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kg hm^(-2)),3个施氮基追比F1(8︰2)、F2(7︰3)、F3(6︰4);钾肥150 kg hm^(-2),分为一次性基施(K1)和基追比5︰5(K2)2个处理,研究了对弱筋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氮素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钾肥运筹显著影响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植株氮素积累均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更高,且施氮量、追氮比例和钾肥追施处理对弱筋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其产量的影响也显著,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产量更高,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也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施肥模式中,N12K2F2处理较N12K1F2处理的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7.3%、12.3%;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平均增加19.0%、7.7%;氮素积累量平均提高13.5%;且N12K2F2处理较N0K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7%、86.8%、25.1%、152.7%,较N12K1F2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1.6%、5.5%、4.6%、12.6%。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80 kg hm^(-2)、基追比7︰3、钾肥拔节期追施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量质协优的最佳施肥模式。展开更多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通过裂区试验,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通过裂区试验,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主区为免耕轮作小麦(NTRW)、翻耕轮作小麦(CTRW)、翻耕连作小麦(CTCW)3种种植方式,裂区设小麦225 kg hm_(-2)(常规,N1)和180 kg hm_(-2)(减氮20%,N2)2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且轮作能有效补偿氮肥减施引起的产量下降负效应,与免耕结合能进一步强化补偿效应。与CTCW相比,NTRW、CTRW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1.7%、17.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5.3%、10.3%;氮肥减施20%后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2%、3.7%。但C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5.8%和4.6%,且N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1.9%、11.6%。与CTCW相比,NTRW、CTRW孕穗期—成熟期的CGR分别提高22.4%、13.6%,全生育期V_(mean)分别提高15.0%、10.2%;氮肥减施20%后CGR及V_(mean)分别降低3.8%、3.6%。但C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6.3%、4.5%,且N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19.3%、11.6%。与CTCW相比,NTRW、CTRW穗粒数分别提高12.0%、4.7%,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4%、6.5%,穗数分别提高5.0%、8.0%;氮肥减施20%后穗粒数、收获指数、穗数分别降低2.5%、2.9%、2.3%。但CTRWN2较CTCWN1的穗数提高4.3%,穗粒数、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且NTRWN2较CTCWN1穗粒数、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0.3%、9.3%,穗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轮作小麦结合180 kg hm_(-2)施氮量是该区适宜推广利用的小麦节氮增产有效措施。展开更多
文摘探究氮肥和钾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4年小麦生长季,以白湖麦1号和皖西麦063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 hm^(-2))、N10(150 kg hm^(-2))、N12(180kg hm^(-2))、N14(210 kg hm^(-2)),3个施氮基追比F1(8︰2)、F2(7︰3)、F3(6︰4);钾肥150 kg hm^(-2),分为一次性基施(K1)和基追比5︰5(K2)2个处理,研究了对弱筋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氮素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钾肥运筹显著影响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植株氮素积累均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更高,且施氮量、追氮比例和钾肥追施处理对弱筋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其产量的影响也显著,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氮量和追氮比例下,钾肥追施较一次性基施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及产量更高,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也随施氮量和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符合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施肥模式中,N12K2F2处理较N12K1F2处理的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7.3%、12.3%;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平均增加19.0%、7.7%;氮素积累量平均提高13.5%;且N12K2F2处理较N0K2处理的小麦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7%、86.8%、25.1%、152.7%,较N12K1F2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穗数、产量分别平均增加1.6%、5.5%、4.6%、12.6%。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80 kg hm^(-2)、基追比7︰3、钾肥拔节期追施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量质协优的最佳施肥模式。
文摘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连作普遍、氮肥施用量大等问题,开展轮作结合免耕对减量施氮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以期为优化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依据。2022—2023年,通过裂区试验,重点研究前茬玉米及其处理方式(免耕留茬、翻耕)对减量施氮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主区为免耕轮作小麦(NTRW)、翻耕轮作小麦(CTRW)、翻耕连作小麦(CTCW)3种种植方式,裂区设小麦225 kg hm_(-2)(常规,N1)和180 kg hm_(-2)(减氮20%,N2)2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且轮作能有效补偿氮肥减施引起的产量下降负效应,与免耕结合能进一步强化补偿效应。与CTCW相比,NTRW、CTRW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1.7%、17.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5.3%、10.3%;氮肥减施20%后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2%、3.7%。但C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5.8%和4.6%,且NTRWN2较CTCWN1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1.9%、11.6%。与CTCW相比,NTRW、CTRW孕穗期—成熟期的CGR分别提高22.4%、13.6%,全生育期V_(mean)分别提高15.0%、10.2%;氮肥减施20%后CGR及V_(mean)分别降低3.8%、3.6%。但C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6.3%、4.5%,且NTRWN2较CTCWN1的CGR和V_(mean)分别提高19.3%、11.6%。与CTCW相比,NTRW、CTRW穗粒数分别提高12.0%、4.7%,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4.4%、6.5%,穗数分别提高5.0%、8.0%;氮肥减施20%后穗粒数、收获指数、穗数分别降低2.5%、2.9%、2.3%。但CTRWN2较CTCWN1的穗数提高4.3%,穗粒数、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且NTRWN2较CTCWN1穗粒数、收获指数分别提高10.3%、9.3%,穗数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免耕轮作小麦结合180 kg hm_(-2)施氮量是该区适宜推广利用的小麦节氮增产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