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内矢状面复位对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
1
作者 张家凡 龙安华 +2 位作者 韩大成 贾梓超 张亚奎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或复位丢失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胫骨平台后倾角是描述胫骨矢状面力线的重要参数。在自然状态下,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发生改变累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选择合适的PTS能有效增加假体存留率,提高屈伸膝效能,有利于膝关节稳定。在创伤骨科领域,纠正矢状面畸形同样重要,需遵循“逆损伤机制”原则。定量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矢状面复位情况,探讨矢状面复位对术后远期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目前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矢状面畸形 胫骨平台后倾角 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毛冯缘 程邦君 +1 位作者 黄燕峰 罗轶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研究采用掌骨T形钢板和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具人工合成的右侧胫骨模形,根据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模形,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研究采用掌骨T形钢板和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具人工合成的右侧胫骨模形,根据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模形,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采用3.5掌骨T形钢板固定;B组采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测量两组在轴向负荷加载起始为10 N,最大为2000 N的压力下的垂直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结果钢板组和螺钉组在25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21±0.15)mm和(0.35±0.11)mm,在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32±0.12)mm和(0.91±0.27)mm,在10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76±0.16)mm和(1.75±0.21)mm,在1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93±0.14)mm和(2.37±0.26)mm,在同一载荷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和螺钉组的最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865±183)N和(1242±146)N,二者最大失效载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骨T形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可以对塌陷的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块起到有效、稳定、坚强的固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外后侧平台骨折 外后侧骨折 支撑钢板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
3
作者 徐晨阳 徐静磊 +1 位作者 马献忠 赵志强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采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三柱分型为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患者36例。术后...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采用漂浮体位下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复位内固定治疗按照三柱分型为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患者36例。术后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1天及1.5个月、3个月、半年、1年随访X线片,了解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的恢复状况。术后1年复查通过X线片测量术侧及对侧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同时采用美国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评分系统(HSS评分系统)对患侧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1-96min,中位数79min;术中出血量50m L-400m L,中位数200m L。术后行X线及CT检查,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7.0±2.0)分,优28例,良8例,优良率100%。36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随访,患者随访时间13-32月,中位数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周-28周,中位数20周。末次随访时,患者术侧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50°,中位数120°;术后12个月,术侧膝关节的后倾角及内翻角与术后第一天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HS评分为85-98分,中位数93分,均为优。术后并发切口延迟愈合1例,经换药VSD覆盖后2周切口正常愈合。结论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双柱骨折,骨折复位固定优,临床愈合良好,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同时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的扩大外侧入路 胫骨平台 外侧双柱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黎宇 陈志伟 +2 位作者 李春 廖瑛 戴祝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2-503,506,共3页
目的对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进行探讨。方法运用关节镜及C臂X光机辅助,对7例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骨折均愈合,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2例(28%),良3例(43... 目的对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进行探讨。方法运用关节镜及C臂X光机辅助,对7例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骨折均愈合,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2例(28%),良3例(43%),中2例(29%)。结论在关节镜及C臂X光机辅助下治疗累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胫骨平台骨折能明显地减小手术创伤,避免交叉韧带的II期重建,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伟 季卫锋 马镇川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单块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手术治疗因膝关节过伸致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PCL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5例,其中... 目的:探讨单块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手术治疗因膝关节过伸致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PCL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5~42岁,平均35岁;左膝3例,右膝2例;运动伤2例,车祸3例;均为急诊收治。手术采用胭窝入路,对骨折端行解剖复位,单块桡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并发症,通过X线片观察术后愈合情况,并采用HSS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5例患者均荻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切口均为Ⅰ期愈合。膝关节屈曲均达120。以上,稳定性良好,无膝关节疼痛、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HSS评分为94.40±6.09,结果均为优。结论:单块桡骨远端钢板对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固定稳定性好、成功率高,且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后交叉韧带 胫骨平台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思远 李环如 吴胜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目的探讨经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经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后正中入路的锁定钢板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可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并于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膝关节胫骨平台后倾角(PA)、内翻角(TP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显露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及可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均未出现异物排斥及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观察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PA、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arlson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可减少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显露时间短,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关节功能 Carlson后外侧入路 后正中入路 锁定钢板 优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维仕 薛蕾 张尊礼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4期217-219,共3页
目的分析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P&l... 目的分析胫骨后侧平台骨折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疗效好,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创伤关节镜 关节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术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兴州 徐鹏 +1 位作者 李冰 吴俊琪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9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3例)。对照组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疗效,手... 目的研究应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3例)。对照组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行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内翻角(TPA)、后倾角(PA),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3.25±2.78)d短于对照组的(15.86±5.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SS评分、PA分别为(85.33±9.47)分、(8.46±2.03)°,均高于对照组的(80.07±7.62)分、(6.98±2.48)°;TPA为(3.14±0.13)°,小于对照组的(3.6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均显著,但前者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 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效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明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联合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后髁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禹 《口岸卫生控制》 2019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和X线摄片,整理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型准确率等。结果 CT三维重建对胫... 目的探索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和X线摄片,整理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型准确率等。结果 CT三维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为94.0%,分型准确率为90.0%,X线摄片的诊断符合率为76.0%,分型准确率为71.0%,两种方法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检查中:X线摄片检出32.0%患者有关节面塌陷情况,平均塌陷程度(1.79±1.02)mm,CT三维重建检出46例患者有关节面塌陷情况,平均塌陷程度(2.69±1.15)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有利于术前准确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并进行骨折分型,利于手术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同时在术后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观察手术效果,观察关节面有无塌陷情况,为术后综合治疗、功能锻炼等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三维重建 X线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面塌陷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帆 罗晓东 +2 位作者 叶茂 汪志中 李宝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4期33-34,37,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累及胫骨平台后侧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5例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累及胫骨平台后侧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5例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随访0.5~1年,按Rasmusse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复位准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复位满意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关节镜 骨折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Segond骨折的影像学评价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仲伦 张子钦 +2 位作者 郭晓婷 陈忠 谢品超 《罕少疾病杂志》 2020年第4期40-42,56,共4页
目的探讨反Segond骨折对膝关节损伤的提示价值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反Segond骨折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交通事故致伤,DR和CT均显示胫骨平台内侧缘皮质的小片状撕脱骨折,2例合并髌骨下部撕脱骨... 目的探讨反Segond骨折对膝关节损伤的提示价值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反Segond骨折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交通事故致伤,DR和CT均显示胫骨平台内侧缘皮质的小片状撕脱骨折,2例合并髌骨下部撕脱骨折,1例合并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MRI显示患者均合并韧带和半月板复合损伤,其中3例患者的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半月板撕裂;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前交叉韧带撕裂并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髌韧带损伤。结论反segond骨折是胫骨平台内侧缘的小撕脱骨折,是一个指示性征象,强烈提示韧带和半月板等膝关节稳定结构的复合损伤,应引起重视,避免漏诊。MRI检查能全面评估膝关节损伤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开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反Segond骨折 后交叉内带损伤 撕脱骨折 胫骨平台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维斌 潘宣任 吴强初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病例展开研究,以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后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病例展开研究,以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后的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双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固定治疗。统计手术相关指标,检测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利用HSS评分表判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对以上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HSS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实行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相比双支持钢板固定,在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方面更具优势,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锁定钢板 内侧支持钢板 双支持钢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世杰 陈燕才 李树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对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和观察组(改良... 目的探讨对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后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和观察组(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每组22例。对比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患者患侧和健侧膝关节后倾角及内翻角,对比术后HSS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患侧及健侧膝内翻角及后倾角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采取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相关治疗指标,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扩大外侧切口入路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手术时间 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成形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亚平 徐刚 +2 位作者 金建华 万曲桥 金家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1期43-45,50,共4页
目的 探讨球囊成形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球囊成形术(观察组)和传统开放内固定术(对照组... 目的 探讨球囊成形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塌陷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球囊成形术(观察组)和传统开放内固定术(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中术后情况、膝关节HSS评分、关节面塌陷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2.14±10.86)min]、术中出血量[(32.56±10.31)m L]、切口长度[(5.87±1.41)cm]、骨折愈合时间[(3.12±0.61)个月]、住院时间[(15.98±3.47)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57±11.39)min、(100.45±21.09)m L、(14.05±2.76)cm、(6.35±4.53)个月、(23.36±2.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82.34±15.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1.89±11.24)分],关节面塌陷程度[(4.08±1.49)mm]低于对照组[(8.96±2.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成形术用于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疗效显著,能够迅速达到解剖复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成形 开放内固定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疗效 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朝文 高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82-86,共5页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与内外侧双钢板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85例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内侧骨折块较大且较完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行外侧...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与内外侧双钢板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85例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内侧骨折块较大且较完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行外侧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治疗,对照组行内侧支撑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内侧后倾角(P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21.20±12.60)min、骨折愈合时间(95.90±8.62)d、患肢完全负重时间(103.00±11.13)d短于对照组的(142.20±12.35)min、(112.30±15.64)d、(121.60±9.86)d,术后引流量(72.20±21.14)ml少于对照组的(111.50±21.9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患者FAC、FMA评分分别为(1.84±0.21)、(14.36±2.38)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6.20±0.92)、(20.90±1.91)分;术前,观察组患者FAC、FMA评分分别为(1.87±0.25)、(14.23±2.4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6.10±0.99)、(21.30±2.41)分。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AC、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AC、FMA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TPA、PA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治疗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内侧骨折块较大且较完整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且不会对患者胫骨平台角度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内侧切口 外侧锁定钢板 切开复位 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宇 李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对比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1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55例,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B... 目的对比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1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55例,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B组(55例,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关节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短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关节恢复情况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且A组HSS评分均高于B组,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B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小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64%)低于B组(14.55%)(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TPF患者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关节功能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改良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广州 卢建敏 +1 位作者 范少鹏 崔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9期3542-3545,共4页
目的 分析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04例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分成研究组(52... 目的 分析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04例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分成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内外侧双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指标(手术用时、术中总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状况、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术前和术后1 d创伤应激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总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总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优良率(76.92%)与对照组(73.0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研究组患者的血清NE、Cor、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92%)低于对照组(17.31%)(P<0.05)。结论 内外侧双钢板内固定、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应用于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术对患者的创伤应激较轻,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单切口单侧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安全性 创伤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存 李红霞 牛培鸿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4例患者接受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观... 目的探讨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4例患者接受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观察组),另外53例患者接受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指标、术后指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膝最大角度数、屈膝最大角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跛行、支持、绞锁、不稳定、肿胀、上楼、下蹲、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 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拥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期181-183,共3页
目的研究有关治疗膝关节后内侧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几年内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0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将他们任意划分成观察组(G组)与对照组(D组),G组接受膝关节改良然后进行内侧人路治疗,D组... 目的研究有关治疗膝关节后内侧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几年内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0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将他们任意划分成观察组(G组)与对照组(D组),G组接受膝关节改良然后进行内侧人路治疗,D组则接受未经改良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各10例,年龄在25~57岁。诱发骨折的因素:车祸事故12人,临高不慎摔伤8人。结果对全部的20例患者进行短至半年、长达两年的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手术以后出现创口皮缘稍微损伤,经过用药调养以后恢复健康。没有出现血管神经坏死,也没有出现骨干固定效果不佳的不良现象,观察组患者几乎都达到了骨性痊愈状态。具体的治疗效果评价为: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好,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结论与传统骨折治疗法相比,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骨伤患处暴露更为清晰,易于操作,对于骨折部位的损害少,安全等级较高,而且易于操作,值得推广与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改良内侧入路治疗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