明显降低,CK、-N、-P、-K、NPK处理分别平均降低43.6%、30.7%、48.9%、43.2%、45.7%。单株角果数降低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各处理的单株角果数分别平均降低37.6%、44.3%、32.3%、22.3%、22.8%,此外,每角粒数和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收获指数明显增加。进一步对油菜籽产量、气候资源指标和基础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冻害发生期极端低温天数与冻害程度呈正相关,冻害胁迫下油菜对磷、钾养分需求加剧。综上,油菜生产过程中氮、磷肥是影响高产的主要营养限制因子,磷、钾肥是影响稳产的主要营养限制因子,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有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氮磷钾肥 冻害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冬小麦-夏玉米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科研 赵凯男 +3 位作者 周发宝 刁延宾 陈广周 李升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 为了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生产力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南济阳试验基地设置夏玉米、冬小麦周年氮肥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400),周年施氮400 kg/hm^(2))、周年减氮10%(FN)、周年减氮20%(FH)、周年减氮30%(FL)4种氮肥处理对麦-玉两熟体系籽粒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特性、氮肥利用效率、收获后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平原施氮制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氮肥减量条件下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总产,与F_(400)和FN处理相比,FL处理3 a均值分别显著提高9.2%~18.1%,13.5%~20.5%,11.1%~19.1%。氮肥后移量改善了麦-玉两熟体系各生育阶段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强度,促进了地上部植株氮素的积累,3 a均值夏玉米季吐丝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FH分别显著提高5.7%~12.3%,5.0%~12.8%,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8.2%~17.2%;冬小麦季,拔节、开花和成熟期FL与FH处理连续3 a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F_(400)和FN处理,3 a均值分别提高23.4%~28.1%,20.7%~26.3%,12.6%~20.8%,籽粒氮素积累量FL较F_(400)、FN和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4%,15.0%和5.8%。优化施氮制度能够改善麦-玉两熟体系氮肥利用效率,其中,夏玉米和冬小麦氮肥吸收效率3 a均值FL较F_(400)、FN、F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4.8%~57.7%,32.0%~72.4%;氮肥偏生产力夏玉米FL较F_(400)和F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8.8%,40.4%,冬小麦季FL较F_(400)、FN和FH显著提高38.4%~71.8%。4种施氮处理下夏玉米、冬小麦收获后0~40 cm土层均具有较高的土壤硝态氮富集,其中夏玉米3 a均值分别占0~200 cm土层总积累量的40.0%,38.9%,44.9%,42.5%,冬小麦分别占37.3%,36.9%,46.7%,38.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夏玉米和冬小麦收获后传统农户处理(F_(400))和周年减氮10%(FN)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较试验起始时均出现了累积效应,而FL和FH施氮处理下实现了土壤硝态氮残留的相对平衡。可见,周年减氮30%处理下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植株氮素积累特性,实现了夏玉米、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是实现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籽粒高产、氮肥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较优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制 周年减氮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肥用量对露地辣椒产量、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倩 王婷 +3 位作者 刘中良 陈震 韩珑 徐加利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为筛选出辣椒实际生产中最适钾肥用量,以三樱椒为试验材料,在同等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设CK〔0 kg·(667 m^(2))^(-1)〕、T1〔11.83 kg·(667 m^(2))^(-1)〕、T2〔14.37 kg·(667 m^(2))^(-1)〕、T3〔16.90 kg·(6... 为筛选出辣椒实际生产中最适钾肥用量,以三樱椒为试验材料,在同等氮肥、磷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设CK〔0 kg·(667 m^(2))^(-1)〕、T1〔11.83 kg·(667 m^(2))^(-1)〕、T2〔14.37 kg·(667 m^(2))^(-1)〕、T3〔16.90 kg·(667 m^(2))^(-1)〕、T4〔19.44 kg·(667 m^(2))^(-1)〕、T5〔21.97 kg·(667 m^(2))^(-1)〕6个施钾肥水平,研究钾肥施用量对露天栽培辣椒产量、品质、氮代谢、根系形态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钾肥施用量能够促进辣椒生长发育,改善品质,提高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施用不同量的钾肥均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增产率15.92%~33.44%。其中T2处理下辣椒可溶性糖、总酚、辣椒素、粗纤维含量最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最高,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最大,钾肥农学效率和钾肥贡献率也最高。综合考虑,本研究条件下三樱椒露地生产的最佳施钾量为14.37 kg·(667 m^(2))^(-1),在此施肥量下,产量达到最高,且品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钾肥用量 产量 品质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建强 魏倩倩 +2 位作者 刘晓霞 张均华 朱春权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8-446,共9页
为探究适合杭嘉湖地区的新型肥料和适宜肥料用量,本研究选取3种新型肥料,以平湖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水稻优质高产的新型肥料,并进行减氮增效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茂施缓释肥能显著(P<0.05)... 为探究适合杭嘉湖地区的新型肥料和适宜肥料用量,本研究选取3种新型肥料,以平湖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水稻优质高产的新型肥料,并进行减氮增效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茂施缓释肥能显著(P<0.05)提高水稻的干重和氮肥利用率,并通过提高水稻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茂施缓释肥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提高了脲酶和氨单加氧酶的活性,以及对应功能基因的丰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茂施缓释肥减氮10%显著提高了水稻氮素利用率且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综上所述,施加茂施缓释肥可在常规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减氮10%,从而达到水稻减氮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施缓释肥 减氮增效 水稻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深施肥条件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永梅 金竹 +2 位作者 高正宝 张锐 李军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3期89-91,共3页
[目的]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构成、氮肥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方法]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子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常规施肥、侧深施减氮肥等6个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缓混肥一次性侧深施能够有... [目的]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构成、氮肥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方法]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子设计,设置不施氮肥、常规施肥、侧深施减氮肥等6个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缓混肥一次性侧深施能够有效增加水稻分蘖成穗数、每穗实粒数,提高水稻结实率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论]应用缓混肥一次性侧深施较常规施肥在减氮19.6%的范围内,既能实现增产,又能提高水稻种植收益,是一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氮肥减施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木薯饲用产量的动态影响
16
作者 肖明昆 宋记明 +5 位作者 姜太玲 白丽娜 段春芳 熊贤坤 刘光华 严炜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探明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不同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木薯规范化施肥和保障木薯粮饲化原料供应提供依据。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不同时间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进行肥效互作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筛选出最优施... 探明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不同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木薯规范化施肥和保障木薯粮饲化原料供应提供依据。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不同时间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进行肥效互作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筛选出最优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时间点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在木薯茎叶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钾素对地下块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木薯对磷素的吸收较为稳定,植后3~8个月,施入中低水平的磷均能保证生长所需。收获全株木薯或地上部分饲用应补充充足的氮素,氮肥用量75~15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后8个月,木薯的生长逐渐由地上部分转向地下部分,继续维持较高生物量需补充适量的钾肥,N2P2K1(N 150 kg/hm^(2),P 150 kg/hm^(2),K 150 kg/hm^(2))处理具有最高的增产率(较空白处理增产27.02%)。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鲜薯产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时间影响也不同。收获木薯块根饲用应在植后6~8个月,补充钾肥150~45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木薯产量。氮肥虽能促进木薯茎叶生长,但后期高氮不利于块根淀粉积累,在木薯饲用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氮磷钾配施 饲用产量 肥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赵佳雯 李子洪 +9 位作者 欧星雨 王伊朗 丁小飞 梁乐瑶 丁文金 张海鹏 马尚宇 樊永惠 黄正来 张文静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4-1933,共20页
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kg hm^(-2)),3个施氮基追比F1(8︰2)、F2(7︰3)、F3(6︰4);钾肥150 kg hm^(-2),分为一次性基施(K1)和基追比5︰5(K2)2个处理,研究了对弱筋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氮素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钾肥运筹显著影响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植株氮素积累均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更高,且施氮量、追氮比例和钾肥追施处理对弱筋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其产量的影响也显著,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产量更高,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也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施肥模式中,N12K2F2处理较N12K1F2处理的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7.3%、12.3%;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平均增加19.0%、7.7%;氮素积累量平均提高13.5%;且N12K2F2处理较N0K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7%、86.8%、25.1%、152.7%,较N12K1F2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1.6%、5.5%、4.6%、12.6%。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80 kg hm^(-2)、基追比7︰3、钾肥拔节期追施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量质协优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钾肥追施 弱筋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轮作对减氮小麦产量下降的补偿效果
18
作者 武斌 曹永刚 +4 位作者 胡发龙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9-1968,共10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通过裂区试验,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通过裂区试验,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主区为免耕轮作小麦(NTRW)、翻耕轮作小麦(CTRW)、翻耕连作小麦(CTCW)3种种植方式,裂区设小麦225 kg hm_(-2)(常规,N1)和180 kg hm_(-2)(减氮20%,N2)2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且轮作能有效补偿氮肥减施引起的产量下降负效应,与免耕结合能进一步强化补偿效应。与CTCW相比,NTRW、CTRW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1.7%、17.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5.3%、10.3%;氮肥减施20%后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2%、3.7%。但C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5.8%和4.6%,且N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1.9%、11.6%。与CTCW相比,NTRW、CTRW孕穗期—成熟期的CGR分别提高22.4%、13.6%,全生育期V_(mean)分别提高15.0%、10.2%;氮肥减施20%后CGR及V_(mean)分别降低3.8%、3.6%。但C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6.3%、4.5%,且N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19.3%、11.6%。与CTCW相比,NTRW、CTRW穗粒数分别提高12.0%、4.7%,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4%、6.5%,穗数分别提高5.0%、8.0%;氮肥减施20%后穗粒数、收获指数、穗数分别降低2.5%、2.9%、2.3%。但CTRWN2较CTCWN1的穗数提高4.3%,穗粒数、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且NTRWN2较CTCWN1穗粒数、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0.3%、9.3%,穗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轮作小麦结合180 kg hm_(-2)施氮量是该区适宜推广利用的小麦节氮增产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免耕 轮作 补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和控释肥施用对连作马铃薯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
19
作者 苏建国 罗健航 +4 位作者 王金保 刘晓彤 李虹 赵营 张学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38,共7页
以宁夏南部山区旱作马铃薯为供试作物,研究减施氮肥、控释氮肥对旱作马铃薯连作土壤氮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的方法,设置农民常规施肥(CON)、氮肥减量14%(KF)和综合优化施肥(BMP)即氮肥减量28%控释肥3个处理... 以宁夏南部山区旱作马铃薯为供试作物,研究减施氮肥、控释氮肥对旱作马铃薯连作土壤氮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的方法,设置农民常规施肥(CON)、氮肥减量14%(KF)和综合优化施肥(BMP)即氮肥减量28%控释肥3个处理,开展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马铃薯连作体系土壤氮素累积及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N处理相比,KF和BMP处理能有效降低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2018、2019和2021年马铃薯收获后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20.93%~32.67%、19.06%~31.75%和15.77%~33.34%,BMP与KF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20.86%、18.74%和20.86%。马铃薯现蕾开花期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收获期,而铵态氮不显著。减量施氮和控释肥与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偏生产力关系不显著。因此,在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推荐氮肥减施14%,即施用量为N 180 kg/hm^(2),或者减施氮肥28.0%,施用量为N 150 kg/hm^(2),即基施控释肥用量515.7 kg/hm^(2),重过磷酸钙66.3 kg/hm^(2),获得高产的同时能降低马铃薯连作土壤氮素累积,降低农田土壤面源污染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值得在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控释肥 连作马铃薯 土壤氮素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蔡文良 宋孝红 +10 位作者 魏杰 刘兴强 李琳琳 刘晓燕 李中华 王鹏 崔冲霄 陈广周 张宾 赵凯男 李升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2-951,共10页
为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3个年度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阳基地进行氮肥相关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200),基肥130 kg·hm^(-2)+返青肥70 kg·hm^(-2))、施氮模... 为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3个年度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阳基地进行氮肥相关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200),基肥130 kg·hm^(-2)+返青肥70 kg·hm^(-2))、施氮模式1(N_(1),基肥和返青肥各90 kg·hm-2)、施氮模式2(N_(2),返青肥60 kg·hm-2+抽穗肥80 kg·hm^(-2))、施氮模式3(N_(3),基肥40 kg·hm^(-2)+返青肥60 kg·hm^(-2)+抽穗肥80 kg·hm^(-2))4种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素积累特性、蛋白质及组分含量、一次加工品质以及二次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后移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其中N_(2)处理表现最佳,其3年平均籽粒产量显著高于F_(200)、N_(1)和N_(3)处理,增幅分别为20.5%、13.5%和7.6%。与F_(200)和N_(1)处理相比,N_(2)和N_(3)处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增幅3年平均为12.6%~20.8%;N_(2)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较F_(200)、N_(1)和N_(3)处理显著提高,增幅3年平均分别为16.4%、15.0%和5.8%。与F_(200)相比,N_(1)处理氮肥用量较低,导致籽粒总蛋白含量、籽粒硬度、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形成时间显著降低,而N_(2)和N_(3)处理由于氮肥后移量增加,显著提高了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综上所述,N_(2)模式施氮量最少,且能达到增产优质的生产目的,是实现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协同提升的较优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量 氮肥后移 小麦 蛋白质含量 加工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