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咸阳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
作者 陈秋计 谢米米 +1 位作者 南丹丹 罗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182,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减少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咸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减少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咸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分析咸阳市近20 a来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并预测2030年自然增长、城镇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咸阳市碳储量分别为10047.534×104 t,10120.754×104 t和10030.210×104 t,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分别是引起碳储量增加和减少的主要原因;②碳储量高值区多集中在咸阳市北部,碳储量低值区则分布在咸阳市南部的经济中心;③2030年4种发展情景中,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有所上升,城镇发展情景由于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碳储量下降最为明显。咸阳市的未来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保护生态用地,限制建设用地的大量扩张,以实现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双重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咸阳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提升和国土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咸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1980—202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研究
2
作者 贾佳 张展硕 +5 位作者 江恩慧 田世民 常静怡 夏梦 王弯弯 赵凌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5-2845,共11页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用生态系统变化率、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解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南段形成了以农田为优势(54.98%)、林地为主要类型(22.56%),兼有小比例的草地(10.36%)、聚落(8.58%)、水域(3.36%)、荒漠裸地(0.16%)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2)在1980—2020年,除聚落生态系统外,草地、农田、水域、荒漠裸地、林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2000年后的生态系统间转化频繁,主要表现为由农田向聚落、林地和水域转化;(4)近40 a,生态系统格局呈现出连通性、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多样性增加的演变特征;(5)人口、GDP等人为因子和高程、降水等自然因子是影响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2000年后人为因子对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增强。研究表明,在人口、经济和自然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河南段 黄河流域 景观格局指数 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对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3
作者 卢克宁 张秀菊 +1 位作者 王柳林 赵艳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对地表产流量变化进行定量归因计算,有助于理解这两者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基于通州区1970-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平原河网产流模型并制定不同情... 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南通市通州区地表产流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对地表产流量变化进行定量归因计算,有助于理解这两者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基于通州区1970-2020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平原河网产流模型并制定不同情景设计方案,量化了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内地表产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原河网产流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通州区地表产流过程,率定期及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大于0.88,确定性系数R 2大于0.90。(2)1970-2020年通州区地表产流量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1980 s、1990 s、2000 s和2010 s四个年代相较于1970 s依次增加了0.33亿m^(3)、0.72亿m^(3)、0.69亿m^(3)和1.78亿m^(3)。(3)1970-2020年,不同研究时段气象要素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变化的贡献率差异较大,气象要素对地表产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土地利用。在1980 s、1990 s、2000 s和2010 s四个研究时段内,气象要素对地表产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90.9%、84.7%、60.9%和79.8%,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9.1%、15.3%、39.1%和20.2%。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州区 平原河网产流模型 气象要素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产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彩之 黄雅茹 +8 位作者 麻建雪 牛志明 庞海威 张玉 郭佳诚 侯森 耿琪康 边振 刘建康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了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该保护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研究保护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类... 为了研究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该保护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研究保护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响应,预测2030年保护区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保护区内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耕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以及草地的碳密度较大,导致草地碳储量增大;2030年保护区在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分别增加2.39×10^(5)、1.05×10^(5)t,而在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则减少0.1×10^(5)t,自然变化情景更有利于提高保护区的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数据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的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变化及预测
5
作者 郭桓超 何湜 +2 位作者 闫戈丁 李慧 景海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 为了研究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以武汉大学发布的CLCD 30 m土地覆盖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道路、自然、地形、人口、经济和土壤6类驱动因素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研究太行山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模拟太行山地区2035年的土地覆盖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太行山地区农田、灌木、草地和荒地的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森林、水体和不透水面积呈上升趋势.(2)2020—2035年,仅水体转变为下降趋势,其他各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趋势保持不变.(3)道路、自然、地形和土壤因素整体上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具有较强影响,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 太行山区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PLUS模型的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多情景模拟及反规划优化
6
作者 邱大鹅 张军以 +1 位作者 杨晓雪 齐渴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05-7920,共16页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剧烈变化,造成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未来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提出优化策略,就成为应对不确定发展情境下区域生态安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剧烈变化,造成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未来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提出优化策略,就成为应对不确定发展情境下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区,使用InVEST、PLUS模型、XGBoost机器算法等方法,提取潜在生态源地,优化生态阻力面空间权重分配,识别多种发展情境下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2020和2035年(NDS、CPS、EDS、EPS)生态源地分别为53、51、50、43、51个,面积为24892.75、24462.57、24119.43、23833.75、27249.36 km^(2),空间呈“U”型半包围结构,集中分布在成渝城市群边缘;(2)2020和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成渝城市群生态廊道呈“边缘贯通⁃中疏⁃东密”的网状结构,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生态障碍点广泛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长距生态廊道中部;(3)基于多种发展情境下生态安全格局共性问题“反规划”构建了“一轴两带四区多点”的生态安全优化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机器算法 PLUS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InVEST-PLUS模型的济南都市圈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邢笑天 王琪 +2 位作者 赵佳俊 刘浦东 张靖苑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0,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 探究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减缓都市圈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结合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顾及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进行双约束转移矩阵优化,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分析山东省济南都市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模拟预测了自然发展、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济南都市圈2030年和2060年土地利用变化并估算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其碳储量重心迁移情况,并利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探究碳储量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状态,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②2000—2020年,济南都市圈碳储量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相似,以黄河主脉为分界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类型碳储量为研究区碳储量的主要来源,占总碳储量的80%以上;③多情景模拟下的碳储量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为高碳密度区域耕地转换为低碳密度区域建设用地,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最高,2030年总碳储量为4226.86×10^(6) t,2060年总碳储量为3967.94×10^(6) t;④不同发展时期和情景下的济南都市圈碳储量重心均发生一定偏移,发展趋势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重心地带一直处于济南市历城区,说明济南都市圈发展较为全面均衡;⑤各驱动因子对济南都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对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大,交互作用下各因子均呈现对碳储量解释力增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OI数据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济南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变化与碳核算情景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乌英嘎 蒲万平 董霁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2-408,共17页
[目的]明晰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和碳排放变化趋势,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成都平原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和IPCC碳排放系数法明确成都平原2006-2022年土地利用重心变化趋势和碳排... [目的]明晰成都平原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和碳排放变化趋势,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为成都平原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多源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和IPCC碳排放系数法明确成都平原2006-2022年土地利用重心变化趋势和碳排放,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模型探究耕地碳排放和建设用地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使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与碳排放。[结果]①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及未利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移动4.23,5.46,8.44和31.58 km,林地与草地向东南方向移动11.12和3.41 km。在主要粮食作物方面,水稻与玉米重心向东北方向分别移动15.47和7.52 km,小麦向西南方向移动17.77 km。②2006-2022年,成都平原33个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均呈上升态势,共增加1.36×10^(7)t,碳汇持续下降,共减少5.68×10^(5)t。③自然情景、碳增汇情景和碳减排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分别比2022年减少5.39×10^(5),3.47×10^(5)t和4.53×10^(5)t。[结论]研究期间,成都平原耕地流失严重,主要流转为成都平原中部的建设用地和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与乐山市内的林地,未来需要加强对该区域的耕地保护,33个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上升趋势明显且主要影响因素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推行减源办法与增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土地利用重心变化 PLUS模型 碳核算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种植用地发展对永久基本农田影响的风险模拟——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建海 姜昕彤 +10 位作者 马国庆 舒瑞 梁哲玮 马孝林 李兆英 马玲 宋天健 童荣鑫 丁天姿 梁迅 关庆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目的]科学预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枸杞种植用地扩张带来的影响,为该区未来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产业种植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中宁县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1年国土调查数据,结合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设置有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目的]科学预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枸杞种植用地扩张带来的影响,为该区未来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产业种植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中宁县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1年国土调查数据,结合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设置有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两个约束情景,并利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拟了2025和2035年中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探究了未来枸杞种植用地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占用情况。[结果]到2035年,在有无永久基本农田约束两种情景下枸杞种植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59.81%和98.48%,且新增的枸杞大多在原来枸杞用地的周围,鸣沙镇和大战场镇的新增枸杞用地最多;另外,研究显示,在无永久基本农田约束情景下,2025和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被侵占1100.00和2386.67 hm^(2),其中中宁县中北部地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被枸杞用地侵占的风险最高。[结论]有必要加强对高风险镇区枸杞种植发展的监管,并合理地规划现有和未来的“非粮化”种植用地,以更好地协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出平衡 永久基本农田 PLUS模型 枸杞种植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两湖一库”流域水质净化时空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金环 李威 吕思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184-10193,共10页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水质净化模块,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流域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用地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水质净化特征。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净化功能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两湖一库”流域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203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生态保护情景可有效保护流域耕地、林地等空间分布和面积;“两湖一库”流域TN、TP输出量以低强度输出为主,2000—2020年TN输出量先增加后减少,TP输出量逐年增加,水质净化能力呈稳中变好的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情境下TN输出量持续减少,TP输出量呈向上浮动,生态保护情景下TN、TP输出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减少,生态保护情景可以增加水质净化能力。生态用地类型可以有效截留N、P进入水体,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降低生态用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减少TN、TP的输出量,“两湖一库”流域未来规划中应增加生态用地的占比,增加土地类型对TN、TP的截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水质净化 “两湖一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改进对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鲍艳 左洪超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改进的我国西北地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大气环流模式CCM3与原CCM3模式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较原模式对东亚季风和西北干旱区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对西北部分地区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有所改进。... 利用改进的我国西北地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大气环流模式CCM3与原CCM3模式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较原模式对东亚季风和西北干旱区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对西北部分地区感热、潜热通量的模拟有所改进。这说明通过观测改进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是提高CCM3气候模式模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参数 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增升装置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俊强 辛亮 +4 位作者 刘南 华俊 董建鸿 雷武涛 张晓亮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装置气动性能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零质量射流不论是吹气或者吸气,都可以增加边界层的能量,延迟分离,使得流动控制整个周期产生的气动效果都要优于未加控制的情形,但其无法完全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分布式零质量射流能达到更好的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7.1%,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20.3%,可见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比零质量射流有更好的控制结果。分布式零质量射流不仅仅是各个孔口射流的简单叠加,而且还受到各个孔口串联作用的有利影响。总结四孔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设计准则为:当射流频率为1,射流动量为0.002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对升力系数的改善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升装置 主动流动控制 零质量射流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 流动机理 设计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模拟预测模型分析的城市绿色空间发展多情景模拟及建设时序研究——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霁雨 崔柳 +1 位作者 王佳 陈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07-6320,共14页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应用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进行自然发展情景与国土空间规划情景双情景下203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当量因子法及热点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高低值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与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进行叠置,得出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湛江市中心城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优先级分区,优先化解建设用地与绿色空间发展矛盾,为规划政策提供空间政策的量化数据基础,为其可行性实施、时序安排及预期结果提供数据支撑与建议。结果表明:(1)规划政策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未来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相比,耕地、林地增多,整体水域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蔓延受到抑制。(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35年规划政策情景>2020年实际情景>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分别约为12.22亿元、11.89亿元、10.53亿元,规划政策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提升约1.69亿元,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分别提升约1.38、0.13、0.12、0.06亿元,但文化服务与2020年现状相比降低约0.31亿元,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切勿忽视景观美学的营造。(3)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对绿色空间发展进行优先级分区,建议以赤坎区中部、沿海域建设用地及水域范围、其他区域顺序进行分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 热点分析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余瑞 鲁珊 +1 位作者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327-11337,共11页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10.51、1.04、1.35 km 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 RSEI) 电路理论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被引量:132
15
作者 胡丰 张艳 +3 位作者 郭宇 张盼盼 吕帅 张长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5-1136,共12页
生境质量是关系人类福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 生境质量是关系人类福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预测并评价了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渭河流域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逐年增加,林地面积略微增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20—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同2000—2020年基本一致但剧烈程度显著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减缓,耕地减少幅度下降,草地面积占比超过耕地跃居流域第一。(2)2000—2020年流域内生境质量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低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有所增加,中等生境质量的面积减少,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2020—2050年生境质量水平继续保持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生境质量变化强度下降,低生境质量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中等生境质量面积保持稳定,高生境质量面积有所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网和PLUS模型的大西安地区碳排放量估算与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宇 刘欢 +2 位作者 鲍立佳 石琳 吴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53-1564,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排放显著变化,估算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量变化可以为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实践参考。为摸清大西安地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碳排放效应,基于排放因子法和PLUS(patch-generati...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排放显著变化,估算由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量变化可以为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实践参考。为摸清大西安地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碳排放效应,基于排放因子法和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从行政单元和栅格两种尺度,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关系并模拟其未来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21.86 km^(2);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波动减少,年均减少面积分别为0.28 km^(2)、1.69 km^(2)和0.08 km^(2);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年均扩张面积23.88 km^(2);未利用地面积波动增加,增加面积为1.14 km^(2)。2)1990—2020年,大西安地区碳排放量由280.00 t(C)∙a^(−1)增长至2342.27 t(C)∙a^(−1),年均增长68.74 t(C);空间分布总体呈“南高北低”的格局。3)1990—2020年,大西安地区碳排放强度最大值由7461.94 t(C)∙km^(−2)∙a^(−1)增加至45400.90 t(C)∙km^(−2)∙a^(−1),增长了5.08倍。空间上,该地区碳排放强度始终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模式。4)2025年和2030年,大西安地区依旧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之和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53%和62.45%;2020—2030年,该区域内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而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碳排放总量增加2.96×10^(3)万t(C)∙a^(−1),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过去30年,大西安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在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PLUS模型 大西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