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0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模拟与碳储量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德文 高铭阳 +1 位作者 张碧君 张俊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4,306,共10页
[目的]评估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变化,为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评估自然发展,... [目的]评估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变化,为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评估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发展3种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结果]①2000—2020年,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转变,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缩减,林地面积缩减尤为突出,主要转变为耕地。②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2000,2010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204×10^(9)t,2.203×10^(9)t,2.191×10^(9)t,呈现逐年下降趋势。③从固碳角度来看,到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优势显著,碳储量增加了1.933×10^(7)t,碳储量下降趋势得到显著缓解,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指导。[结论]未来应延续科学生态政策,以维护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生态安全,提升碳汇能力,助力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invest模型 碳储量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PLUS-InVEST模型的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经济价值估算 被引量:5
2
作者 雷馨 海新权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构建土地利用耦合模型(PLUS-InVEST),分析2000—2020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差异,预测2030年兰州市“自然发展(BAU)、城镇发展(RED)、耕地保护(CPS)和生态保护(EPS)”4种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差异,结合复利现值/终... 构建土地利用耦合模型(PLUS-InVEST),分析2000—2020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差异,预测2030年兰州市“自然发展(BAU)、城镇发展(RED)、耕地保护(CPS)和生态保护(EPS)”4种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时空差异,结合复利现值/终值公式估算2000—2030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面积减少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为主,20 a碳储量损失61.77万t;除EPS模式碳储量增加5.09万t,2030年其他模式与2020年相比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损失,其中RED模式碳储量损失最多,为56.46万t;通过复利现值法得到2000—2020年兰州市碳储量经济价值增加10.3亿元,主要归因于碳价格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增加。与2020年碳储量经济价值相比,EPS模式下碳储量经济价值最高,为34.58亿元,是研究区最优发展模式。研究对预测未来碳储量及经济价值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plus-invest模型 碳储量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博斯腾湖流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3
作者 李大强 张飞云 +3 位作者 李倩 周红涛 李建强 周心莹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7-1276,共10页
探究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耦合PLUS与InVEST模型,采用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并通过模拟2030年在自然发展、可持续... 探究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耦合PLUS与InVEST模型,采用1990、2000、2010年和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并通过模拟2030年在自然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3种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博斯腾湖流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博斯腾湖流域碳储量以4.85%的速度呈线性增长,碳储量增加1.79×10^(7)t,耕地面积增加是博斯腾湖流域碳储量上升的主要原因。1990-2020年,博斯腾湖流域碳储量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天山山脉和开都河周围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博斯腾湖和中南部的879~1299 m的耕地以及2600~3300 m的草地区,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扩张;碳储量低值区集中于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焉耆盆地、绿洲平原和孔雀河地区879~1600 m的裸地区,并逐步缩减。3500 m以上区域碳储量呈增长趋势,冰雪、裸地等低碳储量用地转化为草地、林地、水域等高碳储量用地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30年3种情景下碳储量仍呈增加趋势,上升幅度表现为可持续发展情景>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研究区3500 m以上区域碳储量变化趋势延续2020年的变化特征,冰雪对碳储量增加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时空演变 plus-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博斯腾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濮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4
作者 李佳凡 付昊 +2 位作者 张盼月 张光明 郭锐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5,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碳储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2020年碳储量相比,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最显著,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增加;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关系密切,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时碳储量随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plus-invest模型 濮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碳储量变化及预测研究
5
作者 娄晶智 《南方农机》 2025年第7期67-7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碳储量的变化及趋势,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EST模型,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并预测了... 【目的】研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碳储量的变化及趋势,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EST模型,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并预测了2030年在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碳储量变化。【结果】1)碳储量总体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耕地和草地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显著增加;2)自然因素对碳储量变化的贡献大于人文经济因素,其中DEM的贡献最大;3)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增加最多,生态保护情景是提升区域碳储量的最佳选择。【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碳储量。本研究能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plus-invest模型 喀斯特 贡献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万幸 姬广兴 +4 位作者 陈伟强 张亚丽 黄珺嫦 郭宇龙 陈轶楠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28,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会随着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探讨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未来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基于1980—2020年5期的...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会随着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探讨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未来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基于198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PLUS模型中利用修正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分别模拟了SSP1-1.9、SSP2-4.5和SSP5-8.5三种情景下2030—2050年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并运用InVEST模型采用修正后的碳密度定量评估不同SSP-RCP情景下2030—2050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耕地面积占比减少1.12个百分点,耕地部分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2020年长江流域碳储量相比于1980年降低5.43×10^(7)t。在SSP系列三种情景下未利用地面积均减少,其中SSP1-1.9情景下未利用地面积减量最多,减少了9.12×10^(5)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在三种情景下均上升。2030—2050年间,SSP1-1.9情景下碳储量增加2.22×108t,而其他情景碳储量均下降。研究表明,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长江流域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土地的高效利用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域内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长江流域 SSP-RCP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7
作者 张晓明 宿星 +1 位作者 张军 贾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0-1232,共13页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020年及2035年的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及其滑坡区生境退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通渭县滑坡区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20—2035年通渭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扩张转移,其中耕地向草地扩张最明显,通渭县土地利用类型仍然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2)空间尺度上,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由南向北呈上升趋势,均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滑坡区生境退化以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为主,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3)时间尺度上,1985—2035年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通渭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下降趋势,但滑坡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生境退化指数平均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滑坡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最关键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NDVI与年均降水量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区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分析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薇 朱睿 +3 位作者 杨华庆 山建安 冯永林 尹振良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7,共16页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0%,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包括未利用地转为草地,草地转为林地、耕地等。(2)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碳储量增长区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海南,增加了573.5×10^(6) t,这与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修复密切相关。而中部和北部的城市扩张区域是主要的碳储量减少区。(3)未来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保护情景中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显著。SSP119和SSP245情景下2030-205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294.83×10^(6) t和79.56×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364.8×10^(6) t和151.95×10^(6) t,低排放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有利于碳储量增加。(4)未来碳储量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及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而碳储量减少主要与林地转化为草地、耕地有关,可见保护林草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源涵养区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评估研究
9
作者 贾艳红 黄俊忠 +1 位作者 吴春竹 胡洪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9,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利用InVEST模型对流域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的产水服务、碳储存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2030年多情景下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出耕地、林地、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现象。自然发展情景和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下降趋势及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得到有效控制;耕地保护情景有助于降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2)生态系统服务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都呈现上升趋势,碳储存量呈现降低趋势。流域中西部为产水量高值区,流域北部和东部为碳储存量和土壤保持量高值集中区。2030年城镇发展情景下产水量持续增加;发展情景差异对碳储存服务产生显著影响,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提高碳储存量;土壤保持服务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并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达到最大。3)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产水服务提升,林地和草地减少引起碳储存量下降,建设用地扩张和林地草地减少使流域土壤保持量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漓江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规律可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0
作者 罗力兵 王先华 邹序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0-76,89,共8页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碳总量先增加后减少。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将持续降低,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有所增加,生态保护情景更加明显。2000—2030年,碳密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碳储量充沛地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附近、交通便利区域、乌江和沅江流域。生态保护情景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土地利用能综合统筹各地类功能,使研究区碳储量由减少转为增加,对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贵州省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大兴安岭农林交错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斯佳 王冰 +1 位作者 王子昊 张秋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32-241,共10页
通过分析林地与耕地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探索提升碳汇能力的有效途径。该研究运用PLUS-InVEST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的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农林交错区1990-203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 通过分析林地与耕地交错地带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探索提升碳汇能力的有效途径。该研究运用PLUS-InVEST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的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农林交错区1990-203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碳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土地类型的转出面积较多的是林地、草地与耕地;转入率占比较高的分别是裸地75.00%、水体61.33%、不透水面61.15%。到2030年,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保护情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林地面积减少;城市发展情景中,耕地面积减少。2)研究区碳储量在过去20年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了6.081×10^(7)t,林地碳储量减少最多,其次为草地和耕地,不透水面的碳储量有所增加;与2020年相比,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除耕地保护情景外,其他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耕地保护、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总量分别为1.555×10^(9)、1.562×10^(9)、1.562×10^(9)和1.561×10^(9)t;3)高程、人口、坡度是研究区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度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坡度和人口密度交互效应最为显著为0.74。该研究揭示了大兴安岭农林交错区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力,以及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碳汇能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多情景模拟 农林交错区 plus-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纳帕海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爽 高启晨 +2 位作者 张戎 宋晨珲 栗忠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92-5201,共10页
以纳帕海流域为例,利用PLU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过去20a和未来不同情境下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43.98%... 以纳帕海流域为例,利用PLU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过去20a和未来不同情境下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异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43.98%、451.86%,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61.37%、20.53%,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部分草地也转化为林地;(2)纳帕海流域碳储量在过去20a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了0.63×10^(6)t,草地和耕地的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3)与2020年相比,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除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外,其他情景下均呈增加趋势,碳储量总量分别为18.11×10^(6)t,18.17×10^(6)t,18.29×10^(6)和18.31×10^(6)t;(4)DEM(0.533),年均温(0.442)和NDVI(0.365)是驱动纳帕海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5)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度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协同作用最强的是DEM与NDVI协同影响类型(0.633).研究结果可为纳帕海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碳汇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驱动因子 plus-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纳帕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大同市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3
作者 靳宇鑫 陈杰 侯艺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势必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而深刻影响矿业城市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关系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推动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 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势必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而深刻影响矿业城市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关系对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推动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大同市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对比2020年,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建设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都小幅度下降,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尤其在经济建设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面积增加135.79km^(2),增幅达16.86%。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0.52km^(2)和37.97km^(2)。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保持相对稳定。20年间碳储量损失了2.15×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了0.19×10^(6)t,表明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助于提高大同市碳储量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大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
14
作者 薛杨 马松梅 +3 位作者 雷诚 马佳正 乔玉洁 张灵燕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65,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变化对保持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碳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PLUS-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变化对保持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碳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PLUS-InVEST模型,评估并预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2年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始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总占比高达95%。近二十年间,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是2000年的1.4倍和7.9倍;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3310 km^(2)和3380 km^(2);林地面积略微增加;水域面积基本不变;(2)2000-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碳储量先快速上升后略微下降,累计增加1.65×10^(7)t;北疆地区碳储量分布呈现“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南疆地区呈现出“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错分布”的格局;天山北坡和阿克苏地区是固碳效益变化的敏感区域。(3)各地类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程度各异。在自然发展的未来情景中,碳储量预计将呈现下降趋势,而在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情景下,碳储量则有望实现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以及碳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多情景预测 PLUS模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吉林省西部生境质量情景模拟
15
作者 杨长江 刘雁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4期248-250,共3页
应用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进行耦合模拟,利用吉林省西部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预测2030和2040年生态保护及自然发展情景的区域生境质量,结果显示: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范围最广的为中等生境质量区,低等级生... 应用PLUS模型与InVEST模型进行耦合模拟,利用吉林省西部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预测2030和2040年生态保护及自然发展情景的区域生境质量,结果显示:2000—2020年吉林省西部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范围最广的为中等生境质量区,低等级生境质量分布区对应的土地类型主要为建设用地和草地,因此城市扩张活动以及水体和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对吉林省西部整体生境质量具有负面影响。2030、2040年在生态保护情景下,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研究区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西部 生境质量 情景模拟 plus-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P-P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多情景模拟及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龙江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刘俸汝 彭苏芬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23-233,F0003,共12页
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和现状的碳储量分析,但对未来碳储量的研究,尤其是在多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刻画,仍显不足。这种局限性削弱了... 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历史和现状的碳储量分析,但对未来碳储量的研究,尤其是在多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刻画,仍显不足。这种局限性削弱了碳储量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际指导作用。该研究构建了MOP-PLUS-InVEST耦合模型,定量预测了滇中城市群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检测器(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al detector, OPGD)模型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碳储量累计损失1.95×10^(7) t,尤其在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损失尤为严重;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碳储量损失最大;2)在未来情景下,4种情景中的建设用地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而碳储量则有所下降。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降幅最小,减少了2.84×10^(6) t,经济发展情景的碳储量降幅最大,减少了1.678×10^(7) t;4种情景的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3)碳储量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夜间灯光指数是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碳储量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人类活动在碳储量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价、“双碳”目标及可持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MOP-plus-invest模型 碳储量 最优参数地理检测器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与碳储量评估
17
作者 张新生 韩永虎 韩轶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2,160,共8页
在PLUS模型中纳入POI驱动因子并利用LASSO回归进行驱动体系筛选与精度验证,设定自然发展、经济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筛选后的驱动因子模拟2030年各情景下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的... 在PLUS模型中纳入POI驱动因子并利用LASSO回归进行驱动体系筛选与精度验证,设定自然发展、经济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筛选后的驱动因子模拟2030年各情景下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陕南地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南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由23648.49 hm^(2)增长到78000.21 hm^(2),侵占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存空间,使其分别减少了39415.05 hm^(2),8787.51 hm^(2)与17476.56 hm^(2),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均保持扩张的趋势。(2)在PLUS模型中加入POI驱动因子且利用LASSO算法筛选驱动因子有效提升了模型的精度与运行效率,模型的Kappa系数和OA系数分别提高了2.53%和0.20%,更精准地模拟了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3)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总量呈下降趋势,由2.1887×10^(9)t下降至2.1775×10^(9)t。2030年经济保护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的碳储量总量均小于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总量最高,达到了2.1830×10^(9)t。(4)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陕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陕南地区平均碳密度分区分布为基础,可为陕南地区分区发展与区域碳收支平衡提供参考,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和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LASSO回归 碳储量 陕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呼和浩特市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及碳储量评估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子昊 王冰 +1 位作者 张宇飞 张秋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模拟预测呼和浩特市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不透水面、林地、草...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模拟预测呼和浩特市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不透水面、林地、草地、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呈增加状态,耕地、裸地、灌木地等土地类型的面积呈减少状态,其中灌木地和裸地的土地转出率较高,分别为93.63%和98.24%。InVEST模型估算结果显示,不透水面不断扩张,侵蚀耕地等高碳密度土地类型,造成呼和浩特市1990-2020年碳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情景模拟下的呼和浩特市的碳储量与2020年相比均呈现减少状态,其中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降幅最小,其次为生态保护情景,说明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能够有效抑制碳储量下降。耕地保护情景能够有效减缓城市建筑的扩张趋势,生态保护情景则可有效增加水体、草地等生态类用地面积。研究表明,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文杰 杨俊毅 +3 位作者 傅博 赵清英 谭昭 关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2-1904,共13页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占总面积9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林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及草地面积缩减为主。近30年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共增加1.89×10^(7) t,其空间分布呈现中心高两侧低,碳储量增加主要受林地面积增加影响。在耕地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碳储量增加减缓,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减少了2.95×10^(6)和1.00×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显著,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增加了9.40×10^(6)和30.22×10^(6) t。耕地保护情景可有效保障耕地数量,但区域碳储量的增长较为缓慢;而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碳储量显著提高。未来大兴安岭国土空间规划需综合统筹生态优先和耕地保护政策,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两湖一库”流域水质净化时空演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金环 李威 吕思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184-10193,共10页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水质净化模块,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流域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用地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水质净化特征。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净化功能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两湖一库”流域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203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生态保护情景可有效保护流域耕地、林地等空间分布和面积;“两湖一库”流域TN、TP输出量以低强度输出为主,2000—2020年TN输出量先增加后减少,TP输出量逐年增加,水质净化能力呈稳中变好的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情境下TN输出量持续减少,TP输出量呈向上浮动,生态保护情景下TN、TP输出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减少,生态保护情景可以增加水质净化能力。生态用地类型可以有效截留N、P进入水体,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降低生态用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减少TN、TP的输出量,“两湖一库”流域未来规划中应增加生态用地的占比,增加土地类型对TN、TP的截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水质净化 “两湖一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