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于鲁敏 信阳 +3 位作者 杨传宗 罗茜 高艳宏 薛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能够引起禽类感染性细菌病,给禽类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限制了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了解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机制,论文简述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不但增强...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能够引起禽类感染性细菌病,给禽类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限制了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了解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机制,论文简述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不但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而且导致宿主持续和反复性感染,同时还很难被预防、控制和清除。论文还分析了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菌中的重要调控系统——群体感应、双组份系统和第二信使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并阐述了群体感应、双组份系统和第二信使以及两系统间的互作网络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因此,了解多系统共同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或许可以作为破坏生物被膜形成的新策略,从而为控制由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 双组份系统 第二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崔艳华 曲晓军 +1 位作者 董爱军 丁忠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4,67,共6页
群体感应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生理行为。细菌通过群体感应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就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类型、特点及细菌中群体感应的最新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自诱导肽 双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 被引量:5
3
作者 冉涛 谭支良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07-1215,共9页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微生物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感知细胞(群体)密度,并在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群体内微生物众多生理生化过程的行为。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广泛存在于...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细胞间的通讯机制,微生物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感知细胞(群体)密度,并在信号分子达到一定浓度时,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群体内微生物众多生理生化过程的行为。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界,并在调控微生物间的共生或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刍家畜瘤胃适宜的环境(如恒定的温度、pH及充足的养分)为众多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这些瘤胃微生物在对营养物质进行降解时存在着复杂的共生、竞争关系。目前,研究人员经研究证实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同样具有群体感应,本文对反刍家畜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瘤胃微生物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自诱导肽 自体诱导物-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天然密度感应系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月恒 蒋丹 周智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46-248,共3页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QSS)与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细菌相互间通过QSS交换信号分子实现其信息交流,而阻断细菌间的信号传导,可达到抑制或减少细菌感染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多种天然抑制剂,可干扰QSS的传导回路...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QSS)与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细菌相互间通过QSS交换信号分子实现其信息交流,而阻断细菌间的信号传导,可达到抑制或减少细菌感染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发现了多种天然抑制剂,可干扰QSS的传导回路。本文就细菌QSS及其天然抑制剂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感应系统 抑制剂 天然物质 自身诱导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与变异链球菌的致病相关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娇 周智 蒋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97-300,共4页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TCSTS)在变异链球菌感受态形成、生物膜形成、结构稳定、菌素产生、产酸耐酸特性等毒力因子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在菌斑生物膜中的竞争和生存提供了诸多生态性优势。本文就变异链球菌TCSTS的组成、TCSTS对变...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TCSTS)在变异链球菌感受态形成、生物膜形成、结构稳定、菌素产生、产酸耐酸特性等毒力因子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在菌斑生物膜中的竞争和生存提供了诸多生态性优势。本文就变异链球菌TCSTS的组成、TCSTS对变异链球菌致病相关特性的影响、TCSTS的应用意义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密度感应信号系统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响应的细菌生理生化特性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包永明 王庆玲 吴宪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14,共14页
针对细菌对温度变化响应呈现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总结了细胞内作为温度感应元件DNA、RNA及蛋白质分子如何响应温度变化,以及细胞调控生理生化特性的机制。重点介绍了典型的温度响应双组分系统的组成、结构及调控方式,如铜绿假单胞菌PG1... 针对细菌对温度变化响应呈现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总结了细胞内作为温度感应元件DNA、RNA及蛋白质分子如何响应温度变化,以及细胞调控生理生化特性的机制。重点介绍了典型的温度响应双组分系统的组成、结构及调控方式,如铜绿假单胞菌PG1480的CorS/CorR双组分系统响应温度的刺激调控细胞基因的表达,枯草芽胞杆菌的DesK/DesR双组分系统响应外界温度变化,调节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des的表达,以及在嗜麦芽单胞菌中发现的LotS/LotR双组分系统,调控低温响应蛋白酶的表达。同时总结c-di-GMP作为第二信使参与温度响应双组分调控的机制;提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及建议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响应 温度胁迫 双组分系统 转录因子 C-DI-GMP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菌毒性因子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庆华 张世清 +3 位作者 牛晓庆 朱辉 余凤玉 覃伟权 《生物灾害科学》 2012年第2期134-141,共8页
黄单胞属植物病原细菌寄主非常广泛,能引起许多种重要经济作物发生病害。黄单胞菌在寄主组织内的侵染和繁殖取决于分泌的多糖、脂多糖、吸附素和III型分泌系统等毒性因子。细菌毒性因子的协调表达是通过群体感应途径、双组分系统和Clp、... 黄单胞属植物病原细菌寄主非常广泛,能引起许多种重要经济作物发生病害。黄单胞菌在寄主组织内的侵染和繁殖取决于分泌的多糖、脂多糖、吸附素和III型分泌系统等毒性因子。细菌毒性因子的协调表达是通过群体感应途径、双组分系统和Clp、Zur、FhrR、HrpX和HpaR等转录后调控因子精细调控的。此外,毒力基因表达还受RNA结合蛋白RsmA转录后控制。在本综述中,我们对黄单胞菌控制分泌毒性因子的调控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单胞菌 毒性因子 调控网络 群体效应 双组分系统 环鸟苷二磷酸信号 rna结合蛋白rs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感应系统对弗氏志贺菌生长竞争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徐苹 杨晶 +4 位作者 陆丽兰 冯尔玲 王恒樑 卢瑛 朱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7-493,共7页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BB170作为指示菌,检测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证明其可以分泌有活性的AI-2;其次,采用Golden Gate克隆法将大肠杆菌MG1655的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克隆至弗氏志贺菌301中,获得密度感应系统回复株301。通过菌落计数表明,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回复株301比野生株301存在生长优势;通过双向电泳初步比较分析表明,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可以在志贺菌中表达,并鉴定到了其他一些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如Hsp60、Gro EL、So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志贺菌 密度感应系统 信号分子AI-2 比较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分子AI-2通过密度感应系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因子产生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洪东 余加林 +2 位作者 谭利平 艾青 李兴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440-1444,共5页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AI-2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野生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基因lasR/rhlR缺失株(ΔlasRΔrhlR)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以PAO1和PAO1 LasRrhlR QS基因敲除菌...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AI-2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野生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基因lasR/rhlR缺失株(ΔlasRΔrhlR)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和毒力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以PAO1和PAO1 LasRrhlR QS基因敲除菌株(P.aΔLasRΔrhlR)建立生物被膜模型后分4组进行实验:单独PAO1组、AI-2+PAO1组、单独P.aΔLasRΔrhlR组、AI-2+P.aΔLasRΔrhlR组。结晶紫染色测量各组细菌生物被膜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F形成;K-B纸片扩散法行药敏实验;氯仿萃取法、刚果红法分别测定不同组产生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和弹性蛋白酶的量或者活性。结果AI-2的作用后,AI-2+PAO1组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都显著高于单独PAO1组,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显著小于单独PAO1组(P<0.05)。P.aΔLasRΔrhlR组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都显著低于PAO1组,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PAO1组(P<0.05)。而单独P.aΔLasRΔrhlR与AI-2+P.aΔLasRΔrhlR两组相比,其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和抗生素抑菌圈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2通过P.a QS系统表达促进其BF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QS系统 自诱导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被膜初始黏附调控机制及其在食品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儒恒 阎俊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215,共13页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调控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相关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二鸟苷酸、双组分调控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3个主要影响细菌初始黏附的调控系统进行综述,并介绍这些调控系统调控细菌初始黏附作用的机制,同时对从控制初始黏附角度保证食品品质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可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危害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黏附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双组分调控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食品品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佳灵 郭星蓝 +3 位作者 饶钧玥 杨茂杰 曹芸榕 韩国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72-380,共9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并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食源性致病菌,极大地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物被膜是细菌面对极端环境而产生的一类抗逆性极强的形态,且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力有着天然的抵抗能力,普通的消毒手法不能完全...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并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食源性致病菌,极大地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生物被膜是细菌面对极端环境而产生的一类抗逆性极强的形态,且对抗生素及机体免疫力有着天然的抵抗能力,普通的消毒手法不能完全将其除尽。当副溶血性弧菌形成生物被膜之后,会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工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本综述主要从环二鸟苷酸、群体感应系统和双组分系统3个调控因素来阐述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信号分子,重点对形成过程中的信号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概述,这对进一步揭示以上几种调控因素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十分必要。以期为食品安全、微生物防控等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探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群体感应系统 双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QseB/QseC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焦建璐 莫日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菌种群之间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可以评估其自身物种的种群密度,还可以评估给定环境中其他细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维持细菌感知并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协调途径。编码鞭毛表达和组装以... 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菌种群之间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可以评估其自身物种的种群密度,还可以评估给定环境中其他细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维持细菌感知并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协调途径。编码鞭毛表达和组装以及运动性的基因是潜在的毒力相关因子,受细菌种群密度调节,利用群体感应激活。QseB/QseC双组分系统是参与鞭毛和运动基因调节的群体感应调节级联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种类及其作用,将近年来有关QseB/QseC双组分系统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结构功能、QseB/QseC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以及QseB/QseC双组分系统在调控细菌致病性、生物膜形成、鞭毛运动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对目前研究不足的地方作出了展望,希望能找出下一个研究的方向。对QseB/QseC信号系统介导的群体感应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为解决细菌耐药及致病机制等问题提供新思路,还可能为开发疫苗和药物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QseB/QseC双组分系统 环境应答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