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IL-6、rhGM-CSF和rhEPO对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尉达民 陈萍生 +1 位作者 王良绪 陈慰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和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正常人造血干细胞培养1周后,rhIL-6组干细胞数增至4.7±0.7倍;rhGM-CSF组增至9.3±1.0倍;rhIL-...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和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正常人造血干细胞培养1周后,rhIL-6组干细胞数增至4.7±0.7倍;rhGM-CSF组增至9.3±1.0倍;rhIL-6+GM—CSF组增至13.4±3.3倍。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造血干细胞CFU-E集落分析:rhIL-6组未见CFU-E集落形成;rhIL-6+EPO组则CFU-E集落明显高于rhEPO组,p<0.01.造血干细胞CFU-Mix集落分析:rhIL-6组和rhGM-CSF组可见CFU-GM浆落,无CFU+Mix集落形成;rhIL-6+GM-CSF组有CFU-Mix集落形成;rbIL-6+GM-CSF+EPO联合应用,有CFU-n,m,M,E混合集落数增多。实验结果提示rhIL-6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主要刺激粒—单系组细胞增殖。rhIL-6与rhEPO有协同作用,能促进rhEPO刺激红系祖细胞的作用。rhIL-6与rhGM-CSF亦有协同作用,可以刺激多能干细胞形成混合集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 白细胞介素6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人胎盘MSC SPP1表达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潘琳 蔡睿志 +4 位作者 陶金 李莉 马淑琴 叶鹏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1-967,共7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型磷酸蛋白1(SPP1)表达,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及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制备出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标志分子CD14、CD34、CD45、CD73、CD90、CD10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利用终剂量100 ng/mL的IL-6处理hfPMSC 24 h,ELISA、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PCR在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检测SPP1的表达;将IL-6处理感染SPP1干扰慢病毒的hfPMSC与80 ng/mL佛波酯(PMA)联合100 ng/mL脂多糖(LPS)诱导活化的THP-1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CD11c和CD206的阳性细胞比例;利用IL-6和/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特异性抑制剂SC75741处理hfPMSC,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与SPP1的表达。结果IL-6显著上调hfPMSC SPP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干扰SPP1显著下调hfPMSC SPP1的表达,显著降低共培养巨噬细胞CD206阳性的细胞比率;IL-6显著上调hfPMSC p-p65的表达,激活NF-κB信号通路;SC75741显著下调经IL-6处理hfPMSC中p-p65和SP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IL-6经NF-κB信号通路上调hfPMSC SPP1的表达,增强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 IL-6 SPP1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新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宫颈炎疗效及对IL-6、TNF-α和VEGF水平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丽娜 张莹 +1 位作者 刘荣霞 梁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宫颈炎的疗效及对IL-6、TNF-α和VE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宫颈炎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宫颈炎的疗效及对IL-6、TNF-α和VEGF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宫颈炎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宫颈修复时间、免疫功能指标水平、SF-36评分、VA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宫颈修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3、CD^+4、NK、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和VEGF水平显著降低,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CRP、TNF-α、IL-6和VEGF水平改善程度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VAS评分和SF-36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康复新液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用于治疗宫颈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新液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宫颈炎 IL-6、TNF-α和VEGF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春散Ⅱ号、凉血解毒方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CRP、IL-6、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晖 冯传杰 +2 位作者 张宏峰 赵婉 刘运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6,共4页
目的分析复春散Ⅱ号、凉血解毒方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SDB)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CRP、IL-6、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SDB患者1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RTNM)将其分成A、B组,各65例... 目的分析复春散Ⅱ号、凉血解毒方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SDB)患者血清促炎因子TNF-α、CRP、IL-6、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SDB患者1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RTNM)将其分成A、B组,各65例、64例,其中A组单纯予以复春散Ⅱ号、凉血解毒方治疗,B组则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将两组各项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炎因子TNF-α、CRP、IL-6表达及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结果1)A、B组治疗前的血清TNF-α、IL-6、CRP表达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2)A、B组治疗前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以上几项指标均高于A组(P<0.05)。3)A、B组治疗前氮平衡、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A组(P<0.05)。4)经ROC曲线分析发现,TNF-α、IL-6、CRP、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在SDB患者的创面愈合中均有较好的临床评估价值。结论在SDB患者临床治疗中科学、合理的予以复春散Ⅱ号、凉血解毒方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显著降低重度烧伤患者机体炎症介质的水平,改善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可选择性地将以上几项指标视作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的评价标准之一,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春散Ⅱ号 凉血解毒方 重组人生长激素 重度烧伤 肿瘤坏死因子 C反应蛋白 细胞白介素-6 蛋白质代谢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IL-6及HE4和CA125在EAO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翠红 孙文杰 +4 位作者 于艳丽 崔娇姣 周鹏翔 杜潘艳 蒙长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5-1488,1493,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E4)及糖类抗原125(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中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9月在唐山...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E4)及糖类抗原125(CA12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中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9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卵巢癌患者,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患者52例,卵巢浆液性腺癌3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35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妇女5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受检者HE4和CA125含量;酶联吸附实验(ELISA)测定TNF和IL-6含量。结果:HE4、CA125及IL-6和TNF-α在EAOC组的水平低于浆液性卵巢癌组,而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P<0.05);HE4、CA125及IL-6和TNF-α在EAOC组Ⅲ、Ⅳ期的水平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5);各指标在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P<0.05);HE4与CA125和IL-6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5,P<0.05;r=0.362,P<0.05);HE4及IL-6联合诊断EAOC价值最高。结论:炎症因子IL-6和TNF-α和肿瘤标志物HE4及CA125在辅助诊断EAOC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 TNF-Α IL-6 HE4 CA125 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白介素2和白介素6的基因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长征 刘志香 +3 位作者 刘厚君 李家文 涂亚庭 王椿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4-216,共3页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了 18例尖锐湿疣 (CA)患者皮损组织及 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 IL-2和 IL- 6的 m RNA,对其中 6例患者切除皮损前 ,皮损内注射 γ-干扰素 (IFNγ) ,在注射 IFNγ前后 72 h均切除皮损检测 IL- 2 m RNA。...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了 18例尖锐湿疣 (CA)患者皮损组织及 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 IL-2和 IL- 6的 m RNA,对其中 6例患者切除皮损前 ,皮损内注射 γ-干扰素 (IFNγ) ,在注射 IFNγ前后 72 h均切除皮损检测 IL- 2 m RNA。结果 1在正常皮肤组织未检测到 IL- 2 m RNA,在 18例 CA患者中发现有 2例皮损 IL- 2 m RNA阳性 ,6例 CA患者注射 IFNγ前局部皮损未检测到 IL- 2 m RNA,而在皮损内注射 IFNγ后有 4例阳性。 2在正常皮肤组织中有低水平的 IL- 6 m RNA表达 ,在 18例 CA患者皮损 IL- 6基因表达较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增高 (P<0 .0 1)。结果表明IFNγ可诱导 Thl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类乳头瘤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皮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表达鸡IL-6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及免疫效力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素娟 丁彦红 +3 位作者 钱程 柴茂 彭大新 刘秀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6-601,共6页
为评价共表达鸡IL-6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AIH5AIL6)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及免疫效力,将重组病毒通过颈部皮下注射和翅部皮下注射2种不同的免疫途径来免疫鸡群,结果发现,2种免疫途径中,重组鸡痘病毒对鸡体质量增加... 为评价共表达鸡IL-6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AIH5AIL6)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及免疫效力,将重组病毒通过颈部皮下注射和翅部皮下注射2种不同的免疫途径来免疫鸡群,结果发现,2种免疫途径中,重组鸡痘病毒对鸡体质量增加均无影响,而野生型鸡痘病毒均可抑制鸡体质量增加。翅部皮下注射疫苗组能够产生较高的血凝抑制(HI)抗体水平,免疫21d后抗体水平达到高峰,28d后开始下降,49d时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免疫SPF鸡21d后攻毒,表明该重组病毒能使经滴鼻攻毒的SPF鸡抵抗H5亚型AIV的致死性攻击,保护率为95%,与油苗组相同,与单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组(40%)差异显著;攻毒后3、5、7d采集喉头、泄殖腔棉拭子检测排毒情况,结果发现第3天排毒率最高,其中rFPV-AIH5AIL6免疫组排毒率为最低,显示IL-6在rFPV-AIH5IL6免疫过程中起到了免疫佐剂的作用,这为研制新型的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A基因 鸡IL-6 重组鸡痘病毒 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IL-6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原核生物中表达及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史继静 刘朝奇 +1 位作者 杨凡 杨祖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5-140,共6页
构建人白细胞介素6(IL-6)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优化其表达条件,为IL-6的高效表达提供试验依据。以人T细胞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IL-6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 构建人白细胞介素6(IL-6)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优化其表达条件,为IL-6的高效表达提供试验依据。以人T细胞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IL-6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产物用Western blotting及人IL-6检测试剂盒分析鉴定。在保持菌种不改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IPTG的浓度、培养时间、卡那霉素浓度、培养温度等来优化IL-6表达条件。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IL-6成功构建,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22 kD的IL-6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正确,经人IL-6试剂盒检测显示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在IPTG浓度400μmol/mL,卡那霉素浓度50μg/mL,40℃培养6 h的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可占总蛋白表达量的40%。成功构建人IL-6原核表达载体且获高效表达,为研究IL-6生物学活性及产品开发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原核表达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三醇型皂甙对IL-6基因的促转录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田志刚 刘杰 +3 位作者 孙汭 李柏青 张捷 张建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71-372,共2页
应用32P-IL-6cDNA基因探针进行了RNA斑点杂交.显示人参三醇型皂甙可提高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L-6mRNA含量(4倍).提示人参三酸型皂甙可促进IL-6基因的转录。
关键词 基因调控 人参 皂甙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13
10
作者 胡文龙 吴平平 +2 位作者 耿书国 汪建样 殷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CK-8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hUC-MSCs条件培养基(CM)、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 IL...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CK-8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hUC-MSCs条件培养基(CM)、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 IL-6)及IL-6中和抗体对Saos-2细胞增殖的作用;ELISA检测hUC-MSCs分泌IL-6的量;RT-PCR检测增殖相关基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clin D1和survivin的转录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hUC-MSCs和Saos-2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hUC-MSCs可向Saos-2细胞迁移;hUC-MSCs-CM含有高浓度的IL-6,可达(1 835.5±134.1)ng/L;hUC-MSCs-CM和rhIL-6均能促进Saos-2细胞增殖和迁移,IL-6中和抗体能明显削弱hUC-MSCs-CM的促Saos-2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RT-PCR显示hUC-MSCs-CM和rhIL-6均能上调Saos-2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而IL-6中和抗体则削弱了这一作用。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向骨肉瘤Saos-2细胞迁移,并通过分泌IL-6促进其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_(CN)gp120与IL-6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焱 金宁一 +4 位作者 张应玖 夏志平 王宏伟 郭志儒 殷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74-776,共3页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6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gp1 2 0基因免疫小鼠后效果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中国流行株HIV 1gp1 2 0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及共表达中国流行株HIV 1gp1 2 0基因与IL 6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IL 6 ,并检测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6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gp1 2 0基因免疫小鼠后效果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中国流行株HIV 1gp1 2 0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及共表达中国流行株HIV 1gp1 2 0基因与IL 6基因的核酸疫苗质粒pGPIL 6 ,并检测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将上述两种质粒经胫前肌注射BALB/c鼠 ,检测gp1 2 0抗体的产生情况及ConA和LPS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以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检测到gp1 2 0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得到表达。pGPIL 6与pGP均可刺激小鼠产生抗gp1 2 0抗体 ,协同注射gp1 2 0和IL 6基因的小鼠产生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单独注射gp1 2 0的小鼠。pGPIL 6免疫鼠对ConA和LPS诱导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独注射gp1 2 0的小鼠。结论 协同应用IL 6基因可明显加强HIV 1gp1 2 0基因的免疫反应 ,为中国流行株HIV 1核酸疫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白细胞介素-6 核酸疫苗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对成牙骨质细胞的生长及分泌骨钙素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建霞 由江峰 +1 位作者 曹采方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了解rhIL 6对成牙骨质细胞 (cementoblasts,CBs)增殖活性及分泌骨钙素 (osteocalcin ,OC)能力的影响。方法 :试验所用的CBs为用组织块法联合酶消化法培养所得的新生牛CBs。实验组培养液为 10 % (体积分数 )FCS +RPMI16 40加不同 ... 目的 :了解rhIL 6对成牙骨质细胞 (cementoblasts,CBs)增殖活性及分泌骨钙素 (osteocalcin ,OC)能力的影响。方法 :试验所用的CBs为用组织块法联合酶消化法培养所得的新生牛CBs。实验组培养液为 10 % (体积分数 )FCS +RPMI16 40加不同 (质量 )浓度的rhIL 6 ,对照组不加rhIL 6。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观察CBs生长及存活状态 ;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CBs培养上清液中OC的含量。结果 :rhIL 6对CBs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并呈剂量依赖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同一 (质量 )浓度rhIL 6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段对CBs分泌OC的影响不同 ,除 0 .1μg·L- 1 IL 6组外 ,1、10、10 0 μg·L- 1 组上清液中的OC浓度在最初的 5d内有明显增高 ,以 10 0 μg·L- 1 组最显著 ,呈浓度依赖性 ,但在第 7天时 ,10 0 μg·L- 1 组的OC浓度明显下降至仅略高于第 3天的水平。 0 .1、1和 10μg·L- 1 组在第 3天和第 7天时 ,OC浓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IL 6可能通过调节CBs的生长和OC的分泌而在CBs的代谢及牙骨质的形成、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6 成牙骨质细胞 生长 分泌 骨钙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相关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小龙 江振友 +3 位作者 曾耀英 林羿 王华东 蔡淑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83-787,共5页
目的:观察IL-6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HUVECs细胞进行实验,用CCK-8测定IL-6(0.125、0.25、0.5、1.2 ng/ml)作用前后细胞活性;用发色... 目的:观察IL-6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HUVECs细胞进行实验,用CCK-8测定IL-6(0.125、0.25、0.5、1.2 ng/ml)作用前后细胞活性;用发色底物法测定0.5 ng/ml IL-6组和对照组(不加IL-6)培养上清液中tPA、PAI-1活性;进一步用RT-PCR检测细胞内tPA和PAI-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L-6(≤0.5 ng/ml)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无差异性.0.5 ng/ml IL-6组tPA活性在12~72 h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上调tPA mRNA,12 h达到峰值,以后渐降,48 h mRNA达正常水平.而IL-6组PAI-1活性与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结论: IL-6可活化内皮细胞,显著上调HUVECs的tPA mRNA的转录和tPA分泌,诱发纤溶系统活化,而对PAI-1 mRNA或PAI-1活性无影响.IL-6的这种效应在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白细胞介素6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CNA、IL-6、IL-11和galectin-3的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毛文哲 许超 +4 位作者 李扬秋 陈少华 柳菁 刘俊 廖继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目的:探讨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为hUC-MS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长期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为hUC-MSCs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分离、传代培养hUC-MSCs;收集第3、8、18、28和33代细胞及培养上清,用qRT-PCR、ELISA及Western bloting检测PCNA、IL-6、IL-11和galectin-3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1)hUC-MSCs PCNA、IL-6、IL-11 mRNA及IL-6、IL-11蛋白的表达随培养传代次数增加而减少,第33代较第3代分别降低了33%、56%、37%和50.3%、58.9%,差异显著(均P<0.01)。(2)各代间galectin-3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且各代间蛋白表达亦无明显差异。结论:(1)体外长期传代培养过程中hUC-MSCs增殖能力和支持造血能力可能逐渐减弱甚至丧失。(2)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可能对hUC-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显著影响,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长期培养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1 半乳糖凝集素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凝集素诱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外周单核细胞与眼眶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分泌IL-6、IL-17A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媛 许雪亮 +2 位作者 谭佳 许蓓 张灵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2-698,共7页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TAO的发病过程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培养外周血单... 背景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TAO的发病过程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眼眶成纤维细胞(OFs)共培养体系中分泌的IL-17A是否参与TAO的发病过程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集2014年4-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12例TAO患者的外周血及眼眶结缔组织作为TAO组,并采集同期因先天性眼球萎缩行义眼台植入术的8例患者外周血及眼眶结缔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所有受试者血中PBMCs,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OF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s中T淋巴细胞纯度,分别用Giemsa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培养的OFs.以1∶20的比例将OFs与PMBCs在U型96孔板中共培养以建立共培养体系,分别在各组共培养体系中加入0、1.0、2.5、5.0、10.0 μg/ml植物凝集素(PHA)刺激72 h,用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IL-17A质量浓度以及共培养体系细胞膜中总IL-17A受体(IL-17RA)的质量浓度.比较不同质量浓度PHA作用后各组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IL-17A、IL-17RA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TAO组和对照组PBMCs中T淋巴细胞的纯度分别为(81.10±0.21)%和(80.05 ±0.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05).体外培养的OFs对Vimentin呈阳性反应,Giemsa染色阳性,证实为成纤维细胞.1.0 μg/ml PHA作用后共培养体系中PBMCs和OFs增生能力最强,PHA质量浓度>1.0μg/ml时,PBMCs出现凋亡,OFs增生明显减弱,相同质量浓度PHA作用下,TAO组的PBMCs和OFs增生均较对照组快.不同质量浓度PHA作用下TAO组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IL-6、IL-17A和IL-17RA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6:F分组=12.561,P=0.000;F质量浓度=23.356,P=0.001.IL-17A:F分组=12.037,P=0.000;F质量浓度=19.206,P=0.000.IL-17RA:F分组=16.216,P=0.000;F质量浓度=4.627,P=0.018).1.0μg/ml PHA作用后各组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IL-17A和IL-17RA质量浓度均达峰值,随着PHA质量浓度的增加,IL-6、IL-17A和IL-17RA质量浓度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同质量浓度PHA作用下TAO组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IL-17A、IL-17R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0 μg/ml PHA刺激可增强共培养体系中PBMCs和OFs的增生及免疫炎性因子的分泌,IL-17A能够放大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从而参与TAO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甲状腺相关眼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眼眶成纤维细胞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PMBC分泌IFN-γ、IL-6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家秀 徐彬 +1 位作者 刘兴祥 李桂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IFN-γ、IL-6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PMBC分泌IL-6、IFN-γ水平采用双抗体夹... 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IFN-γ、IL-6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PMBC分泌IL-6、IFN-γ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测定。结果治疗前CHB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和P<0.05),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不同HBVDNA载量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应答与IFN-γ、IL-6水平程度有关,IFN-γ和IL-6的含量能较好的反映TH1/TH2的水平,且可以作为CHB疗效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单核细胞 白细胞介素6 干扰素Γ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Tca8113细胞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振波 张玉英 王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5-807,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用rhLF处理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 目的:研究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用rhLF处理体外培养的Tca8113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 mg·L-1rhLF和100 mg·L-1rhLF对Tca8113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rhLF浓度的增加,培养上清中的IL-6和IL-8含量逐渐下降;100 mg·L-1rhLF组培养上清中IL-6和IL-8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IL-6、IL-8在Tca8113细胞有表达,与对照组比较,50 mg.L-1rhLF组IL-6、IL-8在Tca8113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表现为弱表达或不表达。结论:rhLF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抑制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中IL-6和IL-8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炎症性环境的改变,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乳铁蛋白 口腔鳞状细胞癌 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介素6受体结合功能域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健男 任蕴芳 +1 位作者 李松 沈倍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7,共5页
以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配基结合功能域“WSXWS”区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对受体与配基人白介素6结合时的相互作用能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力学、分子动态学分析了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功能域关键氨基酸... 以分子对接(docking)方法研究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配基结合功能域“WSXWS”区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对受体与配基人白介素6结合时的相互作用能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力学、分子动态学分析了人白介素6受体胞外区功能域关键氨基酸残基在受体与配基结合中的构象变化以及与人白介素6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介素6 受体 分子对接 WSXWS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L-6·hIL-6Rα·gp130三元复合物的结构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健男 任蕴芳 +2 位作者 倪长源 吴加金 沈倍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8-422,共5页
通过Delphi方法分析人白介素 6 (humaninterleukin 6 ,hIL 6 ) /人白介素 6受体α亚基 (humaninterleukin 6receptorαsubunit,hIL 6Rα)复合物、gp130 (βsubunit)的空间构象的表观静电分布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 gp130与hIL 6 /hIL 6... 通过Delphi方法分析人白介素 6 (humaninterleukin 6 ,hIL 6 ) /人白介素 6受体α亚基 (humaninterleukin 6receptorαsubunit,hIL 6Rα)复合物、gp130 (βsubunit)的空间构象的表观静电分布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研究 gp130与hIL 6 /hIL 6Rα复合物作用形成三元复合物的空间构象 ,经过分子力学优化、分子动力学常温动态模拟借助分子间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氢键、盐键等 )、反应自由能理论探讨hIL 6·hIL 6Rα·gp130复合物稳定构象结合部位的结构域 .分析结果表明 ,gp130蛋白表面富集较强的负电势 ,复合物hIL 6 /hIL 6R一侧表面富集较强的正电势 ,gp130借助蛋白表面的静电作用结合hIL 6 /hIL 6R复合物 ,介导hIL 6信号 ;hIL 6中的helix C、loop BC、loop CD参与同 gp130中的loopEF、linker、loopA′B′、loopB′C′、loopD′E′作用 ,hIL 6R中的loopA′B′、β strandE′参与同gp130中的loopA′B′、β strandE′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介素6 结构 三元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和血浆中VEGF、TGF-β1和IL-6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4
20
作者 侯艳宏 崔红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4-629,共6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多个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但这些细胞因子与NVG的关系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NVG患者房水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以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多个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但这些细胞因子与NVG的关系研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NVG患者房水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B,(TG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确诊的NVG患者8例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10例10眼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10例10眼。眼部手术前Id收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4ml,离心后取上清液0.3~0.4ml,于眼部手术时收集房水0.1~0.2ml,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房水及血浆中VEGF、TGF-α,和IL-6质量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NVG组患者房水和血浆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2769.85±390.88)pg/ml和(529.93+95.20)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208.12+58.59)pg/ml和(219.28±24.44)pg/ml及ARC组的(158.88±12.35)pg/ml和(172.82+31.91)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433.80,P〈0.01;血浆:F=103.84,P〈0.01)。NVG组患者房水和血浆中TGF-α质量浓度分别为(157.94±113.00)pg/ml和(3895.78±2318.00)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54.48±35.58)pg/ml和(2196.13±1185.39)pg/ml以及ARC组的(47.98±17.69)pg/ml和(1937.28_+933.27)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7.88,P〈0.01;血浆:F=4.18,P〈0.05)。NVG组房水和血浆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234.87±41.64)pg/ml和(26.974-8.19)pg/ml,明显高于POAG组的(38.97±19.06)pg/ml和(19.54±5.11)pg/ml以及ARC组的(29.48±14.61)pg/ml和(18.50±3.57)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房水:F=166.27,P〈O.01;血浆:F=5.59,P〈0.05)。结论NVG患者房水及血浆中VEGF、TGF-α、IL-6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OAG及ARC患者,提示3种细胞因子均参与NVG的发生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成为NVG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学 病理性新生血管/病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代谢 转化生长因子β1/代谢 白细胞介素-6/代谢 房水/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