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9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terminus shifted bases degeneracy primers increasing sensitivit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
作者 徐文胜 缪晓辉 +1 位作者 吴文雅 郝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通过使用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减少引物末端错配,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阳性率。方法:在HBV DNA P基因区设计一对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引物(原型引物),在原型引物序列基础上将两根引物的3’末端分别截去1个或2个碱基,设... 目的:通过使用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减少引物末端错配,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阳性率。方法:在HBV DNA P基因区设计一对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引物(原型引物),在原型引物序列基础上将两根引物的3’末端分别截去1个或2个碱基,设计出两对参数与原型引物近似的突变引物。分别单独用原型引物和原型引物与突变引物组成的混合引物,在相同条件下对27份HBV DNA阳性标本行PCR,比较二者阳性率。用混合引物扩增4例拉米呋丁治疗无效患者血清HBV DNA,将扩增产物测序并评价3’末端错配对PCR的影响。结果:原型引物和混合引物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和85.2%(23/27),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5)。引物3’末端错配能导致PCR假阴性。结论:扩增保守性相对较差的基因片段,采用3’末端单个或多个碱基截短的引物,构成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可以避免因3’末端错配产生的PCR假阴性,提高检测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 多变区基因片段 聚合酶链反应 引物末端 错配 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CELL ORIGIN OF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2
作者 王鲁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80-184,共5页
Genotype of IgH, TCRγ and TCR δ gene rearrangement in 42 cases of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ere studied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mong the 23 case... Genotype of IgH, TCRγ and TCR δ gene rearrangement in 42 cases of malign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ere studied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mong the 23 cases, in which malignant cells expressed B-lineage cell surface markers, 20 showed IgH gene rearrangement and 11 had TCRγ gene rearrangement and / or TCRδ gene deletion. All the 11 cases expressed T-lineag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s were found to have TCRγand TCRδ gene rearrangement or deletion and only one had IgH gene rearrangement. Double rearrangements of IgH and TCRγ genes were detected in all the 3 cases of T and B double-phenotype ALL. In the cases malignant cells did not express any lineage specific antigens while 4/5 had TCRγ gene rearrangement but all failed in IgH gene rearrangement. The relation of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origin and rearrangement of antigen receptor gene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gene REARRANGEMENT MALIGNANT lymphoprolif erative DISOR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CR荧光探针技术用于结核病患者 早期诊断的多中心应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欧喜超 滕冲 +9 位作者 宋媛媛 郑扬 陈磊 朱俊 王建国 潘兆宝 康海涛 王彦 么鸿雁 黄飞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693,共7页
目的:评价新型PCR-荧光探针(DiagMed qPCR,简称“qPCR”)技术在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中进行结核病诊断的可靠性,为其在结核病早期诊断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周口市传染病医院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评价新型PCR-荧光探针(DiagMed qPCR,简称“qPCR”)技术在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中进行结核病诊断的可靠性,为其在结核病早期诊断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周口市传染病医院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作为项目现场实施单位,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4年6—10月期间到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纳入患者送检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MGIT 960液体培养、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和qPCR检测。结果:最终纳入563例初诊疑似肺结核患者,涂片镜检阳性率为38.01%(214/563),液体培养阳性率为50.80%(286/563),Xpert检测阳性率为54.53%(307/563),qPCR检测阳性率为58.79%(331/563),qPCR检测阳性率和Xpert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液体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000,P<0.001;χ^(2)=9.468,P=0.003)。以液体培养结果为参照标准,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31%(264/286)和75.74%(206/272),Xper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07%(255/280)和80.60%(216/268)。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qPCR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05%(328/482)和96.30%(78/81),Xpert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04%(307/472)和100.00%(78/78)。结论: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非常好的检测效能,可用于在重点人群进行结核病患者主动发现,在综合医疗机构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核病患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鉴别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流体与温度控制的液滴型数字PCR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应用
4
作者 何春华 姚金辉 +3 位作者 聂磊 廖广兰 史铁林 刘智勇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59-2368,共10页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PCR)因高灵敏度、高准确度以及绝对定量的特点,成为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重要工具,但仍面临集成度不高、样本使用量大及流体控制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成快速阀门系统和自动加热系统的液滴型dPCR微流控芯片...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PCR)因高灵敏度、高准确度以及绝对定量的特点,成为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重要工具,但仍面临集成度不高、样本使用量大及流体控制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成快速阀门系统和自动加热系统的液滴型dPCR微流控芯片,同时优化了该芯片的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芯片能够高效、均匀地生成液滴,最大生成频率达5.132 kHz,液滴直径变异系数(CV)值仅为1.67%;形变阀可在0.1 s内快速实现流体通断;集成的片上循环加热系统可实现1.2℃/s的温度升降,温度误差在±0.6℃以内;改进PDMS配方还可有效防止流体蒸发;液滴识别算法准确率高达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微液滴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形变阀 集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对肺结核诊断效能的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纪飞 黄丽花 +3 位作者 罗兰波 眭文娴 逄宇 刘爱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评估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舌拭子法)的肺结核诊断效能,分析各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一致性,探讨舌拭子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4年1—3月在广西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 目的:评估舌拭子-PCR荧光探针法(舌拭子法)的肺结核诊断效能,分析各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一致性,探讨舌拭子法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4年1—3月在广西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76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痰涂片、痰液GeneXpert MTB/RIF(Xpert)、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舌拭子法使用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试剂盒。参考痰培养或复合微生物学标准(microbiological reference standard,MRS),通过基线比较、单变量ROC分析、变量相关性分析、Lasso回归和森林图,遴选高诊断效能参数、拟合肺结核诊断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分析舌拭子法与Xpert、痰培养、痰涂片、MRS等肺结核诊断方法的差异。结果:参考痰培养,Xpert(χ^(2)=49.045,P<0.001)、舌拭子法(χ^(2)=42.626,P<0.001)、痰涂片(χ^(2)=17.443,P<0.001)在痰培养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依次为Xpert(AUC=0.902)、舌拭子法(AUC=0.875)、痰涂片(AUC=0.709);模型拟合显示,Xpert联合舌拭子法为最优诊断模型;单变量ROC及ROC对比分析显示,Xpert优于舌拭子法(AUC分别为0.902和0.875,敏感度分别为87.10%和83.87%,特异度分别为93.33%和91.11%,P值均<0.001),但差异无统计意义(Z=0.795,P=0.427)。参考MRS,舌拭子法(χ^(2)=46.723,P<0.001)、痰涂片(χ^(2)=23.262,P<0.001)在MRS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由大到小依次为舌拭子法(AUC=0.888)、痰涂片(AUC=0.738);模型拟合遴选舌拭子法为最优诊断模型;单变量ROC及ROC对比分析显示,舌拭子法明显优于痰涂片(AUC分别为0.888和0.738,敏感度分别为82.35%和50.00%,特异度分别为95.24%和97.62%,P值均<0.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9,P=0.004)。舌拭子法与MRS(Kappa=0.7847)和Xpert(Kappa=0.8348)一致性均较高,且与Xpert各分层的一致性好,总体一致率为92.11%。结论:无论是以痰培养还是MRS作为标准,舌拭子法都展现出不逊于Xpert检测的诊断效能,远优于痰涂片法,提示舌拭子法已是一种具备较大潜力的肺结核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拭子 分枝杆菌 结核 聚合酶链反应 评价研究 数据说明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疱疹病毒gB基因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
作者 李鹏 苏和 +4 位作者 韩慧敏 孟海 王昊 王凤雪 温永俊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为建立检测鸽疱疹病毒(PiHV)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根据PiHV gB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PiHV q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PiHV qPCR方法最低DNA检出... 为建立检测鸽疱疹病毒(PiHV)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根据PiHV gB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PiHV q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PiHV qPCR方法最低DNA检出浓度为8.62×10^(2)拷贝/μL,敏感性比普通PCR方法高100倍,可特异性区分鸽疱疹病毒与其他多种常见感染鸽的细菌和病毒,其批内变异系数小于1%,批间变异系数小于2%;应用该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赛鸽公棚和鸽养殖场采集的30份疑似病鸽肝脏样品进行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出样品中的PiHV,并且检出率比普通PCR方法高。研究表明,建立的PiHV 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较高,能够应用于赛鸽、肉鸽等的鸽疱疹病毒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疱疹病毒 SYBR Green 荧光定量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 G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进行PCR的方法优化
7
作者 谭奕阳 刘书彤 +2 位作者 张严化 王德培 薛鲜丽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5,共6页
研究旨在优化一种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通过对NaOH裂解条件、菌体条件优化及普适性分析,确定制备真菌PCR模板的最佳条件:选取直径为3.5 mm的菌落,用100μL 0.5 mol/L NaOH于25... 研究旨在优化一种快速提取真菌基因组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通过对NaOH裂解条件、菌体条件优化及普适性分析,确定制备真菌PCR模板的最佳条件:选取直径为3.5 mm的菌落,用100μL 0.5 mol/L NaOH于25℃静置裂解15 min。此方法提取出的基因组纯度(OD_(260)/OD_(280))和质量浓度分别在1.8~1.9和150~350 ng/μL,均能满足PCR验证的需求。普适性分析结果显示:黑曲霉大量转化子不同基因PCR验证成功率高达98.6%;此方法也适用于酵母菌、米曲霉及里氏木霉等多种真菌基因的验证,具有较好的普适性。此方法简捷安全,可有效提高真菌基因编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提取 丝状真菌 碱性裂解 聚合酶链式反应 普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C与PCR-CE法检测735例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一致性分析
8
作者 郭颖 程亚林 +2 位作者 赵香宇 杨鑫鑫 孟宏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与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检测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行活检或手术切除的735例实体瘤患者...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与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检测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行活检或手术切除的735例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HC和PCR-CE法对组织样本进行微卫星状态检测。结果在344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中,IHC结果显示:290例(84.3%)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54例(15.7%)错配修复功能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PCR-CE检测结果显示:53例(15.4%)患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291例(84.6%)患者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IHC和PCR-C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923(P<0.001)。在168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中,IHC结果显示:42例(25.0%)dMMR,126例(75.0%)pMMR;PCR-CE检测结果显示:39例(23.2%)为MSI-H,129例(76.8%)为MSS。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854(P<0.001)。在165例胃癌中,IHC结果显示:有22例(13.3%)dMMR,143例(86.7%)pMMR;PCR-CE检测结果显示:22例(13.3%)为MSI-H,143例(86.7%)为MSS/微卫星低度不稳定(low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L)。IHC和PCR-C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0.843(P<0.001)。58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IHC结果显示:有3例(5.2%)dMMR,55例(94.8%)pMMR;PCR-CE检测结果显示:有3例(5.2%)为MSI-H,55例(94.8%)为MSS。两种方法检测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为1.000(P<0.001)。结论IHC和PCR-CE在检测CRC、EC、胃癌和HNSCC患者的MSI状态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联合两者应用有助于提高实体瘤患者MSI检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PCR温控系统构建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叶锦华 郭琦伟 +3 位作者 甄铁山 刘小伟 王智彬 陈颖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2,97,共5页
针对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体积庞大、反应腔内的温度波动大、扩增效率低和循环耗时长等问题,构建了一种静止式微型PCR系统,并结合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控温模块进行性能优化及分析。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控温元件,铝... 针对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体积庞大、反应腔内的温度波动大、扩增效率低和循环耗时长等问题,构建了一种静止式微型PCR系统,并结合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对控温模块进行性能优化及分析。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控温元件,铝块作为试管装载导热块,热管结合风冷作为散热元件,采用PID进行控温。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段PID可有效降低升降温过程的温度过充,构建的系统可实现PCR各阶段温度的快速切换,试剂最高升温及降温速率可达5.7℃/s和5.1℃/s,整体反应过程的温度波动在±0.4℃内,系统在70 min完成PCR扩增,相对参照的PCR分析仪,时间可缩短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温控系统 半导体制冷片 COMSOL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双向开启硫黄素T/G四链体探针无标记检测牛奶中沙门氏菌方法研究
10
作者 尚慧杰 徐建国 +2 位作者 彭育勃 陈伟 姚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681,687,共6页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硫黄素T(ThT)/G-四链体探针无标记检测牛奶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方法。以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为检测目标,设计特异性发卡引物,通过PCR和特异功能的G-四链体实现对沙...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硫黄素T(ThT)/G-四链体探针无标记检测牛奶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方法。以沙门氏菌的invA基因为检测目标,设计特异性发卡引物,通过PCR和特异功能的G-四链体实现对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在最优反应体系下,沙门氏菌的浓度与信号输出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27.149X+0.292,R^(2)=0.981,其线性范围为10^(2)~10^(6) CFU/mL。纯菌样品和实际样品都能在细菌浓度为10^(2) CFU/mL时检测出信号,表明该方法具有抗基质效应。研究结果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 硫黄素T 沙门氏菌 无标记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发展
11
作者 胡婷婷 张云龙 邹秉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5-1126,共12页
核酸检测技术因快速、灵敏和特异等特点,在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因疾病相关的核酸标志物众多,多重核酸检测需求渐增。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可对多种靶标同时扩增,但扩增后分析过程存在开管易污染和... 核酸检测技术因快速、灵敏和特异等特点,在病原体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因疾病相关的核酸标志物众多,多重核酸检测需求渐增。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可对多种靶标同时扩增,但扩增后分析过程存在开管易污染和技术要求高等问题。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简便和可靠且无需开管处理的单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相继出现。常见的技术有基于荧光探针的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方法,主要利用不同荧光标记对多种靶标进行区分,与不同的特异性酶切反应结合,能够实现肿瘤罕见突变的多重检测以及单核苷酸特异性分型。此外,基于熔解温度差异的单色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在单个荧光通道内实现了多靶标并行检测,若在多个荧光通道内进行则称为多色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可将检测靶标数量提升至数十种,显著突破了荧光通道数量对检测重数的限制。同时,利用荧光标记进行不同组合的荧光编码方法,也为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包括编码同一靶标对应的不同荧光标记产生信号的先后顺序、利用2种荧光标记组合识别特定靶标、控制不同靶标荧光信号幅度等方式,也能够提高检测重数。本文从原理、应用及方法优缺点等多个维度出发,对近年来单管闭管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并展望,为此后的科研探索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多重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管反应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效率振荡与金纳米粒子浓度的光量子机理
12
作者 方欢欢 陈永聪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纳米材料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为改进生物医学领域的检测方法开辟了新途径.已有实验揭示了PCR效率与pM区金纳米粒子浓度间的振荡行为,其产生或与带电胶体粒子间的长程库仑作用和纳米颗粒电... 纳米材料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为改进生物医学领域的检测方法开辟了新途径.已有实验揭示了PCR效率与pM区金纳米粒子浓度间的振荡行为,其产生或与带电胶体粒子间的长程库仑作用和纳米颗粒电子态的量子尺寸效应相关联.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发现,溶液中金纳米粒子的径向分布函数随着电荷的增加逐步呈现出峰值特征,从而引发光子在溶液中瑞利散射的相干行为,影响PCR反应过程中释放光子的再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振荡周期与下游反应光子的波长吻合,同时其能量与金纳米粒子费米能级附近的能级宽度相匹配.而金纳米粒子可以吸收并储存于其内部的电子态,通过再释放促进PCR上游反应进程,并通过电子的玻尔兹曼分布来弥补所需能量的不足部分.该研究有望推动PCR特有的精确探测手段在量子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长程库仑作用 瑞利相干散射 量子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PCR的VGM-R02b定量检测方法建立及其在食蟹猴组织分布特征
13
作者 高彩虹 任欣怡 +2 位作者 洛文靖 张雨飞 程远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8,共9页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定量分析基因治疗药物VGM-R02b(腺相关病毒9载体)在食蟹猴体内组织分布特征。方法利用VGM-R02b质粒标准品构建qPCR标准曲线,优化扩增程序等关键参数并验证方法的定量范围...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定量分析基因治疗药物VGM-R02b(腺相关病毒9载体)在食蟹猴体内组织分布特征。方法利用VGM-R02b质粒标准品构建qPCR标准曲线,优化扩增程序等关键参数并验证方法的定量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稀释线性、选择性、特异性及样本稳定性。单次单侧脑室注射VGM-R02b后,于给药后第29天(D29)和第92天(D92)采集食蟹猴全血及多组织样本,检测目的基因含量并分析其组织分布特点。结果建立了定量检测食蟹猴体内VGM-R02b目的基因的qPCR方法并完成了方法学验证。该方法定量范围为5.00×10^(9)~5.00×10^(1)copies·μg^(-1)DNA,R2≥0.9989,精密度、准确性、稀释线性、选择性和特异性均良好。目的基因在食蟹猴组织(以肝为例)中经室温放置4 h、-15~-25℃放置9 d、反复冻融5次、-60~-80℃放置90 d,在食蟹猴全血中经室温放置4 h、-15~-25℃放置9 d,反复冻融5次、-60~-80℃放置93 d及提取的核酸样本经室温放置4.25 h、2~8℃放置24.16 h、反复冻融5次、-60~-80℃放置109 d均保持稳定。基于qPCR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D29和D92,对照组均未检测出目的基因,给药组目的基因分布于所有组织,其中脑、肝、脾和脊髓分布较高。与D29相比,D92所有组织中目的基因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建立的qPCR方法稳健可靠,可用于定量检测食蟹猴体内VGM-R02b目的基因含量。VGM-R02b给药后D29和D92目的基因分布于所有组织,其中脑、肝、脾和脊髓中分布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方法学 验证 生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凝胶芯片的数字PCR精准定量葡萄汁中的大肠杆菌O157
14
作者 易子涵 林星宇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共9页
建立一种可对葡萄汁中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直接检测的水凝胶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该方法直接将样本与水凝胶PCR体系混合,通过热裂解释放细菌DNA,利用水凝胶材料的三维网络结构... 建立一种可对葡萄汁中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直接检测的水凝胶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该方法直接将样本与水凝胶PCR体系混合,通过热裂解释放细菌DNA,利用水凝胶材料的三维网络结构,实现靶标DNA的原位数字PCR扩增,扩增后形成的荧光信号以荧光点形式呈现,荧光点数量与DNA分子数量一一对应,从而实现精确定量分析。针对大肠杆菌O157设计PCR引物,建立方法体系,并进行可行性、灵敏性、特异性及真实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可低至单细菌水平,无需DNA提取纯化;特异性强,只检出目标细菌;无需样品前处理,并具有良好的抗抑制效果;从制样到结果报告的检测时间可降至40 min以内。所有葡萄汁污染样品均可直接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0%,与稀释涂布平板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平均回收率为96.9%~112.0%,相对标准偏差为3.6%~12.4%。本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无需样品前处理和操作简单等优点,适合于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大肠杆菌O157 水凝胶 数字化聚合酶链式反应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DV、PoRV、PDCo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15
作者 陈登金 李鹏宇 +5 位作者 董楠 常昊天 胡渤 肖进 张蕾 马良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78,共8页
为实现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的同时鉴别检测,本试验根据PEDV核衣壳蛋白(N)基因、PoRV结构蛋白6(VP6)基因和PDCoV基质蛋白(M)基因筛选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通过矩阵法优化... 为实现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的同时鉴别检测,本试验根据PEDV核衣壳蛋白(N)基因、PoRV结构蛋白6(VP6)基因和PDCoV基质蛋白(M)基因筛选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通过矩阵法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多重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绘制标准曲线,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进行临床样本检测。标准曲线拟合试验结果显示,PEDV、PoRV和PDCo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针对各病毒扩增均具有良好的相关系数和扩增效率;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PEDV、PoRV和PDCoV呈现特异性扩增,不与其他猪源病毒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EDV、PoRV和PDCo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10^(0)copies/μL;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367份临床样本进行PEDV、PoRV和PDCoV检测,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阳性率为92.37%(339/367),而地方标准多重RT-PCR检测的阳性率为83.38%(306/367),2种方法临床样本检测符合率为91.01%(334/367)。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可快速、准确、灵敏检测PEDV、PoRV和PDCoV的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实验室病原和临床样本检测,为临床猪病毒性腹泻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猪轮状病毒(PoRV)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源性成分多重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食用淀粉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维 高晓月 +4 位作者 董雨馨 刘虹宇 李贺楠 赵文涛 郭文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16,共7页
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红薯、木薯、马铃薯、玉米源性成分的多重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分别以红薯g3pdh基因、木薯g3pdh基因、马铃薯UGPase基因、玉米zSSII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 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红薯、木薯、马铃薯、玉米源性成分的多重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分别以红薯g3pdh基因、木薯g3pdh基因、马铃薯UGPase基因、玉米zSSII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18S rRNA基因为内参基因,建立多重real-time PCR方法,开展方法学验证,并对不同掺入比例模拟样品和实际淀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与15种非目标源性均无交叉反应;对目标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10^(-3) ng/μL,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扩增效率;对淀粉样品的检出限可达0.1%,对50份实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参比方法一致,说明建立的多重real-time PCR法可用于食用淀粉种类掺假鉴别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食用淀粉 木薯 红薯 马铃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 DNA聚合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探针法qPCR直扩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松青 袁家惠 +1 位作者 刘光毅 侯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共9页
Taq DNA聚合酶作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的核心组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q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耐抑制剂性能差、延伸性能不足。为获得具有高性能的Taq DNA聚合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双链DN... Taq DNA聚合酶作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的核心组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q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耐抑制剂性能差、延伸性能不足。为获得具有高性能的Taq DNA聚合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双链DNA结合蛋白Sso7d或Sto7d融合在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N端或C端,构建了4个均可溶表达的改造体,再经过耐受性测试筛选较优的改造体,结果显示:改造体Taq-Sto的耐受性最高,其热稳定性不受影响,且在1 s/kbp的延伸条件下能成功扩增靶标,表明Taq-Sto具有增强的延伸性能,在TaqMan探针法qPCR体系中对腐殖酸、单宁酸、全血等抑制剂同样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EMSA实验发现:Taq-Sto对DNA模板的结合亲和力有所提高,有利于增强Taq-Sto对模板的竞争力;将Taq-Sto应用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TaqMan探针法qPCR检测,与商品化试剂相比,Taq-Sto具有更低的ASFV检出限,且在体积分数为2%~6%的猪粪便样本或猪肉样本中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0.0%和85.4%,说明Taq-Sto在直扩qPCR检测领域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 DNA聚合酶 双链DNA结合蛋白 耐受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重定量PCR荧光串扰校正
18
作者 王鹏 王振亚 +8 位作者 汪舜 张杰 张哲 杨天航 王弼陡 罗刚银 翁良飞 张翀宇 李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1157,共7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检测手段,主要用于对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检测。由于荧光光谱重叠和滤光片过滤带宽限制,检测时所获得的荧光数据通常会包含荧光通道之间的串扰,串扰的存在使PCR结果分析变得复杂,并可能影响最终的...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检测手段,主要用于对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检测。由于荧光光谱重叠和滤光片过滤带宽限制,检测时所获得的荧光数据通常会包含荧光通道之间的串扰,串扰的存在使PCR结果分析变得复杂,并可能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光学元件,并确定通道间的补偿矩阵,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荧光串扰。目前荧光补偿矩阵大多通过迭代计算获得,还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从混合的多通道荧光数据中找到荧光补偿矩阵。为了快速获得荧光补偿矩阵,减小计算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中确定主成分的方式,基于搭建的测试平台进行单一染料实验,获得染料的荧光信号在各个检测通道的分布情况,计算得到荧光补偿矩阵。通过分析补偿矩阵,发现对于搭建的硬件系统,Cy5染料对Cy5.5通道串扰较大,串扰比例为8.76%,同时Cy5.5染料对Cy5通道串扰影响也相对较大,比例约为6.2%;其次是ROX染料对HEX通道串扰,比例约为2.68%;HEX染料对FAM通道串扰,比例约为1.58%;FAM染料对HEX通道串扰相对较小,比例约为0.25%,其余通道无明显串扰,与荧光光谱反映的结果一致。采用得到的荧光补偿矩阵对单一染料实验得到的原始荧光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去除了非目标通道的荧光串扰,实现了荧光通道数据的解耦,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设计了染料颜色分辨实验,将不同浓度的多种染料进行组合测试,并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将得到的数据进行荧光补偿。实验结果表明,荧光通道各自的线性相关性较高,五个荧光通道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 光谱分析 主成分分析 多重荧光检测 荧光串扰 荧光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ARM的微流控PCR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帅 胡志刚 +3 位作者 杜喆 祖向阳 王新征 马蓓蓓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79,83,共5页
为了实现微流控设备功能的集成化、提高交互系统的可操作性,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ARM的微流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控制系统及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方案。系统硬件采用多个嵌入式ARM控制器与功能模块相互协调,制定可扩展的通信机制和协议,实现... 为了实现微流控设备功能的集成化、提高交互系统的可操作性,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ARM的微流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控制系统及上位机软件的设计方案。系统硬件采用多个嵌入式ARM控制器与功能模块相互协调,制定可扩展的通信机制和协议,实现微流控PCR检测过程中的流路运动、温度控制、荧光信号采集等功能的集成控制。采用Qt结合SQLite数据库设计了上位机软件,利用多线程和节点映射,实现对硬件模块的协调控制以及检测信息存储。实验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人机交互效果好,可操作性高,满足微流控PCR的集成功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ARM 微流控聚合酶链式反应 控制系统 上位机软件 Qt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利亚姆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恒 李占鸿 +5 位作者 宋子昂 高林 李卓然 廖德芳 肖雷 李华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400,共6页
本研究拟建立帕利亚姆病毒(Palyam virus,PALV)血清型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用于临床样本或媒介中PALV血清型鉴定。根据我国流行PALV毒株的基因节段2序列,设计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PALV血清型特异型qRT-PCR方法,... 本研究拟建立帕利亚姆病毒(Palyam virus,PALV)血清型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用于临床样本或媒介中PALV血清型鉴定。根据我国流行PALV毒株的基因节段2序列,设计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PALV血清型特异型qRT-PCR方法,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与重复性进行评估;以我国分离的28株PALV和90份核酸阳性血液样本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采集库蠓样本中携带的PALV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建立的PALV血清型qRT-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可检出核酸拷贝数下限在22至28 copies·μL^(-1)。对28株PALV的qRT-PCR检测结果与病毒测序鉴定结果一致;对PALV不同感染阶段哨兵动物血液(90份)中的qRT-PCR鉴定结果与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鉴定结果一致;建立的方法可准确鉴定库蠓中携带PALV的血清型。本研究建立的PALV血清型qRT-PCR定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强、敏感性与重复性,可用于PALV感染动物与媒介中PALV血清型的鉴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利亚姆病毒 血清型鉴定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