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燃室点火式汽油机稀薄燃烧特性仿真研究
1
作者 尹丛勃 樊景智 +1 位作者 孙跃东 张振东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三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λ=1.3),通过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气体流动、喷雾、燃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针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开展仿真研究,建立了预燃室点火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采用三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λ=1.3),通过仿真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气体流动、喷雾、燃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主燃烧室内形成明显的滚流进气,燃烧后期最大湍流动能(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TKE)可超过150 m^(2)/s^(2),但进一步推迟点火时刻至715°曲轴转角,最大TKE会下降至110 m^(2)/s^(2)左右。射流火焰喷射过程中呈现明显不均衡特点,右侧喷孔火焰扩散较快,左侧个别喷孔内射流火焰扩散较慢。大负荷下,通过推迟点火时刻,有效降低了主燃烧室及预燃室的最高温度,从而降低最大压力及NO_(x)和CO的排放,主燃烧室中NOx的最大质量浓度降低了约54%,CO的最大质量分数降低了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预燃室 汽油机 稀薄燃烧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燃比对汽油/氨和乙醇/氨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尚 林哲龙 +3 位作者 齐运亮 陆国祥 王博 王志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1,共10页
基于一台自然吸气4缸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转速为2000r/min、平均指示压力为0.64~0.86 MPa下研究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φa下汽油掺氨和乙醇掺氨的燃烧和氮基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φa=1.0时汽油掺氨可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优化燃烧相位... 基于一台自然吸气4缸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转速为2000r/min、平均指示压力为0.64~0.86 MPa下研究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φa下汽油掺氨和乙醇掺氨的燃烧和氮基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φa=1.0时汽油掺氨可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优化燃烧相位,指示热效率可提升约3.4%;汽油/氨和乙醇/氨的氮基污染物排放规律相近,掺氨使NO_(x)排放大幅增加,在φa=1.0时NO_(x)排放随点火提前而降低,在φa为1.2和1.4时NO_(x)排放随点火提前而升高,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燃料型NO_(x)与温度正相关,与压力负相关,且稀燃工况下温度对燃料型NO_(x)的影响有所增强;NH3排放受狭隙效应和体积淬熄效应控制,且体积淬熄效应的影响随φa增大而增强;N_(2)O排放受NH3低温氧化路径控制,随点火推迟和φa增大而增加;掺氨后,三效催化剂在化学计量比下对NO_(x)转化率降低,对CO的转化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稀薄燃烧 氮基排放 化学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喷射策略对甲醇稀燃直喷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徐扬帆 雷军 +4 位作者 段浩 王锡斌 尹晓军 胡二江 曾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9,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单缸直喷式火花点火稀薄燃烧甲醇发动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探究了多次喷射策略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选取了3种喷射策略的3个试验组共22个工况,探究了不同喷射次数、喷射时刻和各次喷射燃料的占比对其动力性、... 为了深入研究单缸直喷式火花点火稀薄燃烧甲醇发动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探究了多次喷射策略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选取了3种喷射策略的3个试验组共22个工况,探究了不同喷射次数、喷射时刻和各次喷射燃料的占比对其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次喷射相比,多次喷射可有效优化甲醇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使最大缸内压力及其对应的曲轴转角分布更集中,显著减少劣化循环数量,减少数量最多达85%,显著降低循环变动,最多达65%;与单次喷射相比,多次喷射会导致CO、HC排放量上升,但喷射和点火参数的系统优化可以降低NO_(x)排放量;本试验条件下,3次喷射时刻分别为上止点前270°、180°和90°,3次喷射比例分别为0.38、0.42和0.20时,发动机可获得最佳的综合性能。发动机在3次喷射策略下综合性能整体高于1次喷射和2次喷射,3次喷射策略在优化发动机综合性能方面拥有更高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稀薄燃烧 多次喷射 热效率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醇高压混合气稀燃层流实验与模拟研究
4
作者 何晨 陆明飞 +4 位作者 王令金 许晓颖 董鹏博 赵文涛 隆武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48-4258,共11页
为探究高压下氨-甲醇混合燃料的稀薄燃烧和排放特性,在定容燃烧弹中对其层流火焰传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基于自主开发的机理开展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甲醇能量占比的增加,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显著提高,且火焰的稳定性... 为探究高压下氨-甲醇混合燃料的稀薄燃烧和排放特性,在定容燃烧弹中对其层流火焰传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基于自主开发的机理开展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甲醇能量占比的增加,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显著提高,且火焰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当甲醇能量占比由20%增加至50%时,Φ=0.7和Φ=0.8的层流燃烧速度分别增加了110%和99.6%。排放方面,NO的生成途径主要有HNO+M■=H+NO+M和HNO+H■H_(2)+NO,而NO的消耗途径主要为NH_(2)+NO■NNH+OH和NH_(2)+NO■N_(2)+H_(2)O,稀燃条件下HNO等中间体的存在使NO排放增加。综合分析表明,稀燃条件下NO的生成主要通过增氧反应路径进行,燃料型NO占主导地位。因此,虽然增加甲醇含量可以提高层流火焰速度,但需权衡N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醇混燃 高压稀燃 动力学模型 层流 NO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研究进展
5
作者 陆景贺 马宏宇 郭舒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共17页
低排放燃烧室技术是支撑先进绿色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加深对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了解,梳理了富油-淬熄-贫燃(RQL)燃烧室、贫油部分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和贫油直接喷射(LDI)燃烧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三者... 低排放燃烧室技术是支撑先进绿色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加深对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了解,梳理了富油-淬熄-贫燃(RQL)燃烧室、贫油部分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和贫油直接喷射(LDI)燃烧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三者的排放水平。RQL燃烧室和LPP燃烧室均已应用于民航发动机中,二者的NO_(X)排放均可达到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保委员会第8版标准(CAEP/8)规定值的94%左右。LDI燃烧室的NO_(X)排放可以达到CAEP/6规定值的12%,其在更高压比时的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受限于复杂的燃油供给系统和极高的燃油热防护需求,目前尚未应用于发动机产品中。基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求,展望了各类燃烧室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为中国低排放燃烧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低排放 富油燃烧 贫油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区稳定燃烧的近熄火特性理论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洪波 连城阅 +3 位作者 张锦成 曾宇 杨揖心 王亚男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4,共7页
基于火焰稳定在回流区剪切层中的假设,建立了预混火焰近贫燃熄火极限特性的理论分析模型.一旦火焰稳定在剪切层中,由于剪切层同时从两侧卷吸流体,所以进入火焰的流体将是自由流与回流区流体的混合物.如果是贫燃火焰,回流区流体由燃烧产... 基于火焰稳定在回流区剪切层中的假设,建立了预混火焰近贫燃熄火极限特性的理论分析模型.一旦火焰稳定在剪切层中,由于剪切层同时从两侧卷吸流体,所以进入火焰的流体将是自由流与回流区流体的混合物.如果是贫燃火焰,回流区流体由燃烧产物和多余的氧化剂组成而没有燃料,因此进入剪切层火焰的混合物当量比将低于自由流的当量比.如此一来,即使自由来流是可燃的,剪切层中混合物的当量比也可能超出可燃极限.分析表明,对于回流区稳定的贫燃火焰,进入剪切层火焰的混合物有效当量比将低于自由来流的当量比.根据理论分析建立了近贫燃熄火极限的回流区稳定燃烧模式图,其中涉及4个参数:自由来流当量比、剪切层卷吸比、吹熄极限和再点火极限.分析揭示出4种可能的燃烧模式:超稳定火焰、亚稳定火焰、振荡火焰和熄火.特别地,在参数空间发现了一个振荡区,它可能为近吹熄火焰引入一种新的固有不稳定性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剪切层中的当量比振荡实际上是由燃烧过程本身驱动的,因为火焰的位置/振荡影响着进入回流区的流体成分进而影响剪切层中的当量比.因此,当量比振荡与燃烧过程之间的反馈循环由于周期性的火焰吹熄和闪回/再稳定而得以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区 贫燃 熄火 稳定 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点火式汽油机稀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尹丛勃 申小雨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基于测试试验台架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特性、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3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为1.3),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2000 r/min。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 基于测试试验台架对被动预燃室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特性、燃烧特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3次喷射策略形成稀薄燃烧环境(过量空气系数为1.3),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2000 r/min。结果表明:同一转速条件下,增压预燃室发动机在负荷增加时,有效热效率和有效机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超过一定范围,有效热效率下降;CA10,CA50,CA75,CA90和最大爆震指数随负荷增大呈上升趋势,同时燃烧循环变动率也可以控制在0.35%以下;发动机转速为2800 r/min,较小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最低可达242.1 g/(kW·h);NO_(x),HC和CO排放与发动机运行工况密切相关,随负荷增加呈现减少趋势,Soot排放可控制在0.13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燃室式燃烧室 汽油机 稀薄燃烧 燃油消耗率 排放 喷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条件下掺烧乙醇重整气对直喷汽油机燃烧及碳烟排放影响的仿真研究
8
作者 石秀勇 王浩宇 +1 位作者 段毅菲 钱伟伟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解决直喷汽油机稀薄气体的燃烧及排放问题,采用掺烧乙醇重整气改善直喷汽油机的性能,并利用CONVERGE三维仿真技术从微观角度解释发动机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引入乙醇重整气可以改善缸内当量比分布,促进H基、OH基的生成,有助于燃烧的... 为解决直喷汽油机稀薄气体的燃烧及排放问题,采用掺烧乙醇重整气改善直喷汽油机的性能,并利用CONVERGE三维仿真技术从微观角度解释发动机的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引入乙醇重整气可以改善缸内当量比分布,促进H基、OH基的生成,有助于燃烧的良好进行;随重整气掺混比的升高,HO_(2)和H_(2)O_(2)分布范围更广、浓度更高,在燃烧室内分层现象更加明显;随着重整气掺混比增加到20%,缸内碳烟的生成质量和数量密度峰值分别降低了90%和56.25%,直喷汽油机碳烟排放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燃烧 乙醇重整气 直喷发动机 燃烧 排放 三维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进气温度对稀薄燃烧稳定性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左俊杰 王志刚 +3 位作者 薛亮 张韧 卫海桥 潘家营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稀薄燃烧稳定性是先进天然气发动机稳定高效清洁燃烧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探索改善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性能的方法,本文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研究了进气温度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特... 稀薄燃烧稳定性是先进天然气发动机稳定高效清洁燃烧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探索改善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性能的方法,本文基于一台高压缩比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研究了进气温度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特性的影响,量化了火焰发展演变与发动机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提高进气温度可以提升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峰值,进气温度从25℃到75℃,峰值压力从3.71 MPa提升至4.49 MPa,峰值放热率从57.17 J/(°CA)提升至64.36 J/(°CA),并且放热过程更为集中,同时结合发动机点火时刻,可进一步实现燃烧相位优化,降低传热损失;可视化燃烧图像显示,高进气温度条件下着火延迟期缩短,初始火焰尺寸增大,后期火焰传播更快,最大火焰传播速度提升至约10.6 m/s,同时火焰前锋趋于向四周传播,火焰形态对称性更好.此外,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视化图像来量化的已燃质量分数的经验准则来评价初期火焰发展特性,发现提升进气温度主要影响早期火焰发展规律,高进气温度下早期火焰循环变化系数从18.12%降低至7.86%,并且该持续期平均值从13.03°CA降低到了9.25°CA,从而减小了后期燃烧过程的差异,这是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稳定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燃烧 光学发动机 进气温度 早期火焰发展 循环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条件下甲烷-空气预混射流的着火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洋 瞿宗举 +2 位作者 谢巍 邓俊 吴志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5-821,共7页
基于可控热氛围燃烧试验系统,探究射流当量比、射流速率和协流速率对甲烷-空气预混射流着火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规律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的控制策略提出优化建议,以减少失火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随着协流温度的升高,甲烷-空气预混... 基于可控热氛围燃烧试验系统,探究射流当量比、射流速率和协流速率对甲烷-空气预混射流着火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规律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的控制策略提出优化建议,以减少失火现象的发生。结果表明:随着协流温度的升高,甲烷-空气预混射流的稀燃极限降低而富燃极限升高,符合大多数碳氢燃料预混合气的着火界限分布规律。不同的射流速率和协流速率下均存在临界当量比,当低于临界当量比时,着火温度随射流当量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当高于临界当量比时,着火温度趋于稳定。在较低的射流当量比工况(0.20~0.62)下,提高射流速率可以降低着火温度从而优化着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天然气发动机 稀薄燃烧 着火温度 失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勒循环汽油机燃用氢气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广权 杜家坤 +3 位作者 陈泓 占文锋 高文志 吴威龙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0-755,共6页
基于一台高压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加装氢气喷射系统,试验研究了发动机燃用汽油与氢气时燃烧与排放的差异。结合电子增压器,通过增大过量空气系数,探索氢气发动机超稀薄燃烧模式热效率潜力,分析了汽油机三效催化转化器对氮氧化物转化效率... 基于一台高压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加装氢气喷射系统,试验研究了发动机燃用汽油与氢气时燃烧与排放的差异。结合电子增压器,通过增大过量空气系数,探索氢气发动机超稀薄燃烧模式热效率潜力,分析了汽油机三效催化转化器对氮氧化物转化效率和NH3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负荷工况下氢气发动机对爆震较为敏感,采用稀薄燃烧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氢气发动机有效热效率水平。2500 r/min转速条件下,缸内平均有效压力(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BMEP,记为PBME)=0.8 MPa时,过量空气系数由1.0增大至3.0时,热效率值增幅可达30%,NO_(x) 排放降幅可达约98%,且当负荷进一步提升至PBME=1.1 MPa时,热效率突破43.0%。传统汽油机TWC对氢发动机NO_(x) 转化效率在偏浓工况下相对较高,且在偏浓工况下,TWC后会产生大量氨气,当混合气进一步稀释后NH3生成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氢气 稀薄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缸内直喷氢内燃机NH_(3)-SCR后处理系统工作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凯翔 孙柏刚 罗庆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氢内燃机具有零碳排放的特点,是实现低成本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是缸内燃烧的高温环境会生成大量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在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下,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_(x)的后处理技术是拓展氢内燃机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其... 氢内燃机具有零碳排放的特点,是实现低成本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是缸内燃烧的高温环境会生成大量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在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要求下,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_(x)的后处理技术是拓展氢内燃机大规模应用、不断提升其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必要手段。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Cu基分子筛的NH_(3)-SCR后处理系统是一种高效的针对直喷氢内燃机的NO_(x)净化方案,接着使用简化反应机理对NH_(3)-SCR反应过程进行了建模仿真,并研究了反应温度、空速和氨氮比对氢内燃机边界下NH_(3)-SCR还原NO_(x)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稀燃缸内直喷氢内燃机边界下,NH_(3)-SCR低温活性仍保持良好,后处理系统起燃温度(T_(50))为110℃,活性窗口(T_(90))范围为150~425℃;在空速大于25000 h^(-1)时,NO_(x)转化效率都大于95%;当控制氨氮比为0.5,并保持反应温度在350~400℃时可保证最高的NO_(x)转化效率,实现直喷氢内燃机的近零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内燃机 氮氧化物 稀薄燃烧 选择性催化还原 缸内直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对RQL燃烧室燃烧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惠蕾 刘爱虢 +2 位作者 吴小取 张云杰 曾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基于富油/淬熄/贫油(RQL)技术原理,设计一种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在保持燃烧室进口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淬熄结构高度及空气流量分配比例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熄结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是影... 基于富油/淬熄/贫油(RQL)技术原理,设计一种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在保持燃烧室进口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淬熄结构高度及空气流量分配比例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熄结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是影响燃烧室燃烧性能的重要参数,随着淬熄结构高度的降低,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NO_(x)的排放量增加;随着富油区主燃孔与淬熄空气质量流量的空气分配比例降低,燃烧室出口NO_(x)的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存在一个最佳的空气分配比例使NO_(x)排放量最低;热力型NO_(x)的生成量与温度高于1900 K的区域大小和最高燃气温度存在直接关系.基于此设计的燃烧室在所研究的工况下,最低NO_(x)排放量可低于35 mg/m^(3),达到了低污染燃烧室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 淬熄结构 空气分配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预燃室燃料控制参数对汽油机稀燃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许秉鑫 缪新轲 +2 位作者 邓俊 王金秋 李理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8-1632,共5页
预燃室点火系统可促进稀薄混合气燃烧,从而显著提高热效率。本文基于自行开发的主动预燃室及其燃料供给系统,在压缩比为16的发动机上分别测试了预混气体喷射压力和燃料占比对发动机稀燃边界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9、0.14和... 预燃室点火系统可促进稀薄混合气燃烧,从而显著提高热效率。本文基于自行开发的主动预燃室及其燃料供给系统,在压缩比为16的发动机上分别测试了预混气体喷射压力和燃料占比对发动机稀燃边界下燃烧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9、0.14和0.09 MPa 3种预混气体喷射压力中,在0.09 MPa的喷射压力下可获得最高的平均指示压力和最短的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燃烧最稳定;当预混气体燃料占比从0.54%逐步增加到2.69%时,发动机的平均指示压力先增加后减少,并在占比1.61%处取得最大值,此时的燃烧最为稳定,着火延迟期和燃烧持续期均最短。主动预燃室可实现λ=1.8的稳定燃烧,指示热效率相比普通火花塞点火的32.9%提高到39.4%,相对提升了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主动预燃室 燃料控制参数 稀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结构参数对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泓 祁宏钟 +3 位作者 江枭枭 杜家坤 冶麟 张宗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基于研究型热力学单缸机研究了压缩比(CR)对预燃室射流点火汽油机超稀薄燃烧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预燃室结构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作用规律.试验中选取发动机常见最低燃油消耗率工况(转速为275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05 MP... 基于研究型热力学单缸机研究了压缩比(CR)对预燃室射流点火汽油机超稀薄燃烧热效率的影响,探索了预燃室结构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作用规律.试验中选取发动机常见最低燃油消耗率工况(转速为275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1.05 MPa),通过调节进气量及循环喷油量改变过量空气系数(φa),结果表明:压缩比由12.48增大至16.40,相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应的指示热效率(ITE)呈递增趋势,同时最佳指示热效率点对应的φa有所升高.当压缩比为12.48时,指示热效率峰值点对应的φa为1.8,指示热效率为47.1%;CR提升至16.40时,指示热效率峰值点对应的φa提升至2.8,对应的指示热效率提升至50.1%.此外,对比预燃室结构参数对燃烧过程影响可知,采用射流锥角为120°、喷孔面积为6.8 mm^(2)的直孔结构设计能更有效地提高缸内燃烧速率,有利于抑制爆震,在超稀薄模式下燃烧稳定性较优,并有利于降低未燃碳氢(UHC)、CO和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预燃室 稀薄燃烧 压缩比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容燃烧弹内闪沸燃烧研究
16
作者 罗徐霖 李岩松 +3 位作者 崔明利 孔令逊 李雪松 许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6-482,共7页
闪沸喷雾作为一种相变喷雾形式,在替代燃料和零碳燃料的燃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喷雾形态研究上,对燃烧机理的研究较少。故本文使用定容燃烧弹对稀薄条件下的闪沸喷雾雾化和燃烧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闪沸喷... 闪沸喷雾作为一种相变喷雾形式,在替代燃料和零碳燃料的燃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喷雾形态研究上,对燃烧机理的研究较少。故本文使用定容燃烧弹对稀薄条件下的闪沸喷雾雾化和燃烧过程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闪沸喷雾特性、混合气着火特性、火焰传播特性和燃烧放热特性。结果表明,闪沸喷雾能有效降低着火延迟,提升火焰传播速度,从而有利于能量转换,实现更高的放热率和更高的放热量。并且闪沸喷雾火焰前端形状更加规则,表明更加稳定的火焰传播,有助于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和稀燃条件下的燃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沸喷雾雾化 稀薄燃烧 定容燃烧弹 高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口顺序喷射、稀燃、全电控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苏万华 林志强 +7 位作者 汪洋 谢辉 王江 裴毅强 费向阳 刘文胜 李红珍 王根生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2-108,共7页
采用气口顺序喷射、稀燃、全电控柴油 /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方案 ,对斯太尔 WD6 15 .6 4增压非中冷柴油机进行了改装。试验结果表明 ,改装后的发动机 NOx、颗粒和 NMHC排放均达到了欧 排放指标。 CO和 HC(含甲烷 )可以通过后处理解决。
关键词 喷射 柴油发动机 天燃气发动机 双燃料发动机 稀燃 电子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天然气掺氢发动机的热效率与排放特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马凡华 王宇 +3 位作者 刘海全 李勇 汪俊君 赵淑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分析在天然气中掺入不同体积比的氢气对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在一台6缸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上开展了体积掺氢比在不同工况下对热效率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掺氢可以拓宽发动机的稀燃极限,提高燃烧速度,使得最... 为了分析在天然气中掺入不同体积比的氢气对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在一台6缸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上开展了体积掺氢比在不同工况下对热效率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掺氢可以拓宽发动机的稀燃极限,提高燃烧速度,使得最佳转矩点火提前角(MBT)相对推迟;在点火提前角不变的情况下掺氢对热效率没有明显优势,而且会使NOx排放升高。而在MBT时,掺氢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降低未燃CH4和CO的排放,改善NOx与未燃碳氢(主要为CH4)的trade-off关系。掺氢的优势还体现在可以让发动机高效的工作在更稀的情况下,从而有利于降低NOx的排放和传热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掺氢发动机 稀燃 稀燃极限 指示热效率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CI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新顺 曹会智 +1 位作者 温茂禄 孙协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77,共5页
对被称为第四种燃烧方式的HCCI燃烧方式进行了介绍,论述了制约和影响HCCI方式的各种因素和当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HCCI方式面临的技术障碍,展望了HCCI燃烧方式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内燃机 HCCI技术 稀薄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燃汽油机降低NOx排放技术方案分析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志军 刘书亮 +2 位作者 张广宇 李洧 方茂东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7,共3页
采用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不同组合,对一台改装的16气门电控燃油喷射稀燃汽油机进行了降低富氧下NOx排放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效催化转化器位于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之前的布置方案具有较好的降低稀燃汽油机NOx排放的... 采用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和三效催化转化器的不同组合,对一台改装的16气门电控燃油喷射稀燃汽油机进行了降低富氧下NOx排放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效催化转化器位于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之前的布置方案具有较好的降低稀燃汽油机NOx排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还原催化转化器 三效催化转化器 NOx 排气净化装置 排放标准 稀燃催化器 汽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