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methoxy Dimethyl Ether/汽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睿宸 陈朝阳 +1 位作者 姚晓新 汤成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9-185,共7页
为了明确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掺混对汽油喷雾特性的影响,利用定容弹试验台和高速纹影摄像装置对不同喷射压力和环境温度下的汽油(G100)、PODE(P100)及其混合燃料(G80P20、G50P50)的宏观喷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燃料的喷雾过程图... 为了明确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掺混对汽油喷雾特性的影响,利用定容弹试验台和高速纹影摄像装置对不同喷射压力和环境温度下的汽油(G100)、PODE(P100)及其混合燃料(G80P20、G50P50)的宏观喷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燃料的喷雾过程图像,并提取了喷雾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和喷雾投影面积等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PODE掺混比增大,混合燃料喷雾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增大,且环境温度较高时,不同燃料之间的差异较大;喷射压力较大时,燃料喷雾投影面积较大,4种燃料的喷雾投影面积的差异也较大;随环境温度升高,混合燃料喷雾投影面积减小,且其减小幅度随PODE掺混比增大而减弱。G100的喷雾投影面积随环境温度升高大幅度减小,而P100的喷雾投影面积几乎不随实验范围内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改变;掺混20%PODE的混合燃料具有比汽油略大的喷雾贯穿距离、喷雾锥角和喷雾投影面积,油气混合质量与汽油类似,更高比例PODE掺混会使燃料与空气混合程度和蒸发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聚甲氧基二甲醚 混合燃料 宏观喷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预混与PODE直喷复合燃烧的气体排放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军恒 沈辉 +3 位作者 孙平 王明 孟建 肖雪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为了控制压燃式发动机的气体排放,在一台增压中冷共轨发动机上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乙醇均质充量的复合燃烧性能及其气体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道预混乙醇比例增加,复合燃烧滞燃期被延长,其预混燃烧量与放热率峰... 为了控制压燃式发动机的气体排放,在一台增压中冷共轨发动机上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乙醇均质充量的复合燃烧性能及其气体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道预混乙醇比例增加,复合燃烧滞燃期被延长,其预混燃烧量与放热率峰值增大,扩散燃烧量降低;复合燃烧的NO_x排放随着预混乙醇比例增加而降低,但m(NO_2)/m(NO_x)值显著增大,经过氧化催化转换器(DOC)后,纯PODE燃烧的m(NO_2)/m(NO_x)值增大而复合燃烧的m(NO_2)/m(NO_x)值减小;复合燃烧的HC、CO、甲醛和乙醛排放量均明显高于纯PODE燃烧,且随着预混乙醇比例增加而增大,但可以被DOC高效氧化.复合燃烧的HC、CO和NO_x排放量经过DOC后均明显低于纯PODE燃烧的排放,而甲醛、乙醛和NO_2排放量与纯PODE燃烧时处于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乙醇 聚甲氧基二甲醚 氧化催化转换器 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PODE对DOC+CDPF氧化及再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贵升 和志高 +2 位作者 沈颖刚 卢申科 许杨松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2,共9页
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使用掺混20%聚甲氧基二甲醚的柴油(D80P20)对搭载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的后处理装置(DOC+CDPF)的影响,包括小负荷时的低温氧化特性和大负荷时的颗粒物加载和再生特性.研究表明:小负... 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使用掺混20%聚甲氧基二甲醚的柴油(D80P20)对搭载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的后处理装置(DOC+CDPF)的影响,包括小负荷时的低温氧化特性和大负荷时的颗粒物加载和再生特性.研究表明:小负荷工况下在1400~2000 r/min内,DOC和DOC+CDPF对柴油排放的CO转化效率平均分别高达70%和90%,而对D80P20排放的CO转化效率则仅近19%和36%,燃用柴油时DOC和CDPF后端的排气升温现象较为明显,低温氧化特性优于D80P20;在大负荷低速工况下,燃用D80P20时,DOC前/后两端排气氧质量分数以及NO2排放均明显高于柴油,但CO原始排放和不透光烟度显著低于柴油.因而DOC+CDPF对D80P20的CO、PM氧化放热量较低,DOC后端温升明显低于柴油.此外,大负荷下DOC+CDPF对D80P20排放的CO净化效率和PM氧化再生效率高达近100%,DOC+CDPF前/后端压差峰值仅是柴油的1/3,其可显著降低CDPF的堵塞风险,减少主动再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 CO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E/乙醇双燃料共轨发动机的燃烧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军恒 孙平 +2 位作者 杨晨 姚肖华 梁新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4-340,共7页
为了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在一台增压中冷电控共轨发动机上,采用进气预混乙醇燃料由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实现PODE/乙醇双燃料燃烧,研究了预混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以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有效压力p... 为了实现高效清洁燃烧,在一台增压中冷电控共轨发动机上,采用进气预混乙醇燃料由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实现PODE/乙醇双燃料燃烧,研究了预混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以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有效压力p_(me)=0.38 MPa时,随着乙醇比例增加,双燃料燃烧相位推迟,最大燃烧压力降低,预混放热量及放热率增加;在p_(me)=1.00 MPa时,预混乙醇发生自燃,最大缸内燃烧压力急剧增加,燃烧持续期延长,CA50靠近上止点,振动强度也增大,但有效热效率显著提高,最大可以达到40.6%。在p_(me)=0.38 MPa时,双燃料能够同时降低NOx和碳烟排放量,改变了它们之间的trade-off关系。合理控制预混乙醇比例可以改善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轨发动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乙醇 热效率 燃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发动机的PODE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卫海桥 杨鹏晖 +3 位作者 张少栋 张韧 李卫 潘家营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37-744,共8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理想的柴油替代燃料,具有明显的低、高温化学反应,显著影响发动机着火性能及燃烧放热特性.在双燃料发动机中,PODE通常作为高活性燃料引燃低活性燃料,但目前关于纯PODE燃烧研究很少.本文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理想的柴油替代燃料,具有明显的低、高温化学反应,显著影响发动机着火性能及燃烧放热特性.在双燃料发动机中,PODE通常作为高活性燃料引燃低活性燃料,但目前关于纯PODE燃烧研究很少.本文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结合瞬态缸压采集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方法,获得了缸压、放热率、滞燃期、燃烧持续期、火焰图像等特征参数,研究了关键参数(喷油量、进气温度、喷油时刻)对PODE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均质条件下,PODE燃烧呈现出明显的两阶段放热,混合气呈现顺序自燃;随着喷油量的增加,缸压和放热率峰值提高,高温反应提前而低温反应先推迟后提前.分层条件下,PODE着火性能改善,燃烧持续期变短,放热率分布较为集中;随着进气温度增加,缸内热氛围改善,可燃混合气分布更加均匀,放热率峰值减小;而随着喷油时刻的推迟,缸内油气混合时间缩短,燃烧呈现从均质燃烧向扩散燃烧转变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ODE压燃燃烧特性,为PODE在内燃机中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光学发动机 压燃 喷油量 进气温度 喷油时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PODE对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益佳 林达 +1 位作者 魏小栋 张武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一台电控共轨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燃用纯柴油以及柴油中分别掺混10%、20%、30%(体积比)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混合燃料,研究了PODE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排放特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ODE的掺混显著影响发动机的燃烧特性... 在一台电控共轨增压中冷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燃用纯柴油以及柴油中分别掺混10%、20%、30%(体积比)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的混合燃料,研究了PODE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排放特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ODE的掺混显著影响发动机的燃烧特性:除低速大负荷工况外,PODE的掺入明显降低了预喷放热率,改善了主喷燃料的雾化性能,加大了主喷前缸内的活化成分比例,提升了主喷期间压力升高率和燃烧放热率,提高了缸内燃烧温度,缩短了燃烧持续期.在研究范围内,PODE掺混比越大,缸内燃烧最高温度越高,主喷燃料燃烧速度越快,燃烧持续期越短.排放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ODE的掺入,发动机的NO_x排放明显上升,HC排放略有下降,CO排放变化不大.PODE的掺入能明显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 缸内燃烧 排放 燃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氧浓度下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喷雾燃烧的羟基光谱分布及其反演重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腾 刘威 +5 位作者 刘海峰 郑尊清 明镇洋 崔雁清 文铭升 尧命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87-2594,共8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有潜力的柴油替代燃料,目前针对PODE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发动机台架试验,相应的基础喷雾燃烧研究较少,制约了其在动力装置中高效清洁燃烧性能的提升。羟基(OH)性质活泼,大量存在的区域通常认为是高温反应区域。...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有潜力的柴油替代燃料,目前针对PODE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发动机台架试验,相应的基础喷雾燃烧研究较少,制约了其在动力装置中高效清洁燃烧性能的提升。羟基(OH)性质活泼,大量存在的区域通常认为是高温反应区域。利用羟基光谱可以获得火焰结构、燃烧反应位置以及热释放速率等重要参数。环境氧浓度对火焰结构有很大影响,也是控制燃烧反应速率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一台光学定容燃烧弹上,首先利用羟基的自发光光谱测量,研究了宽环境氧浓度变化(15%~80%)对PODE喷雾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进一步利用阿贝尔逆变换方法将羟基自发光光谱强度由积分值反演为点位值,研究了富氧条件下(40%~80%)氧浓度变化对PODE喷雾羟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氧浓度由15%增至40%,PODE火焰浮起长度迅速缩短;氧浓度进一步增加至80%,火焰浮起长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直至基本不变;相同氧气浓度下PODE火焰浮起长度明显小于柴油。反演后的羟基光谱分布特征表面,富氧条件下PODE羟基光谱的高光强区域主要集中于喷雾边缘扩散火焰薄层中,同时,局部温度的显著提升使得羟基光谱强度在预混反应区下游附近达到最大;羟基光谱高光强区域随氧气浓度增加逐渐向火焰中上游区域迁移,并且其分布表现为轴向上更短,径向上更窄;在火焰达到准稳态时,相较40%氧气浓度条件,60%和80%氧气浓度下的羟基光谱强度在火焰中下游明显减弱,表明高的环境氧浓度下喷雾上游的燃油高浓度区域更快的参与到剧烈的燃烧反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定容燃烧弹 氧气浓度 羟基自发光光谱 阿贝尔逆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PODE_(n)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烁今 张明 +3 位作者 郭勇 颜燕 王志 王建昕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9-296,共8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无毒替代燃料.本文在一台重型多缸发动机上开展了柴油掺混PODEn对汽柴油双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三维仿真模拟对燃烧过程及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PODEn占...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无毒替代燃料.本文在一台重型多缸发动机上开展了柴油掺混PODEn对汽柴油双燃料燃烧与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三维仿真模拟对燃烧过程及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PODEn占直喷燃油的体积分数选为0、10%和20%.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ODEn掺混比例的升高,直喷燃料的十六烷值上升,导致燃烧相位前移,滞燃期缩短,燃烧效率有所升高,NOx排放稍有增加,而碳烟、THC和CO排放则明显下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PODEn比例的升高,NOx排放随着缸内高温燃烧区域以及燃料含氧量的增加而稍有增加,而对碳烟、THC和CO排放的氧化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双燃料 模拟 重型多缸机 替代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E_(3)/异辛烷二元燃料实验与简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9
作者 梁贺 张立鹏 +5 位作者 周颖 左青明 陈勇 钟鑫 王浒 尧命发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2,共8页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具有高十六烷值、高含氧量和互溶性好等燃料特性,目前PODE通常与传统燃料混合使用,具有显著改善内燃机热效率和有害物排放的潜力.本文首先基于射流搅拌反应器开展典型汽油替代物异辛烷与高活性代用燃料PODE_(3)混...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具有高十六烷值、高含氧量和互溶性好等燃料特性,目前PODE通常与传统燃料混合使用,具有显著改善内燃机热效率和有害物排放的潜力.本文首先基于射流搅拌反应器开展典型汽油替代物异辛烷与高活性代用燃料PODE_(3)混合燃料的低温氧化实验,然后通过简化PODE_(3)详细机理并耦合异辛烷/正庚烷机理构建了包含108个组分和434个反应的PRF-PODE_(3)简化机理.利用该机理模型对PODE_(3)/异辛烷燃料进行了滞燃期、层流预混火焰和射流搅拌反应器的实验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预测结果.PODE_(3)/异辛烷低温氧化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掺混PODE_(3)后,会在低温反应阶段产生大量的OH、HO_(2)、CH_(3)等活性基,从而促进异辛烷的低温反应,且随着掺混比例的提高,异辛烷低温反应明显增强.异辛烷中添加PODE_(3)对于CH_(4)、C_(2)H_(6)等中间产物影响较小,但会显著降低C_(2)H_(4)和C_(3)H_(6)等中间产物的浓度,具备显著改善PAH和碳烟生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异辛烷 射流搅拌反应器 简化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压力和EGR对柴油掺混PODEn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冬涛 张光德 +1 位作者 周文韬 张彦杰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2年第1期10-14,共5页
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进气压力和EGR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提前,动力性和经济性明显提高,但NO_(X)排放物随着进... 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进气压力和EGR对柴油掺混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提前,动力性和经济性明显提高,但NO_(X)排放物随着进气压力的提高持续增加,Soot排放物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EGR率的提高,发动机燃烧相位滞后,明显改善了NO_(X)的排放,但代价是Soot、CO和HC排放物的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柴油 聚甲氧基二甲醚 进气压力 EG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DE柴油混合燃料对橡胶密封材料溶胀性的影响
11
作者 沈义涛 胡婷 +1 位作者 陈蜀 王浩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0-116,共7页
为了解决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燃料在柴油机应用中的密封性问题,开展了PODE燃料对橡胶密封材料的溶胀性研究。制备了PODE体积配比分数为0%~40%的5种柴油混合燃料,通过浸泡法研究了PODE和添加剂对5种常用橡胶密封材料和一种特种材质橡胶... 为了解决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燃料在柴油机应用中的密封性问题,开展了PODE燃料对橡胶密封材料的溶胀性研究。制备了PODE体积配比分数为0%~40%的5种柴油混合燃料,通过浸泡法研究了PODE和添加剂对5种常用橡胶密封材料和一种特种材质橡胶溶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橡胶在溶胀中,其质量和线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随着浸泡,初期橡胶质量快速增大,然后维持稳定,最后缓慢下降。在相同PODE体积分数的混合燃料中,三元乙丙(EPDM)的溶胀一直最明显,其次依次为硅橡胶(QR)、氟橡胶(FKM)、丁腈橡胶(NBR)和氢化丁腈橡胶(HNBR);随着PODE的体积分数的增高,EPDM橡胶的溶胀逐渐减小,而其他橡胶的溶胀逐渐增加。乙醚和醇醚型添加剂可抑制橡胶溶胀,但幅度有限,在10%以内。采用全氟醚型橡胶可以有效解决PODE和柴油混合燃料的溶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燃料 柴油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橡胶 溶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2燃烧动力学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宁 赵玉伟 +5 位作者 魏衍举 孔祥东 余涛 武颖韬 汤成龙 刘圣华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与文献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在快速压缩机试验平台测量了PODE_(2)在温度范围为550~900 K,当量比为0.5、1.0、2.0时着火延迟时间,结合所构建的详细反应机理,对PODE_(2)中低温条件下自着火过程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ODE_(2)反应机理可以很好地再现试验测量的着火延迟时间,对文献中现有的试验数据均能给出合理的预测。PODE_(2)自着火过程呈现明显的两阶段着火现象,没有表现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行为;PODE_(2)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时间在低温段随温度呈线性变化,在720~820 K的中温范围内呈“平台”状,几乎不随温度变化。PODE_(2)低温反应活性来自于3个替代性通道,由氧加成反应开启的典型低温链分支反应序列作用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化学反应动力学 快速压缩机 燃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燃烧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长通 张韧 +3 位作者 李卫 杨鹏辉 潘家营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比掺混)燃料双喷射模式和缸内直喷PODE引燃预混甲醇混合气的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模式。结果表明,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随着气道喷射比例增加,低温反应增强,滞燃期缩短,着火时刻显著提前,进而显著改善了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随着气道喷射甲醇占比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相位推迟,峰值压力和放热率均降低,并伴随着燃烧稳定性变差。燃烧可视化显示,两种掺混策略下,随着气道喷射比例的增加,蓝色预混火焰占比增大,最大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由于末端未燃混合气浓度增加,火焰发展由明显的扩散燃烧逐渐转变为末端混合气不断出现新自燃点的顺序自燃模式。对比两种掺混策略可以发现,推迟缸内直喷时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燃烧相位,显著改善指示热效率,然而其原因侧重点不同: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提高气道喷射比例可以增强低温放热,促进着火,显著改善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其燃烧过程主要位于上止点之后,燃烧相位更接近最佳燃烧相位,进一步减小了传热损失和循环负功,因此其具有更高的指示热效率,也更适合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发动机 掺混策略 聚甲氧基二甲醚 甲醇 火焰发展 燃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混合燃料匹配催化型颗粒捕集器的排放特性研究
14
作者 张文博 高楠 +2 位作者 陈昊 赵伟 苏欣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5,共8页
使用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methoxy dimethyl ether,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添加PODE对CDPF的过滤效率及CDPF前后端NO_(x)、CO_(2)和颗... 使用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methoxy dimethyl ether,PODE)混合燃料进行了柴油机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排放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添加PODE对CDPF的过滤效率及CDPF前后端NO_(x)、CO_(2)和颗粒物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ODE提高了CDPF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使用90%体积分数的柴油与10%体积分数的PODE掺混(D90P10)可使CDPF的平均过滤效率提高3.6%。CDPF对核态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低于86.39%,CDPF对聚集态颗粒物的过滤效率高于91.32%,CDPF对核态的过滤效率低于聚集态。CDPF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同,且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燃料下,通过CDPF后的颗粒物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减小,NO_(x)排放降低,CO_(2)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 柴油 聚甲氧基二甲醚 颗粒物 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氛围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燃烧的影响
15
作者 张吴喆 张光德 李腾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79,83,共5页
为实现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双燃料发动机的RCCI高效清洁燃烧,运用CONVERGE建立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对排放和燃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的提高会使燃烧相位提前,放热率峰值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进气温度的提... 为实现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双燃料发动机的RCCI高效清洁燃烧,运用CONVERGE建立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对排放和燃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的提高会使燃烧相位提前,放热率峰值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进气温度的提高,燃烧相位提前,放热率峰值升高,燃烧持续期变短,且进气温度大于等于330K时,放热率曲线呈现为双峰。进气压力增大到240kPa时能使最大负荷扩展至1.63MPaIMEP,但此时四种污染物的生成量都较高;进气压力在220kPa时,虽然NOx的排放量有所增多,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较低。进气温度在(320~330)K时动力性和经济性最好,污染物排放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进气温度 进气压力 双燃料 R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混合燃料喷雾特性试验研究
16
作者 周宇 熊亚鑫 林其钊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41,共8页
发展替代燃料是缓解石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替代燃料中,含氧燃料因为其可再生、含碳量较低、能降低尾气排放等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乙醇和生物柴油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含氧替代燃料。在实际... 发展替代燃料是缓解石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众多替代燃料中,含氧燃料因为其可再生、含碳量较低、能降低尾气排放等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乙醇和生物柴油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含氧替代燃料。在实际发动机中,替代燃料的喷雾行为直接影响后续的燃烧与排放过程。考虑到PODE可作为柴油-乙醇燃料的助溶剂,同时能弥补生物柴油高黏度和低挥发性的缺点,分别对柴油-乙醇-PODE和生物柴油-PODE混合燃料在定容燃烧室中的喷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添加PODE对混合燃料的喷雾贯穿距(STP)影响不大,而在生物柴油中添加PODE,混合燃料的STP随着PODE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在柴油中添加PODE和乙醇可以增加喷雾锥角(SCA),改善径向扩散,但对柴油的喷雾投影面积(SPA)影响不大,混合燃料对空气的卷吸能力与柴油相似。在生物柴油中添加PODE,混合燃料的喷雾锥角和喷雾投影面积均明显大于生物柴油,能够有效改善生物柴油的喷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乙醇 生物柴油 柴油 喷雾特性 喷雾贯穿距 喷雾锥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参数对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林达 朱益佳 +2 位作者 魏小栋 王志宇 张武高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7-795,共9页
在电控共轨高速柴油机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分别以纯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φ_(PODE)=20%)为燃料时,喷射压力、预喷相位和主喷相位等喷油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大时,预喷燃料放热... 在电控共轨高速柴油机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分别以纯柴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φ_(PODE)=20%)为燃料时,喷射压力、预喷相位和主喷相位等喷油参数对发动机燃烧及其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大时,预喷燃料放热相位提前,预喷燃烧放热率幅值降低,主喷放热相位提前,最高爆压升高,积聚模态颗粒物排放显著降低,柴油发动机在小负荷下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大幅升高;当预喷相位提前时,预喷放热相位略微提前且峰值下降,引起小负荷工况下的主喷放热相位延迟,燃烧放热率峰值显著增大,缸压降低,增加了柴油发动机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而降低了积聚模态颗粒物的排放,且受发动机负荷影响明显;当主喷相位提前时,缸压峰值增大、放热相位提前,使得低负荷下的颗粒物排放升高,高负荷下的颗粒物排放降低;掺混PODE燃料后,柴油发动机的核模态颗粒物排放增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发动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 缸内燃烧 颗粒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军恒 杨军 +3 位作者 周海磊 孙平 嵇乾 赵廉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2,共7页
将甲醇按体积比0、10%、20%、30%分别掺混到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中制备出PODE-甲醇混合燃料,并依次标记为M0、M10、M20和M30,在一台高压共轨发动机上研究了最大转矩转速不同负荷下混合燃料的缸内燃... 将甲醇按体积比0、10%、20%、30%分别掺混到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中制备出PODE-甲醇混合燃料,并依次标记为M0、M10、M20和M30,在一台高压共轨发动机上研究了最大转矩转速不同负荷下混合燃料的缸内燃烧过程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在PODE中添加甲醇后,各负荷下缸内压力降低,滞燃期逐渐延长,放热始点推迟。低负荷和中负荷时甲醇体积比的增加会使放热率峰值先增加后减小,而高负荷下放热率峰值却逐渐升高。甲醇体积比较低时,各负荷下燃烧持续期缩短;当甲醇体积比为30%时,中低负荷下燃烧持续期延长,各负荷下燃烧重心(CA50)推迟。掺烧甲醇可以降低NO_x浓度,M30较M0降低幅度为28.1%;而随甲醇体积比的增加,各负荷下HC和CO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烟度则先减小后增大。甲醇的低温氧化使混合燃料的甲醛排放量上升,同时NO_2排放量及NO_2占NO_x比例随甲醇体积比的升高而增加,与纯PODE相比,低负荷下M30的NO_2排放量和NO_2占NO_x比例增幅分别为65%和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甲醇 聚甲氧基二甲醚 燃烧过程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对发动机超细颗粒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武高 魏小栋 +1 位作者 林达 朱益佳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30-336,共7页
为降低压燃式发动机颗粒排放,在一台压燃式发动机台架上,分别使用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PODE混合物作为燃料,利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测量分析了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工况... 为降低压燃式发动机颗粒排放,在一台压燃式发动机台架上,分别使用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PODE混合物作为燃料,利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测量分析了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工况下,纯PODE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粒径小,集中在10-30 nm的小粒径区域,而原柴油机则分布在10-200 nm更大粒径的区域;柴油中掺混适当比例PODE可大幅降低发动机颗粒排放总数和颗粒物体积;相同发动机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颗粒的比排放浓度降低;速度特性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混合燃料发动机排气颗粒比排放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燃式发动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排放物 粒径分布 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高预混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浒 杨嘉 +2 位作者 贺子晗 尧命发 张晓琴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3,共8页
在一台改造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高预混合燃烧(HPCC)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能缩短主喷滞燃期,提前着火时刻;预主喷间隔较小或较大时,汽油/PODE HPCC燃烧放热... 在一台改造的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对汽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高预混合燃烧(HPCC)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能缩短主喷滞燃期,提前着火时刻;预主喷间隔较小或较大时,汽油/PODE HPCC燃烧放热率峰值较低;预主喷间隔为35°时燃烧放热率峰值最高,放热更加集中。预喷比例越大,预主喷间隔和主喷时刻对最大压升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影响越大。通过预主喷两次喷射策略优化,可以显著提高汽油/PODE HPCC燃烧的指示热效率,减少碳氢和碳烟排放,但最大压升率有所增加。高负荷时,汽油/柴油HPCC因为碳烟排放的限制,适合采用两次喷射策略;汽油/PODE HPCC受限于最大压力升高率,更适合采用单次喷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预混合燃烧(HPCC)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多次喷射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