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永久F_2群体抽穗期QTL的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高用明 朱军 +3 位作者 宋佑胜 何慈信 石春海 邢永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49-854,共6页
利用源于杂交水稻汕优 6 3的重组近交系 (RI) ,进行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水稻永久F2 (IF2 )群体。采用QTL作图软件QTLMapper2 0对IF2 群体的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分析 ,共发现了 2 1个QTLs ,分布于 10条染色体上。对抽穗期QTL的加性效应 ,显... 利用源于杂交水稻汕优 6 3的重组近交系 (RI) ,进行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水稻永久F2 (IF2 )群体。采用QTL作图软件QTLMapper2 0对IF2 群体的抽穗期性状进行了分析 ,共发现了 2 1个QTLs ,分布于 10条染色体上。对抽穗期QTL的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加×加、加×显、和显×显上位性效应进行了估计 ,对遗传主效应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作了预测。结果表明 ,鉴别出的QTL中 ,加×加上位性显著程度最高 ,其次是加性效应。加×加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加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预测值 ,显著性程度相对较高 ;加×显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预测值均不显著 ;显性、显×显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预测值只有很少达到显著。本文讨论了构建IF2 群体的困难及其对QTL作图可能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永久F2群体 抽穗期 qtl 上位性 qtl×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亚男 仕相林 +5 位作者 蒋洪蔚 孙殿军 辛大伟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8-603,共6页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qtl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董薇 许兰杰 牛永光 张海洋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年8月1日和8月8日和2013年8月2日和8月9日各测量1次叶绿素含量。采用QTLNETwork 2.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受2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混合主基因控制,叶宽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叶柄长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绿素含量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检测到10个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C2、H_1、L和O染色体。其中2个叶长QTL分别位于C2和L染色体,是2对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QTL;3个叶宽加性与环境互作QTL分别位于A2、C2和O染色体;2个叶柄长QTL分别位于L和O染色体;3个叶绿素含量QTL分别位于A1、C2和H_1染色体。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较复杂,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是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建议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一方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另一方面要注重上位性QTL的影响,这对于性状的遗传和稳定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性状 叶绿素含量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水旱环境下2个玉米群体穗部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小强 任斌 +8 位作者 彭云玲 徐明霞 方鹏 庄泽龙 张金文 曾文静 高巧红 丁永福 陈奋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6-871,共16页
深入剖析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可为玉米抗旱高产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大穗型旱敏感自交系TS141为共同亲本,分别与小穗型强抗旱自交系廊黄和昌7-2杂交,构建了含有202个(LTPOP)和218个(CTPOP)家系的F2:3群体,在8种水... 深入剖析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可为玉米抗旱高产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大穗型旱敏感自交系TS141为共同亲本,分别与小穗型强抗旱自交系廊黄和昌7-2杂交,构建了含有202个(LTPOP)和218个(CTPOP)家系的F2:3群体,在8种水旱环境下进行单穗重、穗轴重、穗粒重、百粒重、出籽率及穗长等6个穗部性状的表型鉴定,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对其进行单环境和多环境联合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IM法,单环境下在2套F2:3群体间检测到62个穗部性状QTL,其中干旱胁迫环境下检测到38个QTL,进一步在2套F2:3群体多个干旱胁迫环境下检测到10个稳定表达的QTL(sQTL),分别位于Bin1.01–1.03、Bin1.03–1.04、Bin1.05、Bin1.07、Bin1.07–1.08、Bin2.04、Bin4.08、Bin5.06–5.07、Bin6.05和Bin9.04–9.06。采用MCIM法,联合分析定位到54个穗部性状联合QTL,其中24个表现显著的QTL与环境互作(QTL×E),17对参与了显著的加性与加性/显性(AA/AD)上位性互作,其表型贡献率较低。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地剖析玉米穗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且这2套F2:3群体多个环境下检测到的s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重要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图位克隆或抗旱高产分子育种,但要注重环境及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 穗部性状 qtl qtl环境 上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下水稻苗期硅营养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杏春 王茵 +4 位作者 王清水 熊君 余彦 方长旬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以"Lemont"和"Dular"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选用水稻根系硅吸收能力和叶片硅利用率为指标,进行水稻硅营养遗传性状QTL定位,并分析其与UV-B辐射增强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控制... 以"Lemont"和"Dular"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选用水稻根系硅吸收能力和叶片硅利用率为指标,进行水稻硅营养遗传性状QTL定位,并分析其与UV-B辐射增强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控制水稻叶片硅利用率的4个加性QTL分别在第2、3、10染色体上,而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的1个加性QTL位于第11染色体上。QTL与UV-B辐射互作分析发现2对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和3对控制叶片硅利用率的基因×环境上位性QTL,其中只有1对控制根系硅吸收能力的QTL效应值较大。说明水稻这两种硅营养性状中,根系硅吸收能力较叶片硅利用率受UV-B辐射影响大,在抗UV-B辐射育种中以叶片硅利用率为水稻硅营养遗传选择的指标具有较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RILs群体 硅营养性状 UV-B辐射增强 qtl qtl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整精米率QTLs的检测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斌 黄育民 +2 位作者 黄建勋 王侯聪 江良荣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8-582,共5页
利用所构建的明恢86×佳辐占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整精米率性状(HR)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E)效应分析.检测到2个控制HR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7... 利用所构建的明恢86×佳辐占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整精米率性状(HR)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E)效应分析.检测到2个控制HR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7染色体上的RM154-RM485和RM248-RM234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92%、7.85%,总贡献率为9.78%.另检测到3对上位性效应区间,其中只有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RM335-RM518区间和第6号染色体上的RM340-RM439区间互作贡献率为3.66%,其余两对的贡献率为0.环境效应检测中发现,两加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贡献率分别为5.70%、8.74%,总贡献率为14.44%;上位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总贡献率为2.94%.说明整精米率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整精米率 上位性效应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s的检测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雷东阳 陈立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5-249,共5页
利用所构建的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季节获得的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7和11号染色体上,共解释18.86%的遗传变... 利用所构建的Lemont×特青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不同季节获得的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7和11号染色体上,共解释18.86%的遗传变异,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95%-10.56%,其中qHD7-1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贡献率为2.18%;另检测到9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互作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数量性状座位 上位性效应 qtl×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8
作者 梁能 姚艳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4,共9页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4)~4.524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8)~4.193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其加性×加性上位性QTL互作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每角籽粒数 加性效应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祖锌 肖长春 +6 位作者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18Rr174、18Rr175在高抗氧化活性成分红米杂交稻的选育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米水稻 抗氧化成分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DH群体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刚强 朱军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可以分析水稻DH群体在4个年份下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QTL除了具有自身的效应外,还可以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可能起到诱发和修饰其他位点的...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可以分析水稻DH群体在4个年份下剑叶宽度的QTL及其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QTL除了具有自身的效应外,还可以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一个QTL可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可能起到诱发和修饰其他位点的作用.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更多地被检测到,表明控制剑叶宽度的遗传因素易受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位点 上位性效应 环境效应 水稻剑叶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11
作者 李寅 鲁林基 +4 位作者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选育 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因子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Mebrouk Benmoussa 朱军 +2 位作者 严菊强 何慈信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5,共9页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作效应值 ,并用于 QTL定位 .结果表明 ,一些有主效应的 QTL同时具有 QTL×环境 (QE)互作效应 ,而一些没有主效应的 QTL也可以有 QE互作效应 .研究还表明 ,QTL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 ,有的 QTL只能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 ,而另一些 QTL能在二个环境中都检测到 .产量因子包括总粒数和实粒数的 QTL无论是主效还是 QE互作效应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值 ,这些 QTL在两个环境中起主基因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因子 遗传主效应 基因型 环境 效应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被引量:29
13
作者 单大鹏 朱荣胜 +4 位作者 陈立君 齐照明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2006连续5年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0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B2、C2、D1a、E和N连锁群,其中1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3.7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混合线性模型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泽福 周彤 +4 位作者 郑天清 罗林广 夏加发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1-776,共6页
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 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检测到 8个抽穗期 QTL,分别位于第 1、 2、 3、 4、 6、 7、 8染色体上 ,其中 ,第 3染色体上有 2个QTL。单个 QTL 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 1.46天~ 4.5 8天 ,对性状的贡献率在 1.49%~ 12 .2 %之间 ,加性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34 .13%。有 6个 QTL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单个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 2 .18%~ 15 .84%之间 ,互作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41.11% ,大于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位于第 4、 6和 7染色体的 3个 QTL 在 3个不同地点均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并且 ,在南京和合肥的互作效应均使抽穗期延长 ,在海南的互作都使抽穗期缩短 ,表现感光性特征。对抽穗期 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混合线性模型 qtl 环境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7 位作者 杨红旗 张海洋 董薇 李彩云 杜华 巩鹏涛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农艺性状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分含量相关的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单大鹏 齐照明 +4 位作者 邱红梅 单彩云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2-957,共6页
利用Charleston ×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的大豆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1个控制油分含量的QTL,分别... 利用Charleston ×东农594重组自交系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002年到2006年连续5年的大豆油分含量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共检测到11个控制油分含量的QTL,分别位于第A1、A2、B1、C2、D1a、D1b、F、H和O连锁群上,其中2个表现为遗传正效应,9个表现为遗传负效应,另检测到15对影响油分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的QTL,解释该性状总变异的17.84%。发现9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贡献率达到5.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油分含量 混合线性模型 qtl环境效应 上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被引量:49
17
作者 南志标 张吉宇 +4 位作者 王彦荣 李春杰 聂斌 张建全 赵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5-401,共7页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 通过 2 a、4个区试点和 5种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研究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和 MINQU E(1)法 ,对箭豌豆包括株高在内的9个农艺性状可塑性进行评价 ,揭示了年份和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效应、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 ,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与生态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0 .0 1和 p<0 .0 0 1)。生态环境分量 (年份、区试点、年份×区试点 )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较大 ,同时在不同生态环境间各农艺性状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 <0 .0 5)。其中区试点分量对各农艺性状的可塑性贡献最大 ,各农艺性状在 4个区试点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p<0 .0 1) ,肃南和天祝的 2个区试点的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大于另 2个区试点。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间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0 .0 1) ,2 0 0 2年各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显著优于 2 0 0 1年。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数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5~ 8月份的月均温对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作用较大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的提高 ;7月份的降水量与牧草干重和种子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品系 2 556和 2 560在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性评价后 ,4个区试点两年间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产量 箭筈豌豆 品系 基因型 效应 农艺性状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英文) 被引量:33
18
作者 石春海 何慈信 +1 位作者 朱军 陈建国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9-182,共4页
利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试验资料分析了遗传主效应和环境工作效应对籼稻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糙米宽和糙米厚的表现则主要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糙... 利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试验资料分析了遗传主效应和环境工作效应对籼稻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糙米宽和糙米厚的表现则主要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3个性状的遗传主效应以母体效应为主,而糙米宽和糙米厚的遗传主效应则以细胞质效应为主。在环境互作效应中,所有外观品质性状均以母体互作效应为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互作效应是影响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表现的主要因子,而糙米宽和糙米厚则主要受制于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浙协2号A、协青早A、V2oA、测早2-2等是改良杂交后代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良好条本,其中浙协2号A亲本的外观品质性状预测值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效应较为一致,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外观品质 基因型环境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吴吉祥 朱军 +1 位作者 季道藩 许馥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共4页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和前期收花率的两年资料,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衣分受基... 本研究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了陆地棉10个杂交亲本和20个F1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和前期收花率的两年资料,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衣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小,其它4个性状受基因型×环境互作影响较大,其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前期收花率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和前期收花率加性相关系数值较大,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前期收花率间存在较强的加性与环境互作负相关。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和前期收花率间存在显著的显性正相关,但与单株铃数、单铃重间存在显性与环境互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产量性状 基因型环境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QTL定位及其水分环境互作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叶亚琼 栗孟飞 +6 位作者 刘媛 陈菁菁 杨德龙 胡亮亮 吕婷婷 焦东利 柴守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91,共9页
为探讨小麦株高(PH)分子数量性状遗传及其QTL与水分环境互作关系,以冬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陇鉴19(耐旱)×Q9086(水分敏感))12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对4个环境不同水分条件下株高进行QTL定位分析... 为探讨小麦株高(PH)分子数量性状遗传及其QTL与水分环境互作关系,以冬小麦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陇鉴19(耐旱)×Q9086(水分敏感))12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对4个环境不同水分条件下株高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RIL群体株高对水分环境反应敏感,群体中各株系呈现广泛变异和超亲分离,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易受水分环境影响。共检测到19个和45对控制株高的加性QTL(AQTL)和上位性QTL(AA-QTL),分布在除3D以外的其他20条染色体上。这些A-QTL和AA-QTL表达通过正向或负向调控影响株高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0.47%-7.14%和0.34%-2.93%。发现了2个多环境均能稳定表达的AQTL(Qph.acs-5A.1和Qph.acs-7A.1),以及2个A-QTL热点区域(Xbarc1072-XBarc167(2B)和Xksum253-Xbarc164(5B))。所检测到的A-QTL和AA-QTL与干旱胁迫环境互作普遍负向调控株高表型。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决定小麦株高的主要遗传因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这种遗传主效应均不同程度降低株高表型。可为小麦抗旱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胁迫 株高 qtl定位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