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1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MF模型的退役金属回收厂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2
作者 闫杰 杨国栋 +2 位作者 袁世杰 罗思雅 喻兆琴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9-1327,共9页
明确退役金属回收厂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对我国土壤利用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PI)、地累计指数法(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估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初步... 明确退役金属回收厂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对我国土壤利用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指数(PI)、地累计指数法(I_(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估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PCA)的初步判定,再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定量解析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PI值中Hg处于重度污染。I_(geo)中的Cd、Cu、Pb、Hg分别有1.58%、6.34%、11.11%、7.93%的调查点处于严重污染(I_(geo)≥5)。RI评价结果表明Hg(128.96)较高生态风险,研究区均值为40.70,整体呈现中等生态风险评价。源解析分析结果其中污染来源废渣辅料(Hg和Cu)、工业来源-自然来源(As、Hg、Cu、Pb和Cd)及交通污染源(Pb)的占比分别为28%、55.08%和16.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金属回收厂 重金属污染 PMF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里养殖会促进农户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吗?
3
作者 栾健 金书秦 +1 位作者 张哲晰 胡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了邻里平均养殖规模对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以期明晰以村庄为单元实现种养结合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如下:村内邻里养殖能够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表明结论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2014年后开始的划定畜禽禁养区政策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村内邻里养殖带来的农家肥替代化肥效应;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促进纯种植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但对既种又养户无明显影响;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增加对于小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农牧关系渐行渐远的现实背景下,以村庄为单元优化种养布局,推进村内邻里互助式种养结合将会是促进农家肥替代化肥和重构农牧能量循环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结合 农家肥 循环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污合流制地区溢流污染影响因素及管控建议 被引量:5
4
作者 安子倩 乔肖翠 +3 位作者 刘琰 卢延娜 李雪 王海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6-994,共9页
雨污合流制地区汛期溢流成为城市河流返黑返臭的重要原因,溢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对改善水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有着重要作用。针对雨污合流制地区汛期溢流污染防控,总结了合流制溢流污染的特点、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合... 雨污合流制地区汛期溢流成为城市河流返黑返臭的重要原因,溢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对改善水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有着重要作用。针对雨污合流制地区汛期溢流污染防控,总结了合流制溢流污染的特点、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合流制溢流污染的影响因素等内容,分析了我国溢流污染严重区域的分布特征并提出管控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合流制溢流污水呈现出成分复杂、水量水质变化大、初期雨水水质差等特点,且合流制溢流污染会导致城市面源污染,加重地表水质恶化程度。通过分析合流制溢流污染的2个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和管网条件),初步识别出我国溢流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地区,且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量及管网密度与区域水质存在中等相关关系。为加强合流制地区溢流污染防控,提出要因地制宜制订汛期雨污溢流污染排放管控标准、开展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更新行动、加强汛期雨污溢流污染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汛期雨污溢流污染治理成效考核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有效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污合流 溢流污染 汛期污染强度 源头治理 污水处理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院校试验田和水产养殖基地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晓峰 张永卓 +1 位作者 刘广龙 周闯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39,共9页
为治理某农业院校试验田地表径流和水产养殖等面源污染,结合已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和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思路,分析了污染源并制定了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应用微生物技术、水生生物系统、曝气技术等技术手段,辅助科学的纳污引水连通及排水工程... 为治理某农业院校试验田地表径流和水产养殖等面源污染,结合已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和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思路,分析了污染源并制定了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应用微生物技术、水生生物系统、曝气技术等技术手段,辅助科学的纳污引水连通及排水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实证研究,目标是末端排放口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水质标准。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投加微生物菌种、种植挺水植物、种植沉水植物、设立生态浮岛、种植粉绿狐尾藻、增设曝气系统等措施,末端排放口水体中COD、氨氮和TP浓度从治理前的22.10、2.76、0.124mg/L降至治理后的12.02、1.27、0.098mg/L,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水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微生物菌剂 水生植物 曝气技术 综合治理 农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兼议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明玉 肖海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8,共11页
本文探讨了农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差分广义矩阵及调节效应模型进行... 本文探讨了农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环境规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差分广义矩阵及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要素市场化对面源污染呈现倒“U”型的动态演化特征;2)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要素市场化通过种植结构效应、化学品投入效应和经营规模效应间接影响面源污染,具体而言,农业要素市场化对“非粮化率”和化肥投入强度存在倒“U”型影响,对人均经营规模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后期显著为正;3)环境规制在“非粮化率”和化肥投入强度的传导机制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经营规模与面源污染之间的传导关系不存在显著调节效应。因此,本文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改革对农业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立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投入品效应”的路径依赖,构建“政府-市场”双轨运行机制,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要素市场化 环境规制 种植结构 化学品投入 经营规模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三七种植对坡面水土及碳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云 何霞红 +3 位作者 黎建强 陈奇伯 高朗 李京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6,共12页
【目的】探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三七种植林地和自然林地的水土及碳氮流失特征,为林下种植模式的水土及碳、氮流失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以云南省寻甸县三七(Panax notoginseng(... 【目的】探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三七种植林地和自然林地的水土及碳氮流失特征,为林下种植模式的水土及碳、氮流失评估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以云南省寻甸县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ill)F.H.Chen)种植林地为研究对象,对2020和2021年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5°,10°,15°)三七种植林地和自然林地的水土及碳、氮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土及碳、氮流失量与降雨特征和坡度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1)三七种植林地平均总径流量、总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7.35 mm/a和14.91 t/(km^(2)·a),比自然林地分别增加了173.79%和249.43%,其中以15°坡面水土流失量最大,分别为24.10 mm/a和24.32 kg/(km^(2)·a)。(2)三七种植林地平均有机碳、全氮(TN)、氨氮(NH_(4)^(+)-N)、硝态氮(NO-3-N)流失量分别为740.62,75.97,9.55和7.26 kg/(km^(2)·a),比自然林地分别显著增加了251.44%,203.15%,220.47%和224.11%,其径流中TN和NH_(4)^(+)-N平均含量分别为0.77和0.33 mg/L。三七种植林地中,以侵蚀泥沙形式流失的有机碳和TN分别占各自总流失量的93.50%和82.01%,以地表径流流失的NH_(4)^(+)-N、NO-3-N分别占各自总流失量的62.09%和87.47%。(3)降雨量、降雨历时、5 min最大降雨强度(I 5)、10 min最大降雨强度(I 10)、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 30)均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及碳、氮流失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坡度与水土和碳、氮流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用二次函数拟合二者之间的关系(R^(2)>0.93)。【结论】三七种植林地土壤侵蚀强度属于微度侵蚀,最大土壤流失量远低于西南土石山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且径流中TN、NH_(4)^(+)-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低于Ⅲ、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三七种植林地水土及碳、氮流失量较自然林地显著增加,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急剧增大。建议在缓坡地段种植三七,以减少水土与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种植 三七种植林 水土流失 碳氮流失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旭斌 邵建均 +2 位作者 应珊珊 朱逸阳 姜培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3-1241,共9页
【目的】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 【目的】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并分析了沟渠建设内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影响。【结果】6条沟渠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31%、38.74%、13.49%、23.97%,其中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义乌沟渠、桐庐沟渠通过建造生态边坡增加了边坡粗糙度,并依靠较窄的沟渠宽度增加了水流与边坡接触面积,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对总氮、铵态氮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并与进水负荷呈线性关系(P<0.05)。诸暨沟渠植物密度高,表现出较好的总磷去除效果。同时,反硝化除磷装置数量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是生态沟渠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浙江省生态沟渠中,建设生态边坡,增设反硝化除磷装置,增大植物密度均可强化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边坡 反硝化除磷装置 植物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法的常州市农田面源氮流失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洁 赵健 +2 位作者 侯聪宇 武倩倩 任加国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5-1676,共12页
定量解析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平原河网区城市常州市的农田总氮流失为例,在典型的输出系数模型基础上,引入降雨侵蚀因子、地形影响因子、地表径流因子、土壤淋溶因子、植被截留因子计算总氮入河系数,... 定量解析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面源污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平原河网区城市常州市的农田总氮流失为例,在典型的输出系数模型基础上,引入降雨侵蚀因子、地形影响因子、地表径流因子、土壤淋溶因子、植被截留因子计算总氮入河系数,并对常州市的农田种植模式进行分类,得到常州市农田种植产生的总氮流失量及入河量,识别常州市农田种植的主要污染类型。结果表明:常州市总氮入河系数的年际变化不大,但时空变化明显,2010年、2015年常州市总氮入河系数西部大于东部,2020年西部与东部大致相等;常州市农田种植模式可划分成27种,总氮流失量排名前3的为平原水田的稻油轮作、平原水田的稻麦轮作及平原水田的其他类3种种植模式。平原水田的这3种种植模式合计在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别贡献了常州市80.54%、81.67%、77.62%的总氮流失量。从总氮流失量的年际变化来看,平原水田的稻麦轮作模式在2015年总氮流失量最高,为1 220.98 t;溧阳市及金坛区的总氮流失量及入河量明显大于常州市其他区(市),这2个地区在2010—2020年平均贡献了64.61%的总氮流失量和68.85%的总氮入河量,溧阳市及金坛区是常州市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输出系数法 种植模式 面源污染 氮流失 入河系数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种植业面源污染多尺度特征及其与耕地破碎化的相关性
10
作者 宋孟斐 何伟军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387-11403,共17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耕地破碎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造成影响。合理测算种植业面源污染量和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保护农业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1年多时期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利用...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耕地破碎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造成影响。合理测算种植业面源污染量和耕地破碎化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保护农业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1年多时期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利用清单分析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省域和市域多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并结合ArcGIS、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测算长江经济带多尺度耕地破碎化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深入研究多尺度种植业面源污染与耕地破碎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单元是耕地(44.15万t),主要污染物是总氮。省域尺度上,种植业面源污染省份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市域尺度上,28.13%的地级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均值大于0.5万t。(2)区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经历了“破碎化加重⁃波动破碎化”阶段。省域尺度上,贵州省、上海市、云南省和重庆市均达到较高破碎化。市域尺度上,40.77%的地级市处于较高破碎化和高度破碎化。(3)区域尺度上,地块空间特征和聚集度对种植业面源污染具有正向影响。省域尺度上,对11省市种植业面源污染影响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耕地聚集指数、分维指数和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市域尺度上,耕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杭州市、湖州市和嘉兴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关联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治理种植业面源污染以及制定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耕地破碎化 来源解析 相关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种植区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明岩 宋卫红 +2 位作者 杨丽颖 刘金成 吴春辉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59-65,共7页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方式下山东泰安地区夏玉米种植体系下氮、磷的流失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农田种植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设置当地农民常规施肥处理、主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综合优化施肥处理3种方式,采用自然降雨野外观...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方式下山东泰安地区夏玉米种植体系下氮、磷的流失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农田种植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设置当地农民常规施肥处理、主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综合优化施肥处理3种方式,采用自然降雨野外观测方法,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山东泰安地区玉米种植径流淋溶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径流和降雨量密切相关。与常规处理和主因子优化处理相比,综合优化处理减少了径流水量,在监测期间,综合优化处理径流水量减少20.75%。氮在径流和淋溶水中均以可溶态的形式存在,并且淋溶水中氮、磷的浓度高于径流。径流和淋溶水总氮、硝态氮、氨氮和总磷的平均浓度总体表现排序为常规处理>主因子优化处理>综合优化处理,主因子优化处理后,径流水中总氮浓度降低38.58%,总磷浓度降低46.88%,淋溶水中总氮浓度降低26%,总磷浓度降低73.07%。研究表明,综合优化处理是试验区夏季农田防控氮、磷流失和保证作物产量理想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玉米种植 氮磷流失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空气净化植物的研究与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44
12
作者 余亚白 陈源 +1 位作者 赖呈纯 谢鸿根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25-429,共5页
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阐述,指出了目前物理、化学方法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及其局限性,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室内空气净化植物方面的研究与利用现状,提出了室内空气净化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 室内空气 污染 净化 植物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Cd和Hg污染的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李霞 张慧鸣 +5 位作者 徐震 金聪颖 白宏涛 汪磊 赵祯 孙红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4-1320,共7页
以天津某郊区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及农产品中Cd和Hg的污染状况,运用指数法评估其污染风险,利用GIS空间模型和同位素比值法分析了Cd和Hg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并筛选出生物富集低且经济效益可观的作物种类,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 以天津某郊区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及农产品中Cd和Hg的污染状况,运用指数法评估其污染风险,利用GIS空间模型和同位素比值法分析了Cd和Hg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并筛选出生物富集低且经济效益可观的作物种类,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降低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部分农田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安全土壤点位分别占19%和46%,污染土壤中有较多点位属于警戒(36%和17%)和轻污染(26%和19%),处于重度污染的小于10%,该区域种植的农产品中Cd和Hg超标率分别为17%和37%。基于GIS的空间分布显示:Cd主要以点源形式进入土壤,移动性较大;Hg以面源污染为主,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运用同位素比值分析法得出:研究区内土壤Cd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弃物及灌溉水,农产品中Cd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Hg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尘、有机肥及灌溉水,农产品中Hg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土壤和大气降尘。不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瓜果类蔬菜对Cd和Hg的富集系数最低,果实中这两种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水平以内。研究表明,利用不同植物吸收重金属有效性的差异,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在微污染农田中生产出安全农产品,为控制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估 源解析 生物有效性 种植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钢邻山和植物园植物叶片含硫量的对比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艳菊 丁辉 王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8-502,共5页
采用比浊法消解和定容、IRIS advantage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首钢邻山的17种植物叶片和北京植物园邻山相应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结果表明,茜草等5种植物叶片在两个样点的含硫量均排列在前5位,并与其余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有显著差... 采用比浊法消解和定容、IRIS advantage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首钢邻山的17种植物叶片和北京植物园邻山相应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结果表明,茜草等5种植物叶片在两个样点的含硫量均排列在前5位,并与其余的植物种类叶片含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对硫的积累能力强.首钢邻山的植物中,臭椿等5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极显著高于植物园邻山的相应种,推断其在重污染区的吸硫能力较强.植物园邻山的茜草等5种植物叶片的含硫量极显著高于首钢邻山相应种,推断其在轻度污染区的吸硫能力表现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含硫量 污染源区 吸污力 绿化 叶片 对比分析 植物园 重工业聚集区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现代污染源及其指示植物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袁林喜 龙楠烨 +4 位作者 谢周清 尹雪斌 罗泓灏 徐晓燕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20,共12页
分析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78°55′N,11°56′E)煤矿开采区水平剖面12个点位上的三种苔原植物Dicranumangustum(苔藓类植物)、Puccinelliaphryganodes(穗状植物)和Salixpolaris(管状植物)及土壤中10种重金属(Hg、Pb... 分析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lesund)(78°55′N,11°56′E)煤矿开采区水平剖面12个点位上的三种苔原植物Dicranumangustum(苔藓类植物)、Puccinelliaphryganodes(穗状植物)和Salixpolaris(管状植物)及土壤中10种重金属(Hg、Pb、Cd、Cu、Zn、Ni、Fe、Mn、As、Se)及S、TOC的含量。结果显示采矿过程中煤层的暴露是本地区的Hg、Cd、S污染的主要来源。三种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苔原植物中苔藓植物Dicranumangustum对重金属元素具有最大的富集能力,位于矿区的Dicranumangustu体内污染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非矿区部分,这也说明该水平剖面上的元素污染是由当地煤矿开采导致的。同时发现,Dicranumangustum体内元素积累和土壤中元素浓度之间沿水平剖面的变化趋势较一致,能较好地反映本地区的污染状况,可以作为污染监测和指示植物。从全球区域对比来看,北极新奥尔松苔藓体内污染水平显著低于邻近的北欧等工业区,但却是北极地区Hg、Cd和S污染最严重地区,同时也比南极地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新奥尔松 苔原植物 重金属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IS的大型生活垃圾堆肥厂恶臭污染源测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路鹏 吴世新 +9 位作者 戴志锋 苏昭辉 张晓辉 付晓 周小飞 杨永洁 代占国 卢旭飞 郑斌 沈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35-242,共8页
堆肥能够在有效地处理有机生活垃圾的同时生产肥料产品,但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定堆肥厂恶臭来源和强度,进而为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先期调查对堆肥厂存在的恶臭... 堆肥能够在有效地处理有机生活垃圾的同时生产肥料产品,但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确定堆肥厂恶臭来源和强度,进而为进一步治理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先期调查对堆肥厂存在的恶臭污染释放点进行了初步确定,利用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定位技术进行网格化布点。在为期30 d的调查过程中,通过电子鼻检测手段分别对堆肥厂厂区和周边环境的恶臭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在获得大量现场检测数据的基础上选择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中的张力样条法对调查区域进行插值运算,依据生成的数值绘制该区域恶臭污染的等强度曲线。通过作图能够直观地了解恶臭污染分布及浓度梯度下降趋势。对厂区的调查结果作图表明在堆肥厂厂区主要存在着2个主要的恶臭污染释放点源,一个位于发酵车间前段渗滤液抽排外运出口,电子鼻检测数值显示2465,另一个位于与生物滤池附近,电子鼻检测数值显示2913,通过折算臭气浓度分别为840和2191。其中发酵车间附近渗滤液抽排外运出口的取样点邻近与填埋场划定的厂界,其数值远远超过恶臭污染排放标准(GB14554-1993)规定的无组织排放厂界臭气浓度值。2个污染释放源的恶臭强度均达到5级水平。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更大范围内的恶臭状况检测与比较分析,可以确定堆肥厂的恶臭污染是影响周边环境的首要恶臭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气味 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鼻 堆肥厂 恶臭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7
作者 包丽颖 孙秀秀 +2 位作者 郁亚娟 易比一 程红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6-99,104,共5页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防控对基础数据信息的需求,以东北地区为例,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信息共享,为东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的支持...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防控对基础数据信息的需求,以东北地区为例,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信息共享,为东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的支持与管理。根据规范设计方法,通过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与测试、运行维护6个阶段建立了数据库。数据内容包括种植业、畜禽业、农村生活、自然地理、水文水质、气象监测、社会经济、点源污染、参数数据。该数据库的实现基于Microsoft Excel(Excel)、Microsoft Access(Access)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VS 2010)等3个软件的支持。其中,Excel用于数据的输入和修改,Access用于数据库文件的生成和连接数据源与界面,VS 2010实现了数据库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数据库 设计与实现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头某铜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玉梅 李海鹏 +3 位作者 张连科 樊健 焦坤灵 孙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21-1328,共8页
通过测定包头某铜厂周边4方向不同水平距离及深度处64个土壤样品中Cu、Cd、Pb、Zn、Mn、Cr 6种重金属含量,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铜厂周边土壤中6种重金属均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Cu、Cd、Pb污染普遍且严重,且Cu... 通过测定包头某铜厂周边4方向不同水平距离及深度处64个土壤样品中Cu、Cd、Pb、Zn、Mn、Cr 6种重金属含量,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铜厂周边土壤中6种重金属均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Cu、Cd、Pb污染普遍且严重,且Cu受人为活动干扰最为强烈。6种重金属含量分布主要取决于其所在位置距铜厂的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其中:0~20 cm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随水平距离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Pb、Cr和Cu、Zn、Mn分别在100 m和300 m处达到峰值;在距铜厂不同水平距离的样品中,各重金属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但相距50 m处减小缓慢,100 m、300 m处减小迅速。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表明,铜厂周边土壤中Cr、Cd、Cu来自复合污染源,Pb、Zn的外源污染主要来自交通源,Mn主要来自自然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厂 土壤 重金属污染 空间分布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岸缓冲带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吴健 王敏 +2 位作者 吴建强 杨泽生 唐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5,52,共5页
选择上海地区常见土著植被,设置草、灌、乔不同配置模式,构建了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以开展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下滨岸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能力最强,12... 选择上海地区常见土著植被,设置草、灌、乔不同配置模式,构建了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以开展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下滨岸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截留径流污染物能力最强,12m长的百慕大试验带对固体悬浮物(SS)的截留率达到70%左右,对径流水中TN、TP净化效果也基本达到20%以上;草皮和乔木组合栽种能显著提高缓冲带对径流水中SS、N、P等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并能有效防止裸露地表因受径流冲刷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草皮根系有助于提高浅层土壤抗侵蚀能力,在0—20cm土层,百慕大样地土壤平均抗剪切强度最高,为98.28kPa;灌木和乔木则对提高较深层土壤抗侵蚀能力效果较好,在20—55cm土层,杞柳和女贞样地土壤平均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03.10和122.08kPa,而百慕大样地则仅为77.88kPa;草、灌、乔的合理配置能有效提高滨岸缓冲带的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抗侵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植被配置 面源污染 土壤抗侵蚀能力 试验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安贵 陈国惠 +2 位作者 冯丽 吴文彬 卫云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45-148,共4页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探索出 1套稳定玉米产量不变而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 ,并建立了玉米栽培密度、施N量和施P量的数字模型 ,确定了P肥按穴基肥深施 ,N肥以速效攻穗为主的深施 (10cm以上 )
关键词 高产栽培模式 节肥 玉米 深施 施N量 N肥 二次回归 面源污染 试验研究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