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ET同源重组介导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快速修饰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军平 张友明 粟永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8-473,共6页
随着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实施与完成,如何对包含完整基因信息的特定细菌人工染色体(BAC)进行有目的修饰,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新近优化的Red/ET同源重组技术对目标BAC进行修饰,以pSC101-BAD-gbaA为依托质粒,采用rpsL... 随着基因组测序工程的实施与完成,如何对包含完整基因信息的特定细菌人工染色体(BAC)进行有目的修饰,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新近优化的Red/ET同源重组技术对目标BAC进行修饰,以pSC101-BAD-gbaA为依托质粒,采用rpsL鄄neo为正/反向筛选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对BAC进行剪切、插入、替换等操作,其中能够进行抗性筛选的一步BAC修饰只需一周时间,以插入非抗性标记基因Cre为代表的两步BAC修饰在两周内即可完成.通过阿拉伯多糖诱导调控和简单地变化培养温度,能使pSC101-BAD-gbaA依托质粒在发挥完Red/ET同源重组作用后自然消失,最终获得完整而纯净的修饰后BAC,为加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et同源重组 BAC修饰 功能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同源重组技术在大肠埃希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吴程华 严玉霖 +2 位作者 高洪 谭锐 董骎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年第1期9-11,共3页
近年来,大肠埃希菌一直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学家发展了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敲除。大肠埃希菌基因敲除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基因组的改造较以往更为快速、简单,尤其是... 近年来,大肠埃希菌一直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学家发展了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敲除。大肠埃希菌基因敲除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其基因组的改造较以往更为快速、简单,尤其是Red同源重组技术在大肠埃希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本文简要综述了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进行大肠埃希菌基因敲除的原理、策略及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基因敲除 red同源重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ET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质粒载体快速构建
3
作者 苏春 余佳 +1 位作者 邱荣国 唐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Red/ET重组技术是近年来建立的一种基于高效率体内同源重组的新型遗传工程技术,该技术简便、快速.首先,通过一步融合的方法将链霉素抗性基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同时克隆至pUC19上,从而构建出含有正反选择标记的载体pRC;其次,用安普霉素抗... Red/ET重组技术是近年来建立的一种基于高效率体内同源重组的新型遗传工程技术,该技术简便、快速.首先,通过一步融合的方法将链霉素抗性基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同时克隆至pUC19上,从而构建出含有正反选择标记的载体pRC;其次,用安普霉素抗性基因或者氯霉素抗性基因替换了常用表达载体pET-28b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改变了其抗性选择标记,得到的表达载体pMT和pCT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宿主中;最后,还将启动和终止表达的区域定点插入pACYC184载体中,使其成为可以独立表达蛋白的表达载体p184.本研究所得到的载体为大肠杆菌宿主菌中的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et技术 同源重组 抗性基因 一步融合 正反选择标记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宋新宇 张茜 +3 位作者 贡鑫 戚亭 陈雨 车艳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9期122-128,共7页
为构建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herpesvirusofturkey,HVT),以连续覆盖HVT全基因组的Fosmid文库为基础,利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和Gateway LR克隆技术,将优化的携带Pec复合启动子的HA基因插入到HVT复制非必需区HVT... 为构建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herpesvirusofturkey,HVT),以连续覆盖HVT全基因组的Fosmid文库为基础,利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和Gateway LR克隆技术,将优化的携带Pec复合启动子的HA基因插入到HVT复制非必需区HVT053与HVT054位点处的95318~95319nt之间,获得了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HVT(rHVT-H9-HA株),并对构建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含有HA基因的入门质粒pEntr-HA,通过Gateway克隆的LR反应将含有HA基因的表达盒转移到黏粒pFosC DEST的第53和54号基因之间形成pFosC HA;提取5个黏粒后,转染次代CEF细胞获得拯救重组病毒rHVT-H9-HA株。连续传代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rHVT-H9-HA株毒价高,遗传稳定,可以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持续期长,能够提供针对H9亚型禽流感的保护;同时也实现了一针防两病,效果明显优于灭活疫苗。本研究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HVT活载体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毒株rHVT-H9-HA 火鸡疱疹病毒 HA基因 red/et同源重组技术 GatewayLR克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OmpC响应银胁迫初探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沈舒楚 吴钰煌 +5 位作者 蔡丹 安皓月 伍中宝 王君 杜幼芹 邹黎黎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8,共9页
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外膜孔蛋白C(outer membrane porin channel C,OmpC)编码基因ompC、OmpF编码基因ompF和PhoE编码基因phoE。连续监测ompC缺失株的生长及其对银离子的敏感性;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Omp... 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外膜孔蛋白C(outer membrane porin channel C,OmpC)编码基因ompC、OmpF编码基因ompF和PhoE编码基因phoE。连续监测ompC缺失株的生长及其对银离子的敏感性;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Omp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ompC、ompF和phoE缺失株构建成功,ompC、ompF和phoE缺失并不影响E.coli的生长代谢。相比于其他孔蛋白,OmpC蛋白缺失可显著提高E.coli抵御银离子胁迫的能力,与耐抗生素存在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示,OmpC的分子式为C1795H2676N482O577S4,由367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40368.12,原子总数为5534,等电点为4.58;含有跨膜域,定位于细胞外膜中;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18.80%,β-折叠占比29.16%,β-转角占比6.81%,无规则卷曲占比45.23%;与银离子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显示无对接位点。这为OmpC主要作为银离子入胞通道提供更多证据,可为解析E.coli应对银离子胁迫的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λred同源重组技术 银离子 OMPC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因子LiaRS调控短短芽胞杆菌X23伊短菌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6
作者 邱丽婷 张亮 +5 位作者 刘天波 巢进 蔡海林 易克 刘清术 陈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6-1044,共9页
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参与多种芽胞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但调控伊短菌素生物合成的TCS鲜见报道。前期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在短短芽胞杆菌X23中,双组分因子LiaRS与伊短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edeBGC)的表达趋势... 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参与多种芽胞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但调控伊短菌素生物合成的TCS鲜见报道。前期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在短短芽胞杆菌X23中,双组分因子LiaRS与伊短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edeBGC)的表达趋势一致,推测其可能参与伊短菌素生物合成的调控,通过Red/ET同源重组法敲除野生型X23的liaS和liaR基因,构建了突变体菌株,平皿对峙培养、qRT-PCR定量分析和HPLC-MS靶向代谢分析等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突变菌株的抑菌圈直径较野生型显著增加,伊短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表达量显著上调,且伊短菌素的峰面积是野生型的1.3倍。本研究发现LiaRS是伊短菌素生物合成的负调控因子,为伊短菌素的代谢工程改造提供了候选基因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短芽胞杆菌 伊短菌素 双组分系统 LiaRS red/et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rptomyces rochei 4089的L基因阻断变株的构建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广林 张金池 +1 位作者 王群 王以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运用同源重组技术破坏了一株格尔德霉素产生菌Sterptomyces rochei 4089的L基因,该基因编码氧化还原酶。以Sterptomyces rochei 4089基因组总DNA为模板,PCR扩增AHBA-KLM基因簇,采取Red/ET重组技术,构建L基因阻断质粒pKC1139-KLM-KmR。... 运用同源重组技术破坏了一株格尔德霉素产生菌Sterptomyces rochei 4089的L基因,该基因编码氧化还原酶。以Sterptomyces rochei 4089基因组总DNA为模板,PCR扩增AHBA-KLM基因簇,采取Red/ET重组技术,构建L基因阻断质粒pKC1139-KLM-KmR。采用大肠杆菌与链霉菌的结合转移将阻断质粒含AHBA-KLM基因簇和Kan表达单元的3.0 kb线性片段转化Sterptomyces rochei 4089菌株,在卡纳霉素的平板上筛选卡纳霉素抗性转化子,经PCR检测分离到L基因阻断突变菌株。对原、变株的发酵液进行TLC和HPLC分析显示,Sterptomyces rochei 4089基因组中的L基因失活后,导致该菌株不能合成安莎类抗生素格尔德霉素。通过阻断L基因,为筛查这类放线菌产生安莎类抗生素提供了明确的组分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重组 red/et重组 AHBA-KLM基因簇 安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调控因子AbrB对生防短短芽胞杆菌X23中抗生素edeines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亮 吕翠 +6 位作者 段彩琛 王运生 黄军 杜杰 黎定军 刘清术 陈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4-574,共11页
非核糖体类抗生素edeines是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X23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提高其产量有助于增加生防效果。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短短芽胞杆菌X23的全局性调控因子,基于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温敏型敲除载... 非核糖体类抗生素edeines是短短芽胞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X23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提高其产量有助于增加生防效果。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短短芽胞杆菌X23的全局性调控因子,基于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温敏型敲除载体,通过双交换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短短芽胞杆菌X23全局性转录负调控因子缺失的突变株,然后采用平板抑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全局性转录负调控因子敲除对短短芽胞杆菌X23不同生长时期发酵液的抑菌活性、edeines产量、ede操纵子转录水平的影响。从短短芽胞杆菌X23基因组中挖掘到了1个全局性转录负调控因子AbrB,敲除abrB基因后edeines生物合成基因簇操纵子的转录水平在生长前期显著提高,在发酵48 h后abrB突变株中edeine A和edeine B总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倍。结果显示短短芽胞杆菌X23中AbrB是edeines生物合成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敲除abrB提高了edeines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短芽胞杆菌 edeines 转录调控 ABRB red/et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A基因敲除对多黏菌素抗鲍曼不动杆菌异质性耐药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余春波 卢明 +3 位作者 邵雷 蒲甜 陈代杰 周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4-1010,1004,共7页
目的·观察严谨反应相关的(p)ppGpp合成酶基因(relA)对多黏菌素抗鲍曼不动杆菌异质性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中relA基因;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膜形成的情况;用群体分析法(... 目的·观察严谨反应相关的(p)ppGpp合成酶基因(relA)对多黏菌素抗鲍曼不动杆菌异质性耐药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中relA基因;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膜形成的情况;用群体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es,PAP)检测在多黏菌素作用下鲍曼不动杆菌产生异质性耐药菌落数的变化并计算异质性耐药率;用杀菌曲线检测在多黏菌素作用下鲍曼不动杆菌持留菌形成情况。结果·成功敲除鲍曼不动杆菌中relA基因,获得relA基因敲除株ATCC19606-ΔrelA,鲍曼不动杆菌的菌膜形成量明显下降,多黏菌素作用下异质性耐药菌落数及持留菌形成量均显著性降低。结论·细菌严谨反应中(p)ppGpp合成酶relA基因可能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产生异质性耐药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relA基因 多黏菌素 red同源重组技术 异质性耐药 持留性 菌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方法研究进展——以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方法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藩 韦慧仙 +1 位作者 胡珈玮 王进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大肠杆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生产氨基酸、有机酸和重组蛋白等物质的主要微生物.在分子生物实验中,常常不需要完整的大肠杆菌基因序列,这时如何截取所需要的基因序列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Red同源重组是大肠杆菌基因敲除的... 大肠杆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生产氨基酸、有机酸和重组蛋白等物质的主要微生物.在分子生物实验中,常常不需要完整的大肠杆菌基因序列,这时如何截取所需要的基因序列就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Red同源重组是大肠杆菌基因敲除的传统方法,主要利用自身的Rec A同源重组系统编码中Rec A和Rec BCD蛋白,介导DNA进行同源重组.几经技术革新,但该系统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基因组编辑三大技术是TALEN、ZFN和CRISPR/Cas,其中的CRISPR/Cas技术更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革命性基因修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基因修饰 red同源重组 CRISPR/Ca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