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沙棘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黄酮类天然产物结构 被引量:20
1
作者 丁丽娜 邱亦亦 +1 位作者 束彤 阮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73-280,共8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获得沙棘果油,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Peakview色谱工作站拟合、二级质谱解析和紫外光谱及质谱数据比对,确定有关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共鉴定出沙棘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含有18 种黄酮类化合物,其...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获得沙棘果油,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Peakview色谱工作站拟合、二级质谱解析和紫外光谱及质谱数据比对,确定有关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共鉴定出沙棘果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含有18 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 种黄酮醇苷元及黄酮醇苷,3 种二氢黄酮醇苷元及二氢黄酮醇苷,5 种黄酮苷元及黄酮苷,1 种二氢黄酮苷元和1 种黄烷醇苷,其中芹菜素-6-C-葡萄糖苷-8-C-木糖苷、儿茶素-7-吡喃葡萄糖苷、苜蓿素、紫罗兰素、刺槐黄素这5 种黄酮首次被发现存在于沙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黄酮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黄酮类化合物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高荫榆 游海 +2 位作者 陈芩 何小立 陈才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4-157,共4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蜂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萃取得率的各因素强烈程度顺序是:萃取压力>乙醇浓度>固液比>萃取温度;最佳萃取实验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乙醇浓...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蜂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萃取得率的各因素强烈程度顺序是:萃取压力>乙醇浓度>固液比>萃取温度;最佳萃取实验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MPa,乙醇浓度95%,固液比:6:1,萃取温度为500C,萃取时间为4h,流体流速为35kg/h。而且黄酮类化合物得率较高、萃取物纯净、色泽金黄、纯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夹带剂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优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CO_2超临界萃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曾志将 樊兆斌 +1 位作者 谢国秀 颜伟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9-771,共3页
以正交试验方法,取得了蜂胶CO2超临界萃取最佳提取条件:即萃取温度为46℃、萃取压力为25MPa、分离1温度为50℃、分离1压力为7MPa、萃取时间为3h;发现加入5%~10%乙醇作为萃取的携带剂,有利于提高蜂胶超临界萃取率;同时发现CO2超... 以正交试验方法,取得了蜂胶CO2超临界萃取最佳提取条件:即萃取温度为46℃、萃取压力为25MPa、分离1温度为50℃、分离1压力为7MPa、萃取时间为3h;发现加入5%~10%乙醇作为萃取的携带剂,有利于提高蜂胶超临界萃取率;同时发现CO2超临界萃取是一种去除蜂胶原料中铅的有效方法.但不能富集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co2超临界萃取 黄酮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萃取蜂胶的黄酮含量及地区化差异 被引量:6
4
作者 曲文娟 王然然 +2 位作者 刘书元 李倩 马海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6-251,共6页
文中收集了我国9个地区16个品种的蜂胶样品,采用体积分数95%乙醇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获得蜂胶萃取物,测定蜂胶得率和总黄酮含量,将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地区差异化研究。将2种萃取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超临界法萃取的蜂胶的总黄酮含量显... 文中收集了我国9个地区16个品种的蜂胶样品,采用体积分数95%乙醇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获得蜂胶萃取物,测定蜂胶得率和总黄酮含量,将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地区差异化研究。将2种萃取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超临界法萃取的蜂胶的总黄酮含量显著低于乙醇萃取法。地区化差异实验表明,河北和云南地区的蜂胶中总黄酮含量和得率普遍较高;湖北、山东、湖南和海南地区的蜂胶中总黄酮含量和得率居中;黑龙江地区的蜂胶中总黄酮含量和得率普遍较低;河南地区及四川地区内不同蜂胶品种间的总黄酮含量和得率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乙醇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法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超临界CO_2的萃取工艺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福伟 王晓 +2 位作者 时新刚 耿岩玲 杜金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5-138,共4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夹带剂比例、温度、时间、压力对超临界CO2 萃取毛白杨雄花序黄酮类化合物的影响 ,利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 :温度 60℃ ,液料比 1 5mL∶1 g、压力 3 5MPa条件下 ,萃取 90min ,得率可达 0 5 9%。
关键词 毛白杨雄花序 黄酮类化合物 超临界co2的萃取工艺 夹带剂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活性成分萃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韩玉谦 隋晓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05-506,514,共3页
采用 φ(乙醇 ) =70 %的乙醇热回流法和超临界CO2 萃取法提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 ,并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测定了银杏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及其质量分数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萃取的物质是相同的。φ(乙醇 ) =70 %的乙醇热回流法提取率为 2 ... 采用 φ(乙醇 ) =70 %的乙醇热回流法和超临界CO2 萃取法提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 ,并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测定了银杏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及其质量分数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萃取的物质是相同的。φ(乙醇 ) =70 %的乙醇热回流法提取率为 2 5 6 % ,总黄酮质量分数为 2 7 1% ;超临界CO2 萃取法提取率为 3 95 % ,总黄酮质量分数为 35 2 8% ,超临界CO2 萃取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黄酮 银杏内酯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银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黄酮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赵敏 杨宝卫 +1 位作者 胡舰 朱云龙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3,共6页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正交实验探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乙醇浓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乙醇浓度90%...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正交实验探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乙醇浓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乙醇浓度90%,此条件下地梢瓜叶片黄酮提取率为(54.32±0.27)%,显著优于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各组的提取率(P<0.05);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对DPPH·、·OH的IC50分别为9.98和25.53 mg/mL,故其具有明显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效果,且对DPPH·的清除能力要强于对·OH的清除能力。实验为科学利用地梢瓜叶片黄酮类物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实际生产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地梢瓜 黄酮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蜂胶软胶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琴 邵兴军 《中国蜂业》 2011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建立超临界CO2萃取蜂胶软胶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以蜂胶超临界CO2萃取物为原料的蜂胶软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测得数据稳定,回收率为102.84%;线性范围分别为8.224~49.... 【目的】建立超临界CO2萃取蜂胶软胶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以蜂胶超临界CO2萃取物为原料的蜂胶软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测得数据稳定,回收率为102.84%;线性范围分别为8.224~49.344μg/ml。【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超临界co2萃取 总黄酮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子对超临界CO_2萃取蜂胶有效成分的影响
9
作者 刘晶晶 张盛木 +1 位作者 章晋武 徐培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173,共2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发现在超临界CO2萃取蜂胶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沙棘子能显著提高超临界蜂胶成分的得率。蜂胶∶沙棘子=6∶5时,超临界蜂胶得率达到13.82%,黄酮类化合物占超临界蜂胶的18.81%,随着沙棘子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蜂胶萃取得率...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发现在超临界CO2萃取蜂胶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沙棘子能显著提高超临界蜂胶成分的得率。蜂胶∶沙棘子=6∶5时,超临界蜂胶得率达到13.82%,黄酮类化合物占超临界蜂胶的18.81%,随着沙棘子含量的进一步增加,蜂胶萃取得率不再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胶中总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的条件研究
10
作者 王大红 陈明胜 《中国蜂业》 2013年第Z3期65-68,共4页
本实验对蜂胶总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得到蜂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该工艺方法操作简单,提取率高,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蜂胶 总黄酮 提取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芷总黄酮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抑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惠舒 汤凯璇 +3 位作者 秦焕宇 徐欣欣 刘馨谣 郑志娟 《特产研究》 2022年第4期126-131,共6页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中药白芷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总黄酮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提取工艺,在90%乙醇、20L/h的CO_(2)的实验条件下,考察萃取时间、温度及压力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以DPPH...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中药白芷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总黄酮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提取工艺,在90%乙醇、20L/h的CO_(2)的实验条件下,考察萃取时间、温度及压力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评价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以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指标,测定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为2.5 h、32℃、31 MPa,总黄酮得率为17.81%。白芷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为0.063 mg/mL,最大清除率为72%。白芷总黄酮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0.5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25mg/mL。对于白芷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为超临界CO_(2)法提取总黄酮成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验条件,同时对白芷总黄酮的抗氧化及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拓展了白芷总黄酮在临床医药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总黄酮 超临界CO_(2)萃取 抗氧化 体外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